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贝多芬神往地说: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贝多芬神往地说: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替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1.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觉得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的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2.“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贝多芬神往地说: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习惯用手持着自己的胡子尖。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讲话的调子有些像唱歌。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乙)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却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的性格。在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
1.选段中描写眼睛的句子是:
甲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选段的描写中,概括出两个人的特征(着重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接着来的是左拉。他爬了六层楼的楼梯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并开始用眼光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当一种文学热潮或一种艺术的陶醉使谈话者激动了起来,并把他们卷入一些富于想象的人所喜爱的却又是极端荒谬、忘乎所以的学说中时,他还变得忧虑起来,晃动一下大腿,不时在发出几声:“ 可是……可是……”然而却被别人的大笑声所淹没。过了一会儿,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之后,他就不慌不忙地开始说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   
  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像古时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性格。在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都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
1.左拉爬了六层楼后“累得呼呼直喘”,一进门就“歪在一把沙发上”。这两处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对左拉的眼睛有两处描写:一处是他坐下后“用眼光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一处是写他“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第一自然段最末几句集中描写左拉的语言,表现了左拉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依次从哪些方面对左拉的肖像进行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童年乌鸦
叶延滨

  1.“日头坠在鸟巢里,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这样的诗句,今天读来是很怀旧的了。大概城里长大的人,多年已没见过这番情形:太阳西斜,落进苍虬大树的剪影中;西坠的太阳象是被那些枪刺般的老树枝划伤,红霞尽染;霞光召来归鸦,黑压压的一片翅膀,驮着暮色,在一片哇哇的乌鸦叫声中,鸦翅连成一片,让城市罩上了夜的长纱巾。那是南方叫成都的这座古城给我的童年留下的背景。读臧克家先生的诗后才知道这在北方也是老城的风情。夕阳归鸦,让每个离去的一天,都变得情绵绵,意长长,思悠悠了。
  2.只是后来,鸦群渐渐消失。不知是从哪一天起,暮色不再由鸦群驮来,而是从下班高峰滚滚车流的尾气中升起来;弥漫于大街,淹没了楼群,抹去了夕照和星光。城市是越来越大了,小平房长成了高楼,小胡同长成了马路;而那些苍苍莽莽的树林却被水泥块挤得一天天地消失了,缩小成窗上的小盆景和墙上的装饰画。乌鸦哪里去了?
  3.乌鸦大概是最早让人们驱赶,继而消失于我们视野的鸟。后来,讨人喜欢的花喜鹊,让人歌唱的老鹰,都远离我们,不再生动头顶的天空了只有鸟市里出卖歌喉和羽毛的小鸟,才快乐地生活在笼子里,成为人类爱鸟的证明。进入人类生活的圈子,对于鸟儿来说,实在是一种冒险。今天,只有高贵到天鹅这样的身份,有时才敢冒险成为城市的客人。一只天鹅光临公园的湖泊,会让一个城市震动:天鹅的确高贵得让人们高兴,高兴有这样一个客人来证明人类对于鸟类的爱心。至于其他的鸟儿,一旦误入城市,无声无息地消失,就是现代最正常的方式。啊,黄昏溶尽归鸦的翅膀,已成了昨日的古典美。
  4.乌鸦在城市消失了。因为它需要群体生活,需要与群体相应的树林;还因为它丑,不能成为鸟市上的商品。商业化的过程,看来不仅让人自己的生活列入了账单,也将自然物种的取舍列入账单。当然,这话也别说得太绝对,在这个庞大的都市,还有顽强的生命与人共居。在我的窗外,对面大楼六层楼的窗户边上,有一只弯水管头,大概原来是个排水口,废弃了,一段时间没有水从那弯道口流出来。今天我发现,一只小麻雀从那管口飞出来。啊,它已经把这截高楼上的空管口变成它的窝,而且每天夕阳的余晖会让这节铁管子反射七彩的光,虽说只是一瞬……
1.1段开头引用诗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段中说:“后来,讨人喜欢的花喜鹊,让人歌唱的老鹰,都远离我们,不再生动头顶的天空了。”句中生动”一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段中写白天鹅光临公园的湖泊带来的轰动,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段中交代了乌鸦消失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段中对弯道口小麻雀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腊八粥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九三零年一月七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  )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流泪的样子,泫xuàn)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这篇散文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写到的煮腊八粥的有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择最恰当的一句填人第五段的括号内(只填序号)。
A.姥姥,以后我们不煮腊八粥吃不行!
B.姥姥,以后我们每年不能不煮腊八粥吃。
C.姥佬,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
D.姥姥,难道我们以后不煮腊八粥吃了吗?
3.下面语句写出了什么人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卵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文,分析作者“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组材的特点来看,文章中写为纪念自己的母亲而煮腊八粥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
愚茶

  1.20世纪人类最爱说的就是“征服自然”,还爱说:“……展示了人类的力量”。征服自然,怎么叫做征服了呢?爬上去踩两脚,这就是征服了吗?十几二十个人准备上一年半载,满负物资装备,还得有人为他们打好一个又一个前站营地,惴惴不安地躲避着暴风和雪崩,侥幸爬到了山顶就可以插上旗子说征服高山乃至征服自然了?
  2.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有记者问她征服沙漠后为何跪下的时候,她极为真诚地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
  3.同样的道理,登山是可以的,但登山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征服了高山,而是应该感谢山允许人的攀登。其实反过来想想,那么多的人不遗余力地要去爬高山,那么执着那么强烈地要登顶,当他们怀有“壮志”的一瞬间,是不是已经被高山的魅力所征服了呢?
  4.至于通过登山来展示人类的力量,更是大可不必。我们的“力量”大自然早已经领教过了:几百年长成的大树,人可以只用三分钟就让它倒下;几万年才长成的一片热带雨林,人可以几天之内将其变成一片赤土;大自然要花几百万年才能生成的物种,人可以用几十年就让它消失。山,可以炸平;湖,可以填满;海洋,可以当作自家后院的垃圾场;天,都可以戳个窟窿……还有什么我们办不到的?
  5.老子说过“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用力量征服别人仅说明孔武有力,靠自知之明和自律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6.从古猿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我们一直都是在使用自己的智慧而不是力气。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使用自己的智慧来消除自身的贪婪、自大和狂妄的“征服欲”,做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呢?
  7.什么是真正的力量,让我联想起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一个片段。辛德勒问纳粹军官为什么要***掉这么多无辜的人?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辛德勒说不对,这不叫权力。军官很惊讶,追问什么是真正的权力。辛德勒告诉他,有个小偷犯了偷窃罪,他被带到国王面前,国王本可以处死他,但国王对他说,我赦免你。这才是权力!
  8.一棵参天古树,本可以用来做家具,但人没有伐倒它;一只珍稀野生动物,可能被投进汤锅,但人保住了它;一块如茵的绿地,人们没有让推土机隆隆地开进;一片清澈的湖水,人们让工业的废水远离;一座圣洁的高山,人们放弃登顶,而停下来欣赏她神秘且宁静的美丽,并把她的圣洁和神秘代代相传……这,才叫做力量。(有删改)
1.联系语境,说说你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理解。
(1)我们的“力量”大自然早已经领教过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文中画线句“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4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态度?试找出相关词句予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什么是真正的力量?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平时的积累,请再举一二则材料来阐述作者的观点。(文中列举的材料除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胜人者力”是指用力征服别人,不仅说明孔武有力,也证明是真正的强者。
B.登山者只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就能征服高山。
C.在人类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继续使用自己的智慧来消除自身的“征服欲”,做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
D.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人类一定能够征服自然。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