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①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社会在不断地转型,一步步走向复兴之路。中国的文学随着时代在颠簸,几代人在适应,在试验,直至今天。今天的中国文学有着...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浙江省期末题
  ①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社会在不断地转型,一步步走向复兴之路。中国的文学随着时代在颠簸,几代人在适应,在试验,直至今天。今天的中国文学有着它的热闹和华丽,我们欣然着它的成就。但环顾四周,回头望去,我们的文学还存在相当大的缺憾,不仅未坚挺于世界文学之林,就是在国内,社会和广大的读者仍不满意。我们需要反省,这种反省是具备了一定实力后的意识,这种反省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历史把这一任务扔给了我们,是我们当代作家的使命。
  ② 我们的文学到了要求展示国家形象的时候。
  ③ 如何才能展示国家形象?我谈不出更深的道理,我只是感觉,在面对着永恒和没有永恒的局面时,我们的文学里中国文化的立场一定有了问题。
  ④ 我们一直在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无疑是真理,但一直是像标语一样只是写在墙上没有刻在心上。好像如我们的许多事情一样,说的不一定做,做的不一定说。可以说,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的心中并没有以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去从事写作。如果去问:我们“民族的”这三个字是什么内容?再问:我们民族文化的经典著作有多少人在研究甚至读过?我们常在抱怨外国对我们的文学了解不如我们对外国文学的了解,而我们自己又了解多少我们传统的东西?我们没有坚持我们民族文化的立场,我们的血液里没有了中国的哲学、美学,虽然使用的是汉语,但中国的味道不足,这是必然的。
  ⑤ 我们的文学到了不应只面对中国人,也要面对全部人类去写作的时候。当面对着全部人类的时候,以什么样的面目去面对?我们之所以久久没有我们的文化立场,是我们民族的苦难太多,经历了外来的和内部的种种磨难,我们是不如人又极力要改变处境,当我们觉醒了,需要站起来的时候,必然就得倾诉。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在倾诉,我们诉说自己的丑陋,这样,我们习惯了这种倾诉,也养成了外面世界寻找我们就要听我们倾诉的习惯。我们需要倾诉我们苦难和种种丑陋去唤醒民众,但这如出售能源换取富裕一样,它不能保障长久的富裕和尊严。现在,当我们要面对全部人类,我们要有我们建立在中国文化立场上的独特的制造,这个制造不再只符合中国的需要,而要符合全部人类的需要,也就是说为全部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我们的一些经验和想法。即便这种制造还不大,哪怕是一个手电筒,但这手电筒是中国的,在世界上是唯一的,而不是别人用打火机了,我们还津津乐道着松节油,或者只是在说我们多么可怜呀还用着松节油,或者只去组装别人的打火机。
  ⑥ 我没有理性分析的能力,我只是感觉我们得调整我们的思维,这就是,我们的文学应该面对全部人类,而不仅仅只是中国。在面对全部人类时,我们要有中国文化的立场,去提供我们生存状况下的生存经验,以此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展示我们的国家形象。可能这样的工作将很艰难,但如果从现在起,经过一代两代作家的努力,我们的文学才能坚挺于世界文学之林,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我们需要反省现在的中国文学”的理由,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古代的中国文学相比,今天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相当大的缺憾。
B.今天的中国文学虽然成就斐然,但至今未能坚挺于世界文学之林。
C.尽管今天的中国文学热闹而华丽,但社会和广大读者仍不满意。
D.反省是具备了一定实力后的意识,而走向复兴的中国在各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实力。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 [     ]
A.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一直在适应着社会的转型,虽然涌现了许多反映时代生活的优秀作品,但这些作品都缺乏中国文化的立场。
B.作者认为,从社会发展和文学自身发展等方面,都要求今天的中国文学能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展示国家形象。
C.作者认为,我们要充分认识民族与世界的关系,钻研民族文化的经典著作,从而获得面向世界写作的能力。
D.也许经过几代作家的努力,我们的文学就能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为全人类提供我们生存状态下的生存经验。
