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一场台风,把这座美丽的小城变成了汪洋大海。忽然,楼群中间晃晃悠悠摇出一条小船,上面挤满了人。浪高水急,船小人多,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有人提议得下去...
题目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一场台风,把这座美丽的小城变成了汪洋大海。忽然,楼群中间晃晃悠悠摇出一条小船,上面挤满了人。浪高水急,船小人多,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有人提议得下去两个人,不然的话大家都会被淹死。提议是正确的,得到全船人的拥护,可是让谁下去呢?
       谁下去谁就会立即被洪水吞没。船上的人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开口说话。
       洪水越来越急,小船已经进水了,眼看就要沉没。这时一位白发的老人说:“我下去吧,我已70多岁了,是船上岁数最大的人,你们年轻人活着比我用处大。”说着就要往水里跳。他的话音刚落,又有一位瘦得皮包骨头的小伙子说:“我也下去,我得了绝症,医生说没有多长时间了。迟早也是死,倒不如就死在今天。也好留下一个健康人的性命。”说着也要往水里跳。
       正在这时,一个胖胖的中年人伸手把他们两人拉住了。他问老人:“您的体重是多少?”老人一怔,说:“100斤左右。”中年人又问小伙子体重是多少,小伙子说:“只有80斤。”中年人说:“那你们两个都别下去,我一个人下去就行了。”老人说:“别别,你年轻力壮,正是好时光,要珍惜生命啊!”小伙子也紧拉着汉子的衣襟。中年人着急的说:“我180斤,正好是你们两人的体重之和,一样的重量,我下去只死一个人,你俩下去两个性命就完了。这么简单的算式你们难道不会算吗?”说着用力挣脱小伙子的手,纵身跳进了汹涌的洪水中,一个巨浪打来,中年人再也没有露出头。
       全船人好似回到了小学时代。望着中年人跳水的地方,就像盯着黑板上老师出的数学题,嘴里喃喃着:180=100+80……100+80=180……人们打开中年人留下的黑皮包,得知他叫张茂德,正是一位小学数学老师。
       台风过去,洪水退尽,小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人们在小城中心广场建起一尊张茂德塑像,碑文是这样写的:
       你用宝贵的生命证明了一道数学“难题”:100+80=180…… (作者:顾文俊选自《青年文摘》绿版2007年第1期)
1.这篇小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个人?主人公是谁?简要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研读下面句子,按要求答题。
(1)忽然,楼群中间晃晃悠悠摇出一条小船,上面挤满了人。如果删去句中划横线词语,句子的意思表达受到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问老人:“您的体重是多少?”老人一怔,说:“100斤左右。”老人“一怔”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张茂德的行为跟他小学数学老师的身份有联系吗?简要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主人公是张茂德。理由:小说着力塑造了为了大家的安全而舍身赴死的小学数学老师张茂德这一形象。(意对即可)
2.(1)删去就不能表达出船小人多,情况危急。
     (2)老人为别人在这个危急的关头还有心思关心他的体重而感到诧异。(意对即可)
3.示例:有一定联系,他是一位小学数学老师,所以对这样的简单运算十分敏感,出现这样的危急情况,他自然地想到了自己的体重大概是另两人的体重之和;
     没有联系:这样的算式每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甚至是没知识、没文化的人都会算,关键是看他是否有舍己为人的品质。(言之有理即可)
4.示例:这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运算,而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才得来的算式。(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       一场台风,把这座美丽的小城变成了汪洋大海。忽然,楼群中间晃晃悠悠摇出一条小船,上面挤满了人。浪高水急,船小人多,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有人提议得下去】;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 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 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
       ③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④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看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选文中哪些动词写出了小伙伴们划船动作干净利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句话表现了小伙伴们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比喻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老渔父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横线画出的是描写戏台的语句,体会这样的描写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散学了,——你们走吧。” 
1、这段文字选自小说《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___。
2、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后为什么会变得“脸色惨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弗郎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的形象高大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方法。
5、韩麦尔先生最后“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了“法兰西万岁”,这一举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为什么听到钟声、号声,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一句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兰西万岁”这个句子表达了人物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母亲·儿子

       满仓娘是个瞎子,满仓当兵时,她正患病在床。临走前他娘将他唤床前摸了又摸,然后满仓一步三回头地当兵去了。
       满仓出事那晚,风很大,地上有水洼的地方结着薄薄的冰。那是在抢修线路时,水泥柱突然倒塌,压在满仓身上。据后来查看,那根柱子被汽车撞过。在抬往连队的路上,满仓示意班长凑过头来,丝丝缕缕地说道:“不要让我娘晓得,不然她会受不了的。”说罢头一歪,去了。
       满仓去后不久,连队掀起了学习满仓字体的热潮。满仓档案上填的是初中毕业。其实初中就上过一年。兵们比练庞中华的字帖还要投入地练着满仓的字。满仓家里有哪些人,有几亩地,有几头猪,兵们了解的很清楚,一封封信飞向那个小山旮旯里,信首都称娘。
       满仓娘收到每一封信都欢天喜地的,请人念完后还要摸一摸,好像那就是满仓的脸。念信的人一念完,紧咬嘴唇,眼睛一红,赶紧往外跑,不能在屋里哭。全村人都知道满仓其实已经永远回来了。就在村口的东山坡上,满仓是他们指导员和政治部组织科一位干事装在一个小匣子里带回来的,这些只瞒住一个人——满仓娘。
       过年前,满仓说要回来看娘。过年的气氛很浓了,空气散发着炮仗的火药香味儿,满仓又来信说,有任务,回不来了,同时寄回了一张照片,还有些药品、营养品。其实那照片,只是个和满仓穿一样衣服的兵。满仓娘把照片贴在胸口,直唤满儿。
       又是一年,梧桐树叶落完了,满仓还没有回来。满仓娘收到好多好多的信、药物、营养品,还有76张照片。满仓生前的连队那时正有76个兵。
       满仓已是超期服役了。初冬的一天,满仓娘突然病情加重,昏迷不醒。黄昏时,醒过来了,她把满仓的姐姐唤到床前吩咐:“我见不到满儿了,我死了,千万不要让他晓得,他会伤心的,影响他干大事业……”说完,满仓娘干枯的手轻轻地抚摸着那一叠厚厚的、盖着红色三角邮戳的信,忽然停住不动了。
       满仓娘去世的消息传到连队,她那群儿子哭开了。
1、小说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
2、小说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人物语言是母亲、儿子各自临死前几乎相同的语言,这是因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满仓去世后,满仓连队为何学习满仓的字?这一情节连同本节的其他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最为奇特但又真实可信的情节应是哪个情节?它为什么又奇特又真实可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信的人一念完,紧咬嘴唇,眼睛一红,赶紧往外跑”表现了人物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复杂情感。
6、“满仓娘去世的消息传到连队,她那群儿子哭开了”中“哭开了”形象地表现出战士们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感情。

题型:江西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目
       ①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 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②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③去北京的人想,还是工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④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⑤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⑥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⑦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上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 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工海人兜售。 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个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⑧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抱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宇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⑨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1.整体感知:
(1)请选择最恰当的一项作为小说的标题[     ]
A.偶遇
B.换票的悲剧
C.换票
D.成功与失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描写了两个打工者的两次相遇,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相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相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成功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拾破烂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读小说⑥至⑧段,写出自己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问题探究:假如当初两个打工者没有“换票”,小说的结局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