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写作 > 党中央领导集体向全民发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作为中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小题1:请你举出发生在身边的浪费资源的两种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节约资源的措施。(4分)...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党中央领导集体向全民发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作为中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
小题1:请你举出发生在身边的浪费资源的两种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节约资源的措施。(4分)
小题2:拟一条有关节约资源的公广告语。(2分)
答案

小题1:①刷牙时或洗澡涂肥皂时不关水龙头,洗手、洗脸后不随手关水龙头,让水一直流淌;②只有一两件脏衣服就放进洗衣机洗。浪费大量的水节约资源的措施如:①随时注意关水龙头,随时注意节水,如先用淘米水洗菜,再用清水清洗,不仅节约了水,还有效地清除了蔬菜上的残存农药;再如大、小便后冲洗厕所,尽量不开大水管冲洗,而充分利用使用过的“脏水”;②脏衣服不多时,不用洗衣机,尽量手洗。(针对列出的浪费现象提出两条措施即可,视语言表达的简明、准确程度酌情给分。)
小题2:①如果人类现在不节约水资源,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②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写出一条即可,表达通顺1分,表达有文采1分,共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在我们的身边浪费资源的现象较多,如:①刷牙时或洗澡涂肥皂时不关水龙头,洗手、洗脸后不随手关水龙头,让水一直流淌;②只有一两件脏衣服就放进洗衣机洗。节约的措施,只要可行即可。示例:充电器充完即拔,晚上睡觉前关闭家电的电源;需要热水时,再打开饮水机的加热开关,节约用电;节约纸张,尽量双面打印⑥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自备购物口袋或提篮;不乱丢废弃电池、废塑料等垃圾、废物,将垃圾分类投放,分类回收,循环再用,变废为宝
小题2:拟写的广告语,一要体现“节约”这一主题,同时还要有吸引人注意的作用。示例:爱惜生命之源,“关”住点点滴滴;现在,人类渴了有水喝;将来,地球渴了会怎样?变废为宝,资源再生,造福人类。
点评: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语文综合实践题作为衡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载体,成为试卷的宠儿。体现在试卷上则是通过设置一些综合性习题,让考生通过自主探究,运用发散思维予以解答,进而展示考生综合相关知识的能力和理解探究、发现规律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运用语言知识展示综合能力的考查形式。出场方式主要有:1.语言综合运用;2.图(表)文转换;3.热点问题的理解与感悟;4.筛选、整合重要信息;5.活动的设计与说明;6.与文章阅读或名著阅读结合。解题方略:综合实践题构题的基本模型是,设置一种生活情境,题干上有一些要求考生设身处地思考的提示语。所以同学们答题时不能凭空想象,必须结合现实生活,唤起生活体验、学习经验,从经验和知识积累中调动对应因素,围绕题目的实际情境进行设计、构思、创意。策略:(1)关注社会热点,丰富信息。大部分命题者往往喜欢选择一些富有文化气息的社会热点事件作为综合性探究题的背景材料,比如2008年中考中有大量题目选用"地震"和"奥运"作为命题点。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关心国内外大事,就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2)审清题目,明确题目意思和有关答题的具体要求。(3)精心研读所给材料,探究其中隐含的信息。(4)根据要求,恰当地表达。作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核心的考查要素。相对于阅读中的语言表达题而言,综合题有特定的情境要求,其语言表达的要求也就更高一些。所以语言风格的选择,要视具体题目的要求而定,不能随意而为。
核心考点
试题【党中央领导集体向全民发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作为中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小题1:请你举出发生在身边的浪费资源的两种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节约资源的措施。(4分)】;主要考察你对写作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语文活动。(4分)
下面有两幅图,请选择其中一幅,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后,说说自己从图中读出了什么。(读出的内容要求准确、具体)

