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①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古罗马哲人塞涅卡对它的解读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
题目
题型:湖北省期末题难度:来源:
       ①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古罗马哲人塞涅卡对它的解读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的;在改正错误以前,你得发现和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惟有如此,及时反省,我们才能将自己从过失和失败中拯救出来。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看来,这些先哲们早已将自省当作一种自觉的行为了,他们所推崇的“自省意识”,千百年来一直作为精神财富施惠于人类。
       ②可是,在这个日渐浮躁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富裕,另一方面却是精神世界的极度贫穷——自省意识的缺失便是明证。每当我们惹了麻烦,做了错事,伤害了他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如何逃避责任;每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求职碰壁,壮志难酬等困境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努力的不足,实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而是习惯在悲伤、沮丧、悒郁、愤懑的同时,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却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沉的自省。于是,我们对心灵的防护能力和对神经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的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地挣扎,却难以及时觅到逃离苦难的出口和冲击成功的出路。 
       ③缺乏自省可怕,不正确的自省同样可怕。有些人一旦陷于失败或遭受打击,惟有自怨自艾,强吞下失利的苦果,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他们对自己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深内心的苦痛。  
       ④自省既不等同于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责备,它是精神层面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 
       ⑤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1、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哪两种表现是“不正确的自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请你从“人”或“民族”的角度,具体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们需要自省:(或“我们不能遗忘自省”等)
2、自怨自艾;求全责备(严苛的自责)
3、示例一:一个人如果能经常自省,他就会不断地改正错误,不断地完善自己。这样的人是一个勇敢的人,无所畏惧的人,一个伟大的人,也必然会成为令后世永远铭记的人。
     示例二:一个民族如果经常反省,就能改正错误,不断进步,变得越来越强盛。像德国即使犯了二战这样严重的历史错误,只要能够反省,也能被全世界谅解、接纳,最后走向新生,走向强大。(意思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       ①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古罗马哲人塞涅卡对它的解读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习惯成自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 意在阐明什么?  
                                                                                                                                                           
