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周国平    ①公元前323年某一天,亚历山大大帝在巴比伦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三岁。同一天,第欧根尼在科林斯寿终正寝,享年九十。这两人何其不同:一...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19 期中题
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周国平  
  ①公元前323年某一天,亚历山大大帝在巴比伦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三岁。同一天,第欧根尼在科林斯寿终正寝,享年九十。这两人何其不同:一个是武功赫赫的世界征服者,行宫遍布欧亚,被万众呼为神;另一个是靠乞讨为生的穷哲学家,寄身在一只木桶里,被市民称作狗。相同的是,他们在当时的希腊乃至全世界都名声远扬。这两人有一次奇妙的相遇。一天,亚历山大巡游某地,遇见正躺着晒太阳的第欧根尼,这位世界之王上前自我介绍:“我是大帝亚历山大。”哲学家依然躺着,也自报家门:“我是狗儿第欧根尼。”大帝肃然起敬,问:“我有什么可以为先生效劳的吗?”哲学家的回答是:“有的,就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据说亚历山大事后感叹道:“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就愿意做第欧根尼。”
  ②以第欧根尼为代表的古希腊犬儒派哲学家不但放浪形骸,而且口无遮拦,对看不惯的人和事极尽挖苦之能事。这成了他们的鲜明特色,以至于在西语中,“犬儒主义者”(cynic)一词成了普通名词,亦用来指愤世嫉俗者、玩世不恭者、好挖苦人的人。
  ③第欧根尼目中无“人”。他常常大白天点着灯笼,在街上边走边吆喝:“我在找人。”有人问他在希腊何处见过好人,他回答:没有,只在个别地方见过好的儿童。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民众群情亢奋,他有时也会坐在那里,但似乎只是为了不错过骂人的好机会。传令官宣布冠军的名字,说这个人战胜了所有人,他大声反驳:“不,他战胜的只是奴隶,我战胜的才是人。”回家的路上,好奇者打听参加运动会的人是否很多,他回答:“很多,但没有一个可以称作人。”剧院散场,观众涌出来,他往里挤,人问为什么,他说:“这是我一生都在练习的事情。”他的确一生都在练习逆遵循习俗的大众而行,不把他们看作人,如入无人之境。
  ④第欧根尼的刀子嘴不但伸向普通人,连柏拉图也不能幸免。他经常用一种看上去粗俗的方式与柏拉图辩论。柏拉图把人定义为双足无毛动物,他就把一只鸡的羽毛拔光,拎到讲座上说:“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人。”柏拉图对这个刺头一定颇感无奈,有人请他对第欧根尼其人下一断语,他回答:“一个发疯的苏格拉底。”   
  ⑤第欧根尼有一张损人的利嘴,一肚子捉弄人的坏心思。一个好面子的人表示想跟他学哲学,他让那人手提一条金枪鱼,跟在他屁股后面穿越大街小巷,羞得那人终于弃鱼而逃。一个狗仗人势的管家带他参观主人的豪宅,警告他不得吐痰,他立刻把一口痰吐在那个管家脸上,说:“我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痰盂了。”看见一个轻薄青年衣着考究,他说:“如果为了取悦男人,你是傻瓜;如果为了取悦女人,你是骗子。”这个促狭鬼太爱惹人,有一个青年必定是被他惹怒了,砸坏了他的大桶。不过,更多的雅典人好像还护着他,替他做了一个新桶,把那个青年鞭打了一顿。这也许是因为,在多数场合,他的刻薄是指向大家都讨厌的虚荣自负之辈的。他并不乱咬人,他咬得准确而光明正大。有人问他最厌恶被什么动物咬,他的回答是:谗言者和谄媚者。
  ⑥让我们回到第欧根尼与亚历山大相遇的时刻,他对大帝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不要挡住我的阳光。”现在我们可以对这句话做一点也许不算牵强的诠释了。人在世上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无非是阳光--阳光是一个象征,代表自然给予人的基本赠礼,自然规定的人的基本需要,合乎自然的简朴生活。谁挡住了阳光?亚历山大--亚历山大也是一个象征,代表权力、名声、财富等一切世人所看重而其实并非必需的东西。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不要让功利挡住生命,不要让习俗挡住本性,不要让非必需挡住必需,这就是犬儒派留给我们的主要的哲学遗训。
1、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
A、愤世嫉俗、玩世不恭、好挖苦人是犬儒派哲学家最鲜明的特色。
B、在第欧根尼看来,谗言者和谄媚者并不能算做人。
C、第欧根尼比柏拉图更注重人的社会属性,把人的社会属性看作是人的第一属性。
D、第欧根尼讽刺挖苦虚荣自负之辈,虽然有些刻薄,但还是得到了更多雅典人的拥护。
E、古希腊犬儒派哲学家告诉我们不要让权力、名声、财富迷失了人的自然简朴的天性。
2、 下面不是说明第欧根尼“讨厌虚荣自负之辈”的一项是[     ]
A、一个好面子的人表示想跟他学哲学,他却把人家捉弄落荒而逃。
B、他毫不留情地往势利的管家脸上吐痰。
C、他对一个衣着考究的轻薄青年进行近乎刻薄的指责。
D、他往往以粗俗的方式与柏拉图辩论,这让柏拉图对他颇感无奈。
3、怎样理解亚历山大大帝感叹“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就愿意做第欧根尼”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欧根尼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古希腊犬儒派哲学家的哪些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C
2、D
