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雾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
题目
题型:0114 期末题难度:来源: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模糊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簌簌抖动、模模糊糊的东西,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中华散文珍藏本从书·季羡林卷》)
1.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两个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模糊一些是情有可原的,就像模糊数学就是了不起的发现。
B.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文字清新优美,笔法细腻流畅,内容纯净具体,结构清晰明了,充满哲理,给人无尽的美感享受。
C.作者认为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但在社会生活中是存在的。
D.作者认为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E.结尾说:雾“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形象而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模糊空间的思考。
答案
1.①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
  ②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突出雾的特点,深化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即可)。
2.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意对即可)
3.①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文中有重复性的关键词)。
  ②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的想像,从而增强审美情趣(言之有理即可)。
4.AC
核心考点
试题【雾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超越之美
封强军
  ①自然之物中最富于形态变化者,莫过于云和水。云之态,以自由卷舒,无羁无碍成其特征。水之态,则伴随着奔流遏阻,夺路超越而来。流水遇石,石激水奋,千姿万态因境而生,化为风景。
  ②山,巍然耸峙于苍穹之下,将天地间大美悄然集于一身。仿佛造物主有感于仁者的心胸气质而特定塑造的形象。生命于是产生了关于崇高的向往和象征。对某种人而言,山之险意味着永恒的挑战,山之高乃是挡不住的诱惑。美感,便在这诱惑中酝酿,在那峰巅的白云之间萦绕。
  ③举凡天地间的生命,冥冥之中都各有所限,只是造化的安排并不均等。有的生灵似乎受到优待,譬如鸟。天高任鸟飞,鸟儿像一朵自由飞翔的云。不过,有趣的情形是,有的鸟儿看起来飞得轻快利落,却不耐看;有的鸟儿飞起来颇觉沉重反倒风韵十足。就拿鹤来说,这种仪态优雅,道骨仙风的大鸟起飞挺费劲,要靠助跑。瞧,她拉开修长的双腿阔步奔跑起来,双翅朝着前下方奋力扇动着,扇动着,然后双腿离地收向腹底,腾空沿一条长长的斜线向上爬升,升到了相当的高度才改为水平飞行。这个超越强大重力制约的过程,使得鹤的姿态充溢着一种遒劲的张力,又显得那么舒展。看来,重力的限制反而加强了鹤姿给人的美感。
  ④海阔凭鱼跃。鱼儿在水中畅游好像还不过瘾,还时不时跃出水面嬉戏,大概是在宣泄生命的欢快之情吧。可是,有一种鱼,它的腾跃有时不是闹着玩儿,而是在玩命一一跟它所遭遇的巨大障碍玩命,这便是鲑鱼。鲑鱼属回游鱼种,在遗传密码的指令下,从海洋里游往江河上源,一路溯流而上。在漫长艰难危机四伏的游程中,有一幕堪称悲壮的场景常常出现,那是在鲑鱼临近产卵河床的地方。随着河床抬升,河道变窄,急湍、险滩、悬瀑,一个个劈面而至!瞧,前方横着一道相当于它身长七八倍甚至十倍的“台阶”,道道湍流飞泻直下。只见鲑鱼们像上紧了发条,一梭梭从水里弹射而出,高高腾起,尾鳍在空中急剧地摆动,银光闪处,有些成功跃上了“龙门”,更多地却坠落下来,重重地摔在岩石上,尖锐的石棱磕落了片片鱼鳞,划出了道道血痕。你再瞧时,它又游上来了,又一次高高跃起。有的不知要反复多少回,只知道在这样的坎下,大批玩命者最终成为祭品,幸存的在完成产卵的使命后也会力竭而亡,它的尸身正好成为初生幼鱼的最佳养料……这简直就是在上演一出由残酷而壮美的生命活剧!挑战极限对于鲑鱼来说成了一种宿命。
  ⑤也许,生命的限制就是宿命冥含的指令,而宿命则体现为种种限制乃至于人生的无奈。正是出于此,超越便成为人生追求的高标。海明威说,只有不断追求超越自我,才是真正的心灵高贵。这心灵的高贵不正是表现出精神的优越,不,精神的优美吗?不久前,笔者读张大千先生的《庐山图》及相关事迹,着实为大千先生超越自我的人格魅力和艺术境界感动了。
  ⑥这幅著名的《庐山图》是大千先生以八十二岁高龄,历时一年半完成的。起初,托大千先生作画的友人(包括其他朋友)因顾虑他老人家年事已高,健康体力明显不如以前,想请他画四条连幅山水或四条屏山水,不料老人却问道:“为什么不画整幅一张呢?你们都以为我老了,画不动了,是不是?好,我就画给你们看,就画整幅一大张,让大家看看我张大千到底老不老!”这不仅是年龄、健康上的挑战,还有更大的一种挑战呢。要知道,“自诩名山此生足”的大千先生从未游过当然也从未画过庐山,但他斟酌多时,放弃了所有轻车熟路的题材,最终决定就要画他没有到过的庐山。他要以画庐山来慰藉自己未游过庐山的遗憾,他要以画庐山来寄托晚年的故国之思,他更要以画庐山来追求艺术上的自我超越,真可谓是:泼写庐山真面目,只缘不在此山中。在艺术巨匠身上,这也是罕见的自信与大勇!
