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给海鲜“施肥”  “给我半船铁,我就能创造一个冰河期!”美国海洋学家约翰·马丁在1991年提出的这句名言如今听来依然如雷贯耳。当时,约翰·马丁刚刚揭开了高营养盐...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辽宁省期末题
给海鲜“施肥”
  “给我半船铁,我就能创造一个冰河期!”美国海洋学家约翰·马丁在1991年提出的这句名言如今听来依然如雷贯耳。当时,约翰·马丁刚刚揭开了高营养盐低叶绿素海域(HNLC)的秘密。这种缺乏浮游生物的“不毛之海”约占全球海域面积的20%,主要分布于南半球的海洋。
  约翰·马丁认为,海水中铁元素的缺乏限制了浮游生物的生长。不用费太多脑筋就能想到,只需在海水中加入这种元素--在轮船的尾流中倒入成千上万吨的硫酸铁化合物,就能促进浮游藻类的大规模生长,然后借此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这就好比是利用常见而价廉硫酸铁“肥料”让整个南大洋一夜成“林”。这也是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维克多·斯莫塔希克所竭力推崇的对抗全球气候变暖战略。
  维克多·斯莫塔希克于2004年在南非沿岸领导了欧洲最为重要的“增肥”实验——欧洲铁增肥实验(Eifex)。他指出:“能够不采取这样的措施当然最好,但是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构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根据我的计算,从现在起,依靠铁增肥技术每年可以从大气中消除10亿吨二氧化碳,大约相当于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5%!而且,给海洋增肥非但不会引发生态危机,反而会提高海洋的物产能力,有利于渔业的发展。”
  当然,对于铁增肥计划仍然存在不同意见。“关键问题不在于浮游生物的增加数量,而在于浮游生物沉入海底的数量。”同样曾多次组织增肥行动的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科学家肯·布斯勒表示,“海洋表面的浮游生物就好比是我们花园里的青草,春季生长时会储存二氧化碳,到了秋季枯萎时,则会重新释放二氧化碳。而那些死亡后沉入海底深处的浮游生物就像红杉那样,能够把二氧化碳储存上好几个世纪!然而,沉入海底深处的浮游生物在浮游生物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少则1% ,多则50%,变化极大。”而且,也有科学家指出,通过数周时间的增肥行动而获得的数据对于长期的大范围增肥计划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另外,由于水生生物会在各海域间循环流动,南大洋物产能力的提高最终是不是可能导致热带海洋物产能力的下降,这一点尚不得而知。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浮游生物总量最终并不会增加。最后,大部分研究人员对斯莫塔希克的看法并不认同,认为生态系统因浮游生物数量增加而发生不可预测的大规模紊乱,换来的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成果。(选自《科学生活》2007年第10期)
1.“给我半船铁,我就能创造一个冰河期!”对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营养盐低叶绿素海域(HNLC)秘密的揭开,为“给海洋‘施肥’”计划的提出提供了科学依据。
B.海水中铁元素的缺乏,造成了浮游生物的死亡。
C.在海水中人为加入铁元素,能促进浮游藻类的大规模生长。
D.大规模生长的浮游藻类会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进而降低大气温度,延缓全球变暖。
2.下列各项不能成为“维克多·斯莫塔希克所竭力推崇的对抗全球气候变暖战略”理由的一项是[     ]
A.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构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
B.给海产增肥的成本很低。
C.给海洋增肥不会引发生态危机。
D.给海洋增肥会提高海洋的物产能力,有利于渔业的发展。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尽管对铁增肥计划目前仍有不同意见,但通过世界各地多次组织培肥行动的科学家一致认识指导下的一致努力,有望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大成就。
B.通过铁增肥计划的实施,人们更期望看到的是像红杉木一样的浮游生物大量出现,因为它们最多能有50%可以长时间储存的二氧化碳。
C.由于水生生物会在各海域间循环流动,南半球海洋的物产能力的提高最终也许有可能导致热带海洋物产能力的下降。
D.铁增肥计划势必将导致生态系统因浮游生物数量增中而发生不可预测的大规模紊乱,这将使铁增肥计划一无所获。
答案
1.B
2.A
3.C
核心考点
试题【给海鲜“施肥”  “给我半船铁,我就能创造一个冰河期!”美国海洋学家约翰·马丁在1991年提出的这句名言如今听来依然如雷贯耳。当时,约翰·马丁刚刚揭开了高营养盐】;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和 谐 梦
邓苗(编译)
  我走进这家玩具店时,离关门时间还差半个小时。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玩具,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应有尽有。这些玩具的造型虽然有些形象狰狞,有些尽显妩媚,但却相依相融,构成一个可爱的富有生机的整体,一如我们这个既丰富多彩又和谐文明的社会。
  我边走边看,慢慢踱到玩具店最里头,比较着大型塑料恐龙和棕黄色的布袋木偶熊哪个更好。一个满脸稚气的年轻女店员坐在柜台后面,嘴里嚼着口香糖,手里捧着一本卡通连环画。她的身后是芭蕾舞演员式的布娃娃,头顶上有转着圈的各式飞机,这些让她自己看上去也像是众多玩具中的一个。
  门铃响了。女店员没有动。
  门铃连续响了四下。我看了一眼女店员,她只要一伸手就能按到那个电钮把门打开,但是她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似的埋头看她的连环画。“连环画会如此引人入胜?”我想,“莫非她的听力有问题?”这时,店门响起了彬彬有礼的敲门声。“我可以进来吗?”这是一个男人的声音。
  透过玻璃门,我看到门口站着一个英俊的男人。他大概三十多岁,手里拎着一只棕色的公文皮箱,这只公文皮箱十分好看,很明显价格不菲。他身上穿的那件风衣也很精致,可能值我一个月的工资呢。
  “能让我进来吗?”那人又说。这个男人明显属于高收入阶层。他可能与我一样,临时碰到了一个需要送玩具当礼品的特殊情形。作为店里唯一的顾客,我有必要提醒一下那个女店员。未等我开口,那个男人先说话了,“请快点。”他说,“你不会因为我是黑人而不让我进来吧?”
