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强盗的自供    现在有些不了解历史的人,错误地说中国的贫穷落后,都是人民起来闹革命闹的。照他们看来,似乎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应该不抵抗,当顺民,把中国归入帝国主义...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强盗的自供
    现在有些不了解历史的人,错误地说中国的贫穷落后,都是人民起来闹革命闹的。照他们看来,似乎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应该不抵抗,当顺民,把中国归入帝国主义国家的版图,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也就会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了。
       这种错误的观点,简直是白日做梦,说胡话。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难道是来帮助中国富强的?当然不是。他们来,是为了吃我们的肉,吸我们的血,抢夺我们的财富。
       当时八国联军的统帅,德国人瓦德西,于1900年10月23日给德国皇帝写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可以说是这个强盗头子的自供状。看一看这个自供状,对于认识这些帝国主义者的面目,是大有好处的。
       瓦德西先说了一个总的印象:“所有市区,多被毁坏。”他说:“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3日。”瓦德西在这里写了一个旁注:“正式特许抢劫3日,系自8月16日至18日为止。”抢劫而至于“公开,”而且又是“正式”“特许”的抢劫,听起来好像是奇闻,但又确是事实。这样的军队,不叫它们强盗,还能叫什么呢?
1.文中“强盗”指的是
 [     ]
A.瓦德西    
B.德国人
C.德国皇帝             
D.八国联军
2.把“这样的军队,不叫它们强盗,还能叫什么呢?”这个句子换成陈述句。 
                                                                                                                                                         
3.瓦德西对抢劫总的印象是                                                                                                              
4.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是                                                                                                            。 
5.文中“这种错误的观点”究竟错在哪里?(多项选择)
[     ]
A.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没有认识到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
B.这是白日做梦,说胡话。
C.在抵抗外来侵略这个问题上,奉行不抵抗政策,甘当“亡国奴。”
D.没有认清帝国主义侵略的真正目的和强盗本性。
6.文段采用揭露和批判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选出正确的一项
 [     ]
A.表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历史事实,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B.深刻有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错误本质,增强了批判的力量。
C.把帝国主义的丑态描写得更加逼真,生动形象。
D.把瓦德西的所见所闻叙写得更加具体、细致。
答案
1.D 
2.这样的军队,只能叫它们强盗,不能叫别的 
3.所有的市区,多被破坏 
4.吃我们的肉,吸我们的血,抢夺我们的财富 
5.A C D 
6.D
核心考点
试题【强盗的自供    现在有些不了解历史的人,错误地说中国的贫穷落后,都是人民起来闹革命闹的。照他们看来,似乎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应该不抵抗,当顺民,把中国归入帝国主义】;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人们常会天真地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你看,有那么些人,带着全副装备,历尽千难万险,爬到千年积雪的顶峰,把手中的小旗往脚下一插,就豪迈地宣布:我们已经征服了高山。
       有句话说“人类一思想,上帝就发笑”,如果高山有情,面对这些“征服者”也会笑得前仰后合。一只蚂蚁,有幸艰难地爬上了大象的背,于是它宣布:我已征服了这只大象。这是不是太滑稽了?意大利有位女探险家,不远万里来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她要挑战自然,徒步穿越大沙漠,创造奇迹。可是当她走出沙漠时,却跪倒在沙漠边上。记者问她有什么感想,她说她不承认征服了沙漠,而是感谢沙漠能允许她通过。
       我们曾那么意气风发地相信“人定胜天”,口口声声说要创造自然。大片大片地开山垦荒、围湖造田,大肆砍伐森林,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几百年才长成的林木,人类可以在短短几十分钟内让它在地球上消失;上千年的热带雨林,可以在几年内将它们变成光秃秃的平地;几百万年才进化而成的物种,可以在几十年间使它绝迹。人类还有什么不能办到的?大家说人类的力量真是伟大。可是,还没有来得及陶醉,大自然就反过来惩罚人类了。水土流失使江河床位上升,水灾频发,生灵涂炭;沙暴肆虐,大气污染,局部地区的空气质量已不适合人类居住。这到底是谁征服谁?
       究竟什么才是人类的力量?
       当我们想砍伐参天大树时,果断地放下了屠刀;当我们想品尝珍禽野味时,毅然地收起了猎枪;面对一片静谧的湖水,我们发出一声由衷的赞叹;面对一座巍峨的高山,我们欣赏它的神秘和雄伟……这才叫人类的力量——理性的力量。
1.文中“蚂蚁征服大象”的例子论证了什么观点?
     答:                                                                                                                                                 
2.下列对第二自然段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探险家认为成功穿越大沙漠,是因为大自然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B.女探险家以谦虚谨慎的态度看待自己成功穿越大沙漠。
      C.女探险家成功穿越大沙漠后,感受到大自然无与伦比的威力。
      D.女探险家成功穿越大沙漠后,认识到不应把大自然作为征服的对象。
3.文中第三自然段中,加横线的词语形成时间上的强烈对照。这对于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答:                                                                                                                                               
4.根据文章,指出“人类的力量——理性的力量”是什么。
     答: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人,有拼命硬***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 
                                                                                                                                                           
