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政治试题 > 时事政治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二五”(2011—2015)规划建议。“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国...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二五”(2011—2015)规划建议。“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意义。规划指出,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规划中的十二条大的内容,无不体现了民生。必须大力发展民生,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华丽转身,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材料二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1月29日正式公布,文件聚焦中国水利问题。时至今日,洪涝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1)材料一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12分)
(2)结合材料二,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 ,说明国家加快水利发展的必要性。(12分)
(3)结合下表措施分析某市应对金融危机措施的经济学依据。(8分)
答案
(1)(12分)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
②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意识。以“十二五”规划为指导,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或者从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作用来分析)
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办事情要抓重点。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④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变迁。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路线。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⑤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规划要求注重民生,坚持了正确价值观。(每点3分,答到其中四点,满分)
(2)(12分)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水利是农业的“重要条件”、“基础支撑”、“保障系统”。
②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事物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水利设施薄弱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明显短板”,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的整体发展。
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办事情要着重把握重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有利于正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多处地区发生旱涝灾害,要求我们加快水利设施建设。
⑤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才能减轻旱涝灾害带来的损害。(每点4分,答到其中三点,满分)
38题(3)(8分)
①政府宏观调控经济手段,运用财政政策帮助企业走出危机(2分)
②加强技术创新,注重产品质量,树立企业形象和信誉,创立自主品牌。或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2分)
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2分)
④积极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维护自己的合法经济利益(2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二五”(2011—2015)规划建议。“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国】;主要考察你对时事政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6.6%,而欧美发达国家则达到或超过80%。研究表明,在我国城镇化率每增加1%,就意味着约有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就业;而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至少1 0万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城镇基础设施等。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城镇人口将新增3亿多,将形成超过30万亿元的内需驱动力,有效解决内需不振问题。
材料二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尊重市场选择,防止脱离实际,仅凭个人意志“拔苗助长”;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从区域的整体出发,合理定位城市功能;要推进城乡统筹,把“三农”发展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要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基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对资源环境的保护。
(1)结合材料一分析推进城镇化的经济学意义。(10分)
(2)运用哲学常识结合材料二分析,如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当然,我国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到2009年末,我国财政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长率的局面已经持续了1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九五”末期的10.3%上升到“十一五”初期的18.4%。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3.3%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11%。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2008年我国20个行业门类中这一差距为4.77倍。目前,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5—10倍左右。上市国企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是一线职工的18倍左右。
(1)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3分)
(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解决上述问题?(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经历了“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谋篇布局时,用浓墨给就了一幅“民生线路图”。
——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范围扩大到23%的县。将全国130万“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
——让广大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人民币用于促进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
——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解决好医药这个世界性难题。
请从辨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应如何实现“民生路线图”中描绘的目标。(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1) 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党为什么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8分)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保障人民生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三农”工作,增加农民收入;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2)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政府的职能的。(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鲜为人知的平遥、丽江等古镇在上世纪90年代因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身价倍增,变成新兴旅游胜地。2009年我国各地世界遗产的申请和保护工作将进入实质性阶段,如大运河文化遗址、丝绸之路等,而广东更是将“南海1号”和省内其他“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和文物,一起打包“申遗”。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我国各地积极进行“申遗”工作的原因。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