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常见题型 > 请以“登高望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请以“登高望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答案

1.  登高望远
朱益萍(教师下水作文)
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登高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追求。因为,只有登高,你才能望见更多更远的风景;只有登高,你才能延伸出更长更远的思绪;只有登高,你才能品味出生命更重更远的价值。
盛唐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高处看到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奇异风景,那种壮观、大气与往日颇有不同。那种新奇的体验让他兴奋不已,让他豪气迸发,他的灵感和才情喷薄而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没有王之涣的登高,他能看到不同寻常的独特风景吗?如果没有远方独特风景的洗涤,他的灵感和才情会被碰撞出如此璀璨绚丽的火花吗?还会有王之涣的千古名句吗?
如果说王之涣的登高还只是一种旅游览胜的行为的话,那么陈子昂的登高则是一种追思怀古的态度。陈子昂满怀失意的心思登上燕昭王为求士而筑的金台--幽州台,想起燕昭王招揽天下贤人,燕国得以兴盛的情形,留下了让后人反复吟诵,常常感慨唏嘘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有报国为民的远大志向,他想登上生命的高台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可惜时不遂人愿,他虽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很少被采用用。他虽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但又因忤上而被降职。他的生命一直在低处徘徊。失意人生并没有让他低头,也没有让他放弃对人生高远理想的瞭望,所以他才会去登幽州台。登幽州台,他不是旅游,也不是为了览胜,而是为了借古抒怀,为了表明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虽然自己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但在他冰冷的泪水中让人们感受他那颗渴望被重用的心的温度。
王之涣的登高望见了远方美丽的风景,收获了喜悦和感悟;陈子昂登高望见了远去的贤君,留下了失落和哀伤;杜子美登高望见了滚滚长江,浩渺洞庭,洒下了千古悲悯的痛苦老泪。
杜子美的《登高》之所以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不只是因为杜老先生给我们展现出了秋天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景象,也是因为杜老先生给我们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杜老先生的登高不只是登高处、高山、高楼,而是让自己的生命登上责任的高度,把一腔悲悯淋漓尽致得以呈现,是对国泰民安理想境界的追求。他一生都在践行这样的登高,终其一生努力追求“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治国救民理想。这他的《登岳阳楼》的诗歌又一次得以体现。“亲朋无一字”他没有流泪,“老病有孤舟”他也没有流泪,而益想到“戎马关山北”的时候,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悯,只能“凭轩涕泗流”了。
一生都在攀登生命高度,一生都在遥望自己的理想,他是一个把国家百姓置于头顶的诗人。可以说,他的生命因为登高有了让人仰视的高度,他的诗歌因为望远而有了沉郁厚重美丽,他当之无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圣”。
王之涣、陈子昂、杜子美是一座座让我们仰止的高山,我们也许永远也登不上他们的高度,但我们可以经常遥望,可以一点一点靠近,给生命高远的激励和滋养,让生命不断茁壮成长。
2.登高望远
一叶障目,让人身陷其中,被痛苦的泥潭所左右,想要拔出却又无能为力;登高望远,凌生活之顶,鸟瞰世间的苦与乐,方能感受到人类一直追求的大幸福。
生活不是穷奢极欲的欢乐,同样也不是无边的痛苦。只有愚蠢的人才会把世间的苦与乐看得太过真切,以致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古时三国后主刘禅高枕无忧,居安而不思危,最后将盛汉基业毁于自己手中;而另一方面,有人把苦难看得太重,整日杞人忧天,却没有一点救国救民的豪气,最后抑郁而亡。
的确,愚蠢的人会这么做,但圣贤的人却绝不会如此。他们懂得将世间的苦与乐结合起来,享受那份苦尽甘来的大幸福。
李白因对朝廷的幻想进入了世俗,最后因痛苦之极而放弃了名利,享乐于山水之间,去感受那份“五月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大幸福;爱迪生同样也因对科学的幻想,踏入了实验室,在那里他忍受了失去耳朵的痛苦,但却享受到发明成功的大幸福。古今中外,只有那些勇于立于山巅的勇士们,才敢去俯瞰那些世俗之人在享受的快乐抑或是忍受的痛苦,最终将自己经历的一切总和起来,这便成为了一种幸福,一种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快乐不极欲的幸福,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大幸福。
相对于极端的快乐我们是痛苦的,同样相对于极端的痛苦我们是快乐的,当我们正烦恼于世间的苦与乐时,不妨来看看“他们”给我们的启示吧:
贝多芬失聪,但当他奏响那带着极端的痛苦与快乐的深沉而又平静的乐曲时,谁有能感受到那份痛苦与快乐交融的大幸福呢?孙膑失足,当我们阅读那份惊人的兵法时,谁又能感受他那份勇气与毅力来抵抗痛苦的大幸福呢?杜甫失时,当我们捧起那份传承了千年的名篇时,谁又能感受到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独怆悲国后解脱于世的大幸福呢?
王安石曾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人亦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我们正苦恼于快乐抑或极至享受快乐时,我们不妨登上生活的高峰,去看看自己曾经历的痛苦与快乐,解脱出来,享受那份生活所带来的大幸福。
3..登高望远
题记:登高不一定能够望远,但望远必须登高。
是谁在暗夜里点亮心灯?
是谁在风雨后送来彩虹?