3.请概括说明“我们的文学里中国文化的立场”出现了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为文章拟写一个结尾。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B
3.①缺乏民族性,没有坚持我们民族文化的立场,民族文化的味道。
  ②缺乏独创性,没有建立在中国文化立场上的独特的制造。(意对即可)
4.我们要保护有着中国文学立场的文学原创。(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  ①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社会在不断地转型,一步步走向复兴之路。中国的文学随着时代在颠簸,几代人在适应,在试验,直至今天。今天的中国文学有着】;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麦茬地里的母亲
李星涛
  麦子已跟着割麦人回家了,只剩下麦茬地,默默地躺在阳光下,宛如刚分娩过的嫂子,幸福而疲惫。
  临近中午,阳光在麦茬地里越聚越厚,仿佛变成了光亮的液体,无声地流动起来。那些麦秸儿呢,也像是本来就饱含着阳光汁液似的,正顺着麦茬口儿,不紧不慢地向外流淌着。
  这时候,我的母亲却正在麦茬地里拾麦穗。她扎着黑头巾,睁着昏花的双眼,弯一下腰,拾起一穗麦子,拾起一穗麦子,弯一下腰,好像是在给麦茬地行着一种古老虔诚的谢礼。母亲是一个左撇子,她左手捡起麦穗,再交给右手保管,右手拿不下了,左手里也捡满了。母亲这才将两只手里的麦子合在一起,扯根麦秸,麻利地一缠一绕一挽,一把金疙瘩似的麦把子便躺在身后的麦垄里了。母亲在前面拾着,麦把子就在后面紧紧跟随着,让人感觉到不是母亲在寻觅着麦子,而是那些麦子在主动寻找着母亲。那种执著地追随,就如同是一首漂泊的古诗在苦苦追随着真正的主人。拾穗的间隙,母亲偶尔也会直起腰,抬起头望望远方。远方虽然没有米勒《拾穗者》中的教堂,却站立着一排排绿阴掩映的村庄,绿色的岛屿一样,在母亲的目光里生动地迤逦着。
  四周很静,母亲的身前是麦茬地,身后还是麦茬地,只有云雀在云影里唱着歌儿给母亲听。母亲很喜欢云雀,称它是麦地鸟。拾穗时,母亲发现了云雀窝,总会转着圈儿,慈祥地看一会儿,但从不用手碰一下窝里的蛋卵。母亲说,云雀只要一闻到蛋卵上的汗味,便不会来孵了。小时候,我见过云雀蛋,大如麻雀卵,上面缀满了斑点,恰似嫂子***时脸上飞满的蝴蝶。那时候,我之所以愿意跟着母亲下田拾麦,纯粹是想在麦茬地里捉到几只幼小的云雀来喂养,但终因母亲的阻拦而未能如愿。在我的记忆里,云雀总是和麦地与母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以至于我每次看到云雀从麦地里快速飞向晴空时,总以为那生灵根本不是鸟,而是受神灵点化过的泥块,是母亲麦地飞翔的灵魂。
  母亲白天拾回了一大蛇皮袋子麦穗,晚上便将麦穗铺放在干净的地方,用棒槌轻轻地捶着。捶下了的麦粒,再用簸箕上下颠动,扬去麦壳和尘土,放到弟弟家的楼房顶上晾晒。别看家里晒了麦子,母亲是从来不用担心雷雨会突然降袭的。十几年来,母亲那条患关节炎的腿就是准确的天气预报,只要那条腿哪天晚上开始发痒生痛,里面并像是有大群蚂蚁在搬家,那么第二天天气准会发生变化,不是阴天,就是下雨。别人都为得了这种病而痛苦,可母亲却为得了这种病而暗自庆幸。是这条病腿帮助了母亲,让她始终走在了好多雨水的前面了。
  从麦子开镰到黄豆耩进地里,母亲的日子一直都心甘情愿地被一穗穗麦子独霸着。虽然每年一到麦季,我在电话里反复劝说她不要再下地拾麦了,我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买回一大堆麦子,但母亲根本不听我的话。她说,“黄金落地,老少弯腰”,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再说,买来的麦子能和拾来的麦子一样吗?因此,每年麦季过后,总会有五六蛇皮袋拾来的麦子堆码在母亲的床头。那些麦子让母亲弯过多少次腰,流过多少汗珠,我永远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母亲早晨出门时,身子是朝向麦茬地的,影子是朝向村庄的;傍晚回家时,身子朝向了村庄,影子却朝向麦茬地。当母亲的身子和影子合为一体时,我知道,她老人家要么是幸福地睡在了可爱的村庄里,要么就会像父亲一样永远沉睡在金黄的麦地里。但我相信,无论是睡在村庄里,还是睡在麦地里,只要有金黄的麦子相伴,只要有美丽的云雀歌唱,我的母亲就一定会睡得很踏实,睡得很幸福。(摘自《文汇报》2010年7月14日)
1.分析第二段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文中加横线语句的含义。
(1)宛如刚分娩过的嫂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要有金黄的麦子相伴,只要有美丽的云雀歌唱,我的母亲就一定会睡得很踏实,睡得很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文中加粗句子的意义,思考母亲为什么为“得了这种病而暗自庆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通过哪些方式来塑造母亲形象,塑造了怎样的母亲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反复劝说母亲不要再下地拾麦,母亲执意不听,可见母亲有自己的坚持和追求,而这一追求和坚持不一定会被晚辈所理解。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长辈中是否也有类似情况,并亮出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社论:我们的安全感来自哪里?