3、亚历山大当然是武功赫赫的世界征服者,代表权力、名声、财富,但是他渴望像第欧根尼那样过自然简单的生活。(意对即可)
4、①放浪形骸,口无遮拦,对看不惯的人和事极尽挖苦之能事;
  ②一生都在逆遵循习俗的大众而行;
  ③讨厌虚荣自负之辈;
  ④过着简单而真实的生活,遵循生命的本性。(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周国平    ①公元前323年某一天,亚历山大大帝在巴比伦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三岁。同一天,第欧根尼在科林斯寿终正寝,享年九十。这两人何其不同:一】;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无言之诗·无形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
——访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李胜洪
记者 钟哲
  李胜洪,字坌翁,号老胜,湖北荆州人。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文化部“群星奖”及全国书法刻字艺术展、国际视觉艺术年展评委。
  ①○记者:2009年9月30日,“中国书法”成功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一般人观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指濒于消亡、亟待抢救的文化遗产。中国书法的现状和境况似乎较为乐观:号称书法家的人士成千上万,各地的书法展览纷纷举办……与古琴、昆曲等传承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如此热闹的书法有必要申遗吗?
  ●李胜洪:确实有不少人提出过这样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认定有两类情况:一种是面临濒危、亟待抢救的文化遗产;一种是历史悠久、非常优秀而有民族特性的文化遗产。书法虽然属于后一种情况,但也存在着潜在的濒危性。因为现代化的进程如同一把双刃剑,我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似乎越来越少;有一些表面看起来也还热闹、红火,却距离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越来越远。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如果不加以充分重视与保护,很快就会面临传承的濒危。如同自然界一样,文化如果没有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亦无法得以延续与发展。所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认定方面有所作为,这是全人类思想的进步、智慧的结晶。书法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并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中国书法申遗、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使书法艺术在原生地受到足够重视,从而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得到真正的传承与保护;二是有利于把最具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书法艺术推向全世界,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发展。
  ②○记者:您怎么看待当下书法批评的问题?
  ●李胜洪:当下的书坛缺乏批评与自我批评。从社会的角度来讲,艺术是需要批评的,没有批评,艺术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就不会得到真正发展;从个人角度来讲,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使艺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原动力。严格来讲,“批评”应该是个中性词,说好说坏都可以叫批评,但现在已经变成一个贬义词了。真正的批评家也没有了,因为没有了独立的立场。比如说我是批评家、你是书法家,拿了你的银子还能大骂你吗?!也有人为尊者讳、名者讳,而不敢批评--那么高的职务、那么大的名气,我批评算什么?弄不好还会惹来一身麻烦。要说有批评的话,那就是对古人和古人的作品,反正不会得罪人,所以放得开、无所顾忌。当下还有些人为了某种目的而开展批评:你跟我过不去、我也跟你过不去,你骂我、我骂你,其实那也不是批评,是意气之争。 我常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今有那么多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为什么就没有几个真正的批评家呢?现在的批评家,实际上都成了表扬家。在这种情况下,久而久之、大家心照不宣,于是批评变成了表扬或自我表扬、吹捧或互相吹捧,甚至到了厚颜无耻的地步。这种情况对艺术的发展会带来致命伤害,让艺术走向歧途,乃至断送艺术的生命。这里还有个机制的问题。如果这个批评家可以不靠拿别人钱生活,跟评论对象没有直接利害关系,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才能做到公正。书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迫切需要真正的艺术批评,也需要产生真正艺术批评的机制和土壤。
  ③○记者: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是否也面临着发展困境?其前途和生命力何在?