是信念,是我们登上高峰的信念。我们希望看到彩虹,所以必须历经风雨;我们希望看到山尖最美的日出,所以必须登山;我们希望寻找世间最瑰丽的风景,所以必须远足。因为我们有所希望,所以我们必须付出。
人们总是相信,世间最美丽的风景总是隐匿在不为人知的密林深处。古人留有“世之奇伟、瑰怪之观,常在于险远”的诗句;今人留下探索原始天坑、原始森林的足迹。不论是古人的记录还是今人的实践,都向人们昭示着:无限风光在险峰。
世间最美的风景不仅隐藏在险远之处,更藏匿在每一个探索者的足下和心里。路是被人踩出来的,理想是靠不懈的追求实现的,美好的生活也是因艰辛的努力而得来的。人类在探寻美丽风景的征程上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足迹:从欧洲封建王室开辟新航路到中国明朝徐霞客游遍湍流峻岭,从西方的《马可波罗行记》到东方的《水经注》都留下了人类为追求梦想而留下的足迹。他们为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的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最终他们站到了高处,看到了远处。他们不仅升华了自己的生命,更提升了人类历史的高度。
要望远必须登高,但是登高却不一定可以望远。中国古代的甘英出使大秦,因为陆路不同,虽然他经历了两次共计数十年的艰苦的跋涉,但最终并未到达大秦,并未完成国君交予的使命。后来,大秦派使者从水路到达了中国,这才实现了中国与大秦的交流与往来。两者同样都付出了努力,甚至前者的努力更为艰辛,但收获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望远的愿望想必人人都有,登高的决心或许也人人都有。但最终可以成功的登上高处,望见自己心中神往的风景的人就不多了。因为,望远不仅需要登高的决心和毅力,更需要登高的技巧和方法。
人们应该记住:登高不一定能够望远,但望远必须登高。
解析

审题指导
1、从作文题目的内涵上看,这道题属于寓意型命题,即“登高”与“望远”既有表面的意义,也有其比喻、象征等隐含意义。针对寓意型命题,则要理解清楚题目的寓意是什么,它可以比喻什么或象征什么。
2、从作文题目的结构上看,这道题属于关系型命题,即“登高”与“望远”是两个概念,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针对关系型命题,首先要理解清楚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因果,还是条件?是目的,还是互补?
明确1:“登高望远”,表面的含义为: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但立意肯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含义,而要去挖掘题目的隐含意义。题目中的“登高”可以理解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修养、道德、人格等上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望远”则可以理解为由此带来的更高的理想、目标、思想境界,更宽广的胸怀、抱负和人生境界。结合古往今来名人“登高望远”的事例,来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今天的社会现实,写出因“登高”而“望远”的独特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
【以上寓意在立意时,任意确立若干组即可,如登上“知识”的高处,我们可以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明确2:“登高”与“望远”之间,可以理解为条件关系:只有“登高”,才能“望远”,或者要想望得更远,必须登得更高。也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因为“登高”,所以能“望远”,或因为期待“望远”,所以需要“登高”。
还可以理解为目的关系,“登高”是为了“望远”,或者为了想望得更远,我们就要登得更高。
【三种关系任意选择一种立意。】
审题提示
任何类型的作文在审题立意过程中都不可忽略下面三个要素:
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办。
只是在具体的作文中以上三个要素各有侧重,但不可缺漏。
【本道题目的立意适合从“是什么”的角度突破。即登上什么高处,我们将会在哪一方面“望得更远”。】
审题技巧
(一)添加语素,化大为小
(二)虚实结合,化实为虚
(三)审清题眼,化暗为明
(四)把握内涵,化繁为简
(五)由表及里,化隐为显
审题示例
第一组立意: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四面湖山收眼底,一腔豪情砺壮志。
第二组立意:
1、登上群峰的高处,我们可以极目远望;
2、登上修养的高处,我们可以至诚至善;
3、登上人生的高处,我们可以高瞻远瞩。
第三组立意:
1、只有登高,你才能欣赏到更多更远的风景;
2、只有登高,你才能延伸出更长更远的思绪;
3、只有登高,你才能品味出生命更重更远的价值。
第四组立意:
1、凌生活之顶,鸟瞰世间苦乐,感受超脱的幸福;
2、凌人生之峰,俯看巨细得失,感受淡然的幸福;
3、凌命运之巅,睥睨否泰变迁,感受恒定的幸福。
第五组立意:
1、登高望远是一种态度,给予我们蔑视困难的信心;
2、登高望远是一种动力,给予我们进取奋进的力量;
3、登高望远是一种追求,给予我们迈向成功的阶梯。
第六组立意:
1、登高望远,突破云遮雾障,极目无限风光;
2、登高望远,历经艰难困苦,方显英雄本色;
3、登高望远,收获成败得失,成就美丽人生。
第七组立意:
1、登上信念的高峰,我们希望“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2、登上成功的高峰,我们希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登上生命的高峰,我们希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核心考点
试题【请以“登高望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主要考察你对常见题型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作文(60分)
话题作文:《在......的路上》
要求:
1、题目自拟
2、立意自定
3、文体自选
4、不低于800字
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题型:写作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作文(60分)
命题作文:“________也美丽”
要求:
1、题目自拟
2、立意自定
3、文体自选
4、不低于800字
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题型:写作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作文
有生活就有需要。在特定情况下,人们会有某种迫切的***和要求。如遇到困难时最需要帮助,产生误解时最需要沟通,学习最需要掌握方法,建设现代化最需要创新人才……我们对某种“最需要”可能有体验和见闻,可能有见解和认识。请你围绕“最需要”这个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提示和要求:
(1)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2)不要忘了拟一个题目。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否则会扣分。
(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最好不要少于600字。
(5)为了方便别人阅读,请注意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类本质上的沉重感,主要源自责任、期盼和压力。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和方式了。承受是一种精神,是人生苦涩而美丽的一番心境。
请以“苦涩而美丽的承受”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题型:写作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请以“春风来又走”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题型:写作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