《中国日报》评论员 朱渊
  在8月1日英文版的《中国日报》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字:谈到安全感,我们总看到文章说中国中产阶级最缺乏安全感。
  是的,中产阶级中的大部分白领的确有很大自勺压力,他们总为更好的房子、更好的车子,为孩子上更好的学校而整日忙碌。总是加班加点工作,他们的健康不尽如人意,加上生活中的预期不确定,所以他们总处在焦虑之中。
  这些可能说得都不错,但我们决不能忘记这是从中产阶级本身的角度来看问题。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工人和农民可能就不这么看。他们羡慕这些中产阶级的生活质量,他们恨自己为什么生为农民或者工人。他们也许根本不知道何为安全感,但他们必须拼命地干活让全家有饭吃,让全家不至于衣不蔽体。他们有他们的焦虑:担心是否能保住工厂的工作,是否能在自己的土地被占用时得到合理的赔偿。/ 说实话,与中产阶级相比,他们没有更多的安全感。他们是众多的群体事件中的核心。这样的事实很能说明问题,如果不是对生活绝望,有谁愿意参与群体事件。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所取得成就有目共睹。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获得了长足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进入了一个各种矛盾聚集的时期。
  因为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也产生了众多的社会问题,诸如环境污染、官员腐败、社会分配的不公以及收入差距的日益拉大。
  在这样情况下,不仅仅是中产阶级,社会各阶层都缺乏安全感。就连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富人群体也未必就有绝对的安全感。他们有可能会担心相关政策会不会保持稳定不变,从而影响他们财富的进一步积累。
  正因为如此,中央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同时加快了包括城乡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所有这一切无疑是值得赞许的,但这一切远远不够我们要让所有的人实现合理的生活预期。 比如,一个期望保住自己的土地或者在土地被征用时得到合理赔偿的农民,能够实现自己的预期。一个白领希望自己的孩子进一所好的学校,只要他的孩子学习足够优秀,他也能够实现自己的预期。
  这应该是和谐社会重要的一部分。实现这样一个社会,除了其他条件,一个好的政府不可或缺。这个政府应该愿意也能够为老百姓解决问题。 只有拥有这样的政府,我们才能期望更公平的社会财富再分配,我们才能够期待一个全面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期望减少生活中的焦虑,获得安全感。 (文字略有改动)
l.下列关于中国中产阶级的“安全感”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
A.作者认可“中国中产阶级最缺乏安全感”的说法,但是他同时指出:社会各阶层都缺乏安全感,特别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工人和农民。
B.中国的中产阶级一直在为更好的房子、更好的车子、孩子上更好的学校而整日忙碌着,他们中的大部分白领顶着很大的生活压力。
C.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中国的中产阶级总是加班加点地工作,不尽如人意的健康和生活预期的不确定,使他们总是处在焦虑之中。
D.作者认为中国中产阶级缺乏安全感是中产阶级从自身的角度看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他认为社会各阶层中不只中产阶级缺乏安全感。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根据已经成为众多群体事件核心的事实,再次强调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工人和农民没有比中产阶级拥有更多安全感的看法。
B.文章第五段分析过去三十年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目的是找出社会各阶层都缺乏安全感的社会根源。
C.作者认为,富人群体在中国进入各种矛盾聚集的时期,可能担心政策不稳定会影响财富的进一步积累,未必会有绝对的安全感。
