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课内阅读能力考查。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题目
题型:广东省同步题难度:来源:
课内阅读能力考查。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第1段中的“钟声”意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麦尔老师“脸色惨白”“哽住了”“说不下去”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几段文字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韩麦尔,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为什么对韩麦尔和小弗郎士来说热爱法语就是热爱祖国的同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最后一课的结束
2、内心极度悲痛的感情
3、语言,动作,神态; 爱国志士。
4、因为德国侵略者强行剥夺了阿尔萨斯人民学习自己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人民的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视为同义语,爱法语就是爱法国。
(意思相同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课内阅读能力考查。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社戏》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
2、课文以“社戏”为线索,以“看戏”为故事主要内容,为什么开头要写在平桥村的生活?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代出故事叙述的主要人物。
B、揭示出故事发生的主要环境。
C、写出“我”和小友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D、渲染气氛,介绍故事的特定环境,为情节的发展创造条件。
3、文中下列人物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1)阿发:“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人物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双喜: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人物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表达了“我”怎样一种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课内阅读能力考查。
   ⑴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班羚调换位置。
  ⑵它们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
  ⑶绝大部分老班羚都用高超的跳跃技艺,帮助年轻斑羚平安地飞渡到对岸的山峰。只有一头衰老的母斑羚,在和一只小斑羚空中衔接时.大概力不从心,没能让小斑羚踩上自己的背,一老一小一起坠进深渊。
  ⑷我没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在机会。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⑸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⑹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恰恰是奇教。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侨。
  ⑺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1.段(1)作者描写了自己的心理活动,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段(3)中加粗的“只有”一词有何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段(4)中两个“我没想到”“我更没想到”连用好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设想一下,假如你是当时的狩猎者之一,看到斑羚飞渡的壮举,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1—5题。蔷薇几度花
丁立梅
  1.喜欢那丛蔷薇。     
  2.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我把它当做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3.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4.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5.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6.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7.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竽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8.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9.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10.“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11.“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12.“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13.“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14.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戒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1、挑糖担的老人具有怎样的品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6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   
记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稀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1)赏析句子。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中加粗的“甜”字好在哪里?     
哦,那是了别处的人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3段中写到“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结合下文看,挑糖担老人属于走得从容、天天来去的人。  
B、第4段中描写老人的糖担子,突出了一个“旧”字,暗示了老人做灶糖时问之久,也唤起了“我”对逝去生活的回忆。   
C、第9段中的插叙交代老人的女儿不做灶糖了,表明老人做手工灶糖的技艺将盾继无人,老人对此感到悲哀。   
D、文中多处通过老人的“笑”来表现老人的心情,比如第13段中“老人呵呵笑起来”,第10段中“他看一眼,笑”,都写出了老人的开心。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喜欢废铁的沈老汉  
  ①沈老汉守在收购点门外,远远地看见一个穿着破衣服的男子骑一辆旧三轮车过来,他满面笑容地迎了上去….     
  ②沈老汉五十多岁,已是白发白须,一脸的憔悴。沈老汉有个独子阿将,35岁了,还没有媳妇儿。阿将处过几个女友,女方总嫌他家贫穷。沈老汉为了挣钱帮儿子娶上媳妇儿,东借西凑一笔资金,办了一家废铁收购点。     
  ③沈老汉给那个男子递了一支烟,倒了一杯茶。男子叫火强,以前也卖给沈老汉废铁。火强说:“老头儿,你怎么看上去像我们外地人一样?”沈老汉笑笑说:“外地人怎么了?与本地人一样啊,都是中国公民。”火强弯腰开始从三枪车内搬废铁,沈老汉过去帮忙。火强一看慌乱起来,忙挡住沈老汉说:“这点小事,怎么能劳大叔出力?”火强见沈老汉没有坚持,向那些废铁望了一眼,松了一口气。如果沈老汉过去搬废铁,秘密一定会被发现一在两根粗铁管里,塞满了泥沙。    
  ④称完废铁,没经沈老汉验收,火强快手快脚地把废铁倒入场地的铁堆里。沈老汉笑呵呵地说:“年轻人,辛苦了。”火强偷偷地笑着想,沈老汉真是个糊涂蛋!     