  ⑦巨幅的《庐山图》气势磅礴,青绿水墨淋漓,辉映交融。全卷从左上方鄱阳湖,庐山含鄱口画起,从水天一色的鄱阳湖进入云气辉映的崇山峻岭之中。山中云雾飘渺,壑底生烟,峰上一重重密林,后面的峰峦时隐时现。画中屋宇亭桥依稀可见,烟消云散处峰峦林木详实细密。一道明亮的飞泉直泻壑底如落九天。整个庐山时而沐浴在阳光之下,时而又风起云涌变幻莫测;时而峰峦分明,时而山势幽深。时而细腻精细,时而虚幻飘渺。几经起伏转折,在泼墨中进入悠远的意境中收尾。
  ⑧大千先生超越古人超越自我的艺魂之美与绘画艺术上出神入化的妙境之美,可谓交相辉映,益增其美。是啊,美,在超越中激发,美,在超越中创造,而这超越的精神和风姿也便成了一种景。 (选自《散文选刊》2007年11期)
1、根据文意,按要求回答问题。
(1)第②段“美感,便在这诱惑中酝酿”中“诱惑”,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还有更大的一种挑战呢”中,“更大的一种挑战”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写“云和水”,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写到了张大千绘画的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中秋的中国含义
  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底色”。除夕吃饺子、放鞭炮,端午节赛龙舟,重阳登高,中秋赏月……所有这些文化标志加起来,才是文化意义上完整的中国人。
  中秋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已成为当今的一个舆论热点。由中国新闻网、白沙飞翔公益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网络投票活动,签名投票者竟近百万之众,留言万条之多。
  回顾近年来,除了每年一度的央视春节晚会,我们中国的一些传统大节日,中秋、端午、清明、重阳等,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中秋,在忙忙碌碌中,除了一夜之间发现商铺里摆出花样繁多的各色月饼之外,传统中那“夕月”、“团圆”的色彩,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了。淡淡月光下那种中国式的亲情与祝愿,是否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呢?