  ●李胜洪: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汉字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简单说,中国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的艺术,所有的艺术美感都是通过以毛笔为主的工具在书写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汉字运用没有改变,而是书写方式改变了。习惯了敲键盘,笔都很少用了,更不用说拿起毛笔写汉字;即便是书法家或者书法爱好者,平时一般也都是用钢笔、圆珠笔写字。今年4月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72名受访者中,83%的受访者承认写字有困难。这意味着,我们正在成为打字时代的“新文盲”,传承数千年的汉字书写传统正遭遇空前危机。这就是书法所面临的最大困境。 历史证明,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美、最有生命力的文字;而书法的生命力在于书写过程中对汉字的艺术表现。其实,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及中国港澳台地区运用毛笔进行书写的情况要比我们好得多。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汉字的书写,尤其中小学阶段用毛笔对汉字的书写,这是一个大问题。虽然书法的实用性逐渐弱化,但其艺术性、欣赏价值却永远存在。比如篆书到汉代以后,就基本上退出了实用领域,然而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学习、欣赏古老优美的篆书。因此,我对中国书法的前景不悲观。
  ④○记者:“中国书法”申遗成功,您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让中国书法艺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您有哪些设想和规划?
  ●李胜洪:中国书法申遗成功,是国家重视、全社会关注、中国书协与中国书法院共同努力的结果,个人力量微不足道。对于中国书法来说,申遗成功只是一个开端,传承和保护才是根本,而后者是一个更加复杂、漫长和艰巨的任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必须首先做好长远规划,然后逐步实施。中国书法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责任。书法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关键在于教育。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书法教育发展比较快,有完备的高等教育体制。从社会上看,有各式各样的书法组织机构,开展了多种活动。这都是表面上的,没有扎下根。另外,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框架里没有书法课,不能不为之遗憾。
  书法艺术走向世界有多种方式。比如开展国际性的书法展览、研讨和交流,通过各国的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等传授书法文化知识,包括在建筑、音乐、舞蹈、服装等方面充分运用书法元素和汉字艺术,让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艺术在世界放射出灿烂光芒。
1、第①节访谈中,记者的提问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节访谈中,李胜洪先生是如何看待当下的书法批评问题的?请概括他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胜洪先生认为九年义务教育框架里没有书法课是一种遗憾,你同意他的看法吗?在如今这个“打字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传承我国的书法艺术?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的特征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曾论及“窥意象而运斤”,即指诗人当以审美意象构筑其艺术世界;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的静谧恬然是“人”“桂花”“月” “鸟”“涧”等意象使然。
  我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具有那些特征呢?
  意象具有较强的情感性特点。
  刘勰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歌中的意象或多或少,或淡或浓地侵染着诗人的情思。这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意象本身具有的固定情感倾向。
  古诗词中的某些意象,因经过文人的多次使用而具有相对固定的思想情感。它们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适应中被赋予了某些特定的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例如中国诗词中的“月亮”就是一个含有哀思、别情(思乡)的象征意象:“长安一片月”“床前明月光”(李白),“月是故乡明”“永夜月同孤”(杜甫)。又比如,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杜鹃在古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的悲啼总是能触动诗人的愁情。
  第二,意象蕴含着诗人特定的情感。
  诗人的情感是变化的,具有不确定性。某时某刻某天或许都有不同的情感交杂,要表达这些复杂的情感,诗人并不是直接抒发而是往往借助选择最能触动这些心情的意象来体现。这些意象是蕴含着诗人特定情感的。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
  当然,还需要注意的是,诗人选择意象也考虑到意象本身的“形、声、色、态”等方面。通常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在其他方面也如此。再有一点就是,成熟的诗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如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忧国伤民,杜牧的清丽雅致,李商隐的残冷隐涩等,无不折射着诗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宏观的人生内在情绪。
  意象往往体现出含蓄性的特点。
  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言在此意在彼,具有含蓄、暗示的特质。正因为此,借景(物)抒情,融情于景(物),情景交融等等“婉曲”的抒情方式和比喻、拟人、象征、对比等修辞技巧的运用成了大家一致的艺术追求。
  例如,有的以物喻人,如屈原的诗歌常用香草美人比美好的事物或君子;用恶禽臭物比喻小人。有的以物寄情思,如“月亮”是“思乡”的同义语,“折柳”代表离别,留恋之意。有的借景抒情,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也有的意象是作者思想的流露和愿望的表达。如“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舟楫”非指船,而是指作者想入官场,施展才华的引荐之人。
  意象的表达具有虚实性的特点。
