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泰山”“鸿毛”之议》       ①打从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到生死“轻重”的论题,“鸿毛”与“泰山”的尺度,就摆到了历代读者的面前。    ...
题目
题型:模拟题难度:来源:
《“泰山”“鸿毛”之议》
       ①打从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到生死“轻重”的论题,“鸿毛”与“泰山”的尺度,就摆到了历代读者的面前。 
       ②生死大题,人所面对;“鸿”“泰”之论,错综复杂,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得清楚的。死有正常的死亡、非正常的死亡。孔子辞世73,孟子驾鹤84,寿终正寝,天规使然。说他们的死如何“伟大”“光荣”之类,似有欠妥;而如文天祥元帐就义,史可法扬州染血, 张自忠捐躯沙场,瞿秋白被戮于敌营,遇罗克、张志新惨烈遇害,老舍、邓拓寂寞自绝,无论就死的年龄、方式、缘由与时候的反响,都非同一般。“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大凡为国赴难,临危受命,为民请命, 舍身护法,舍己救人,以身殉职,以死抗争者, 其生虽然有轻有重,其死则都是“重于泰山的”。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讲的是苏州五位平民为民请命的事迹,平日里说话办事都“轻如鸿毛”的市井族,居然在非常时期显出了伟丈夫本色!
       ③古训固然有“宁以义死,不苟幸生”的教诲,那么苟活者就一律为人所不齿么?也未必。且看太史公司马迁,蒙奇耻大辱,成“残余之人”,若为做人之尊严一刎了之,实不失壮士之风,“连活都不怕,还怕死么”!然而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宿愿,他终于选择了“苟活”。正是对这种比死更可怕的“苟活”的韧忍,造就了他更高层次的“重如泰山”。 
        ④然而还并不如此简单。生前“轻如鸿毛”者,死后未必就“轻如鸿毛”;生前赫赫如“泰山”者,死后未必就能“重于泰山”。终日孜孜而“求重”着,到头未必能“重”; 不刻意追求“重”者,倒常常不请自来,屡被口碑铸成了“鸿毛”;而一些以“鸿毛”自诩自安者,反常被万民仰之为“泰山”。
        ⑤屈原投江寂寂无闻,身后三百年间不见史料;三百年后,岂只重见天日,愈加光照日月;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昨日的“泰山”今日沦为“鸿毛”,今天的“鸿毛”,明天仰为“泰山”者又该几多!“泰山”“鸿毛”有时真就一步之遥,一纸之隔!
       ⑥然而“鸿毛”“泰山”之喻,又岂能涵盖所有?以战犯希特勒、东条英机为例,给亿万生灵带来如此浩大的罪孽,让历史留下长深的伤口,仅仅用轻飘飘的“鸿毛”二字,就可以交待的么?
       ⑦当年替秦始皇修造陵墓然后被秘密处死的工匠,新近从成都新南门立交桥施工工地连续挖出的数百具古代人体骨骸,李逵板斧下毙命的芸芸众生,臧克家诗中“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周而复始的农家,无论生与死,不比“鸿毛”更“鸿毛”么?生存的“鸿毛”形态决定着“鸿毛”命运,他们个人又如何能够幸免?
       ⑧还有,如南北朝一代诗宗大谢谢灵运48岁被宋文帝“弃市”于广州,小谢谢朓35岁被东昏侯“枭首”于南京;贺龙、彭德怀在“文革”中惨遭“左”毒荼害;如斯大林治下上百个中央委员一个个死于非命,其死本身的“泰”“鸿”之论,又如何说得清?
