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景公之时》,完成问题。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②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
题目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景公之时》,完成问题。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怪哉!寡人闻命矣。”乃命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今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狐白,狐狸腋下的白毛。狐白之裘,集狐腋下的白毛制成的裘(皮衣)。③陛:宫殿的台阶。④闻命,闻教,受教。这是尊敬对方,得其教诲。表示接受对方意见的敬辞。⑤循,巡,巡查。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雨雪三日而不霁(   )
⑵公被狐白之裘(   )
⑶立有(   )
⑷今所于途者(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乃命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后,“乃命出裘发粟与饥寒”,晏子的话给了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⑴下雨雪;⑵同“披”,穿;⑶一会;⑷所看到的。
2.乃/命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3.⑴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
   ⑵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4.⑴晏子以古代贤君为例,讽刺了景公养尊处优,不知百姓之饥寒,令景公感到惭愧。
   ⑵启示:在安逸的生活方式下要学会换位思考,知道别人的想法和需要,不能一己私利,只追求自身的满足。
(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景公之时》,完成问题。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②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1.下列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便一山 所识穷乏者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予作文以记之
C.余人各复延至家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
D.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橘生淮南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4.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三国志·王粲传》(节选),完成问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注: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倒屣(qǐ):把鞋子穿倒了。③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④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⑤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⑥加:超过。
1.解释下列句子划线字的意思。
⑴左中郎将蔡邕见而之(   )
坐尽惊(   )
⑶其强记默如此(   )
⑷献帝西迁(   )
2.用“/”画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时邕才学显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对蔡邕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____,_____。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陋室铭》的开头和结尾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横线处应填的描述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引用孔子的话,属于哪种问句?这句话该怎样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哪个句子的意思与它相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主要想告诉读者:陋室不陋,身居陋室,乐在其中。
B.《陋室铭》主要讲刘禹锡不慕荣利、喜爱陋室的思想感情。
C.《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操。
D.《陋室铭》通过和诸葛亮、扬子云的居室的类比,表达了作者也想建功立业、不甘寂寞的愿望。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甘肃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甲)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嗟夫!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1)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2)是亦忧,退亦忧(   )
(3)微斯人,吾谁与(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4、“微斯人,吾淮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