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政治试题 > 时事政治 > (2009·四川,39)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国民经济各部门存...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09·四川,39)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经济各部门存在密切联系。据测算,建设1公里高速公路要消耗钢材500~1500吨、水泥4000~12000吨,平均消耗沥青1900吨。新增100亿元投资科带动400亿元的投资规模。在建设周期内每亿元高速公路建设可创造就业岗位3900个。2009年,我国铁路建设投资6000亿元,消耗钢材3000万吨、水泥1.2亿吨,可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可达1.5个百分点
材料二  交通运输时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四川省针对其在西南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省情,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过程中,着力打造贯通南北,链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2008年四川省境内新开工铁路建设项目投资规模1087亿元,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767亿元。2009年四川省交通建设预计完成投资580亿元。
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经济意义。(8分)
答案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2009·四川,39)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国民经济各部门存】;主要考察你对时事政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2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财产增长情况
 
1978年
2005年
2006年
股票市值(亿元)
0
32430
(其中1/3为居民持有的公众流通股)
89404
(其中1/3为居民持有的公众流通股)
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
城镇
6.7
26.1
(数据暂缺)
农村
8.1
29.7
(数据暂缺)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本届全国人大通过的《物权法》,其立法工作历时23年,先后召开100多次座谈会,收到了1万多件意见,经全国人大常委会7次审议,充分反映了国情民意,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
材料三:《物权法》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国家实行社会主义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注:《物权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1)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常识,说明《物权法》的制定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统一。(6分)
(2)结合材料三,运用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知识,说明《物权法》的实施对于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意义。(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据统计,占人口10%的最高收入群体和收入最低的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占全国职工人数8%的企业高管和垄断行业职工收入占全国工资总额的55%,而占全国职工人数92%的普通职工的工资收入只占全部工资总额的45%。
材料三: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把加快调整国民收入结构列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八点意见”中的第一条;温家宝总理指出: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分好,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做大蛋糕是政府的责任,分好蛋糕是政府的良知。
(1)分析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表明了什么问题。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明应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11分)
(2)表中案例反映了某地政府在理顺收入分配,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矛盾分析法,请根据示例对其进行概括。(9分)
案例
矛盾分析法
(示例)市场要讲究效率,政府要强调公平,前者可以有效地创造财富,后者可以更好地实现稳定,推进公平正义要把公平与效率有机结合起来。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全面看待和处理矛盾双方的关系,要防止片面性
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各种矛盾是客观事实,也是合乎规律的现象。必须特别注重理顺收入与分配的各种矛盾关系。

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存在的突出矛盾。政府必须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并着手解决户口、农民工待遇等问题。

针对城乡差距问题,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32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发利用好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撑,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是我国政府始终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不懈推进的重大事业。
材料一

注:1、我国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绥济发展的需要还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2、据世界银行的有关数据显示,按照每100万人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来算,中国仅是日本的7%、美国的11%
材料二 中国各级政府现在大约把国民生产总值的2.5%用于教育投资,30%用于物质投资。这两项投资在美国分别是5.4%和17%,在韩国分别是3.6%和3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描述材料一所体现的我国劳动力资源状况(8分)。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我国政府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然性(12分)。
(3)结合材料,从哲学角度说明政府怎样按照实事求是的要求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1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  2010年中国高速铁路的营业里程已经达到7531公里,我国是全世界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的高铁企业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已经掌握了高铁技术。有专家预测,2020年前全球高铁投资将超过8000亿美元,带动其他产业创造的市场规模达7万亿美元;中国近年大规模修建高速铁路.拉动经济发展,较快摆脱金融危机。有关专家认为,国家对高速铁路的几万亿元投入,对未来中国经济的拉动将不可限量。
(1)结合材料,分析高速铁路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10分)。
(2)说明材料中我国高铁发展蕴含的哲学道理(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8分)2011年是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起步之年,落实中央有关工作部署,扎扎实实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要。某校高三(3)班同学围绕“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搜集到下面材料。现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面临着日趋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现有发展方式的局限性、经济结构状况以及资源环境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表一  2010年我国能源、环境情况统计

注: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前列,大气污染、垃圾围城、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很严重。
材料二 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加深了我们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强化了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性。当前,主要发达国家为振兴经济、获取发展新优势,纷纷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加大投入支持,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危机后引领全球经济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宽带网络、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新一轮科技经济竞争制高点。因此,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全球日趋严峻的能源、资源、粮食、环境、气候、健康等问题,也将决定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胡锦涛***在今年2月省部级干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温家宝总理2010年连续召开三次专家座谈会,研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
材料三 着眼于解决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问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因此,要切实解决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几个问题:(一)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二)充分发挥市场的拉动力量。(三)财税金融投资政策急需完善。(四)国际合作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五)加强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要飞的蛋蛋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3分)结合材料三分析解决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几个问题的《经济生活》依据。(请将答案填入下列表格中)(5分)

(2)结合材料三,从《政治生活》角度,请你就国家如何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
(3)从《生活与哲学》角度,材料二体现了哪些方法论的要求?(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