图一:知音

图二:希望
读出的内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语文与其他学科渗透”专题
材料(一)
【地理学科】
①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
②贵州高原位于多雨的季风区,雨量充足。
③云南高原宽广平坦,地面起伏和缓。
④大致以乌蒙山为界分为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两部分。
⑤云贵高原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完美、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小题1:将上面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⑤①④②③B.①④③②⑤C.①⑤②④③D.③②①④⑤
材料(二)
【物理学科】
①弹力是一种力。
②弹力是物体在外界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后产生的。
③弹力是物体要恢复原来形状时产生的。
小题2:提取上面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给“弹力”下一个定义。(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弹力是
材料(三)
【数学学科】
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时,可以直接提取公因式,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当多项式的各项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
小题3:阅读上面材料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填空作答。(3分)
材料主要介绍了运用  来解决因式分解的数学方法,强调了运用该方法时的两种情形。材料中涉及到的两种情形分别是:
           ③
材料(四)
【音乐学科】
第一段:在这离别之际,我们别情依依,走一回校园的小路,踏一回教室的楼梯,心中荡起甜蜜的回忆。再见吧同学!再见啊再见!亲爱的同学再见,盼望你早日成功的消息。
第二段:在这离别之际,我们有千言万语,看一眼先生的白发,摸一把老师的坐椅,腮边挂满滚烫的泪滴。再见吧老师!再见啊再见!敬爱的老师再见,请接受我们深情的敬礼。
——歌词《告别母校》(作者:田德芳)
小题4:在离别之际,同学们心里一定会荡漾起对老师的许多感激怀念之情。请联系生活,仍然以“老师”为题,模仿歌词中相应的句子,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在这离别之际,我们有万千思绪,            ,胸中荡起感激的涟漪。再见吧老师!再见啊再见!敬爱的老师再见,您永远屹立在我们的心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政府向全民发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作为中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请你举出一种发生在身边的浪费资源的现象,拟一条有关节约资源的公益广告语。(4分)
小题1:浪费资源现象:                                            
小题2:节约资源公益广告语: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端午节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影响广泛、非常受人们重视的节日,仅名称叫法就有二十多种,如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等。为更好地了解民风民俗,传承传统文化,班里组织了“寻访端午习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小题1:阅读下列两则材料,综合概括其主要信息,并由此得出结论。(3分)
【材料一】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过去民间过端午节有着多种多样的传统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家里悬挂艾叶、菖蒲等草药,戴香囊,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等。
【材料二】
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2009年9月,我国端午节申遗成功。时至今日,人们仍在讨论该如何保护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从下列材料中梳理概括出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3分)
【材料】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习俗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与目前的社会环境有关。在丰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方面,民间机构和媒体应通过精心举办活动,精心制作节目,让大家都来关注传统文化习俗。还有学者认为,在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中融入端午元素,可以产生多种积极影响:可以向大量外国游客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让国内游客在各地都能感受到端午文化习俗的魅力。而这一工作由政府部门牵头,投入会更有保障,文化精髓不易被误解或歪曲,因而更容易形成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全民参与是保护传统文化习俗的最好办法。”某位专家说,“看龙舟时,岸边孩子兴奋得大喊大叫;画彩蛋时,孩子们兴致勃勃。他们长大后,这些习俗将成为代代相传的美好记忆。节日记录着我们祖先的生活痕迹,让每一个老百姓都参与到传统节日的活动中来,是保护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的最好办法。”
小题3:为了宣传本次活动的成果,同学们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2分)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八达岭长城几乎每一块砖上都刻有诸如“到此一游”的文字,故宫里的铜缸上被刻“到此一游”,美国自由女神像脚下也有中文“到此一游”……
5月24日有网友在微博上称自己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到此一游”,该事件迅速引来网友关注与热议。25日,被证实涂鸦文物的当事学生的家长向公众道歉,向埃及方面道歉。
小题1:某些国人喜欢在中外文化古迹上涂鸦,对此种行为,你有怎样的看法?(2分)
小题2:如果你在这位学生身旁,发现他将要在神庙的浮雕上涂鸦,你如何劝阻他?(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