       ⑨大千世界,原本就不都是“非此即彼”的两极世界,“轻”“重”“鸿“”“泰”,也未必能合于逻辑的“排中律”。
       ⑩对于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来说,无论生与死,其实都常常与“泰山”“鸿毛”无缘,他们是既非“鸿毛”也非“泰山”的“中不溜儿”。 (选自《2005年中国杂文精选》)
1.作者在“泰山”“鸿毛”之议上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节说:“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得清楚的”,第⑧节说:“又如何说得清?”请根据相关内容说说这两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在第⑤段横线上补写一个恰当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你的理解,请说说“‘泰山’‘鸿毛’有时真就一步之遥,一纸之隔!”中“一纸”所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请你谈谈就“鸿毛”“泰山”问题发表你的看法。
       2006年5月22日,山西左云消息记者从山西左云县新井煤矿透水事故抢险指挥部了解到,此次事故井下被困人数可能增加到57人。  
       经抢险指挥部核查组最新核查结果显示,井下被困人员可能为57人,比20日认定的44人增加了13人。根据安监总局与山西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抢险指挥部核查组正连夜与矿工家属采取逐一比对排查的办法,确定井下被困矿工人数,将尽快拿出详细的被困人员名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的生命及生命价值不能简单地用“泰山”、“鸿毛”来定论。(意对即可。)
2.前者的含义是对待人的生与死,要看其目的是否是为了人民、国家的利益,否则不能以“泰山”来论。后者的含义是作者对无数作贡献的人死于非命非常愤懑,作者认为他们的死不能简单地用“泰山”、“鸿毛”来论。(意思对即可。)
3.皇帝老儿活则“万岁”,死则“驾崩”,历经滚滚的历史洪流的冲刷,如今还有几人在追念这些万岁?。(所举例子意对即可。)
4.“一纸”指的是人们生死观、价值观的历史局限性,以及社会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如有其他意思相近的表述,也可。)
5.没有标准答案。联系上下文,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表达清楚。
     例:在许多唯利是图的矿工工头的眼里,利益大于矿工们的生命,所以,矿工们采矿缺乏有力的安全保障措施,矿井事故频频发生。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力军,不管是哪个层次的领导,都应当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核心考点
试题【《“泰山”“鸿毛”之议》       ①打从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到生死“轻重”的论题,“鸿毛”与“泰山”的尺度,就摆到了历代读者的面前。    】;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不完满才是人生
       ①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③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士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④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的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头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 ,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⑤至于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下,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日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这种人生是完满的呢?
       ⑥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绰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知识分子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进士举人,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⑦现在我们运气好,生活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天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⑧灾难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1、作批注的读书方法,能及时记录并表达出我们读文章时的思考、感悟。或先谈感悟理解,后生发联想;或赏析表达特色;或质疑问难。请你就文中加横线的语句写出简洁的批注。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了解“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观点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作者开门见山引出了想要论述的道理。简洁、明快,而不拖泥带水。
B、第二部分作者以脍炙人口的诗句进行初步论证,再从天之骄子的历代帝王,到位高权重的大臣、宰相;从默默无闻的平民到“一举成名天下闻”的书生,没有找到一人具有完满人生。
C、第③段中加粗的词“这种说法”是指南宗方岳诗:“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方无二三”。
D、文章第⑤、⑥、⑦段的段末语句都是反问句,运用这种句式的好处是进一步印证“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论点,起强调作用。
E、文章采用的论证方法有:引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法。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论青年与老年
(英)培根

       一个年岁甚轻的人也可以是富于经验的人,假如他不曾虚度生活的话;然而这毕竟是罕有的事。
       一般说来,青年人富于直觉,而老年人则长于深思。这两者在深刻和正确性上是有显著差别的。
       青年的特点是富有创造性的想像和发明力。然而,热情炽烈而情绪太敏感的人,往往要在中年以后方能成事,恺撒和塞普提摩斯就是例证。曾有人评论后者说:他曾度过一个荒谬的——甚至是疯狂的青春,然而他毕竟成为罗马皇帝中极能***一位。具有沉稳性格的人则在青春时代就可成大器,奥古斯都大帝等即是如此。另一方面,对于老年人来说,富于热情和活力是难能可贵的。
       青年长于创造而短于思考,长于猛干而短于讨论,长于革新而短于持重.老年人的经验,引导他们熟悉旧事物,却蒙蔽他们无视新情况.青年人易有所发现,但行事轻率却可能毁坏大局。
       青年的性格如同一匹不羁的野马,藐视既往,目空一切,好走极端。勇于革新而不去估量实际的条件和可能性,结果常因浮躁而改革不成却招致更大的祸患。老年人则正相反。他们常常满足于困守已成之局,思考多于行动,议论多于果断。为了事后不后悔,宁愿事前不冒险。
        最好的办法是把青年的特点与老年的特点在事业上结合在一起。从现在的角度说,他们的所长可以互补他们各自的所短。从发展的角度说,青年可以从老人身上学到他们不具有的优点。而从社会的角度说,有经验的老人执事使人放心,而青年的干劲则鼓舞人心。如果说,老人的经验是可贵的,那么,青年人的纯真则是崇高的。(选自《培根文集》)
1、第2段开头“一般说来”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回答“不羁的野马”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文章的观点,你对青年的长处与不足如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把青年的特点与老年的特点在事业上结合在一起”是“最好的办法”,有很多好处;也有人认为这样做,反而会使人在遇事情时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想会造成互相冲突。你认为谁的说法有道理?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时间是一头狮子

       日前,我在儿子的读物上读到一则小故事,深感意味深长。
       文章说伯乐在集市上发现一匹千里马,便买回家训练它,可是无论他怎么训,这匹马都不能日行千里。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他们训练时遇到一头狮子,这匹马便没命地跑起来,速度极快!
