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1.解释下面两个词语。
    (1)不言而喻________                            
    (2)推敲________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
4.分析上述文字,下列观点不属于作者的观点是 [     ]
     A.要有创造力,关键是要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B.要有创造力,就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而要去探索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D.并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答案
1.(1)不用说就可以明白。(2)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2.创造力是怎样形成的。
3.道理
4.D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杂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________;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________去占领它。
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4个字以内)
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4.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5.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6.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有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归纳一下: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举的两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十分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二段画线句子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说:“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你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请写一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1)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2)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3)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4)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5)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6)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7)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8)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9)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10)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11)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本段文字的论点是[     ]
     A.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B.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C.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戴震幼时读书善于提出疑问的事例,直接证明了文段中的第________句话。(填序号)
3.作者认为,要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常常需要经过四个阶段,
     即:怀疑→                                        
4.有人说,我们国内的教育把有问题的孩子教得没问题,西方一些国家的教育把没问题的孩子教得有问题。对这一说法你是怎么看的?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①所谓“学问”,即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求问,才能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坚持学习固然重要,积极求问更属难能。遇到问题时,既要向年长者去问,又要向年轻人去问;既应向资深的专家学者问,也要向普通劳动者问。向比自己年轻或职位低的人请教是很不容易的。那么,让我们看看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圣人是怎么做的。孔子说“余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问于人。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说:谁说孔子是有学问的“圣人”,懂得礼仪?你看,他来到太庙,见什么人都要问,遇到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说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遇人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孔子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孔子这种精神呢?
       ②要做到不耻下问,首先应 。学习知识没有虚心求问的态度是不行的。精通文学的人不一定精通历史,精通数学的人不一定精通物理,文理兼通者更是少见。学问是无边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年轻,可能缺少老年人的经验;如果你年老,可能缺少年轻人的敏感。任何领域都有许多尚未被你了解的知识,任何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学习的地方。只要你虚心就可以发现你要学的东西,也只有你虚心才能学到你要学的东西。所以,不耻下问要从虚心的治学态度开始。
       ③要做到不耻下问,就要 。聪明的人知道多问就会增长知识。诸葛亮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从古至今人们无不佩服他的聪明才智。然而他的智慧很多都来源于他经常地向下属和百姓请教。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与群下教》的文章,其中讲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复,旷阙损余……”意思是说:丞相府需要幕僚,就是为了汇集大家的才智来做好工作。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地位得失,不敢向下级求教,那么缺点和损失就会越来越多。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只有勤学、勤问,才能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适应时代的需要。
       ④要做到不耻下问,还要 古人把求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字之书”另一类是“无字之书”。所谓“有字之书”即书本上的知识,“无字之书”是社会知识。社会知识就是我们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获取的知识。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想学到知识,就要会看、会听、会想、会问。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要领和窍门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但只要我们善于向有实践经验的人求问,便能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
       ⑤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赞颂。春秋时代卫国大夫孔圉死后,卫国国君授予了他很高的谥号——“文”。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孔圉也有错误,不应给予这么高的评价,于是去问孔子,孔圉为什么能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意思是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聪明灵敏,经常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且不认为羞耻,所以国君赐给他一个“文”的谥号。古人尚能如此,我们更要提倡和发扬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要获真知识,必得口常开,“遇事一问,必长一智”,问能者、智者、强者,也问不如己者,知识学问才能不断丰富提高。
(1)用文中一个成语作本文的标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短语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A.善于求问 B.勤于求问 C.虚心求问
(3)第②③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三段文字的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想学到知识”就要做到________。
(5)根据文意,第⑤段中画线处应填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中“古人尚能如此”的“古人”指的是(只填序号)[     ]
         A.孔子           B.卫国国君             C.孔圉            D.子贡
(7)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是个病句,在下面加以修改。
       古人把求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字之书”,另一类是“无字之书”。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1.给下列加粗词语注音。
     ①式(        ) ②关(       )
2.解释词语。
     ①根深蒂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持之以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文字节选自《________》,作者是美国________家________,他曾发表过《________》等著作。 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觉得创造性的思维还需要那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六段“我对此完全赞同。”这句话中的“此”具体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释词语。
     ①满腹经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奥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你举一个生活中运用创造性的思维解决问题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