  女店员把头埋得更低了,我想,如果有可能的话,她肯定会跳进连环画里的。我不满地看着女店员。她也看了我一眼,但是她的眼神里透露出惊恐和哀求。“以前有两次我打开门让黑人进来,他们抢了店!”她脱口而出。我不能确定她说的话是真是假,不过我从她颤抖的样子,相信她确有可能遭遇过抢劫。
  我是一个作家,能写出条理周密、意味深长的文章,但却缺少随机应变的能力。我很想为那个黑人绅士说话,却又不知如何说服这个心存恐惧的女店员。我冲着门外那个男人同情地耸了耸肩。他可以请我为他开门,我也可以主动走过去替他开门,但是不知为什么,我们都没有这样做。
  那个男人,拂了一下他的高档风衣,拎着他的昂贵的公文箱,怏怏地走了。我掏钱为一只布袋木偶熊付了账,没有兴致去比较它和塑料恐龙哪一个更加合适了。后来,我再也没有到这家玩具店来过。
  这是几年前发生的事了,然而3个手足无措的人却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我不禁意识到,一个充满信任与没有偏见的社会还只是一个梦,实际上我们身边还经常会响起不和谐的音符。但是这个梦我还要继续做下去:终有一天,整个社会都将飘荡起充满手足之情的悦耳交响曲。(摘自《环球时报》)
1、第一段对玩具店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店员的外貌有何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可以请我为他开门,我也可以主动走过去替他开门,但是不知为什么,我们都没有这样做。”到底是什么原因他们都没有这样做?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几年前发生的事了,然而3个手足无措的人却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请将“我”脑海中可能浮现的情况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走进春天的怀里
司马中原
  头一次看见骆驼是在五岁。也许沙漠里的动物,不适应滨海和平原地区的气候吧?我看见它们的时候,又正是骆驼褪毛的季节,一块一块半褪落的毛,挂在身上,远看像落魄的穷汉,穿着破衣在路上颠踬着;它们很憔悴,又怪又丑,给我极深刻的记忆。那些经过我家乡的骆驼,不久便离开了。它们颈下的铜铃,摇响在暮春沉迟的大气里,像是一首难以理解的凄凉的歌。那声音,曾在无数个夜晚,伴随过我童年的远梦。
  后来,大的战乱来了,无数安守家宅的人流离道途,破衣在风沙里飞舞,饥饿、疲困、丧家失子的惨痛,把人们变成苦忍的骆驼,在无尽的长路上跋涉着。等到看惯了战乱中的人脸,反而修正了我早期的印象,觉得那些骆驼并没有那么怪、那么丑,它们比人更能默默的忍耐,更能吞饮一切的痛苦。 
  迎着风沙朝西走。在深浓的夜幕中,辽阔的原野上,我走着,心里摇响着驼铃声,幻想自己成为一只骆驼,忍着饥、忍着渴、忍着苦。在风雨霜雪的路上,我想念过骆驼;在饥饿干渴中,我想念过骆驼;当脚底起了流浆水泡,走路像针刺的时刻,我忍住泪,更想起那些负重的驼群了。如果有一天,我真能走到骆驼们生长的家乡,我真会诚心诚意和它们做朋友呢。
  但我一直没有机会进入想象中的沙漠,偶尔见到几只骆驼,也都是寂寞的流浪者,为那个时代默默的负重奔走。后来转到南方,连一只骆驼也难见了,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一只骆驼,在人生的道路上,默默行走多年了。这不只是一种空无的幻觉。我曾在长途的饥渴中,咀嚼自己蓬勃的、嫩草般的青春;当我在深夜的灯前,打开稿笺,让我的精神在格子上一步步行走时,人世便变为广阔无涯的瀚海,永远也走不到边了。
  我多么希望我的作品,响成一片叮当的驼铃,除了安慰我半生行走的寂寞,也能为在人生旅程上行走的人们,带来一丝慰藉和盼望。从纯美的感情世界里走出来,从沉重的依乡恋土的情怀里走出来,从一长串战乱的时光里走出来,临波顾影,已两鬓星霜了。我真的是一只憔悴的骆驼,日以继夜地走着,走着,年轻的孩子看我,就像我童年看骆驼一样,怕是又老、又丑、又怪吧。但道路给我智慧和耐力,使我不***,不叫喊,不颓丧。尽管已再没有大把的青春让我咀嚼了,我还会走下去的。只要苍天给我呼吸,我就拼命的前进,每走一步,我笔下便会扬起一串驼铃的叮当。
  一群走过中国大地的骆驼,竟然影响了我一辈子,使我一生行迹,像骆驼行走在沙漠上一样,处处都有饥饿寒冷,都有风雨霜雪。把历史的苦难和现实的苦难,都驮负在背脊上,何止我这一匹骆驼呢?
