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二)文言文阅读(12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1)、陶后有闻(       ) (2)、清涟而不妖(      )  
(3)、亭亭净(       )   (4)、乎众矣(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3分)
答案

小题1:(1)、少  (2)、洗涤  (3)、立  (4)、应当
小题1:(1)、从淤泥里出来却不粘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2)、对于菊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小题1: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1: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二)文言文阅读(12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一)济南的冬天(选段)(12分)
老 舍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③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B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小题1:、第①段中,最能突出济南冬天特征的一词是“____________”。(2分)
小题2:、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②③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小题3:、选文第③段是按空间顺序展开描写的,请在括号中填上表示空间顺序的词语。(2分)
山上—→(     )—→ 山坡 —→ (      )
小题4:、选文中划线句子的语言非常富有表现力,试选择其中一处作简要赏析。(3分)
小题5:、选文中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根据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论语》十则(10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4分)
① 不亦乎(        )     ②省吾身(         )
③ 死而后(       )     ④ 恕乎 (         )
小题2:、选择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学而时习之B.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C.择其善者而从之D.学而不思则罔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2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小题4:、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 论 语  (8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2分)
① 人不知而不     ② 不习乎     ③ 知也    ④ 死而后   
小题2:.请找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2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吾日三省吾身。
C.由,诲女知之乎?D.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2分)                  
小题4:.从选文中找出两个成语:            (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齐人攫金(8分)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出售)金者之所(地方),因(乘机)攫(juú,抢)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徙见金。”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2分)
① 清旦衣冠而之市       ② 鬻金者之所      
③ 因攫其金而         ④ 见金     
小题2:.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清旦衣冠而之市B.吏捕得之C.学而时习之D.驱之别院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小题4:.齐人大胆攫金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下面短文,完成11-16题(19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小题1:、给划线字注音并解释。(6分)
先自其足(  )(   )
吾忘持(  )(   )
宁信(   )(   )
小题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2分)
(1)而置之其坐(____同____) (2)反归取之(____同____)
小题3:、在横线上用现代汉语表述下边句子的大意。(2分)
何不试之以足?
小题4:、这个故事现已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5:、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6:、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请分别解释(5分)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