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政治试题 > 时事政治 > (16分)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人们开始认识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6分)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人们开始认识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特剐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1)分析“低碳生活”体现的消费理念。并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10分)
(2)全球气候变暖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请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6分)
答案
(1)消费理念:低碳生活方式既节约了个人开支,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又是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分)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①实践决定认识,人口的增长和无节制的生产生活消耗造成环境恶化,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低碳生活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具有改善作用,必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6分)
(2)①国际组织以自己的名义开展活动,是国际社会的重要行为主体。②国际组织可以促进主权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③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6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16分)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人们开始认识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主要考察你对时事政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有人认为,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1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洪水泛滥、……。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二:2010年入汛以来,中国南方地区频遭暴雨袭击,给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结合材料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2010年1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把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安定祥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西藏发展的突出位置,按照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环境优化和民生改善同步提升,实现西藏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材料二:2010年7月10日,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广州开幕。论坛由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与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与会人士将围绕“加强新兴产业合作,提升两岸竞争力”这一主题,就促进新能源产业合作、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合作及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三项议题进行研讨,并举办文化教育专题座谈会。
(1)运用矛盾的观点,对材料一进行分析说明。(12分)
(2)阅读材料二,用联系的观点, 说明两岸经贸文化合作的必要性。(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环境专家指出,人类活动,诸如在沿海地带填海建造度假胜地,破坏自然保护设施,是印度洋海啸灾难空前的一个原因。人类不该占据我们不该占据的地方。50多年前,世界多数海岸线上并没有多少大的城市、大的旅游设施,但如今海岸线上宾馆林立,人群浮动,近海浅水处则到处都是满足食客用的海鲜养殖场,本来可以防御海啸的许多海洋树林和植物、珊瑚礁石,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逐步退化或消失。 秦淮河闻名遐迩,是江苏省南京市的母亲河,然而,从长江口到运粮河十多公里的河坡、河岸将被混凝土覆盖得几乎寸土不露。届时十里秦淮河将变成冷冰冰硬邦邦的“水泥河”、“石头河”。这不仅会影响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破坏动植物和微生物栖息繁殖的环境以及水体与岸边的自然生态阶梯,也将大大降低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河流的自净能力,使秦淮河丧失应有的生命活力。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民生问题: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废除农业税,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的收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快城市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扩大就业,尤其是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问题;调节收入差距;稳定物价等一系列惠民政策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