2.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中加粗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呢? 
                                                                                                                                                               
5.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应如何理解这一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语言尖锐泼辣,富有讽刺意味,试任选一例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边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已。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人,有拼命硬***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文中论敌的论点是什么?
                                                                                        
2.上文中论敌的论据是什么?
                                                                                         
3.上文中作者批驳论敌的论点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的自己的论点是什么?
                                                                                                                                                              
4.能证明作者论点的论据是什么?
                                                                                                                                                               
5.写驳论文,要善于找出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它,就能击中其要害。联系全文,作者是以什么为突破口?为什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醉翁之意不在酒”
王嵎生
       美国原以为一旦军事占领伊拉克,其他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未想到鲸吞容易消化难,陷于被动挨打局面。布什总统的支持率由“9·11”事件时的89%一路下降到50%左右,民众对他的外交认可率只有
44%。为了稳住阵脚,争取连任,布什总统在相当无奈的情况下,叉打出一张“推动全球民主化事业”的王牌。最近,他在美国民主基金会发表演说时强调,对伊战争是美国“推进新一轮全球民主化进程的开始”,是“抚育民主所必须采取的步骤”,可能像冷战时期对付苏联一样,需要花几十年的时间,而且要为之“甘愿做出牺牲”。
       布什这张牌出手后,在国际上引起广泛议论和质疑。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中东问题专家希伯莱·德雷哈米指出,布什强调阿拉伯世界妇女的政治权利,可他对妇女没有投票权的科威特却进行了赞扬,而对早有投票权的伊朗和叙利亚却横加指责,因为后者反对美国的中东政策,特别是美国在巴以冲突问题上的立场。这说明,重要的“不是谁更加民主”,而是“谁是美国的朋友,谁是美国的敌人”。阿拉伯一位外交官说得更有意思:“你对他(布什)赞扬得越多,那你的民主也就越多。”
       其实,美国这种“醉翁之意不在酒”和双重标准的政策行为,历史上早已有之。当年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人问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为什么美国不反对反而支持拉丁美洲某个国家***人如麻的独裁者,罗斯福就直言不讳地回答说,那个独裁者“也许是个狗娘养的,但他是我们(美国)的狗娘养的”。去年4月,委内瑞拉发生未遂政变。美洲国家组织在华盛顿召开紧急会议,所有成员都执行《美洲国家宪章》而进行强烈谴责,唯独美国持相反立场,受到国内一些主流媒体的批评。《纽约时报》指出,“政变”什么时候可以不被称为“政变”呢?如果美国认为这不是一场“政变”,那就不是,那就是“政府更迭”。在拉美,美国一直倾向于让对美友好的面孔出现在总统府里,不论他们穿不穿军装,只要对美国忠实可靠就行。
       可见,在美国一些人的心目中,“民主”不过是一杆大旗,它的颜色是可以随着美国的利益和政策而变化的。“醉翁”当然也不是要痛饮“民主”之酒。君不见他手里握有两把尺子呢! (选自2003年11月
12日《光明日报》)
1.题目“醉翁之意不在酒”中,“醉翁”指________,“酒”指________。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了批驳什么?
                                                                                                                                                     
3.作者列举美国处理“阿拉伯世界妇女的政治权利”和“委内瑞拉发生未遂政变”事件中的不同态度,意在证明什么?
                                                                                                                                                              
4.阿拉伯一位外交官说的“你对他(布什)赞扬得越多,那你的民主也就越多”。罗斯福直言不讳说的那个独裁者“也许是个狗娘养的,但他是我们(美国)的狗娘养的”。文章引用这二人的话有什么作用?
                                                                                                                                                            
5.试简析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人,有拼命硬***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阅读①、②段,分析作者摆出了论敌什么样的论据和论点。 
                                                                                                                                                          
                                                                                                                                                         
 。
2.文章③~⑤段,作者层层剥茧,直接批驳论敌的论点和论据,并分析推导论敌的论证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即:失掉的是(          ),发展着的是(          )。 这两句话,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格,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3.第⑥段作者提出了怎样一个针锋相对的论点?
                                                                                                                                                        
4.阅读⑦~⑧段,分析作者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1)用大量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为(                      )
   (2)用来间接反驳论敌的观点,为(                     )
5.阅读第⑨段,分析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文中画线的“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分别指的是什么? 
                                                                                                                                                         
                                                                                                                                                         
 。
6.文中加黑的字是文章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检察机关删去的,试着说说被删去的原因和重新发表
又加以恢复的作用。
                                                                                                                                                        
7.本文的语言即有辛辣嘲讽,又有热烈的赞颂,能否找出文章中一两个例子加以剖析。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