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杜甫的《登高》和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后两句对比谢谢了,...
题目
杜甫的《登高》和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后两句对比谢谢了,
杜甫的《登高》的后两句和陈与义的《登岳阳楼》的后两句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处

提问时间:2021-04-01

答案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大历三年(768)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后半抒情.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唐子西文录》:"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湖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简析 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登岳阳楼译文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背景介绍 .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句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坼”,分裂.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全家人住在一条小船上,四处漂泊.此时,他身体衰弱不堪——右臂偏枯,耳朵失聪,还患有慢性肺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交流.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戎马”,兵马,这里借指战争.大历三年(768)秋,吐蕃侵扰灵武,京师戒严;朝廷又命郭子仪率兵五万至奉天,以备吐蕃. 评解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作品简介】 选自《陈与义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登岳阳楼》共两首.岳阳楼,华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始建于唐代,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注释】 ⒈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⒉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⒊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 ⒋徙倚:徘徊. ⒌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道谢此诗时已有三年. ⒍凭危:只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 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 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行程万里 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 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 看着远山的古树 青苍中 隐含无限的伤悲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