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甲】文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甲】文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
答案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解析
学生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核心考点
试题【【甲】文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2分)
①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②予族有佣,病死。佣亦豪族也,啖佣儿为证,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县官曰:“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明日佣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③里中柞林潭边,有麦田数百亩,初为予家有,有周姓者云是己产,连年构讼。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于是两家大争,麦熟时,周乃觅勇士数十人往刈,周人刀梃备至,颠踣满野。正困苦时,廷福为人伐木回,过见之不平。大怒,持手中斧向之。周人皆走,立杀其魁一人。霍氏惧,知周越诉于官,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既至,霍楔其门,廷福笑曰:“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④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县官讯两家狱,廷福从旁出曰:“杀人者关廷福也,周强霍弱,廷福一时见不平,提斧杀之。大丈夫自杀自当,岂以祸及平人,霍氏无罪。”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廷福不易辞。县官不得已,定如律。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小题1:下列句中的“之”与“提斧杀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悍吏之来吾乡B.孰视之C.辍耕之垄上D.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记叙一个普通木匠路见不平挺身相助,以及自作自当、至死不挠的大丈大行为。
B.关廷福持斧相救以解霍氏之困,而霍氏为求自保,欲借饮酒之名不让关氏离开霍家。
C.关廷福锄强扶弱的义举感动了县官,他本想借关廷福报复私愤,但关廷祸不改供词。
D.每年审查案件,郡府都怀疑此案(有冤情),一共经历了十多次审理,(关廷福)始终不改变供词,最后死在监狱中。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予族大之 ________                    ②乃贱其以与一霍姓者________
廷福且走 ________                    ④以祸及平人 ________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4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     走:                  
(2)媵人持汤沃灌   汤:                
(3)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4)右备容臭       臭: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分)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分)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什么。(3分)
小题4:宋濂在求学时。作为现代中学生,你对此有什么看法?(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活板》,完成后面小题。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共2分)
(1)唐人尚未为之        盛:         (2)则纸帖之            为: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共4分)
(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2)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小题3:下面是有关“活板”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①③空用原文回答,②④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共4分)
活板简介
毕昇发明的活板是我国印刷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其方法是“_①_”,火烧而成。从“每一字为一印”、“每一字有数印”,可见其_②_“活”;从用铁范置铁板上并密布字印,可见其排版“活”;从“_③_”,可见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因此,活板的出现使印刷过程变得_④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活版》(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小题1:下列语句中的“为”与“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中“为”意思相同的是(  )(2分)
A.或异二者之为B.若为佣耕
C.全石以为底D.以为军咨祭酒
小题2:填空(2分)
(1)《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一句中的“数”是“屡次”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一句中的“数”是“几个”的意思,文中“每一字皆有数印”的“数”的意思是:            
(2)《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一句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文中“则以纸帖之”中“以”的意思是: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小题4:下面的文字概括了活板排版的几个步骤,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几个步骤补全。(3分)
第一步先设置铁板,第二步  ① ,第三步把铁范放在铁板上,第四步  ② ,第五步  ③ ,第六步按平板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乙)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C.处处志之(志:记住)D.寻病终(寻:不久)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不知有汉乃重修岳阳楼
B.武陵人捕鱼为业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真无马邪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本在冀州之南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A.便要还家。B.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D.苛政猛于虎。
小题4: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小题5: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的词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天涯”指很远的地方;“若”和“比”都是“如同”、“好像”的意思。
B.“城阙”这里指京城,当时的京城是长安。
C.“君”在诗中指杜少府;“离别意”,离别的情意;“宦游”指离开家乡出外做官。
D.“岐”同“歧”,“歧路”即“岔路”,指分手的路口。
小题6: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小题7:请谈谈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别离情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