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文段(二) 雾①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秋冬时节,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低层大气中出现的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中,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气象学...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文段(二) 雾
①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秋冬时节,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低层大气中出现的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中,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称为雾。
②雾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愈多,反之愈少。白天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到了夜晚,地面热量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中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
③大雾天气对交通影响很大。在大雾天气,飞机不能起飞和降落,汽车、船舶等也因能见度低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雾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危害,如果连续数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生长,诱发病害。如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雾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据测定,雾滴中含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活动,就会吸入雾中的这些有害物质,从而可能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
④既然大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它呢?
⑤针对雾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滴以提高能见度的方法。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在凝结核上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2002年12月,陕西就曾通过播散液态二氧化碳来改变雾的存在形式,使其变成雪后降落。经过现场勘查,在第一次作业20分钟后,距离作业下风方1.2千米处开始降雪,降雪时间持续约3小时。降雪后有小区域内能见度由原来的不到20米增加到300米。(选文有改动)
小题1:请概括雾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不超过50字)(3分)
小题2:文章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容易”能否去掉?请说出理由。(3分)
小题3:文段第③段介绍了雾在哪几方面的危害,请分条陈述?(3分)
小题4: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4分)
答案

小题1:低空中的水汽因温度降低而不能被空气完全容纳,过剩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低空中,就形成了雾。(3分)
小题2:不能去掉。因为“容易”起限制作用,表示可能性大。如果去掉,所说内容就绝对化了,与实际不符。(3分)
小题3:文章第③段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了雾的危害:(1)雾对交通的影响。(2)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3)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3分)
小题4: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介绍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4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审题后到原文中寻找答案范围,文中写雾的形成过程的是第二段,有明显的语言标志“雾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个设问句就提示了问题的答案。读第二段,然后把关键语句提取出来,组成不超过五十字的答案即可。如低空中的水汽因温度降低而不能被空气完全容纳,过剩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低空中,就形成了雾。
点评:首先要在审题的基础上找准提取答案的选文范围,然后精读相应语段,从前向后精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题***要求,提取或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有具体要求的,如字数等,要达到最基本的题目要求。
小题2:试题分析:我们把“容易”去掉与原句加以比较我,就可以知道“容易”表明“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引起赤霉病”的可能性大,而去掉后就变成了肯定的说法,与原意不符,也不符合实际了。这个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的态度。
点评:分析说明文中的词语准确性,要把它放到语境中,体会出它的意思和用法,并将删掉该词的句子和原句加以比较。回答这类题目,一般采用三步法,即首先回答不能,然后指出该词在原句中的意思和作用,接着说去掉会变成什么情况,如与实际不符或说法过于绝对等,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掉。
小题3:试题分析:审题后读第三段,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大雾天气对交通影响很大”“雾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危害”“雾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这几个提示性语句告诉我们,第三段是从三个方面介绍雾的危害的。根据“哪几方面”的要求,把几个方面写出来即可,不必详细地写。