  ⑤阿将回来,他一眼便在铁堆里发现了问题一新收的两根废铁管里塞满了泥沙。阿将瞧着沈老汉说:“爸,你怎么这样收废铁啊?泥沙当废铁,我们亏损不起啊。”沈老汉说:“放心,我们没亏。”阿将瞪着沈老汉。沈老汉继续说:“我收购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事,本想揭露出来,怕他丢了丑,今后不来做生意。最后我也用了一个雕虫小技。”阿将用疑惑的眼光望着沈老汉,沈老汉说:“过秤时,我换了秤砣,把那四十多斤泥沙扣除了。”   
  ⑥沈老汉的生意逐步走上正轨。沈老汉对待卖废铁的顾客总是满面笑容,有时笑得像个孩子一样。可是对来卖好铁、新铁的顾客,沈老汉总是眉头紧锁,一脸不悦,好像人家欠他什么似的。一次,老张送来一车铁,沈老汉笑呵呵地把废铁收了,却对好铁不屑一顾。老张火了,说:“沈老头,你脑子有问题,人家千方百计要好铁.你却偏偏喜欢废铁啊。”沈老汉说:“收废铁我晚上睡得着,收好铁新铁晚上睡不着啊。”老张说:“怪人。”摇着头离开了。     
  ⑦一天晚上,火强载来了一三轮车新铁管。沈老汉把头摇得如吊钟一样。火强说:“你真不会做生意,开收购点,不收好铁谁信啊。”沈老汉来回走了几步,还是摇头说:“我不能收。”火强说:“这些铁管,我也是收来的,挣点小钱。我从来没做过偷鸡摸狗的勾当。”沈老汉又摇了一下头,火强火了,说:“如果这次你不收,今后我不会卖铁给你,还会叫我的老乡与你断绝业务。”沈老汉全身一颤抖。后来沈老汉颤抖着手收购了火强的好铁管。     
  ⑧沈老汉为人诚实,价格公道,远远近近的拾荒者、小贩总喜欢把废铁卖给沈老汉。沈老汉的生意渐渐旺了起来。     
  ⑨那天,沈老汉出事了。片警传唤沈老汉进了派出所。原来火强卖的那些新铁管是赃物。火强坐了牢,沈老汉也被行政拘留了10天。     
  ⑩沈老汉进去后,阿将打听来打听去,终于弄明白那事是被人举报的,不然公安人员怎么会查到他们头上啊。    
  ⑩阿将想来想去——自己家没有仇人啊,谁会是举报人呢?阿将找片警几次,想知道举报人是谁。片警说,你想砸我饭碗?别说举报人我不认识,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的。    
  ⑩沈老汉放出来后,大家稂同情沈老汉,说他被贼害苦了。新老顾客都来关照收购点的生意,收购点红火起来。     
  ⑩阿将却念念不忘查出那个举报人。他每天关注收购点进进出出的行人,可是观察了很长一段时间,就是没有发现可疑人员。那天,沈老汉去了外面,搁在桌子上的手机响了。阿将一听,吓了一跳,来电人自称是派出所的民警,请他去派出所领荣誉证书和举报奖金。他更糊涂了,问,举报什么?民警说,一起收赃案啊,让我们破了系列盗窃案件。      
  ⑩阿将的头疼痛起来,想了很久也不明白,爸怎么会举报自己收购赃物。(选自《小小说选刊》2010年第10期,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从记叙顺序来看是________叙。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有关本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第④段的“快手快脚”“偷偷地笑”等词语中可看出火强是一个贪图小便宜且自作聪明的人。   
B.俗话说“无商不奸”。沈老汉通过偷偷换秤砣的方法收购火强塞满泥沙的铁管,由此可见他也是一个弄虚作假、贪图小利的奸商。   
C.沈老汉的生意渐渐好起来,主要是因为他为人诚实,价格公道。   
D.“收废铁我晚上睡得着,收好铁新铁晚上睡不着啊。”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沈老汉担心好铁新铁是赃物,如果收购了,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3.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生动,请根据故事发展的脉络补充完整下面的情节(每空仅限4字)。①智胜火强    ② 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 ④案发被拘    ⑤__________                   
4.第⑦段两个加粗的“颤抖”分别表现了沈老汉怎样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沈老汉为什么举报自己?读完全文,你认为沈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军人之家
巴利斯
  维拉的丈夫巴都林离开她上前线两年了。一天,邮递员送来了一封信,信上说,巴都林受了重伤,现在就住在市荣军医院。医生带着维拉走进病房,指向一张靠在墙边的病床上,床上的伤员盖着被单,仅露出圆圆的修剪过的后脑勺。维拉快步奔过去,轻轻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巴都林,巴都林……”她希望看到床上的人把枯瘦的双手伸出来,她就会投向他的怀抱,可是他没有动。维拉猛然惊呆了:手呢?原来自己的丈夫竟然连双手都没有了!床上的伤员慢慢地抬起了头,维拉看到的是一张破了相并带有深红色伤疤的脸,空空的小洼坑代替了眼珠,又大又白的伤痕歪歪斜斜地穿进这可怕的面孔,她惊叫一声,便失去了知觉……   
  维拉醒过来之后,上校和医生向她介绍了事情的全部经过:他踩响了地雷,烧伤了双眼,炸没了双手,截去了双腿……他不能说话,至少是现在……被找到时已无法辨认,他身上没有证件,胸前内衣口袋里仅藏着一封给妻子的信,根据这封信人们确认了他的身份。
  第二天她再次来到医院,把巴都林运回了家。战争毁了她的幸福,但她没有屈服,她悉心照料着他,盼着他的状况能够有所好转。    
  九月的一天,维拉正在做家务,篱笆门吱呀地响了一声。啊!站在门口的是活生生的、健壮的巴都林吗?   
  巴都林听妻子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他激动地问妻子:“你以为他就是我?”    
  “当然。”    
  “只要他活着你打算护理他一辈子?”    
  “是的!”
  伤员躺在床上,脸朝着墙,维拉倾着身子温和地在他耳边说:“我的丈夫回来了!但您别难过,您将和我们一起生活,谁也别想带走您。听见了吗?”
  巴都林突然想起了什么:“你说在他身上找到一封信?给我看……”   
  维拉拿出了信。巴都林看完后兴奋地说:“他是阿廖沙,我的战友!为防万一,我们交换了信。这样,如果一个人牺牲了,另一个人就可以把信转给他的亲人。”巴都林抹了抹眼泪,开心得像个大孩子,大声对伤员说:“阿廖沙,我是巴都林,你还记得吗?”   
  阿廖沙微微地点了点头,巴都林接着兴奋地说:“你就在我家里,我们将在一起生活,你/听懂了吗?”   
  床上的阿廖沙动了一下,苍白的嘴唇颤抖着,传出了含糊不清的声音:“谢——谢,通知——我母亲,我没有被——抛弃……”   
  一缕阳光洒进室内,窗外是艳阳高照的好天气……(《新故事》2009年第12期,有删改)
1.为使“伤员不是维拉的丈夫”这一情节合乎情理,作者在小说中埋下了伏笔,请你找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一缕阳光洒进室内,窗外是艳阳高照的好天气”,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结合小说情节分析妻子维拉或者丈夫巴都林的性格特点。(只选一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