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语段阅读。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 平险指通豫...
题目
题型:新疆自治区同步题难度:来源:
语段阅读。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 平险指通豫南达 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用“/”给文中第二、三段没有加标点的句子断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译文:
(1)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段内容用原句答题。
(1)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愚公能够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________”而言的。
答案
1、“略”。
2、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 即可。
3、(1)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2)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4、(1)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士石何?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5)河曲智叟无以应。
(意思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语段阅读。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 平险指通豫】;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而去之。             委:_______________         
(2)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____________      
(3)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_________         
(4)攻亲戚之所。      畔: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  艾子有孙,年十许,慵劣不学,每加槚(jiǎ)楚而不悛(quān悔改)。其子仅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责必涕泣以请。艾子怒曰:“吾为若教子不善邪!”杖之愈峻。其子无如之何。一旦,雪作,孙搏雪而嬉,艾子见之,褫(chǐ剥夺)其衣,使跪雪中,寒战之色可掬。其子不复敢言,亦脱其衣跪其旁。艾子惊问曰:“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其子泣曰:“汝冻吾儿,吾亦冻汝儿。”艾子笑而释之。                              ——《艾子后语》〔明〕陆灼撰 
【注释】槚楚:古代用以责罚学生的器具,这里指用棒棍打。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年十              许:____________       
(2)其子仅有儿    是:___________        
(3)吾若教子不善邪    为:_______       
(4)汝何焉        与: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艾子笑而释之” 这句话写出艾子怎样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艾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1)即诗四句(        )
(2)自是指物作诗立(        )
(3)稍稍宾客其父(        )
(4)泯然众人矣(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父异焉”和“邑人奇之”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你从中等到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 读文言文,完成1—3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 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粗的词语。  
⑴臣( ▲ )知不如徐公美。   
⑵臣之妻( ▲  )臣。 
⑶能面刺寡人之 ( ▲ )。
⑷时时而( ▲ )进。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王曰:‘善。’”这里的“善”表明了齐威王是个怎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课外文言文,完成1—3题。  有老姥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融(前秦符融为冀州牧)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 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晋书·符融传》)
1、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封疆之界( 凭借 )  
B、肉食者(目光短浅)  
C、有姥劫于路(被)  
D、可二人走(并且)
2、(乙)文中符融是怎么推断出“先出凤阳门者非贼”这一结论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符融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在我们的初中课文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智者,请你从中举一事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