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遥控  1.一件小事  她在洗衣盆旁边来回走。他说:你怎么了,巡逻呀?  她说:我感到像下岗了那样。他说:儿子在家,你忙得跟洗衣工一样,现在...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遥控
  1.一件小事
  她在洗衣盆旁边来回走。他说:你怎么了,巡逻呀?
  她说:我感到像下岗了那样。他说:儿子在家,你忙得跟洗衣工一样,现在,你乐得清闲呀。
  电话响了,她冲出卫生间,操起听筒。是儿子。
  儿子说:妈,我问你一件事儿。她说:啥事?你说。儿子说:我的内衣内裤泡在脸盆里了,要放多少洗衣粉,泡多长时间?洗几遍?
  她说:你吓我一跳,以为出啥事儿,别慌。
  她仿佛重新“上岗”,细细地回答了儿子的疑问。她关照:往后有事,可别慌,别把小事弄得大事一样。放下电话,她耳边仍响着大学宿舍嘈杂的话音,那个背景里,儿子似乎陷入窘境。
  2.天气预报
  她有个习惯,每天准时收看电视台的气象预报。现在,她调换了个频道,盯着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专看末尾的气象预报,那是一个遥远城市的气象预报一一什么事都干扰不了她锁定那个时段的气象预报。
  看罢,气温高了,她发愁;有雷阵雨了,她担心;气温下降了,她焦虑。甚至,还将那座遥远的城市和她所在的城市的气象比较分析,替在那座城市上大学的儿子担忧。于是,她……
  3.自行车
  周六,下午三点一刻,儿子打来电话,仍是慌里慌张不知所措的口气,说:妈,我那辆自行车丢了。
  她说:在哪丢了。他说:我们一帮同学去景点游玩,自行车放在停车场,我找不到了。
  她说:你锁住了吗?他说:钥匙在我兜里呢。她说:怎么会找不到呢?他说:很多自行车.有上千辆呢。她说:你摆在什么地方?想想看。他说:那么多自行车,都差不多,我看不出哪辆是我的那辆。
  她说:你连自己的车子也不认识了。他说:都一样,看看都像,可钥匙开起来都不是。
  她说!你再去你停车的那一片开。他说:那有小偷的嫌疑,你说怎么办?我肚子饿了。
  她说:饿了先买面包垫垫肚子,这样吧,你等着。他说:等着干啥?你还赶过来?她说:“等着别人把自己的车子都推走了,剩下的不就是你的吗?不要急,耐心等。
  五点半,她守在电话机的旁边,她期待的声音响了,她抓起听筒。儿子说:妈,找着了,你的点子真灵,剩下没几辆的时候,我的钥匙找对了车锁。 
  4.钟点工
  她准备烧晚饭,电话响起。她第一感觉,是儿子的电话。儿子说:妈,我明天要去植树。她说:有什么不舒服?儿子说:没有。她说:你是大学生了,碰上事儿别慌,是你一个人去?
  儿子说:整个系里的同学都去。她说:去哪儿植树?儿子说:郊区的林场。她说:遮阳帽、手套有吗?儿子说:妈,植半天树呢。她说:妈离你这么远,植树的时候要当心,别铲着脚了。儿子说:妈,我们班里,有两个同学派保姆去代替植树。她说:你已是大人了,该学会自立了,在家里,还可叫个钟点工。儿子说:妈,我们这里家政服务公司很兴旺,一个电话就行了。她说:你知道电话号码吗?儿子说:我这有电话号码。她说:你就叫一个吧。
  儿子说:妈,你得拨专项经费。她说:多少?儿子说:来去的时间算上6个小时吧。
  她说:一个钟头多少?儿子说:大行市价,50元一个钟头,我那张卡已透支了。她说:不是一个星期前给你的卡里打进过一笔款吗?儿子说:我出资借请过同学的保姆帮我整理寝室内务。她说:这个月你的开销比我的工资还高呢,嗳呀,我这边锅里的菜烧焦了,明天我会往卡里打钱噢。
1.小说以“遥控”为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全文,请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
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把文中第二节省略号处补写完整。于是,她____________
4.问题探究。
(1)父亲这一人物仅在小说的开头出现了一次,也只说了两句话。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文中划线句,想想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小说后,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对小说中的“母子”说说心 里话。
