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课内文言文(10分)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课内文言文(10分)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三峡》作者是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人名)。(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略无处(             )         不以也(            )    
沿阻绝 (             )        属引凄异(              )
小题3:《水经注》是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山峡之水是描写对象,但作者为什么先从三峡的山的写起?(2分)
小题4:为什么作者写水不按四季更替的顺序来写?(2分)                                                                               
小题5:文章结尾引用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

小题1:北魏  郦道元
小题2:通“缺”,缺口,空缺。  快  逆流而上  接连不断
小题3:写山是为下文写水作铺垫,正是这样的山势才有下文的水势。
小题4:夏水浩大,所表现出的奔放美最能体现三峡雄伟壮丽的特点,所以先写。
小题5:一方面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凉,渲染萧瑟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暗示三峡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照应前文。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对课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只要平时学新课时用心记忆,很容易做对。在写朝代名称时要注意写清楚准确,特别如“南北朝”“南北宋”等;而作者姓名更要写准确,不能出现错别字,如此题的“郦”就要注意偏旁。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课内重点文言实词的解释,只要在学习时用心牢记,即可做好此题。此题中“阙”一定要注意通假字的解释形式,还有“溯”字的解释也要注意。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写法的把握,文言文中写作手法的运用和现代文一样,用心分析很容易可判断出来。选文主要是写水,那么写山很明显是为写水做铺垫。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选文重点是为了突出三峡雄伟壮丽的特点,只有夏水方能体现这一特点,所以不按四季顺序来写。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结尾段落的作用,所以我们首先要考虑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内容上的作用,二是结构上的作用。结尾处属于环境描写,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容易得出渲染气氛的内容作用,从结构上分析可以得出照应前文的作用,组织答案时要与具体内容相联系。
核心考点
试题【课内文言文(10分)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让柿子挂在树上吧》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让柿子挂在树上吧
龚静
夏日傍晚散步,各种树的叶子虽然有些闷闷的,但其实很多变化在悄然发生着,一些果树在每天暑热的蒸腾中渐渐挂了果,看看吧:青柿子、青枣、橘子都已经藏在树叶间了,秋天就等着在夏天之后成熟绽放,枣子会一点点变红,柿子会像阳光一样,看得人心里暖暖的。
只是,柿子红起来也就只看过一年。自从前几年小区里一下子从五湖四海来了不少给子女带小孩的老人,果树们既是甜蜜又是伤感,甜蜜的是老人们太喜欢果树了,果子还青涩瘦弱时就频频来探望光顾了,伤感的是未到秋熟好时分,树上的果子已经不见了,果树和果子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红柿子绿叶子的好秋光也一年难得一见了。一些老人一手牵着孙儿,一手拎着塑料袋,在果树下使劲地摘果子,不到一两个时辰,一树的柿子唯剩高高在上的那几只还青涩地挂着。
楼上邻居看到,忍不住劝说,“不好摘的不好摘的”,“又不是你家的,管你什么事?”“不是我家的,是小区的,大家看看不是蛮好吗?”“不要你管……”省略号里是一串流畅的骂人话,可以一径骂到祖宗.骂骂咧咧,手却是不停,偶尔个别的老妪有点点似乎不好意思,提着半袋柿子走了,有些则手口并用,偏要装满一袋才满意。等到来年,亦复如是,而且准备了长竿工具。有的邻居实在看不下去,每年都与她们理论,收获的总是一顿骂骂咧咧,有一次甚至发生了冲突。毫无收敛之意,也毫无羞愧之色,仿佛应当、本该。不是你家的我就可以摘,是她们的逻辑。当然,柿子是要吃的,不是看的,更是她们向来的观念。
那棵枣子树还是果子青青时,就不断有人来觊觎了,保安每天来摘几颗吃吃,有人瞅着周围似乎没人时来摇几下,“吃几颗没问题的”,保安说。当然,枣子渐渐成熟了,鸟也一样频频光顾,不过,就让它这么由青转红而熟,瓜熟蒂落的,不是也蛮好嘛。
问过一位本地的阿姨,她认为反正拿一点点也没有关系的喽。“那大家都拿一点点,这么就一点点也没有啦”,她不说话了,顿一顿:“不会这么严重的。”大概习惯取用者就是如此想法吧,东西挂在那里干什么,倒不如摘下来饱饱口福;桂花反正要凋谢的,不如采了来做做糖桂花;柿子红了没人摘也要掉下来的,有啥看的,不如吃掉算数。于是,他们想都没想,就习惯性的、理所当然地占为已有了。
其实,小区种植的果树,与果园种植是有差异的,并不一定适合食用,倒是审美大于实用的。只是,实用的观念太深入人心了,况且免费,这手就忍不住了。其他桂花,桃花,梅花,等等,总之但凡可以吃的,可以用的,可以摘来放家里的,都不放过。
我们不会去想到柿子也是可以挂在树上欣赏的(那是秋天的味道啊),退一步说等它熟了再摘也不迟啊;桂花虽然总要凋谢,但采摘一光,如何香飘一秋呢?正是这些草木让城市人还感觉一些岁月时序自然芬芳啊。
好比那些青山绿水,明明是大自然的赐予,人却是止不住地改天换地,这儿建个宾馆,那儿搞个浴场;这儿建个工厂,那儿搞点别墅,看似眼前得了利,却破坏了生态平衡。
何以不能顺自然而为?让山水回到山水,人的生活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的。“空无”也是一种“有”啊。青山绿水,无污染的空气环境,最终得益的还是生活于斯的人。可是,实用主义成了我们身上的基因,利益作祟,使我们缺乏对自然的敬重和慎重,对事物总是太多实用太少审美,缺乏一种无用之用的眼光和态度。
(有改动)
小题1:概括文章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说明它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写到采摘花果的人,不仅有“从五湖四海来给子女带小孩的老人”,还有“保安”和“本地阿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最后第二段中关于人们对待青山绿水的态度的文字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在文中说“‘空无’也是一种‘有’啊”,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文章以“让柿子挂在树上吧”为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14分)
壶口,壶口
①在中国北方浩瀚的群山中,有无数条蜿蜒伸展的沟谷。由于地势的羁束,这些沟谷都多少显出一种挤手夹脚的尴尬和无奈。而地处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一带的秦晋大峡谷却是个例外。
②黄河有幸,倚身此中。
③此前的黄河尽管强悍凶猛,却同样不得不委屈着自己,默默无闻地在在峻梁雄峁中曲意周旋,它只能忍受和服从。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着机会。而现在,秦晋大峡谷终于为它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它没有丝毫犹豫便腾空而起,狂奔劲舞,瞬间便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
④这就是壶口瀑布。
⑤壶口瀑布诞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壶口中——瀑布之前,黄河的河床足有上千米宽,而到了这里,两岸岩石陡然一缩,形成了一条只有二三十米左右的狭槽。不仅如此,槽道下又奇特地出现了一个高低悬殊,落差极陡的深谷。于是,漫天而来的黄河水流在这里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由此形成了壶口瀑布。
⑥壶口瀑布的壮美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⑦离壶口瀑布足足还有几公里的距离,你便可以远远地看见峡谷里腾起一团团飘冉的云团,那是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飞雾如霞似烟,弥漫在河床上空,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屏息凝听,空气中伴有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好像来自天际,又似乎源于地底;仿佛惊雷滚地,犹如万骏疾走;声音撼天动地又包容万千。那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是一种壮士断腕的豪雄;是一种惊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种众志成城的顽强。
⑧在种种难以描述的感受中,最让人难忘的当数和瀑布贴身相逢又抬头仰望的时候。相信那一刻,任何人都难以摆脱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那些在远处看去吼喊奔扑的洪流,在近处看去更有着一种如山倾倒的壮烈。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在壶口的限制下,有了核心,得着凝聚,统一和团结使它们的力量排山倒海。瀑布从高处奔涌而下,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急迫向“壶口”流泻和迸射。它们凝成一团,形成一根根粗大的浪柱,又由这浪柱组合成宽阔的扇面,齐刷刷地向下垂落。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这种冲击和对抗实在是太猛烈,碎片已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小水珠或者小水滴,而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肢解,直至肢解成用手无法捕抓、用舌无法舔触的水汽。一霎时,雾气漫天升腾,而脚下那些没有来得及牺牲的黄河水流们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
⑨我们全看呆了。或许世界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伟大力量,或许生活中还翻演着无数撼人心魄的壮烈冲击,但没有哪一种能像眼前这样,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空前的震撼。那是愤怒的极致,激昂的顶端,凶猛的无限,力量的空前!那是须我们永远体味和追求的精神的全部!
⑩哦,千古黄河,伟大的河,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我们几乎每天都行走在你的身边,也接受着你的泽润,那些日常的行走和接触使我们对你有了一种熟视无睹的平淡和麻木,但是只有此刻,我们才顿然领悟:为什么志士仁人都本能地要到你身边来一览姿容!为什么作家和歌者都虔诚地要到你身边来聆听涛吼!为什么你能够被众口一致地尊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魂魄!
小题1:为什么说倚身于秦晋大峡谷,“黄河有幸”?(2分)
                                                                              