D.作者认为,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应有一个愿意也能够为老百姓解决问题的政府,这样才能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3.细读本文,归纳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猛犸象灭绝之谜新解
  据报道,科学家通过对史前动物粪便真菌化石进行研究,找到了猛犸象以及其他重量超过1吨的大型史前动物灭绝的最新证据。科学家表示,长毛猛犸象和其他大型野兽早已面临生存危机,远早于人类制造出长矛等捕猎工具的时间。
  猛犸象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与现代象不同,它们并非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而是广泛分布在北方严寒地带。但是,猛犸象生活到距今约10000年的时候突然神秘地灭绝了。为了揭开猛犸象灭绝之谜,专家们研究找出了许多的原因。有科学家认为,由于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草场植物减少了,使猛犸象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另外猛犸象生长速度缓慢,也是其灭绝的原因之一。
  美国科研小组最新研究发现,猛犸象等史前动物开始锐减的时间,要大大早于人类制造出长矛的时间,要整整早了2000年。这些动物,包括猛犸象,乳齿象和黑熊大小的海獭。若该研究确切无误的话,就能够推翻人类捕***导致猛犸象灭绝的观点。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博士生杰奎林?吉尔表示,“有些人觉得人类在短短几百年之间将猛犸象等史前动物斩尽***绝,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对于大型动物的大屠***应该不太可能。”杰奎林·吉尔是该科研小组的负责人。
  考古证据显示,大约在13000年前,人类制造出比较先进的武器。北美的克洛维斯人在矛尖上刻出深深的沟槽,这样的武器造成的伤口会不断流血。而克洛维斯文明的崛起在时间上正好与猛犸象和其他移动缓慢的巨兽的灭绝相一致,这让许多研究者猜测,这些动物是死在猎人的矛尖之下。
  然而,通过精确定位长毛猛犸象和超过30种其他大型哺乳动物的减少和灭绝的时间,吉尔的小组排除了这种可能性。当冰盖从北美大陆上消退时,这些动物统治了整片大陆,其中甚至包括越野车大小的巨型树獭。为了从时间上定位这些动物走向灭绝的过程,科学家检测了印第安那一片湖泊中的沉积物。最深处的沉积物来自最遥远的过去,而表层的沉积物来自较近的时代。科学家测量了沉积物中一种真菌的含量,而这种真菌通常只存在于大型食草哺乳动物的粪便中。科学家认为,当地发现了大量的这种真菌,这意味着当地史前曾有大量的大型食草哺乳动物分布,包括猛犸象。沉积物中还含有古花粉和炭尘,它们可以提供当时主要植物类型和野火频率的信息。
  正如科研人员在《科学》杂志上提到的,大型哺乳动物的粪便量在大约14800年前就开始下降,远远早于人类制造出比较先进的长矛。这说明在人类用长矛捕猎之前,大型哺乳动物已经开始灭绝。在之后的一千年里,这些动物几乎完全消失了。
  另外一个理论推测大型动物在13000年前的一次小行星撞击中灭绝,然而最新的研究也否定了这种可能性。利用改进了的狩猎技术,早期人类似乎扮演了终结者的角色,使长毛猛犸和其他九种超过一吨的哺乳动物彻底从地球上消失。
  这项研究第一次揭示了物种灾难性减少过程中的环境效应。从沉积物中还原的花粉和木炭提供的信息显示,在那个时期,山林大火发生频繁因而植物种类多样性急剧变化,这也造成了哺乳动物赖以生存的富有营养而易于消化的树木和灌木无法重新长出。
  杰克·威廉姆斯说,“这是我们第一次成功地将一次重要的生态事件(大型动物的消失)与环境后果的证据联系起来。”杰克·威廉姆斯是这项研究的作者之一。(摘自2010年9月25日新华网,有删改)
1.下列对“这项研究第一次揭示了物种灾难性减少过程中的环境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项研究是指科学家通过对史前动物粪便真菌化石及沉积物中古花粉和炭尘进行的研究。
B.这项研究找到了猛犸象以及其他重量超过1吨的大型史前动物灭绝的最新证据。
C.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因刀耕火种频繁造成山林大火,造成了物种灾难性减少。 D.这项研究首次发现了因为当时山林大火频发,猛犸象等动物所赖以生存的树木和灌木消失而导致了它们的灭绝。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猛犸象是世界上最大的象,它们并非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而是广泛分布在北方严寒地带。