点评:首先要找到提取答案的范围,然后精读相应语段,读时一定要抓住其中的语言标志,根据这些关键语句,把切题的答案提取出来。
小题4:试题分析:“三种方法”的标志就是分类别的标志,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把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介绍的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点评: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说明方法的作用是由效果的关键词和其内容上的作用两部分组成的。效果关键词如准确、具体、形象生动、条理清晰的说明了等,内容上一般证明的是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之前的句子,而且大多证明本段的中心句。即说明方法及作用的答题是有规律可循的。
核心考点
试题【文段(二) 雾①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秋冬时节,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低层大气中出现的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中,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气象学】;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糟糕的发明》(15分)
不久前,英国《卫报》评出了①“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不幸②“荣获”这一称号。塑料袋是从石油或煤炭中提取的化学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很难自然降解。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在地下200年也不会腐烂降解,大量的塑料废弃物填埋在地下,会破坏土壤透气性,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如果家畜误食了混入食料或废留在野外的塑料,会因消化道梗阻而死亡;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英国《卫报》称,我们的地球似乎已经变成了塑料星球,土地、河流、高山、海洋……塑料袋无处不在,直到有一天,我们都已离去,这些东西仍然占据着地球,因为它们是③“永生”的。
(二)据国外新闻媒体报道,经常有许多海洋动物如海豚、海豹、海龟等由于误食了海洋中的漂浮的塑料废弃物,堵塞消化道而丧生。如今,这事在中国也发生了。西安市动物园近两年来5只鹿、1只美洲驼不明不白地死去,经专家解剖尸体后证实,“凶手”竟是司空见惯的塑料袋,这些动物误食了游人乱丢的塑料袋而命丧黄泉。无独有偶,北京麋鹿园自1995年以来已经发生了十几起麋鹿误食塑料袋而致死的事,科研人员在一头麋鹿的胃中竟然发现了4公斤之多的塑料垃圾!
(三)塑料袋的发明虽然只有100多年,但是它对环境的危害已经显而易见了,它所堵塞的也不仅仅是动物的消化道了。重庆市1998年8月就由于嘉陵江、长江上取水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使好几家自来水厂停产减产,害得重庆市民守着两条大江没水喝。
(四)据悉,爱尔兰现在已经开始征集塑料袋税,每个塑料袋征收13美分的税。这个方法级为有效,爱尔兰塑料袋的使用率降低了百分之九十。在挪威,居民外出购物大都自带塑料袋,因为商店虽然提供塑料袋,但需付费。我国这几年有不少环保组织都搞了布袋赠市民的活动。倡导人们少用塑料袋。但是也没见多少人用环保布袋购物。关键在于塑料袋是白给的,用不用与人们的经济利益无关,看来,要抵制“白色垃圾”,除了宣传、号召之外,还需要采用经济手段。
  (五)塑料袋的问世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我们都不能做往自家水井里吐痰的傻事。这种给人类带来如此大的麻烦的发明还是少点为好。
小题1:细读第(一)段,用简洁的语句问答:为什么塑料袋的发明是人类最糟糕的发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在(一)段中不久前,①“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中引号的作用是             ,塑料袋不幸②“荣获”这一称号中引号的作用是             。(2分)
小题3:第(二)段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2分)
小题4:请在第(三)段划横线的地方填上恰当的文字,使上下文连贯畅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5:细读第(四)段,说说国内外抵制“白色污染”的方法有哪些?(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第(五)段,“我们都不能做往自家水井里吐痰的傻事”,这句话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7:六月五日是“世界环保日”,请你为本班的一次环保活动设计一个方案,要求写出这次活动的具体步骤,注意不要写真实地名与校名。(3分)
活动目的:抵制白色污染,尽量少用塑料袋。
活动准备:略
  活动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准晶体的发现者--以色列科学家谢西曼,他于1982年首次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正常的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形式是立方体、六边形或其他规则的、可无缝拼合的模式。而准晶体的结构很特殊,小范围内看不出规则模式,但大范围可以体现出规则的,可拼合的模式。由金属原子组成的准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却很差,容易像非晶体的玻璃那样破裂。
  自然界中形成的准晶体是在2008年发现的,在一块来自俄罗斯东部的奇怪岩石内,意大利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已知的准晶体类型——AL63CU24FE13。更惊人的事情还在后面,最近意大利和美国科学家对这块岩石进行了同位素测定,发现岩石里的氧同位素的特征与某些碳质陨石类似,换句话说,这块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该陨石很可能是45亿年前太阳系早期动荡环境的产物。
