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题目
题型:江苏月考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有删节)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元结《右溪记》,有删节)
  【注释】 ①攲(qí)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②休:美好。③阴:树荫。荫:遮蔽。④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隐士。⑤俾(bǐ):使。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折蛇行(  )
(2)神寒骨(  )
(3)不可状(  )
(4)为之然(  )
2.下列句中加粗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可为都邑胜境  乃记而去
B.其境过清     卷石底
C.潭西南望     置州以来
D.为之怅      佁不动
3.翻译下列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的作者带我们去“小石潭”和“右溪”游览了一番,两者同中有异。(1)请你向同学概括介绍“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2)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像北斗七星;使……感到凄凉(凄清);说出失望;失意,惆怅
2.D
3.(1)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2)这条溪水如果在荒山野外,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地方。
4.(1)①都地处荒郊,少有人来。从【甲】文中的“寂寥无人”和【乙】文中的“无人赏爱”等语可以看出;
    ②都是以石为底、为岸。从【甲】文中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和【乙】文中的“水抵两岸,悉皆怪石”等语可以看出;
    ③景色都很优美。从【甲】文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和【乙】文中的“休木异竹,垂阴相荫”等语可以看出;
    ④都能使人产生凄凉、惆怅之感。从【甲】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和【乙】文中的“徘徊溪上,为之怅然”等语可以看出。(意思对即可。)
(2)甲文:清澈透明
   乙文:水流湍急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二)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陈中豪杰父老请立涉为楚王,涉以问张耳、陈馀。耳、馀对曰:“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陈涉不听,遂自立为王,号“张楚”。
1、会天大雨,道不通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不相同?
A、天大雨,道不通 宾客大宴(《口技》)
B、陈胜、吴广皆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所旁丛祠中
C、扶苏以谏故 广故言欲亡
D、得鱼腹中 每假借于藏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2、下面句中加粗字与“固以怪之矣”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久,目似瞑
B、无丝竹乱耳
C、君病在肌肤
D、食不能尽其材
3、陈胜认为可以假借公子扶苏、楚将项燕之名向天下发出起义倡导。这两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狐鸣?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
①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则帝业成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甲】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 ①景公:齐国国君。②霁:天放晴。③陛:皇宫的台阶。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其  实  味  不  同
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吏二一人诣王(             )
(2)晏子避对曰(             )
(3)叶相似(             )
(4)公狐白之裘(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选其中的一人,略作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加粗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日光下(清澈)
  佁然不动(愣住的样子)
B.俶尔远逝(忽然)
  往来翕忽(轻快敏捷)
C.其岸势犬牙差互(互相交错)
  悄怆幽邃(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
D.怀民亦未(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2.下列关于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三个选段依次写了潭鱼、潭源(小溪)、潭境,作者的心情也由“乐”转而为“凄”“寒”。
B.两文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如乙文借积水、树影的联想从侧面表现了月光的澄澈和空灵。
C.两文都写于作者被贬谪的时期,两位作者均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苦闷,例如面对清幽美丽的小石潭,柳宗元的“乐”却是短暂的。
D.乙文中的“闲人”是文眼,一语双关,既指有闲情逸致的人,也指虽有远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作者以“闲人”自解,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3.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划线的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刻舟求剑》,完成1—4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                )
②是(                )
③遽(                )
④求(                )
3、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 坻为屿 宫室器皿
B.之 乃记而去 余闻也久
C.乃 记之而去 不知有汉
D.尔 远逝 惟手熟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4.你经过“时空隧道”返回到了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他对你倾诉了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请你对他说几句劝慰的话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