B.美国科研小组最新研究发现,猛犸象等史前动物开始锐减的时间,比人类制造出长矛的时间早了2000多年。
C.科学家检测了印第安那一片湖泊中的沉积物。测量了沉积物中通常只存在于大型食草哺乳动物的粪便中的一种真菌的含量,推测出当地史前曾有大量的大型食草哺乳动物分布,包括猛犸象。
D.由于早期人类利用改进了狩猎技术,大量捕猎,使长毛猛犸象和其他大型哺乳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少,最终彻底从地球上消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长毛猛犸象和其他大型野兽面临的生存危机,远早于人类制造出长矛等捕猎工具的时间,但是它们的灭绝不可能与早期人类的活动完全无关。
B.由于杰奎林?吉尔的科研小组找到了猛犸象等大型史前动物灭绝的最新证据,所以他们的研究是目前揭示猛犸象灭绝原因的最正确最权威的说法。
C.吉尔的科研小组发现大型哺乳动物的粪便量在大约14800年前就开始下降,因此猛犸象等大型史前动物的灭绝并非突然性的灾难造成的。
D.吉尔的科研小组将大型动物的消失与环境后果的证据联系起来的做法是前所未有的,将为今后研究生态事件提供全新的视角。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向往太空
  钱均夫懂得,教育孩子,帮其学,莫如立其志。要善于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才智,并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宝书。住在城市里的孩子,最忌讳与自然界的隔离。因此,钱均夫特别注意培养儿子对大自然的感情,增强他对自然界的兴趣。在钱学森的少年时代,几乎每年的春秋季节,父亲都有要带他到京郊的农村或风景优美的香山、西山去远足,让幼小的儿子懂得餐桌上的饭菜是农民怎样辛苦耕种培养收获得来的,让儿子充分领略祖国河山的壮美。每当远足时,父亲都要告诉他,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大自然有一种不能分离的缘分。在父亲的引导启发下,钱学森自幼就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同田野、山水建立了深厚感情。父亲带钱学森去得最多的地方是香山,所以,钱学森对香山有着特殊的感情。香山那特有的地形地貌,那蓊郁的草木,清澈的泉水,绚丽的山花,晚霞般的红叶,以及众多的寺庙、古建筑,都使他留连忘返。
  有时候,父子俩躺在树林里,观察树木为争夺阳光而挺拔向上的情景;有时候,他们登上香山的最高处,欣赏云海彩霞,讨论雨雪雷电的形成。
  一天,父子俩游香山,在野餐之后,他们躺在草地上,仰视蓝天。这时,一只在高空盘旋的苍鹰,闯入了儿子的视野。他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时远时近的苍鹰,许久许久。直到那只苍鹰飞进了白云里,飞得无影无踪。钱学森揉了揉眼睛对父亲说,他想变成一只大鸟,到蓝天上去遨游。
  此刻,钱均夫知道儿子那颗美丽的童心已经随着那只苍鹰飞向了高空,便不失时机地给儿子讲述了庄周的一则寓言。他说:“我国古代有个叫庄周的人,他就曾经渴望遨游太空。他写过一篇寓言《逍遥游》说北海之中有一条鱼,名字叫鲲。它是一条十分巨大的鱼,它的脊背有几千里。有一天,它变化成一只大鸟,名字叫鹏。这鹏身子也特别巨大,它的背不知有几千里长。鹏鸟鼓动翅膀拍击水面三千里,它那巨大的两翼就像垂在天边的云彩,遮天蔽日。经过拼搏,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它‘绝云气,负青天’,借着六月的大风,从北海飞到南海。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啊!其实,庄周在寓言中说的鹏鸟,正是他自己幻化成的。他有远大的抱负,想遨游太空,因此,他想变作一只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去俯瞰地球,观察人世。”
  “太好了,太好了,庄周真棒!”钱学森被寓言中大鹏鸟的故事所吸引,也十分赞赏庄周的幻想。
  钱均夫接着说:“就在这个寓言中,庄周还批评了一些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安于享乐的人。这就是寓言中讲的蝉、小鸠还有生活在池泽边的小麻雀,它们讥笑鹏鸟高飞远翔是愚蠢,说它们自己每天在灌木和蓬蒿之间飞上飞下,就很快活了,又没有危险,也不会挨饿,何必飞那么高、那么远呢?”