  据说骆驼队行进时,都让最老的、熟识道路的、有过无数跋涉经验的骆驼走在最前面;小的骆驼,走在中间;像我这种半老不老、又不强壮的骆驼,只能殿后了。希望先辈的英姿作为引导,年轻一辈的勇锐行姿作为激励,使我勉力跟上而不落队。让我们在驼铃的交响中,走到春天的怀里去,一直走到春来雨润的绿洲。
1、文章开头部分说骆驼又怪又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人生不同阶段对骆驼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只要苍天给我呼吸,我就拼命的前进,每走一步,我笔下便会扬起一串驼铃的叮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我们在驼铃的交响中,走到春天的怀里去,一直走到春来雨润的绿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联系自己,谈谈你对文中“骆驼精神”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②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1.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意在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
2.第二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意在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3.第三段中括号内依次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A.即使  因此  甚至  而且
B.即使  但是  甚至  而且
C.如果  可是  从而  何况
D.如果  可是  从而  而且
4.对这四段文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内容叙述正确的的一项[     ]
A.前三段并列论述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第四段总论马克思对科学的观点和态度。
B.这四段文字是并列关系,分别论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以及对其他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关注。
C.前三段分说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第四段作总结,对马克思在科学方面的贡献作综合评价。
D.这四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层递的,它们论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和马克思对科学的观点、态度。
题型:浙江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悠悠垂钓 
  ①龙潭湖公园自有它的迷人处。东湖的湖心岛,面积不大,像金龟伏卧波中。岛上杨柳婀娜,芳草萋迷,杂花丛丛。每当晨光熹微之时,笑吟吟的钓客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流动。刹时间,岛上充满活力;有人忙着选水窝,有人忙着整理钓竿,有的则往水里抛洒鱼食。一阵“动乱”之后,岛上除偶尔一两声鸟鸣外,一切又变得悄无声息。这时的湖心岛,四周伸出了许多长长的触角--一条条钓竿。
  ②千百年来,垂钓入诗又入画。然而,它留给我的印象是凄冷的。传说中,姜太公渭水磻溪之钓,东汉严子陵富春江之猎,很有点远离人间烟火之味;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也不能不说有点孤独感;再读读自号“烟波钓徒”的张志和的《渔父》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以及“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江雪》诗,又总觉得他们与其说是写钓,倒不如说是借钓表达有志不得伸的抑郁心情而已。至于海上钓鳌客李白扬言“以虹霓为丝,以明月为钩”,“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的钓鱼法,更属遣愤之音了。  
  ③前几天,我带孩子去龙潭湖玩。在离湖心岛不远的小径上,迎面碰到了一对钓客,一老一少。六十多岁的老者,持钓竿前面走,后面紧跟着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手里提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我上前搭话:“哎呀!钓这么大的一条鱼,您老今天下酒有活鲜了!”老者一听,知道我是外行,摇着钓竿指了指湖心岛笑着说:“我年岁大了,想活动一下身体,锻炼锻炼目力、腕力。”年青人接着道:“我们师徒俩是搞玉雕的。一件大型玉雕作品,仅磨磨光就需一年功夫。我坐不住,又粗心,操刀时常出毛病,师傅说,垂钓须静若处子,心神专一,就带我到这里‘学艺’来了。”   
  ④我看着师徒俩,一股激情直荡心灵:生活中随手撷取一朵浪花,竟能映照出建设者的心!看来平静的垂钓,也响着时代的强音!我们有什么理由,在多姿多彩的生活里,硬是把发光的东西遮蔽起来呢?