对母亲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儿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母亲通过电话照顾远在大学的儿子,儿子的衣食住行受母亲的“遥控”;
   (2)儿子的电话“遥控”着母亲,母亲的生活、情感仍然以儿子为中心。
2.母亲:勤劳能干,但溺爱孩子,忽视了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儿子:只知依赖父母,缺乏生活自理的能力,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孝心、爱心和一个当代大学生所应有的良好素质。(同意即可)
3.示例:她就连夜给儿子打电话,细细地交代他什么天气该穿什么衣服。(想像合理即可)
4.(1)间接地交代了儿子生活的家庭背景,说明了母亲的溺爱孩子由来已久,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2)暗示大学里像“儿子”这样的学生大有人在。揭示了现行教育中对人才培养存在缺隐。
5.示例:
对母亲说:你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令人感动,但这样做,却让孩子缺乏最起码的生活能力,溺爱不是真正的爱。
对儿子说:身为大学生,怎能事事依赖父母,处处只顾自己!再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提示:说话要注意形象,表达要有针对性,意同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遥控  1.一件小事  她在洗衣盆旁边来回走。他说:你怎么了,巡逻呀?  她说:我感到像下岗了那样。他说:儿子在家,你忙得跟洗衣工一样,现在】;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个性考试
(宋彦春) 
  王老板在商场上春风得意,可教育自己的儿子却非常失败。他的儿子王小毛在学校里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混世魔王,十分厌学,门门功课亮红灯。这天,王老板找到我,请我当他儿子的家教。我说本人 何德何能也。王老板说:“听说你上课时让学生们自由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还听说你常到一些偏远的地区自费旅游,可见你不是一个凡人,我儿子一定喜欢让你这样的人调教。”我说那我就试试吧。我向王老板了解了王小毛的一些个性情况后,我决定针对他进行个性考试。
   第一次和王小毛会面,我特意给他一个不凡的亮相。我脸没洗,胡子没刮,穿着打补丁的牛仔裤,脚上趿拉着一双旧拖鞋。可能我这副酷形象让这位以叛逆自居的少年产生了共鸣吧,当我拿出一份卷子要考他时,他竟然没有反对。
  他问:“考多少分才能入您老人家的法眼啊?” 
  “0分。”我答。他以为自己听错了,再问:“多少?”“0分!”我重复道。“好,考100分我没胜算,但考个0分我还是满有把握的。咱们说好了的,如果这张卷子我考了0分,你就自动辞职可不许反悔的。”
  我像如来佛般回答:“不悔,不悔。”
   第一题,《静夜思》的作者是谁?A李白;B杜甫;C白居易。王小毛说:“三岁小孩都知道是李白, 可我就不选他。”他选的是B。第二题,中国的首都是:A南京;B北京;C天津。王小毛一乐,故意不选B,而选了A。再做第三题时,王小毛犯愁了。辛亥革命爆发于哪年?A1901年;B1911年;C1922年。他犹犹豫豫地选了B,看来他想考0分的愿望实现不了了,因为辛亥革命确实爆发于1911年。
   王小毛拿着自己考了30分的试卷,一脸的不服气,问我:“下次考试我可以看书吗?“当然可以,不过卷子肯定要比现在这一份要难,你有考0分的信心吗?“有!”第一天家教顺利结束。我觉得小毛他已上套了。
  以后的日子里,王小毛对我给他安排的每一场个性考试都非常地重视,凝神思考,翻阅各种图书, 终于让他考了一次0分。但他并没有赶我走的意思,还恳求我继续出试卷,他要争取不看书也能考个0分。
  暑假过去了,我辞去所有的家教返回学校。后来我接到了王老板的感谢电话,他说他的儿子和以 前相比,学习上有了可喜的进步。
  看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乃育人之真理也。
1.你是怎样理解文章题目的“个性考试”的?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觉得小毛他已上套了。”请你依据文中的信息,说说小毛上了什么套?