  “它们太可耻了。”钱学森忿忿地说:“我要学大鹏鸟,到太空去遨游,决不当小麻雀。”听到儿子稚嫩的誓言,钱均夫高兴极了。他亲切地抚摸着儿子的大头,动情地说:“真是爸爸的好儿子。”/ 博学多才的钱均夫先生为钱学森营造了宁静的家庭文化氛围,引导他树立远大的志向,这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
  钱学森以后多次向人提起:“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的父亲。”在幼年的知识启蒙里,是他的父亲首先向他开启了人生智慧之窗。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认为,教育孩子的关键是,不仅要帮孩子学习,还要帮助孩子立志,要善于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才智,使孩子得到充分发展。
B.钱均夫很注意培养儿子对大自然的感情,经常带他去远足,引导他读大自然这本宝 书,以增强儿子对大自然的兴趣,珍惜人与大自然的缘分。
C.年幼的钱学森对庄周的幻想非常赞赏,认识到蝉、小鸠、麻雀以及它们所栖居的灌木、蓬蒿等象征着胸无大志、安于享乐的人,这种人是可耻的。
D.本文题目“向往太空”有双关之妙,一是指钱学森幼年时就树立了大鹏展翅般的凌云壮志,二是暗指钱学森日后为了航天科研事业而奋斗。
E.本文以平实而生动的语言,记叙了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教子有方的感人事例,再现了一代科学巨擘——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成长历程。
(2)结合全文,概括钱均夫教育儿子的三条成功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均夫给儿子讲的故事肯定很多,但文中只记叙了《逍遥游》的故事,作者这样安排材料有何用意?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钱学森说过:“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的父亲。”有人认为.钱学森取得的成就归功于他有一个懂教育的父亲。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通俗艺术的强烈度和吸引力中那种显然的和胁迫性的真实满足,有时会在另外一种意义上——在短促性的意义上——被讥讽为虚假的。据说,这些满足不是真实的,因为它们飞速消逝。“我们暂时高兴……但不满足。”
  “你现在消费的东西可以使你这一刻暂时满足;……在另一时刻它又会让你贪婪渴望。”然而,这种论证是经不住分析的。首先,从逻辑的层次上说,它完全错误地从某种东西的暂时性中得出它不真实的结论。这种不合逻辑的推论之所以似乎令人信服,不仅因为它具有一个可以上溯到柏拉图的重要哲学谱系,而且因为满足了我们对稳定性的根深蒂固的渴望这个同样强烈的心理动机,这种稳定性被典型地误解为要求完全永恒的确定性。但是,尽管它得到这种强大的和持久的偏见的支持,这个推论显然是错误的。某种仅仅暂时存在的东西仍然是真正的存在,一个暂时的满足始终是一种满足。
  而且,如果我们接受短暂必然虚假这种论点,它可以同样有效地反对高级艺术的满足。对一首十四行诗的阅读或者对一打绘画作品的观看能够给我们永恒甚或持久的满足吗? 当然不能,因为真正审美愉快的确凿特征之一是:在它使人满足的同时也激起。对这种愉快的更多要求。在我们这个不断变化和充满期望的世界中,不存在永久的满足,对于消逝的愉快和期望更多的***来说,惟一的终点就是死亡。
  对通俗艺术的另外一个不同的指控,就是通俗艺术作品经受不了时间的检验。它们可以短暂地达到流行音乐排行榜的顶端,但也很快就会丧失娱乐我们的力量,不久就会逐渐被人遗忘;因此,它们的魅力和快乐表现为根本性的幻象。与之相反,高级艺术能够保持它的令人满足的力量。
  但是,这种论证仍然存有严重的缺陷。首先,现在得出结论说这个世纪的通俗艺术经典将不会作为审美享受的对象存活下去还为时过早。相信其中某些通俗艺术会存活下去,比相信许多人仍然在为了愉快而阅读荷马似乎更为容易。其次,我们通常忽略确保高级艺术经典的持久愉悦性有其社会文化和制度上的原因。教育和选择的有效性,在决定我们愉快的对象中起了巨大的但经常被遗忘的作用。在较大的程度上,我们只是享受我们被训练和受条件限制去享受的东西。由于经典长期被系统性地传播,而且对它们的欣赏是通过强有力的教育体制严格地反复灌输的,然而,却从来没有这种有组织的或有影响的体制去传播和保存通俗艺术作品,因此前者作为令人关注的对象因而成为审美享受对象而更好地存活下来,这就不应该有什么大惊小怪了。(选自[美]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审美》,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通俗艺术的强烈度和吸引力中那种显然的和胁迫性的真实满足是虚假的。
B.通俗艺术可以使人在这一刻暂时满足,而在另一时刻又会让人贪婪渴望。
C.真正的艺术审美愉悦在令人满足的同时激起人们对这种愉快的更多要求。
D.通俗艺术经典作为审美对象,一定能够比荷马更加容易阅读而存活下去。
2.下列现象,符合作者所认同的通俗艺术审美特点的有[     ]
A.但丁的《神曲》被称为“中世纪史诗”,思想深邃,引喻复杂。
B.早期传唱的民歌《茉莉花》,现在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代名词。
C.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曾经传唱一时,但现已渐渐被淡忘。
D.罗琳创作的《哈里·波特》风靡全球,持续热销,欲罢不能。
3.人们对通俗艺术的第二个指控是什么?请分点概括作者对这一指控的批驳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3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