  诗歌的艺术魅力在“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这“如在目前” 的便是实象,“见于言外”的便是虚象。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的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境生于象外”,虚象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分清虚实对我们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
  意象的内涵具有丰富性的特点。
  中国古代诗人由于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样的意象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在抒写心灵时力求“意”与“象”,“物”与“我”的完美结合。同样是美酒,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而李白却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也如是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同是李白“酒”在他笔下又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种时乐、时悲,时愁、时喜,时离、时合都是通过“酒”这一意象来表达的。“酒”这一文化现象在古典诗歌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解读诗词意象要根据诗词的内容做具体分析,才能更准确地透视作者融铸于诗词的思想情感。
1、苏武牧羊时,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后世诗词中的鸿雁意象成为表示音信意思进而表现思念的情感,这利用的是[     ]
A、意象本身具有的固定情感倾向。
B、意象蕴含着诗人特定的情感。
C、意象往往体现出含蓄性。
D、意象的表达具有虚实性。
2、李白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中“浮云”附着了漂泊之慨,而他的另一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中“浮云”则粘着了奸臣之意。由此可以看出[     ]
A、意象本身具有的固定情感倾向。
B、意象往往体现出含蓄性。
C、意象的表达具有虚实性。
D、意象的内涵具有丰富性的特点。
3、根据原文的意思,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了“月”和“江”的组合,于是就有了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人生探问和深沉的宇宙意识。
B、“春花”“秋月”从意象本身具有的固定情感倾向看应该属于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的暖色,但由于意象蕴含着诗人特定的情感,因此也就有了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样表现伤感情调的抒情诗句。
C、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此,鹧鸪也就成了古诗中离别的意象,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只今惟有鹧鸪飞。”
D、意象的表达具有虚实性的特点,像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类的游仙诗,都是借虚写实,通过梦境来写现实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永远的蝴蝶
  那时侯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滑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象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象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叫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了,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
(1)对该小说的分析鉴赏有错的两项是[     ]
A、小说三次写到“站在骑楼下”,作用是显示“我”的思绪的流程和层次。
B、小说两次写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突出了樱子美丽清纯的形象,也表达了“我”对樱子永不磨灭的爱。
C、文中最能够表露“我”的悔恨的一句话是“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
D、造成樱子车祸的原因是因为“我”只带了一把伞;如果“我”带了两把伞,“我”和樱子一起去寄信,樱子就不会发生车祸了。所以对樱子的死,“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的心里也就特别的难受。
E、“虽然是春天,好象已是秋深了”,表现了“我”在失去樱子以后的悲痛欲绝,“我”的感觉似乎也已发生了错乱。
F、该小说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但由于作者善于谋篇布局,匠心独运,从而使小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
(2)小说多次写到“雨”,这“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至少答出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为什么把樱子比做“蝴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划线的句子:(每句解释不超过20字)
  竟是那么遥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溅到我的生命里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直到作品的结尾处才告诉读者信的内容,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母亲的味道
【日】加太洁二
  ①广告宣传上有一句话,“"卡耳庇斯"是初恋的味道”,我却说是母亲的味道。
  ②我在小的时候和母亲分剐了。不是父母离了婚,乃是因为家里穷,所以寄养在亲戚那里。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才回到母亲那里同住,细细的看见了母亲的脸。那个母亲和这小孩的我在梦里所见、甄上所画的母亲似乎不同。乃是一个穷人的主妇。颧角突出。身体瘦弱,个子矮小,很可怜的样子。母亲是贫穷武士安藤某的长女。二十二岁嫁到父亲这里来的。此后过的是非常穷苦的生活,简直没有吃过常人吃的略为阔气的东西。我回来同住以后,亲自做菜给我吃.这样那样全都是很咸的穷人吃的莱。做菜是要凭了经验才做得来,没有吃过好莱。就没有敢出好菜来的道理。
  ③母亲是生来的穷命。这是当然的,大半世都跟着我那酗酒胡闹的父亲在一起,平常为了一分二分钱的事情.常闹意见。有时候看见母亲买了食物来了,便伸手出去,说也给我一点吧。拿出来的乃是煎饼的碎片,便大失所望了。
  ④母亲不知道装饰的事情。什么书画装饰当然不知道,不懂得插花,连自己的头发什么也不修饰。不是因为没有这个意思,所以不做,因为要这样做,便要另外多花一分钱,这是没法子办的。交通工具也就竭力避免,如是可以走了去的地方,总是一直走了去。说坐电车是要晕的,常以此为口实,其实是可惜电车费实在是比晕车更要重要吧。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年)三月我住在新宿户冢地方,母亲从小岩远远的看我来了。这时候我的长女刚才出生不久。母亲为得要看孙女,便坐了向来不大坐的电车来。晚饭请她吃的什么已经忘了。但是那时她的身体已经很是衰弱,所以我送她到了小岩。半路上她说是有点累了,就在上野广小路的永滕餐馆稍息。我问她吃些什幺,她说道:
  ⑤“什么叫做"卡耳庇斯"的,我想喝一回看。这名字我是知道的,却是没有喝过卡耳庇斯这东西。”我于是叫了一杯熟的卡耳庇斯和咖啡。母亲一口一口的很珍重的喝着。并且喜欢的说:
  ⑥“这样好吃的东西我是第一次喝着。过年时,再给我喝一回吧。”
  ⑦在这一句话里边,母亲的穷苦的一生可以想见了。就在那年的秋天,有肺结核的母索因为结核菌侵犯了喉头,什么也不能吃而死了。死的地方在扫帚梅乱开的小山一座疗养所里,母亲所随身带着的古旧的钞票夹里,有着一元多的零钞,以及一张旧的明信片。这是地在龙泉寺町给人家当保姆的昭和五年(一九三〇年)时候,我受了父亲的吩咐向她借钱的明信片。当时我走去找她,她将钱蛤了我,可是那明信片却像抱着小时候的我似的。放在钞票夹里带着一直到死。
  ⑧我不能给母亲再一次喝那卡耳庇斯,一直到现在很是难过。
  注:“卡耳庇斯”是一种饮品,即酸牛奶加钾。
1.“卡耳庇斯”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对于全文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述小说中“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相关段落,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将第⑥自然段独立成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你对第⑦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母亲既然坐电车晕车,为什么后来还是坐了电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全文,说说“母亲的味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低碳生活” 创新生活
  “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
  目前的主流看法是,导致气候变化的过量碳排放是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笔者以为,对占主流、有共识的“低碳生活”理念主旨可以概括为“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如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这一理念的主要内涵,还可再简化为“勤、俭”二字。
  “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着眼于人类未来。近几百年来,以大量矿石能源消耗和大量碳排放为标志的工业化过程让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上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当然也正是这一工业化过程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上领先于其他国家,也令它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长期以来习惯于“高碳”模式,并形成了全球的“样板”,最终导致其自身和全世界被“高碳”所绑架。在首次石油危机、继而在气候变化成为问题以后,发达国家对高耗能的生产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理念才幡然觉悟,有了新认识。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会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世界被气候问题所困扰,但世界是由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组成,我们必须各自做出努力在这一理念上达成共识,共同行动。在目前阶段,我们还必须在全面、公正、有区别的原则下处理如下难题:短期与长远利益的协调,国家与全球利益的冲突与共赢,行业经济与整体经济利益的博弈与调整,国家意志与社团利益的对立统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共享与互助等。由此足见,要将“低碳生活”理念真正转化为现实,会带来怎样的挑战。
  “低碳生活”最根本的挑战是,它要求人类改变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生产消费理念,特别是那种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现有世界流行的主流经济理论基本建立在消费至上、消费者至上、竞争优先的基础上,它提高了社会生产的高效率,却也一度导致了生产与消费领域不受控制的高碳排放。虽然消费至上看起来是美好的目标,但以“低碳生活”理念看来,它却是牺牲人类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所以,选择“低碳生活”理念,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拿出足够的政治勇气来进行一次资源和利益的再协调和再分配,而且我们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并准备相应的行动手段来审视我们的消费习惯。
  “低碳生活”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与选择模式,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创新我们的生活模式,以保护地球家园、为人类未来造福为宗旨。 选自(廖先旺 《 人民日报 》 2009年12月7日13版)
1.下列有关低碳生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低碳生活”这一新理念的主要内涵就是“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
B.目前的看法是,“低碳生活”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
C.“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防患未然”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
D.“低碳生活”理念着眼于人类未来,虽是新概念,却反映的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工业化过程使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上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国家,也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上领先于其他国家。 B.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过量碳排放导致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对高耗能的生产消费模式才幡然醒悟。 C.要解决世界气候问题,在现阶段不仅必须全面公正有区别地处理好多难题,还要接受低碳生活理念。 D.消费至上竞争优先的理论提高了社会生产的高效率,也导致了生产与消费领域不受控制的高碳排放。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低碳生活的理念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B.低碳生活理念与消费至上截然不同,消费至上是牺牲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
C.解决世界气候问题的主要方法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就是要改变消费至上的文化。
D.将低碳生活理念转化为现实,就能够全面地有效地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