  其实,就在中国人自己逾行逾远、逐渐过起了“洋节”的同时,世界各地却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中国文化热。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在国外庆祝得有声有色,并且被别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背后反映出来的,也许正是时下我们这个社会在喧嚣中的一丝轻浮。
  所以,在我看来,中秋“申遗”是重要的,但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即提升和改造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格调”。
  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首先得明确这些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本质。中秋文化在我看来,就是“和文化”。不管是民间传说称中秋源于嫦娥奔月,还是民俗专家考证认为周朝先民对月亮的崇拜,演绎的都是一个“和”字。
  无论怎样的心境,“和”都是中秋永恒不变的滋味。中秋的月饼化不开浓浓的乡愁。中秋,为奔忙于事业的人编织了一个借口:再怎么忙,也该回家团聚,家和才能万事兴;中秋,也让游子乡里愁绪飘飞得莫名心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亲人的日子可否和善如昔?如今的中秋,是海峡两岸无数个家庭的不眠之夜,隔着一湾浅浅的海水,诉说祖国和平统一的梦想;中秋,也是游走异国的海外赤子们遥望祖国的时刻……要将传统中秋佳节“升格”,就要改变当前节日商业文化中的落后与庸俗,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当然,中秋佳节并不排斥现代生产方式与商业运作。它们完全可以增添传统节日的时尚元素,让传统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节日更多一些时代色彩。
  顺便说一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可传承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截至目前,中国只有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在公布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去年已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作为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源头的中国并没有给予许多民间节日以应有的重视,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些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日。
  其实在这些差距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恢复几项传统活动,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为这些节日申遗,其实就是在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关注的就是“人类文化”,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角度上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文化是世界共享的。建立申报评定机制也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各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日本、韩国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类似民间文化保护法,个中原因正在于此。 所以,往大里说,世界遗产就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就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化国度所特有的不凡的价值所在,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的身份证。
  中秋的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到今天,我们对历史文化遗产,当然应该怀着一份敬畏,一份呵护。
1、下列对“中秋的中国含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把中秋节与西方的“洋节”区分开来,使之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B、剔除中秋文化中的商业文化,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
C、通过中秋“申遗”活动,在全社会重塑对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敬畏与呵护之心。
D、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对中秋文化的本质与功能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2、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之所以要进行中秋“申遗”活动,是因为中秋节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立足的身份证。
B、随着人们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中秋“申遗”活动等活动将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理解与支持。
C、相对于长城、故宫和天安门来说,中秋节、除夕等传统节日更能反映中华民族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
D、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在对待中秋节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上,还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积极。
E、文化是世界共享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3、作者为什么说“中秋”等传统中国节日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了“节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中秋的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中秋文化内涵的本质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洛阳诗韵
叶文玲
  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水自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沿途凝结了一颗颗明珠似的城市,洛阳是璀璨的一颗。
  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不不,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在河南的二十四载中,洛阳是我去得最勤的地方,特殊的机遇和亲缘,使我对洛阳十分偏爱。我总觉得这个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不然的话,历代文人墨客,也不会把对洛阳的赞赏,写进千首万阕诗词里了。
  “陆机入洛,噪起才名。”——三十年前,我曾抄录这一古句,慰勉当时发落邙山的兄长。我对这个东汉、魏晋、隋唐时代的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有着笃诚的崇拜。洛阳,光名字就是古色古香,充满文情和诗意的;洛阳,历代才俊辈出,在东汉时就有过3万多太学生呐!
  二十四年前,我初访洛阳,就觉得她名不虚传。二十四年中多次去洛阳,一次比一次深地感受到她的古美和奇绝。
  洛阳古,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许多城市的风景点,常常冠以“天下第一”的美称,但都没有白马寺这个“第一”教我感到真切实在。
  据史书记载:东汉永平八年,明帝遣使去天竺国求佛经,得贝叶经四十二章和佛像,用白马驮回,天竺沙门摄摩腾、竺法兰护送至京师,遂建成了中国佛教之源的白马寺。白马寺门口那匹粗拙的石塑白马,便是文化使者的象征;寺后墓园中,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大圆坟,年年芳草青青,更使历史和现实贴近。
  洛阳美,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聪明的洛阳人古戏今做,把传说中不肯献媚而被武则天贬谪的牡丹奉为市花,在花事烂漫的五月,年年举行规模空前的牡丹花会。而今,洛水之畔看牡丹,已成了域外海内的盛事。花会期间,洛阳城日日车水马龙,游人如织。
  洛阳绝,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这种用赭、白、绿色铅釉烧制的三彩陶名扬天下。其中造型最优美的马和骆驼,已成了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而今,唐三彩驼、马,已带着它们特有的明光丽色,“走”向世界各地;我在不止一个外国朋友的柜橱中,看到了它们的丰姿。去年,当我告别中原时,谙熟我心思的哥哥,一下为我“牵”来了五匹大小不同的唐三彩马,真是“愿借明驼千里足”送我还故乡呢!