我的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次和王小毛会面时,“我脸没洗,胡子没刮,穿着补丁的牛仔裤,脚上趿拉着一双旧拖鞋。”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我”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亮相?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的学习经验,你认为考0分难吗?为什么?你认为只有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稳拿胜算的考个圆满的0分?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怎样看待文中家教老师的教学方法的?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四川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四川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四川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梨一样的苹果
耿青
  ①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②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⑧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④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⑤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⑥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⑦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⑧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宇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⑨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1.整体感知:
(1)请选择最恰当的一项作为小说的标题(     )
A.偶遇
B.换票的悲剧
C.换票
D.成功与失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描写了两个打工者的两次相遇,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相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相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成功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拾破烂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读小说⑥至⑧段,写出自己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凌晨2时15分。
  当班的见习消防队员拉斯马森拿起突然铃声大作的电话,一阵微弱的喘息声传来:“我摔倒了,救命啊……”声音像一位老夫人,在确定不是恶作剧后,拉斯马森询问道:“请把您公寓的地址告诉我!”
  “我……想不起来了。”
  “那请把您的名字告诉我!”
  “我记不得了。”
  “请您不要把电话挂断,我们好通过电信局找到您的住处!”拉斯马森想到了电信局,他马上与电信局取得了联系。可值班人员却表示,现在人员不齐,要查清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根本做不到……无计可施的拉斯马森叫醒了中尉,中尉拿起了电话:“夫人!……夫人!能告诉我床前地毯旁边是什么吗?”“是镶木地板,老式的打蜡地板。”“天花板高吗?”“高……我觉得很高……”“这么说,您住的是老式房子!百叶窗关着没有?”“没关。”中尉兴奋地对拉斯马森说道:“寻找一幢窗户狭长的老式房子,房子的窗口有灯光,大约在二三层……”中尉又对着话筒问道:“夫人,能告诉我,您住的街道的名称吗?”
  然而,话筒里再没有人搭腔了。中尉知道,老太太大概昏过去了,没有把电话挂上。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着,每一秒钟每一分钟都变得漫长起来,室内挂钟的滴答声越来越响,每一次的滴答声都像小锤子般敲在几个人的心上。
  一个小时过去了,老夫人仍无反应。焦灼和冷汗悄悄地爬上了几个人的面孔、心头……拉斯马森对中尉说道:“我有个主意……”他的主意立即被采纳。
  清晨3时30分,14辆轻便消防车同时出动,开往依然沉睡着的城市的各个街区,警笛的尖啸声撕碎了夜的宁静。指挥部里拉斯马森把电话听筒紧紧地贴在一只耳朵上,把耳机扣在另一只耳朵上。整个哥本哈根城都被惊动了,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拉斯马森突然叫道:“中尉,我听见了!我听见警笛声了!消防车大概就在离老夫人不远的街上!”中尉用手中的对讲机命令道:“1号车,停止鸣笛!”拉斯马森对中尉说道:“我还听得见。”“2号车,停止鸣笛!3号车,停止鸣笛!……6号车,停止鸣笛!……12号车,停止鸣笛!”拉斯马森惊叫道:“就是这里!”
  “12号车,我是指挥部,就在你们那个地段,用扩音器说明一下理由,让这条街上所有的灯光都熄灭,最后亮着灯的一定是老夫人的家!”
  5分钟后,12号车所在街区的窗口都黑了下来,只剩下一扇窗口还亮着。稍后,拉斯马森在电话里听到了撞破房门的声响,继而是一位消防队员的声音:“喂!指挥部吗?我们已到现场,老夫人昏迷了,颅骨有伤,大概是床头磕的,脉搏有轻微跳动……”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消防队不断有电话打进来,询问老夫人的情况。当获悉这位72岁的老人因为救助及时,已经在医院苏醒过来时,人们纷纷表示,那个凌晨,响彻哥本哈根的消防车的尖啸声,是他们听过的所有声音中最动听的声音。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于凌晨2时15分的哥本哈根,起因是________,经过是________,结果是老夫人顺利获救。(每处不得超过16字)
2.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8个字以内)
3.从拉斯马森、中尉与老夫人的通话中,可以看出消防队员________的品质。
4.“指挥部里拉斯马森把电话听筒紧紧地贴在一只耳朵上”一句与上文的哪句话呼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句子为什么不直接引用中尉下达的“12号车,停止鸣笛”的命令,而是不厌其烦地从1号车说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蜡烛》选段。完成问题。
  (1)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2)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二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3)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了战斗。
  (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喜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5)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1.文中多次提到老妇人的黑色围巾,有什么特别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在烈士坟头的蜡烛有何来历?老妇人这样做表达了她内心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结尾一段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这“不会熄灭的”显然不是点在烈士坟头的蜡烛,那么这“不灭的”到底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2段中老妇人一句话也没说。请你根据她的动作补写一段她内心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