3.第⑥段画线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4.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拼搏了,就值得尊重 
    ①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奖牌排行榜已见分晓。拿到奖牌特别是金牌的选手,兴高采烈,我们应该向他们祝贺。没拿到奖牌或者没拿到金牌的选手,深感遗憾,我们也很能理解。辛辛苦苦地准备了多年,却没有实现既定的目标,有些失落是自然的。从公众舆论和媒体的报道来看,重视金牌的数量,重视比赛的结果,重视冠军的报道,给获胜者以盛赞和关注,也都不奇怪。奥运会毕竟是汇聚世界各路健儿的竞技大赛,奖牌和锦标之中,凝聚着国家的实力和民族的荣誉,也凝聚着运动员的心血和自我价值。  
       ②但是,奖牌和锦标并不意味着体育比赛的全部,体育运动当中蕴涵着比奖牌和锦标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以本届奥运会为例,竞赛小项302个,参赛的运动员达万名以上,这意味着平均几十位选手才能得到一块金牌,这就注定绝大多数选手拿不到金牌,甚至得不到奖牌,在这种情况下,各路健儿依然来到北京,欣然参赛。他们的积极参与,成就了伟大的奥林匹克运动,显示了全人类的团结和睦,以及人类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共同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参与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就是一种境界,就有一种意义。  
       ③是竞技就必然有胜负,胜负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拼搏的过程同样重要。过分重视结果,不仅会丢掉过程的乐趣,还可能导致难以发挥正常水平。A金牌固然有助于提高国家声誉和民族自豪感,体现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但不可夸大金牌的价值,体育比赛就是体育比赛,不宜赋予其过多过重的意义。B从比赛的角度看,选手对金牌的过分看重会增加自身的压力,舆论对金牌的过分期待会加大选手的压力,两者叠加极易导致选手发挥失常,这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C在过程中展现拼搏精神,在拼搏中运用技战术,在技战术的较量中品尝竞争的乐趣,保持一份平常心,反而更容易发挥水平。中国男篮对阵美国“梦八”、对阵西班牙队,虽实力不及、经验不足,但打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虽失犹得,虽败犹荣。         ④体育比赛充满了不确定性,选手心态的微妙变化、竞技状态的不稳定、对手的情况、天气的变化,以及场地和器材等因素,都可能对比赛结果产生影响。这种不确定性,往往会使比赛出现意料之外的结果,这也要求我们以平常心客观看待比赛得失。 
    ⑤在体育比赛中,选手自身的怨天尤人或过分自责,舆论的苛责诘难、嘲讽轻视,都不是正确的态度。无论运动员还是观众,既要经得起胜利,也要经得起失利,胜了不骄傲,败了不气馁。应当看到,即便失利,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吸取教训,积蓄力量,以利再战,是一种风度,是一种韧性,也是一种成熟。  
       ⑥参与了,拼搏了,竭尽了全力,纵然失利也应获得掌声、获得鼓励,得到理解、得到尊重。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3.“如果不是压力过大,相信射击选手杜丽、谭宗亮的表现也许会更好。”这句话是从原文第③段中提取出来的,如果还原到原文中应该放置在哪里?请简述理由。
     放在               处,
     理由:                                                                                                                                      
4.文章第④段写到:“体育比赛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往往会使比赛出现意料之外的结果,这也要求我们以平常心客观看待比赛得失。”今年北京奥运会最大的意外莫过于刘翔因伤退赛,请结合文章谈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看待此事?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
        ①“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主张以存疑的态度对待他们的意见和学术观点,同时又主张客观的看待自己的意见和学术观点,反对独断专行。这种态度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②不以人蔽己,可以解疑解蔽,推动认识的前进。鲁迅说:“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文艺如此,科学亦然。普朗克教授虽然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但因为这一发现破坏了他奉为权威的牛顿的完美理论,所以他又锐意打破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穿里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事实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因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表面性与片面性,谁也不可能“一眼望穿天下事,一书写尽天下理”。如果对别人的观点理论全盘接受,也许就会被错误见解蒙蔽头脑而一错再错了。所以,只有具备不以人蔽己的精神,才能去鉴别前人的认识究竟是对是错,才能在实践中认真考察,不断思考,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建树。  
        ③不以己蔽人,可以解放思想,让许多后进者创造出比前人更高的成就来。罗蒙诺索夫在德国留学时,指出老师沃尔夫的一个论点有错,沃尔夫这位欧洲著名科学家,在自己学生的真知灼见面前,欣然认错,并鼓励他写成论文在校刊上发表。应该说,罗蒙诺索夫后来之所以能够在化学、物理学、天文学等许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被人称为“俄罗斯科学之父”,这与他在前进道路上遇到了像沃尔夫这样不以己蔽人的前辈有关。正是在这些不以己蔽人的学者名家的引导下,更多的人才能推陈出新,获得比前人更高的成就。  
       ④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够做到不以人蔽己,敢于否定别人的错误认识,固然不容易,但是要想做到不以己蔽人,用于否定自己的错误见解,就显得更加困难些。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科学家,不仅具有“不以人蔽己”的勇气,而且具有“不以己蔽人”的胸怀,科学因此而发展,社会因此而进步。  ⑤科学的昌明,社会的进步,需要大力发扬“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的精神。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答:                                                                                                    
2.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过程。
     答:                                                                                                                               
3.第④段中的“不仅……而且……”这组关联词在论述中有何作用?请简要作答。 
     答:                                                                                                                                        
4.本文论述的观点对你在学习方面有些什么启示?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的要素
王安忆
        ①阅读的第一要素,我想是信赖。相信我们所读到的东西,这常常是发生在我们少年的时候。那个年龄,心灵像一张白纸,无条件地相信任何事情。书本给我们神圣的感觉,好比人生的老师。我们总是把书本上的话抄在日记本上,还总是将书本上的话赠来赠去。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受影响的时期,是精神世界最初的建设时期。假如我们幸运地读到真正的好书,那么,一生都受益无穷。不过,很多时候的情况恰恰相反。但是,尽管是这样一个不安全的时期,我也以为怀疑主义是最大的不幸。这会使我们丧失阅读的最大乐趣——那种满怀情感的接受,那种对充实内心的渴望。怀疑设立的防线又会使自己孤立,久而久之,内心便会寂寞又空虚。 
       ②当我们逐渐成长起来之后,我们便也逐渐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它不仅来自阅读,更来自直接的经验。假如我们依然热爱阅读,并且依然对阅读保持信赖,便会自觉地去芜存菁,选择那些真正的好书,前段时间阅读好书的经历帮助了我们,从人生中得到的真情实感也帮助了我们。阅读和阅历使我们几乎是本能地懂得哪些是好书,哪些是作者以诚实与信赖写下来的文字。我们仍然以信赖的态度读书,而这时候的阅读却是一种理性的信赖。我们和书本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书本是我们的朋友。理性的信赖还可以有效地抵御怀疑主义的侵害,这时候的阅读对于拓展我们不免狭窄的个人经验大有好处。假如个人经验偏于悲观,它便提供给光明的景象;假如个人经验偏于万事无忧,它则提醒我们不幸的存在。它可使我们保持乐观、善良、开阔的精神。在一个人对世界的观念已经形成的中年阶段,阅读可为我们作出补充和修正,使之达到健康完美的境地。
       ③晚年时的阅读信赖,我想应是建立在宽容之上。因为这时候的经验已经成熟到可与任何书本作一个比较,这是该作出结论的时期。假如前两个阶段我们保持了阅读的良性循环,这时便能够再上升一格。在持有自己的经验与结论的同时,善解并诚挚地去观看别人的人生所得,看到人类无穷多的心灵景观。这时候,我们应当如同相信自己一样去读书,书会和我们融为一体,我们其实也是在读着自己。这时候的自己,应该有一颗能够包容一切的心灵,读书就提供这样的好机会。当然,我这里指的是人类写下的最好的那类书。 (选自《读者》2009年第17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阅读信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
     少年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年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年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句话“当然,我这里指的是人类写下的最好的那类书”能否去掉?请简要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学们正处在青春年少时,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受影响的时期,是精神世界最初的建设时期”,请你结合你的阅读经历说说自己的“阅读信赖”吧。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磨”到最后

