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愚公移山》中的语段,完成练习。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愚公移山》中的语段,完成练习。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2.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走大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4.选文第二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语言描写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河曲智叟亡以应
4.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5.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愚公移山》中的语段,完成练习。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文言文段,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起首一段,交代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忽”字,透露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主要写什么?写山的小口与后面什么文字呼应?同后面的描写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寥寥数语,写________写________,笔墨间洋溢着一种________的情绪,展示着桃花源里_________的景象。
5.为何“大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谁问的?谁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叹惋”的内容你能想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足为外人道”,担心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段中划线的两个“志”,用法相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什么“不复得路”,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最后这段是不是多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 《醉翁亭记》(节选),回答问题。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给下面的文字加上标点。
若 夫 日 出 而 林 霏 开 云 归 而 岩 穴 暝 晦 明 变 化 者 山 间 之朝 暮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①中写夏季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②写到了“滁人游”等四种情况。请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其它三种情况,且与“滁人游”结构形式相同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滁人游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4.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在很多诗歌当中也写到了“饮酒”。同是写“饮酒”,两者所体现出的情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__。
  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乎众矣。
1、在文中横线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划线的字词:
①可爱者甚______________   ②不不枝:______________      
谓菊:__________________      ④乎众矣:______________
3、下面句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无丝竹之乱耳
C、忘路之远近
D、何陋之有
4、翻译句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西自治区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李贺字长吉,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 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课程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辩,然卒亦不就举。
  贺亦早逝,故其诗歌世传者鲜焉。
【注释】①素构:早已构思好。②目:命名。高轩:华丽的车子,此处借指韩愈等人。③牵合课程:迎合诗歌格式和规矩。④率:大致。⑤省:自省,反省。⑥愈为作讳辩:韩愈为李贺写过《讳辩》一文。因其父名与“进士”谐音,一些忌才的人,以此作为借口,认为应避君父之讳,不得应进士之试。尽管韩愈写文为其辩解,也无济于事。⑦怒:这里指又心疼又生气。
1、 解释下列划线字。
①援笔辄:________________  ②暮归:_________________
③然亦不就举:____________  ④世传者焉:_____________ 
2、 文中“二人大惊,自是有名”的“是”指代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翻译:“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西自治区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指出划线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①必细察纹理 ②神游
B.①以丛草林 ②二虫尽所吞
C.①徐喷烟 ②虫蚁为兽
D.①又留蚊素帐中 ②土墙凹凸处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昂首观之,项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指癞虾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出作者小时候想象力丰富?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