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地理试题 >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6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6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2分)
(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
风沙在此沉积。(2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
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2分)
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2分)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
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
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
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
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
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
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解析

试题分析:
(1) 由题***信息,沙丘形成的原因有两种形式,一是河流从黄土高原带来,另一种是风从黄土高原带来。但遇地形阻挡,逐渐沉积下来。
(2)学会从题***信息获到答案,地形对风有两种作用,一是加剧风强度,一是减少风的强度,当地形有利于风通过时,是加剧,当地形阻挡风通过时,是减弱。由题中春冬季节可得,主要是冬季风影响,加之由等高线地形图可知,该城市处于河谷中,河口上。地形通道与风向一致,加剧了风速。
(3) 不管选择那种观点,你都应从该事物的地理环境去思考,从地理位置,气候,河流,地形等观点分析。但要注意的是你写的观点与依据应有必然的联系。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主要考察你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表我国某区域 2008~2010年占用、增补耕地的平均坡度与平均海拔状况,分析表格信息回答
 
平均坡度(°)
平均海拔(m)
占用耕地
0.94
674.46
增补耕地
8.40
1830.19
 
A.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区域,土壤肥力逐年下降
B.增补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C.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区域,可大区域开垦
D.增补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区域,有利于保持水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亚热带湿润的喀斯特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我国平均每年土地石漠化的面积约为2500平方千米,它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灾害多发的根源,也逐渐演变成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
材料二  表列出我国西南某地区坡度与土层厚度与有机质层厚度的实测数据,图为石漠化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人口环境容量的统计图。

(1)根据右图图中坐标和文字分析图中三条曲线分别是:①              
               ;③                。 ( 3分)
(2)根据材料,分析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 3分)
(3)分析我国喀斯特地貌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 (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下面两个区域略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两区域共同的特征有(  )
A.夏季高温多雨B.城市化水平高
C.水资源丰富D.重化工业基地
小题2:针对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两区域目前采取的共同措施有(  )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B.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C.完善交通,建设水运网D.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我国内蒙古东部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条件较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环境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部带状分布特征。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内蒙古东部地区土壤侵蚀类型图。(28分)

资料《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7 “内蒙古东部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
材料二:1985~1989年该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

(1)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自东向西气候表现为由________气候向__________气候过渡,自然景观在水平方向上体现了________ 的地域分异规律。(6分)
(2)监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1985~1989年,该地区数量增加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数量减少的土地利用类型有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8分)
(3)比较分析图中Ⅰ类侵蚀区与Ⅱ类侵蚀区主要外力作用的差异及原因。(8分)
(4)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 )图为我国华北平原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读图回答问题。

(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6分)
(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