       伯乐兴奋之余,仿佛明白了什么。他对这匹马说:“今后你上路后,就假想有一头狮子在你身后追着你。”
       千里马答应了,它后来果然成了一匹真正的千里马!
       读了这个故事感触很深。这匹马之所以能够成为千里马,是因为压力——狮子追赶的压力,不快跑则无以活命。人生的每一阶段也有各自的不同压力,什么压力像狮子一样在我们整个一生中都穷追不舍呢?那就是时间!
       孔子把时间比作河水:“逝者如斯夫!”他把时间看得太无所谓了。时间应该是催人熟,催人老,并且最终把人拖进坟墓的狮子。它总在我们身后追赶着我们年龄的脚步,每天都蹭过来咬一口,直至吞掉整个生命。
       这么说来,时间就显得太可怕了。其实时间是忠诚的,它成全了你的雄心、你的意志。种种宏图伟业,无一不是在时间的参与下建立起来的。种种是非功过,无一不是在时间的检验下明了起来的。
       但是,不要指望时间是公正的。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无论你怎样糟蹋它,时间都不会吭声,不会生气;无论你怎样珍重它,时间都不会喜形于色。而时间最后揭示的人生境遇会有所不同!
       遗憾的我们并未把时间当回事。有人算过一笔账,一个活72岁的人,他的一生可能是这样度过的:睡觉20年,工作14年,吃饭6年,生病3年,读书3年,娱乐8年,饶舌4年,打电话1年,等人3年,旅行5年,打扮5年,这是个平均数。看!我们的工作的时间只占总数的19%,读书时间只占总数的4%。
       不如假想时间就是一头狮子吧!它就在我们身后追赶着,撕咬着,我们每一步的犹疑,都可能葬送经营半生的业绩,一世的英明!
       不如假想时间就是一头狮子吧!它就在我们身后咆哮着,催促着,我们每一次的松懈,都令它暴跳如雷,痛悔不已!
1、解释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和该词语。
(1)穷追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痛悔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以事喻理、叙议结合,以一则小故事开头,你看这小故事有没有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述的,正面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面指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无论是正面论述,还是从反面论述,都是为了说清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引用孔子的话,把时间比喻为一头狮子,还算了一笔“时间账”,这些在议论文中我们称为什么论证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部分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子中哪个词用得最好,为什么?
     它总在我们身后追赶着我们年龄的脚步,每天都蹭过来咬一口,直至吞掉整个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给人生加个意义
       那是一所很有名望的大学。从我的演讲一开始就不断地有纸条递上来。纸条上提得最多的问题是——“人生有什么意义?请你务必说真话, 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话了。” 
       我念完这个纸条以后台下响起了掌声。我说你们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很好,我会讲真话。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面对着浩瀚的苍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反复地思索过这个问题。我相信,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会无数次地叩问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样的意义?
       我想了无数个晚上和白天,终于得到了一个答案。今天,在这里,我将非常负责地对大家说,我思索的结果是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句话说完,全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如同旷野。但是,紧接着就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那是我在演讲中获得的最热烈的掌声。在以前,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暴风雨般的掌声”这种话,觉得那只是一个拙劣的比喻。但这一次,我相信了。我赶快用手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但掌声还是绵延了若干时间。
       我说,大家先不要忙着给我鼓掌,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不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
       是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很多说法,由于熟悉和重复,已让我们——从熟视无睹滑到了厌烦。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比如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过人生意义的答案。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谆谆告诫的老师和各种类型的教育,也都不断地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这种外在的框架,当成了自己的标杆、并为之下定了奋斗终身的决心?
       那一天结束讲演之后,我听到有同学说,他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听到一个活生生的中年人亲口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
       其实,不单是中国的年轻人在目标这个问题工漂浮不定,就是在美国的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有很多人在青年时代也大都未确立自己的目标。我看到一则材料,说某年哈佛的毕业生临出校门的时候,校方为他们做了一个有关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足27%的人完全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近期目标,只有3%的人有着清晰长远的目标。25年过去了,那3%的人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坚韧努力,成了社会的精英,而其余的人,成就要相差很多。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认为“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结尾列举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阐述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然后举例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成功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侯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二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1.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段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选文内容,就文中划线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1)“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一句中划线的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联系上下文,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成功所需条件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观点未必相同,作者认为成功需要天资、勤奋和机遇,你认为成功需要什么条件?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年来,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上海卫视的“加油,好男儿”、央视的“梦想中国”等活动成为了综艺节目的主流,收视率一路攀高,许多人梦想通过这一形式走向成功。你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现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