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政治试题 > 时事政治 > (32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发利用好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撑,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32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发利用好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撑,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是我国政府始终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不懈推进的重大事业。
材料一

注:1、我国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绥济发展的需要还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2、据世界银行的有关数据显示,按照每100万人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来算,中国仅是日本的7%、美国的11%
材料二 中国各级政府现在大约把国民生产总值的2.5%用于教育投资,30%用于物质投资。这两项投资在美国分别是5.4%和17%,在韩国分别是3.6%和3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描述材料一所体现的我国劳动力资源状况(8分)。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我国政府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然性(12分)。
(3)结合材料,从哲学角度说明政府怎样按照实事求是的要求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12分)。
答案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32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发利用好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撑,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主要考察你对时事政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材料  2010年中国高速铁路的营业里程已经达到7531公里,我国是全世界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的高铁企业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已经掌握了高铁技术。有专家预测,2020年前全球高铁投资将超过8000亿美元,带动其他产业创造的市场规模达7万亿美元;中国近年大规模修建高速铁路.拉动经济发展,较快摆脱金融危机。有关专家认为,国家对高速铁路的几万亿元投入,对未来中国经济的拉动将不可限量。
(1)结合材料,分析高速铁路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10分)。
(2)说明材料中我国高铁发展蕴含的哲学道理(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8分)2011年是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起步之年,落实中央有关工作部署,扎扎实实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要。某校高三(3)班同学围绕“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搜集到下面材料。现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面临着日趋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现有发展方式的局限性、经济结构状况以及资源环境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表一  2010年我国能源、环境情况统计

注: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前列,大气污染、垃圾围城、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很严重。
材料二 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加深了我们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强化了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性。当前,主要发达国家为振兴经济、获取发展新优势,纷纷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加大投入支持,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危机后引领全球经济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宽带网络、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新一轮科技经济竞争制高点。因此,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全球日趋严峻的能源、资源、粮食、环境、气候、健康等问题,也将决定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胡锦涛***在今年2月省部级干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温家宝总理2010年连续召开三次专家座谈会,研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
材料三 着眼于解决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问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因此,要切实解决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几个问题:(一)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二)充分发挥市场的拉动力量。(三)财税金融投资政策急需完善。(四)国际合作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五)加强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要飞的蛋蛋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3分)结合材料三分析解决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几个问题的《经济生活》依据。(请将答案填入下列表格中)(5分)

(2)结合材料三,从《政治生活》角度,请你就国家如何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
(3)从《生活与哲学》角度,材料二体现了哪些方法论的要求?(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8分)2011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安徽省的支柱性产业,某中学高三(1)班的同学以“振兴安徽文化产业”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走访、上网、咨询、查阅等途径获得以下信息,并请你参与其中。
信息一 安徽省将在南部黄山、池州、宣城三市设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以加快建设以黄山、九华山为重点的世界级旅游胜地,将这一区域打造成:最基础的是要建成旅游的示范区,最重要的是要建成文化的示范区,最关键的是要建设成为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在维护好良好的生态的前提下,把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皖南成为“安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试验区”、“中国区域旅游文化合作的示范区”和“全球知名的旅游文化展示区”。
信息二 为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安徽在全国率先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所有市县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省市县三级电台、电视台全部合并组建新的广播电视台,229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建设超额完成任务。上海世博会安徽周“盛世徽韵”精彩纷呈,安徽馆成为三大热门地方馆之一,第三届中国农民歌会进一步彰显国家级文化品牌效应,省演艺集团、广电传媒集团正式组建,出版、发行集团蝉联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吹响了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打造全国一流“文化航母”的号角。要飞的蛋蛋
信息三 实践证明,早改革早主动、晚改革就被动、不改革没出路,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如今的安徽,一步步推进改革进程,一天天积聚文化力量,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健步向前,释放出无限活力。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品牌愈发响亮,“文化惠民”让城乡百姓的生活更加精彩;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运行高效、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从“办文化”到“管文化”,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能更加明晰、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正在形成……
(1)结合信息一、二,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建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意义?(8分)
(2)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安徽为什么要吹响打造全国一流“文化航母”的号角。(10分)
(3)结合信息三,请你从《生活与哲学》角度为使皖南成为“安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试验区”献计献策。(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8分)材料:自从2008年9月以来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冲击着全球的金融系统,并逐渐扩散蔓延给全世界各经济体带来了严峻的就业问题。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2008年中国城镇的实际失业率为9.6%,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一方面是来自农民工失业问题,中国大约有2000万的农民工将因金融危机失去工作。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问题,2009年将有610万大学生毕业,加上往年未就业学生数150万人,大学生就业需求数将高达760万人,将有更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问题。因此,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府必须给予更大的关注。结合上述材料,请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回答:
(1)当今国际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生的,因而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此你是怎么看的?(12分)
答:
(2)结合材料,作为劳动者应该如何做好准备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6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2分)材料一:2003年、2007年我国收入分配状况

指标
 
 

平均增长速度

国民收入
13.58万亿元

25.73万亿元

10.8%

财政收入

2.17万亿元

5.13万亿元

22.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472元

13786元

9.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622元

4140元

6.8%

材料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经济总量实现跃升的同时,中国社会内部的利益冲突也渐渐浮出了水面,贫困阶层和弱势群体的出现,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摩擦和冲突增多。这些不仅干扰了社会的稳定,也对经济发展构成了威胁。
材料三:2010年我国居民收入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距:居民收入的差距逐渐呈现扩大的趋势;城镇居民收入年增速为8%--9%,农村居民收入年增速为4%--5%;某些垄断性行业人均年工资超过6万元,而全国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大都在2万元以下;财富多的人(占城市居民10%)拥有的财富占全部城市财富的45%,而财富少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拥有的财富仅占全部城市财富的1.4%.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答:
(2)材料二和材料三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答: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12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