  洛阳奇,更因为它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这个在洛阳市南12公里去处,有与洛阳同样古色古香的名字:伊阙。
  龙门山(西山)和香山(东山)夹峙伊水,岚气氤氲,翠峰如簇,北流入洛的伊河,烟柳重,春雾薄,鱼浪起,千片雪。看惯了黄河的浊黄,你定要惊异这伊水怎会如此澄碧;见多了黄土地的苍凉,你更会讶然这龙门两山竟夺得千峰翠色,春意乱生;而教你真正称奇的,当然还是那浩大辉煌的石窟。
  据记载,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八年的龙门石窟,延续至唐代,历时400余年。令人心痛的是,十之八九的小佛像,头部已遭损毁,最著名的《帝后礼佛图》浮雕也被盗凿。但是,残留的佛像形态乃至每块衣袂,都刀法圆熟,极其传神。现存的1352个石窟,785个龛,9.7万余尊造像,3680种题记,凝结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
  龙门石窟最雄奇的是奉先寺。卢舍那的塑像是我所见各地佛像中最美的一尊。那婉约端丽的姿态,那摄人心魂的慧眼美目,那浅笑盈盈的秀美双唇,真是集美之大成。
  到洛阳,游龙门,不拘四季,无论晨昏,一棹碧涛春水路,龙门石窟永远向你展示着壮美的大观。而当你沿着香山寺、白居易墓、宾阳洞、药方洞、万佛洞、奉先寺--游赏时,你将会如品诗韵,如临仙境,一轴六代九朝的画卷,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正徐徐向你展开……
1、文章在写唐三彩时有一句话:“而今,唐三彩驼、马,已带着它们特有的明光丽色,‘走’向世界各地。”这个“走”应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年,当我告别中原时,谙熟我心思的哥哥,一下为我‘牵’来了五匹大小不同的唐三彩马,真是‘愿借明驼千里足’送我还故乡呢!”这一内容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你认为作者的“心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请你谈谈文章标题“洛阳诗韵”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大哉黄伯云
  200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渊博宽厚,抱定赤子之心;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他是个值得尊敬的长者,艰难困苦,玉汝以成,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大哉黄伯云!
  2005年3月28日上午,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在2004年度国家三大科技奖颁奖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红灿灿证书,结束了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
  黄伯云院士和远在长沙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课题组60多名成员心潮澎湃,激动万分。20年的努力,7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拼搏,终于铸就了今日的辉煌。 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四个拥有生产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在上述领域跨进世界前沿。“我的根在中国!”
  飞机的起降和滑行离不开刹车副。目前,国际上使用的航空刹车副有金属盘和炭/炭盘两种,用炭/炭复合材料制造的炭盘,具有重量轻、性能好、耐高温、寿命长等特点,使用寿命是金属传统材料的4倍,重量是金属传统材料的1/4,被西方国家称为“黑色的金子”。八十年代中期,美、英、法3国已生产出该材料,垄断着生产制备技术。多年来,我国大量的飞机依靠进口。这些飞机所采用的炭/炭复合刹车装置是消耗性器材,全部依赖进口,每年国家要花费大量外汇,而且还得受制于人。
尽快掌握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成为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课题,也牵动着中南工业大学一批教授、专家的心。1986年,当时的中南工业大学粉末研究所就着手这一重大技术的准备工作。
  黄伯云,1969年从中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中南矿冶学院毕业后,留校从事材料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80年赴美国留学。在美国的8年里,他先后完成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学习,相继发表10多篇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受到美、日、法等国科学家的高度评价。1988年,黄伯云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美国一些大公司、大学和科研机构争相高薪聘请他去工作,并许诺帮他及全家拿到“绿卡”。当时,他的妻子和女儿都到了美国,女儿渴望继续在美学习。面对着祖国和个人利益的选择,黄伯云说:“我的根在中国!”1988年5月,黄伯云义无反顾地回到岳麓山下的母校中南工业大学。当时,他是以博士后身份回国的第一人。
  90年代初,他投入炭/炭复合航空制动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将60多名材料、化学、冶金、机械、电子、航空6大类的工程技术人员吸引进课题组。“我们必须抢时间加快研究速度”
  夏天,长沙的室外温度常常在38-39摄氏度.实验室没有空调,实验炉内的温度在1000多摄氏度以上,实验室的温度在45摄氏度以上。课题组的成员舍 不得用有限的经费为办公室、实验室买一台空调,冒着酷暑坚持研究。
