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醉翁亭记(节选)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
题目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醉翁亭记(节选)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滁皆山也 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翁之不在酒 意:__________________
(3)野芳而幽香 发: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__________”“__________”“醉翁亭”等景物。
4.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记:指《醉翁亭记》。②商贾:商人。③关征:查税征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围绕(环绕) (2)情趣(意趣、兴趣) (3)开放(开)
2.给它(亭子)起名(题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称它(命名)的。
3.琅琊(山) 酿泉
4.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
5.《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
(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醉翁亭记(节选)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南皮许南金先生,最有胆。在僧寺读书,与一友共榻。夜半,见北壁燃双炬,谛视,乃一人面出壁中,大中箕,双炬其目光也。友股栗欲死。先生披衣徐起曰:“正欲读书,苦烛尽。君来甚善。”乃携一册背之坐,诵声琅琅。未数页,目光渐隐;拊壁呼之,不出矣。又一夕如厕,一小童持烛随。此面突自地涌出,对之而笑。童掷烛仆地。先生即拾置怪顶,曰:“烛正无台,君来又甚善。”怪仰视不动。先生曰:“君何处不可往,乃在此间?海上有逐臭之夫,君其是乎?不可辜君来意。”即以秽纸拭其口。怪大呕吐,狂吼数声,灭烛而没。自是不复见。
  先生尝曰:“鬼魅皆真有之,亦时或见之;惟检点生平,无不可对鬼魅者,则此心自不动耳。”
1.对文章中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是(  )
A.“谛视,乃一人面出壁中,大如箕,双炬其目光也。”——他仔细看时,原来是一个人的面孔从墙壁中显现出来。这面孔像簸箕一样大,那两个火炬是从他的眼睛发出来的光。
B.“友股栗欲死”——他的那个朋友吓得要死,屁股直发抖。
C.“海上有逐臭之夫,君其是乎?不可辜君来意。”——我听说海上有专喜臭味的人,您恐怕就是的吧?我可不敢辜负了您辛苦赶来的好意。
D.“烛正无台,君来又甚善。”——这蜡烛正缺个烛台,您又来得正好。
2.先生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为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
(2)喷以烟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浓____________________
(4)数十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私拟作群鹤舞空中(在)
B.蹲身(其中的)
C.丛草为林(把)
D.驱别院(它,代虾蟆)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获得“物外之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②壹似:很像。③舅:公爹。古时候女子称丈夫的父亲。④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1)孔子泰山侧(  )(2)夫子式而听(  )
(3)(  )     (4)昔者吾舅死虎(  )
(5)何为不也(  ) (6)小子之(  )
2.“小子识之”的“识”应读为_______。
3.“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_______(A.顺接 B.转接)。
4.文中的“夫子”指的是_____________。
5.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_____________。
6.“而曰”前省略了主语,如果补出来,应该是_____________。
7.文中哪句话可做本文的主题?请翻译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可爱者甚 蕃: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涟而不妖 濯:__________________
(3)陶后有闻 鲜: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莲说》中展现作者志趣和追求的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根据你所读过的古诗词,写出几句表达作者胸怀、抱负的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却有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以上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