      “我磨墨,墨磨我”,这是画家韩羽的一枚书法印章。他自幼热爱文学、戏剧。搞漫画创作,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的。那时,他向省报投稿,天天投,天天退,如此持续了几年,把美术编辑都投怕了。他在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时曾幽默地写下了如此对联:“惯以坏画充好画,聊将嘘声作赞声。”
       两个“磨”字,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磨墨,“朵朵花开淡墨痕”,磨我,独树一帜丹青手。他的书画功底老到、深厚,不但“磨”进了电影、戏剧,而且“磨”进了书法、“磨”进了文章杂学。他的书、画、文章,外行觉得有意思,内行觉得见功夫,堪称独一无二。他创作极认真,圈里人都知道,韩先生一是作画少,另就是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绝不拿出来,而是撕掉。他的标准不是创作不出手,他不愿重复自己,不愿复制自己。他的作品轻松好玩,令人赏心悦目,据说他的创作过程是很痛苦的。先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继而掼笔撕纸、长吁短叹,久不得其要,继而灵感偶至,马上抓住。韩羽的“磨”字诀给人生以太多的教益。
       磨,磨难、磨炼、磨砺、磨合……似乎都和人生有缘,所以许多人生警语,也都带着“磨”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宝剑锋从磨砺出”……警示人们要认识磨、善待磨、不怕磨,要耐磨、多磨、自觉磨。“磨”是砥砺,增其锋利,“磨”是打造,锻出新生;“磨”是一次次与外力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个引发事物发生渐变的过程。《浮士德》里土地之神唱了这样一首人生之歌:“生潮中,业浪里,淘上复淘下,浮来又浮去,生而死,死而葬,一个永恒的大洋,一个连续的波浪,一个有光辉的生长……”其意蕴涵的也是“磨”。人生是“磨”而强,“磨”而亮,“磨”而奋发向上。有的人下岗了,却打拼出一番新天地;有的人失败了,却东山再起;有的双腿失灵,却走得更远了……自古雄才多磨难,酸甜苦辣各种滋味的“磨”,使得他们砺心练脑、强魂健魄,走向新生。
       巴尔扎克把他的创作经验概括为一句话,刻在他的手杖上:“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19世纪后期,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在总结他的一生特别是他的创作时,也引用过巴尔扎克这句话。但是他颠倒了这句话的主语和宾语,他说:“每一个障碍粉碎了我!”大师大见解,磨至粉碎,磨成双向,功夫深,力度大,质量高。不磨不粉碎障碍,无以前进;不磨不粉碎自己,无以提高。大凡德高望重者、事业辉煌者、叱咤风云者,莫不是磨着困难磨着自己、粉碎着障碍粉碎着自己,步向新生、步向辉煌的。有人想轻松之磨,磨来磨去无精神;有人作虚假之磨,碌碌无为度一生。所以,磨须有心有志,磨要脱胎换骨。
       贝多芬说:“卓越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于己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人生曲折,跌宕起伏,“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只是希冀和祝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倒是司空见惯。然而,许多人对“磨”厌恶、惧怕,在他们心目中,一蹴而就是快慰,反反复复是窝囊,总想三板斧劈尽一切障碍,三把火烧出一片新天地,往往事与愿违。而磨砺临头不去“磨”,被动挨“磨”怨天尤人,如此人生态度则更不可取。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的诗句告诉世人,人生的磨击是少不了的,关键在于自身坚劲,经磨、耐磨、迎“磨”而上,就会磨出灿烂的人生。
1.说说题目“‘磨’到最后”蕴含着怎样的人生道理。
                                                                                                                                              
2.根据文章内容,理解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①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
                                                                                                                      
     ②每一个障碍粉碎了我!
                                                                                                                     
3.文章开头不提观点,却从韩羽的书法创作和成就写起,作用是什么?
                                                                                                                                                     
4.作者说“人生是‘磨’而强,‘磨’而亮,‘磨’而奋发向上”的,请你为本文补充一个因“磨”而成功的事例。
                                                                                                                                                               
5.本文有许多语句可作为警句,请任意摘写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