  作为项目主帅,黄伯云年过半百,肩负国家“863”高新材料领域委员会主任、中南大学校长等职,每天工作时间平均达12个小时,时常通宵达旦。2000年夏的一天,医生刚给他做完肠内小肿瘤切除手术,他就马上赶回学校,投入炭/炭复合材料的实验。突然,他感到腹部胀痛,裤腿湿润。到卫生间一看,原来是肛门出血,鲜血染红了两腿。他到医院作了简单处理后,不顾医生要他卧床休息的要求,立即返回实验室工作。课题组的同事劝他回家休息,他说:“国外炭/炭复合材料研究形势逼人,我们必须抢时间加快研究进度。”“敢于技术创新,敢于冒险”
  炭/炭航空制动材料是以炭纤维为增强体、炭为基体的先进复合材料。炭纤维好像钢筋混凝土的钢筋,碳原子好像铜筋混凝土的水泥、砂石。炭纤维只有人的头发丝的1/10粗,碳原子则看不见、摸不着。制备过程需要难以计数的碳原子有序排列在炭纤维之间,并使排列结构、过程可控制,技术难度难以想象。掌握这项技术的几个国家对该技术实行严密封锁和高度保密。
  黄伯云率领的课题组成员咬紧牙关.查阅了大量的与炭/炭复合制动材料密切相关的文章、资料。当时,世界上制造炭/炭复合材料的生产都是采用均温式炉。炭/炭复合材料的工业生产实验炉,究竟是采用均温式炉,还是梯度式炉?均温式炉,设备简单,沉积速度慢,已经明显落后,但它是一项成熟的技术。热梯度炉,当时只能应用于航天制动材料,不能用于生产航空制动材料,但它容易应用于工业生产。采用它,存在巨大风险。经过反复的权衡,黄伯云觉得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抛开个人得失,敢于为祖国的强大进行技术创新!他说:“发现人家的技术并不是最先进的,还要跟着人家后面走,即使成功了,只会永远落后。为了国家,我们要敢于技术创新,敢于冒险,即使失败也在所不惜。”
  经过几年努力,课题组终于攻克一系列难题。2003年1月20日、2003年9月20日,他们研制的某型号大型客机国产炭/炭刹车副装机试飞先后成功。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中南大学研制成功的炭/炭刹车副使用强度提高30%,耐磨性提高10%,综合成本降低21%。而且在此过程中,共形成11项国家专利,其中已授权9项,同时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大类30多台(套)成套关键工艺设备。 (摘自新华网《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1、文章三部分内容均以黄伯云的话作小标题,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你怎样理解“大哉”二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这篇传记,你对黄伯云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随风吹笛
林清玄
  微微的雨。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而且只有简单的几个音节。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地穿透它,惟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惟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边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过了一会儿,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蛙虫的鸣唱,春晨鸟雀的啾唧,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盒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比如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拂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盒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淙淙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虽然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但是都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得如此深刻。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是要有福分的,它变化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
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这“自然的声音”所表达的本质意义是相同的。比如,百灵鸟画眉的声音与蝉蛙的声音,对热爱自然的人来说,都很悦耳。
B.在寒夜里放着万蝉齐鸣的录音,至少会给听者带来两种感受:一是让自己走进自然之中,二是从心里驱逐了冬天的寒意,心里渐渐暖和起来。
C.听《溪水》的录音时,听到了两声山鸟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这说明作者喜欢溪水的淙淙声,但更喜欢鸟声。
D.“我”后来去了几次,一直难以找到那天的感觉,要么有雨无风,要么有风无雨。其实,就是有了和那天一样的风与雨,还有竹子,“我”的感受也不会和那天一样,因为:一种感受只属于那个瞬间。
E.文章最后说“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应该说,这句中的“交响乐”与我们平时听到那些高超的音乐家演奏的“交响乐”给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
2.请说出“我的故乡在遥远的地方”这一句中的“遥远”与文中“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句中的“遥远”的含义。
  前者的“遥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者的“遥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逢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请把“我”喜悦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