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经典古文】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经典古文】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2分)
虽 乘 奔 御 风 不 以 疾 也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词(4分)
(1)沿阻绝                    (2)夏水              
(3)流飘荡                    (4)窥谷忘              
小题3:用现代汉语表达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小题4:填空。(4分)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               和水的                   共同特征。
(2)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难见天日之景,但着眼点却不同,甲文以“不见曦月”来写           ,乙文以“有时见日”来写               
答案

小题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1:逆流而上 ; 上 ; 顺、随 ;通“返”
小题1:(1)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2)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小题1:连绵 、高大  清澈、湍急    山之高  树之密
解析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节奏划分。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也要学会用自己的话来理解。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经典古文】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
[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丙]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小题1: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每假借藏书之家此所谓战胜朝廷B.当余从师也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色愈恭,礼愈则其受于人者不D.慕圣贤之道自以为大有所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录毕,送之,不敢稍逾约。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D.蒙乃就学。
小题3:将文言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小题4:[甲][乙]两文都是长者劝后辈读书,劝说方式有何相同之处?宋濂、吕蒙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
小题5:[丙]诗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分)
小题6:[丙]诗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破”“挂”妙在何处。(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1)或以钱币之(          ) (2)自是指物作诗就(             ) 
(3)稍稍宾客其父(             ) (4)邑人之(            )
小题2: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2分)
A忽啼求之    B借旁近与之   C秀才观之    D不能称前时之闻
小题3:用“/”划分句子停顿。(2分)
(1).借 旁 近 于 之,即 书 诗 四 句,并 自 为 其 名。
(2)余 闻 之 也 久。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小题5:选文主要记叙了方仲永哪三个阶段的故事?(用文中原句回答)(3分)
小题6: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
小题7: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鲍君》一文,完成下面题目。(14分)
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②。
注:①罝(jū):网,用以捕鸟兽。②息:平息。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语。(4分)
①以鲍鱼置罝中而(               )     ②之以为神(         )
③问其           (            )     ④人为说 (         )
小题2:与例句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昔有人设罝以捕獐
A.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B.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D.***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昔 有 人 设 罝 以 捕 獐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⑵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小题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下面题目。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下面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是亦不可已乎?
小题2: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这也不是可以的吗?这就叫做失去了他的天良。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文: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
译文: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小题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排比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乡村的风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风是乡村的魂”,请联系全文,分要点概括回答。(6分)
小题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
②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
小题3: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3分)
小题4: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