  含有准晶体的陨石是如何形成的?这依然是个谜,太阳系中绝大部分陨石都是小行星带中没有形成大天体的物质,但这块陨石中的铝的形式很古怪,不可能是在小行星带的环境中产生的,在其他的陨石中也没有发现这种铝的形式,既然陨石来自地球之外,那么这种含有准晶体的陨石的起源一定不寻常。研究人员猜测,也许这块陨石所在的前身星球上曾经发生过高速的撞击事件,在极端的环境中产生了这种陨石。
  这块陨石告诉我们,罕见的准晶体其实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在几十亿年中保持稳定。
《天外飞来准晶体》 巴雅尔
小题1:准晶体有什么突出特征?(2分)
小题2:第一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第二段画线句中的“很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小题4:下列说法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一项是(        )(2分)
A.因为首次发现并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科学家谢西曼获得了20, 11年诺贝尔化学奖。
B.在自然界中也发现了含有准晶体的岩石,不过这块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
C.对于含有准晶体的陨石形成的原因,科学家们已有了明确的研究定论。
D.罕见的准晶体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很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
“绿色”浅层地温能
①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②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
③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④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⑤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小题1:从文章内容看,“浅层地温能”有哪几方面的优点?请简要列举。(4分)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浅层地温能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
B.地球内部的总热能约为我国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
C.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
D.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小题3:请你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作用。(4分)
(1)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
(2)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
小题4: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分)
与传统能源相比,(浅层地温能)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小题5:文中第④段介绍“热泵”时为什么要从“水泵”说起?(2 分)
小题6: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解决问题。(3分)
材料:据报道,上海世博会的世博轴安装的空调系统与众不同,它在世博轴桩基下面埋藏了700千米长的塑料管道。这些管道是“热泵”的一部分。
问题:世博轴安装的空调系统是如何利用浅层地温能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
假想金箍棒    麦笛
  ①《西游记》中孙悟空从东海龙王那里借了一根“定海神针”,又称“如意金箍棒”,重6250千克,可大可小,变化多端,实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贝兵器。那么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金箍棒可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②从密度来看,金属密度最大的是锇。《西游记》中说孙悟空把那绣花针从耳朵里取出来,迎风一晃,变得“碗来粗细”。估计那碗指的不是大海碗,应该类似于现在的酒杯,也就是说直径在3~5厘米的样子。以金箍棒长两米来计算,体积最大在3900立方厘米左右。因此,如果金箍棒的材料是锇,其质量大约为88千克,一个臂力超群的人完全可以挥舞得动。关羽能舞动重41千克的青龙偃月刀,鲁智深能舞动重32千克的水磨禅杖,以猴哥那山都压不死的体质而论,挥舞88千克的兵器更不是难事。有人说,不是6250千克吗?想必那是随着体积变化而变化吧,不过这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了。
  ③金箍棒的硬度还应该特别大,猴哥大大小小跟妖魔鬼怪或者神仙星宿干了几百仗,连哪吒、二郎神都拿他毫无办法。哪吒的乾坤圈和二郎神的三尖刀据说都是宝器,但叮叮当当一交击,金箍棒毫发无损,可见金箍棒硬度特别大。金属中硬度最大的是铬,铬的硬度和天然物质硬度之王金刚石不相上下,一般的兵刃应该是奈何不了它的。从这个意义上,金箍棒用铬或者那些更为强韧的铬合金来铸造显得非常合适。
  ④金箍棒的抗腐蚀能力也非常不一般。金角大王那个紫金红葫芦连“大罗金仙都能化成血水”,里面应该盛有腐蚀性非常强烈的液体,比如王水之类。但猴哥和棍子被收进去都毫发无损。猴哥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内练就了一身铜皮铁骨,再加上会七十二变,变成小苍蝇之类的趴在葫芦口,不被腐蚀是可能的。但金箍棒如果用的不是很特别的材料,想要逃过浩劫可就有点难度了。因此从耐蚀性这个角度讲,金箍棒材料又像铱。铱的硬度、密度都很大,抗腐蚀能力在金属中首屈一指,连王水对它也无可奈何。
  ⑤再从伸缩性上来考虑。地球上常见的材料不管金属还是非金属恐怕都没有金箍棒那么强的伸缩性。所以说,一根本来几个人不能合抱的柱子变成“碗来粗细”进而变成绣花针大小,大概纯属小说家的杜撰。
⑥《西游记》中老龙王说:“那本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河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像大禹这样的神人很可能从外星球采集了这么一块材料,密度特别大,又有很多特殊属性,用于测量江河的浅深,可长可短,能随时调整,实在是太方便了。猴哥成佛之后,金箍棒自然回归原位,现在不知躺在哪处幽深的海底,期待着我们再度去发掘它的传奇呢。
(选自《中学生百科》2009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3分)
金属名称
金属属性
金箍棒可能用它来制作的理由

