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政治试题 > 探究世界的本质 > 汶川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分布着藏、羌、回、汉等民族。“5·12”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制定“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科学重建”“三年基本恢复、五年...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汶川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分布着藏、羌、回、汉等民族。“5·12”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制定“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科学重建”“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重建目标,实施“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方案,举全国之力,汇八方资源,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19个省市组成的10万援建大军迅速奔赴四川、甘肃、陕西的19个重灾县,摆开了19个战场。“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两幅出自青川县枣树村村民之手的标语,成为灾区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建设美好新家园的强大精神动力。几千万灾区干部群众擦干眼泪,从废墟上顽强地站起来,与援建者一起,携手重建新家园。如今的汶川,百万栋新房从废墟上拔地而起,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焕发勃勃生机。地震灾区重建奇迹,见证了中国的伟大民族精神,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
(1)从意识能动性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能创造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的奇迹?(12分)
(2)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地震灾区重建的奇迹是如何见证中国的伟大民族精神的?(12分)
答案
(1)①努力发挥意识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特点,科学制定灾区重建的目标和方案,选择19个省市对口支援19个重灾县,极大地促进了灾区的重建工作。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灾区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精神动力。③尊重客观规律,利用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举全国之力,汇八方资源,全力投入灾后重建。(12分)
(2)①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它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举全国之力,援助灾区重建,体现了团结统一的精神在巨大的灾害面前迸发出强大的力量;面对满目疮痍的灾区,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在灾害面前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精神鞭策着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创造重建奇迹的精神支柱。(12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汶川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分布着藏、羌、回、汉等民族。“5·12”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制定“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科学重建”“三年基本恢复、五年】;主要考察你对探究世界的本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这就是被称为“世界水利科技文化鼻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该水利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蜀地自古旱涝不保,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发现只有打通玉垒山才可从根本上解决旱涝灾害,这是治理水患的关键。于是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山口──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宝瓶口工程
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为保证水流充沛,李冰父子率众在江心建成一个狭长的小岛──鱼嘴岛,把江流分为内外两江。在鱼嘴岛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兼具泻洪排沙功效,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故取名“飞沙堰”。 

材料二  都江堰科学利用特殊的地形、水脉,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互相制约、协调运行,形成完整的生态水系。以不破坏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高度协和统一。历经2260多年,古堰的工程布局没有改变,“深淘滩、低做堰”、“因势利导、因水制宜”、“遇弯截流、逢正抽心”等中华水文化思想及治水方略更臻完善。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
(1)结合材料说明李冰治水的唯物论思想。(6分)
(2)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分析都江堰的修建过程是怎样做到统筹兼顾的。(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古代周朝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有初步认识。周文王曾告诫臣民:“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已成鱼鳖之长。”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人要完全听命于自然
②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③要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④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③B.①②C.②③④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很多人看来,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弯道”上。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超越常在‘弯道’处。”一位速滑高手说:“一般情况下,速滑转弯倾斜角在45度到60度之间为最佳,这样滑跑起来更省力更利于加速。”经济发展上的“弯道”超越,也不是蛮跑,同样要讲方法、重技巧。这里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创造性思维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在实践中人们总是能够总结出经验和方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静止状态无论怎么解决公正的问题,贫困的人口总不可能摆脱拮据的状况,只有在发展和进步的状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困难。”因为
A.静止状态不可能发生任何变化B.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C.发展是一种前进上升性的运动D.任何事物都处于发展过程之中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智慧和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B.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D.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