小题2: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小题3: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好在哪里,请作点赏析。(4分)
                                                                               
小题4:本文重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4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
(选自刘大櫆《游三游洞记》)
注:①逄逄然:拟声词。②薪采者:樵夫。③白乐天:白居易,字乐天。④元微之:元稹,字微之。⑤知退:白行简,白居易的弟弟。⑥欧阳永叔:欧阳修,字永叔。⑦黄鲁直:黄庭坚,字鲁直。⑧摈斥:排斥,这里指贬谪。⑨嘻:笑。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折蛇行:                        (2) 乃记之而            
(3) 其下有                         (4) 而元微之自通州将北: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以:其境过清洞此三人得名
B.为:全石以底或诗文以纪之
C.而:潭西南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
D.于:泥掌故与微之会夷陵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
(2) 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小题4:试分析本文表达的情感与《小石潭记》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8分)
于园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①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②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③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④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⑤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⑥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富人于五所也(     )         ②主人处处之 (      )
坡植牡丹、芍药 (      )     ④颓然碧窈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①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②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
                                                             
③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小题3:于园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特点的?(2分)
                                                                        
小题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船载实奇B.断其喉,尽肉坐中,颓然碧窈
C.有黄鹤楼非显D.剑自舟中坠于水非亭午夜分
小题5:作者在说明于园的特点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段举例说明(至少两个)。
(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仁者无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①,如之何②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①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②如之何:对他怎么办。③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语(3分)
(1)七里之(       )             (2)(       )非不深也
(3)威天下不以兵(         )之利  (4)攻亲戚之所(      )
(5)(        )寡人之身 (6)寡人(        )之
小题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C.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D.先帝不以臣卑鄙
小题3:翻译句子(4分)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小题4:请用“/”给[乙]文中划线句“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断句(断一处)(2分)
小题5:[乙]文中“仁者无敌”可用[甲]文中哪句话来解释(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