1.作者为什么在第二段中说垂钓留给他的印象是“凄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作者看来,古今垂钓者的垂钓目的有相通的地方,纵观全文,有哪些方面相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第三段写“师徒两人垂钓”的文字破坏了全文的和谐整体美,你认同这种看法吗?请写出两条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人类征服流感之历程从1918年到1919年,甲1型流感几乎传遍了全球,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受到了它的袭击,死亡人数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死在炮火之下的人数还要多。1957年甲2型流感大流行。当年2月流行于中国贵州西部,3月传播全国,4月从香港出境扩散于世界,共死亡几十万人,流行地区发病率约50%。1968年甲3型流感大流行,发病率30%,病死率与1957年相近。在流感的困扰下,各国的工业停滞萧条,商业和交通被迫陷于停顿,到处都可以听到关于死者悲惨命运的故事。2009年墨西哥和美国发生由新型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发的疫情,继而疫情在全球多国爆发。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常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可引起中等流行,多表现为兵营、学校等的“单位内爆发”;丙型多为散发病例,婴幼儿最易感染。目前虽有治疗药物和疫苗,主要是针对丙型感冒,只能降低发病率,而不能控制流行。流感中度流行的年度,世界每年约损失10多亿个工作日,死亡60万人以上。由于人们常将流感与感冒混同,视流感为“小病”,更应引起全人类的重视。
  流感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的破坏已开始危及人类的健康。全球升温将给人口稠密并对疾病毫无准备的富饶地区带来可怕的热带疾病等等。大气层的漏洞导致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也使许多古典传染病“复活”,挪威、加拿大出现疟疾就是明显的例证。细菌在城市密集的人群中繁衍滋生,因为那里的人们经常保持身体的接触,吸入别人的废气。在水、废物、房屋、家具和食物中滋生的细菌,会像一场烈火在烘***大草原上迅速地蔓延。
  古人用芳香疗法来医治疾病,绝大多数是采用熏蒸法,燃点乳香、沉香、檀香、玫瑰花等芳香物,用以驱逐秽气、***虫灭菌,对流感的治疗和防止其蔓延有一定的效果,这与后来的消毒水防治相似。隔离是现代对付流行病的常见办法。比隔离更进一步的是检疫,即预防,防患于未然。许多疾病都会通过唾沫和口痰传播,因此许多城市对随地吐痰都施以重罚。在新加坡,随地吐痰和乱抛口香糖可以处以拘禁等刑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采用综合防治法应对流感传播,如消毒、药物治疗、隔离、疫苗防治等。
  当全球多国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之时,回首历史上曾经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灾难的传染病,以及人类与疫病抗争的艰苦历程、医学与疾病作斗争的前行足迹,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必须承认和正视人类的生存和正常生活正在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和警告,大到气候、环境、生态,小到我们的日常卫生习惯,都可能是疫病流行的诱因。
  有这样一句话:“疫病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则是考场”,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浓缩了人类与疫病较量的变迁。我们在这个“考场”上将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这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严峻的问题。
1.根据文章内容,对流感产生的原因和防治理解正确的一项[     ]
A.环境的破坏已开始危及人类的健康,也使许多古典传染病“复活”,因而甲型H1N1流感病毒能够产生并迅速传播,疫情波及多个国家。
B.细菌在城市密集的人群中繁衍滋生,经常存在于人们的各种生活物品中,会像一场烈火在烘***大草原上迅速地蔓延。
C.古人用芳香疗法来防治疾病,这与后来的消毒水防治相似,其对甲型H1N1流感的治疗和防止其蔓延也有一定的效果。
D.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已采用隔离、消毒、药物治疗、疫苗防治等综合防治法应对流感传播,防范措施更加合理。
2.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
A.1型流感、甲2型流感、甲3型流感都是世界性大流行,每次死亡人数都在几十万人以上,其中甲2型流感和甲3型流感的发病率相近。
B.目前的治疗药物和疫苗主要是针对丙型感冒,且只能降低发病率,不能控制流行。而对甲、乙型流感病毒没有防控的方法。
C.许多城市对随地吐痰都施以重罚,是因为许多疾病都会通过唾沫和口痰传播。不经过一个重罚严打的痛苦过程,就难以达到“不禁而止”。
D.回首人类与疫病抗争的历程,在我们正视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和警告之时,我们更应该注重日常卫生习惯,减少疫病流行的诱因。
3.根据文段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1918年到现在的近一个世纪,流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损失,人类必须重视这种“小病”,并寻求有效方法,从根源上进行防治。
B.流感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应该尽量减少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这是避免流感传播的根本途径。
C.甲型H1N1流感疫情成为“摆在每一个人面前严峻的问题”,这表明人类已经十分重视气候、环境、生态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D.疫病在当代是考场,面对全球多国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人类最终会彻底消灭流感病毒,在这个“考场”上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