(1)
小说中孙悟空作为神人,臂力超群,能舞动较重兵器,而用锇制成的金箍棒单位体积质量最大。

硬度最大
(2)

(3)
小说中金箍棒在紫金葫芦中未被腐蚀,说明它抗腐蚀性极强。
小题2:选文第②段中划线的词“左右”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小题3: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作者本意是为了介绍几种金属的属性,为什么要借助金箍棒来说明?(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 - 18题(10分)
假想金箍棒    麦笛
  ①《西游记》中孙悟空从东海龙王那里借了一根“定海神针”,又称“如意金箍棒”,重6250千克,可大可小,变化多端,实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贝兵器。那么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金箍棒可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②从密度来看,金属密度最大的是锇。《西游记》中说孙悟空把那绣花针从耳朵里取出来,迎风一晃,变得“碗来粗细”。估计那碗指的不是大海碗,应该类似于现在的酒杯,也就是说直径在3~5厘米的样子。以金箍棒长两米来计算,体积最大在3900立方厘米左右。因此,如果金箍棒的材料是锇,其质量大约为88千克,一个臂力超群的人完全可以挥舞得动。关羽能舞动重41千克的青龙偃月刀,鲁智深能舞动重32千克的水磨禅杖,以猴哥那山都压不死的体质而论,挥舞88千克的兵器更不是难事。有人说,不是6250千克吗?想必那是随着体积变化而变化吧,不过这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了。
  ③金箍棒的硬度还应该特别大,猴哥大大小小跟妖魔鬼怪或者神仙星宿干了几百仗,连哪吒、二郎神都拿他毫无办法。哪吒的乾坤圈和二郎神的三尖刀据说都是宝器,但叮叮当当一交击,金箍棒毫发无损,可见金箍棒硬度特别大。金属中硬度最大的是铬,铬的硬度和天然物质硬度之王金刚石不相上下,一般的兵刃应该是奈何不了它的。从这个意义上,金箍棒用铬或者那些更为强韧的铬合金来铸造显得非常合适。
  ④金箍棒的抗腐蚀能力也非常不一般。金角大王那个紫金红葫芦连“大罗金仙都能化成血水”,里面应该盛有腐蚀性非常强烈的液体,比如王水之类。但猴哥和棍子被收进去都毫发无损。猴哥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内练就了一身铜皮铁骨,再加上会七十二变,变成小苍蝇之类的趴在葫芦口,不被腐蚀是可能的。但金箍棒如果用的不是很特别的材料,想要逃过浩劫可就有点难度了。因此从耐蚀性这个角度讲,金箍棒材料又像铱。铱的硬度、密度都很大,抗腐蚀能力在金属中首屈一指,连王水对它也无可奈何。
  ⑤再从伸缩性上来考虑。地球上常见的材料不管金属还是非金属恐怕都没有金箍棒那么强的伸缩性。所以说,一根本来几个人不能合抱的柱子变成“碗来粗细”进而变成绣花针大小,大概纯属小说家的杜撰。
⑥《西游记》中老龙王说:“那本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河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像大禹这样的神人很可能从外星球采集了这么一块材料,密度特别大,又有很多特殊属性,用于测量江河的浅深,可长可短,能随时调整,实在是太方便了。猴哥成佛之后,金箍棒自然回归原位,现在不知躺在哪处幽深的海底,期待着我们再度去发掘它的传奇呢。
(选自《中学生百科》2009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3分)
金属名称
金属属性
金箍棒可能用它来制作的理由

(1)
小说中孙悟空作为神人,臂力超群,能舞动较重兵器,而用锇制成的金箍棒单位体积质量最大。

硬度最大
(2)

(3)
小说中金箍棒在紫金葫芦中未被腐蚀,说明它抗腐蚀性极强。
小题2:选文第②段中划线的词“左右”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小题3: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作者本意是为了介绍几种金属的属性,为什么要借助金箍棒来说明?(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