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
题目
题型:月考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耒,音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选自《韩非子·五蠹》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先自其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忘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之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忘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取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身为宋国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则寓言的主人公都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生搬硬套,不知变通,郑人只相信___________________,宋人把偶然当必然,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参照下面“守株待兔”这一成语的解释方法,解释成语“郑人买履”。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传说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帮帮你:交代清出处、故事情节和教育意义。故事情节要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郑人买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量长短(2)量好的尺码(3)到……去(4)尺码(5)同“返”,返回(6)耻
2.(1)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兔子奔跑时撞在树根上,折断脖子死了。
3 .“略”。
4.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国某人买鞋时只相信量好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用来讽刺那种只顾教条而不顾当前实际情况的人。
5.处理问题不能只从以往的经验出发,而要考虑当前的客观实际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就会办不好事情。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题型:北京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福建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福建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一)
阅读《空城计》(节选),回答文后问题。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所选文字为《空城计》的发展、高潮和结局部分,仿照对第一段的概括,根据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①段:发展,孔明施计
②段: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段: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画线句子是对孔明的________和_________描写,写出了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懿笑而不信”,司马懿为什么“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为什么不弃城逃走?用文中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是易中天“品三国”中有关“空城计”的一段话,请仔细阅读,回答后面问题。22
  诸葛亮搞空城计阴谋,司马懿就一点办法都没有?我看不会吧……第一,当时司马懿看诸葛亮神态自若,听琴声平稳,说明他俩离得很近嘛!你司马懿派一个连队进去打探打探虚实不行吗?第二,诸葛亮高高在上,司马懿就不会找个神箭手把他给射下来?第三,司马懿你把诸葛亮围个三天三夜,看他怎么办嘛!
(1)易中天认为诸葛亮的“空城计”靠不住,《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被丑化了。易中天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城计”在实战中可用吗?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论语》六则
  子曰:“学而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论语》它是记录___________的书,它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并称为“四书”,是公认的儒家经典著作。
2.解释文中划线字:
时____________
知____________
殆____________
识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里有些语汇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有:
(1)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2)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题型:北京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广西自治区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甲)
文言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划线词语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乎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     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贤思焉      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勿于人       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选出划线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学时习之
B、人不知不愠
C、见不贤内自省也
D、择其善者从之
3、翻译句子。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