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出师表》节选...
题目
题型:云南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答案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出师表》节选】;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出师表》节选
1.①时。
   ②以致。
   ③这里指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
   ④痛心、遗憾。
2.①提升、惩罚、表扬、批评,(标准)不应当有差别。
   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
3.(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2)①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远佞;③。
4.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除此四点外,有新的感悟也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题型:云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三峡
郦道元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题型:重庆市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江苏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岳阳楼记
范仲淹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且:将要。苏代;人名。惠王:指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拑:通“钳”,夹住。禽:通“擒”,捉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意思。
(1)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   )
(2)今日不(   )
(3)王之甚矣(   )
(4)故愿王计之也(   )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理解。
  这两篇短文的共同点是设喻讽谏国君,甲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先以设喻,再拿齐威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最后得出“______________”的结论。乙文中的苏代讽谏赵惠王时,也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这个比喻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即___________。两文中的国君都接受了臣子的规劝,一个“_____”字就是明证。
4、邹忌讽谏齐威王,苏代讽谏赵惠王的目的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题型:重庆市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浙江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文言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乙】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嵋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问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苏轼《与范子丰书》)
注释:①临皋亭:亭名,在黄州东坡赤壁附近。②第:大宅第。③两税,指国家夏秋两季征收的税收。助役钱,指充当徭役的钱。
1.解释【甲】文中加粗词的意思。
(1)念:_________(2)寝:_________(3)但: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一)中苏轼以什么为“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一)描绘月夜景色,透露出_________;文段(二)对比两处风景,表达了“_________”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