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安徽省模拟题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2)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3)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4)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5)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6)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7)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赛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做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结果引以自豪。
  (8)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9)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1.文章第(2)段“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一句中“形成的空白”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5)段开头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这样两个发现”是指哪两个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6)段在文章起什么作用?“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一句中的“这”指代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第(7)段,概述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马克思对人类的贡献极大,他逝世的损失无法弥补,他的位置无人可以替代。(意对即可)
2.“这样两个发现”是指:
(1)发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发展规律;
(2)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意对即可)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介绍马克思在科学上的贡献过渡到作为革命家的贡献。“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在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意对即可)
4.(1)最早的编辑报纸的工作;
   (2)在欧洲各组织中的工作;
   (3)创立国际工人协会。(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绿蝉的歌唱
  一座莲花似的山,以“周八百里”的幅员和“四万八千丈”的高度矗立云端。华顶山,莲花之顶,俯视群山,昂首天外。因其高,华顶又有避暑胜地之称。汽车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穿行,忽左忽右,忽上忽下,青松、翠柏、云杉、秀竹一路看不足,触目皆为浓绿、深绿,又有绿荫匝地,太阳明显失却了它的威力,与山下的炎热难当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可是,没有想到,耳膜中却钻进几声蝉鸣。起先,多少有点想法,觉得那蝉“热啊——热啊!”的鸣叫真是多余的话。辛稼轩曰“为赋新词强说愁”,华顶之蝉怕是“强说热”了。
  午睡很深。
  醒来,又闻枝头蝉鸣,静心一听,却与山下的不同。“的铃铃--”响得好清好亮好悦耳,似轻风掠过庙宇的屋顶,檐下风铃摇曳的音韵;也似满山流淌的清泉,流过石上,淙淙的喧响。寂然无声的环境里,满山满坡的绿荫,因为有了蝉的歌唱,使得华顶之静变得更加幽深而且曲折。
  忽然有两句古诗涌上心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是王籍的句子吧,感悟正与我此刻的感触相同,猜想诗人也曾经走在深山老林,于蝉噪、鸟鸣中偶然得之。然而,我却另有纳闷:山上天气一点都不热,这蝉为什么还要噪?一直没有找到答案。后来,有机会读了《昆虫记》,这才知道缘于它歌唱的天性。
  蝉是季节的歌手。整个夏天,它都在歌唱,只要有树。就像风掠向屋顶,泉流在石上,鸟鸣在绿树……自然而又动听。
  以悉心观察昆虫生命而自豪的法布尔还有一个发现:“夏天,蝉儿在歌唱之余,就用尖细的嘴插在树皮上,打出一眼汁液饱满的井,滋润自己的歌喉。”——这个发现不属偶然,而是悉心观察的结果。
  如果华顶山没有这满眼装不下的绿色,也许就没有了蝉噪,没有了鸟鸣,我们也许就无法体会林愈静山更幽的意境了。
  那天傍晚在华顶山,有人在树林间捉到几只憩息于枝头的蝉儿,拿来让我看了,压根儿不会想到,通体竟是绿色的,个头也比山下的小了许多。我蓦然觉得,那躯体、那蝉翼,是让山上的绿色染就的;还有,那歌声,也是让山上的绿色染得动听了。于是,我想送它一个名字,从此叫它“绿蝉”,好么?
   这蝉原本是属于山林与绿色的,或者说华顶山就是它的家园。适者生存,不适者迁徙乃至死亡。曾几何时,一群群燕雀不是从我们的屋檐下、树林间飞走了吗?汗血马不是离开了曾经拥有的草原而濒临绝种的吗?于是,我决定放归它于山林,好再听听它的歌唱。
  暮色苍茫里,晚霞像火一样地燃烧。落日的余晖,在林中编织万道金线,又给西向的每一片绿叶镀上了一层金子一样的亮色。晚风吹动枝叶,绿光摇曳,绿波荡漾,薄暮中的华顶山显得更美了!听!还有更美的绿蝉的歌唱。“临风听暮蝉”一一声声轻吟慢唱,此起彼伏,就像是一曲唱给这山林与绿色的晚歌。倘懂蝉语,必然听懂众蝉醉鸣里,除了赞美,还有一些爱恋,一些叮嘱。说不定,还有一些希望——希望所有的山头都变得绿了——山涧里的水都变得清了——连吹来的风也沁人心脾地凉爽了。听着听着,我的感觉又好像走进了秋天。
  秋天到了的时候,华顶山赤橙黄绿色彩缤纷,绿蝉谢幕一曲的歌唱应该是:却道天凉好个秋!(2006年10月《美文》)
1.为什么作者会有“华顶之蝉怕是‘强说热’了”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法布尔悉心观察昆虫生命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蝉,为什么要提到“燕雀”“汗血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听着听着,我的感觉又好像走进了秋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美国纪念孔子背后
焦波
  10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认可他为世界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作出的巨大贡献。
  决议说,孔子在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现在的中国山东省曲阜。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世界各国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产生了影响并且仍在发挥影响力。
  决议显示出美国主流社会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孔子倡导自省、自修、真诚和社会关系中的相互尊重,以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实现公正和道义,体现最高境界的道德品质。 此外,孔子《论语》中所说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种道德品行的典范,也能促进人类和谐”。
  决议还提到,孔子认为,政府应建立在忠诚、尊老和承认家庭重要性的基础上,而政界人士必须成为诚实和道德的模范。这些都提醒着人们,要以至高荣誉和尊重履行自己的职责。
  众议员格林认为,源自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全球许多国家带来了深远影响,韩国、日本、越南等地,都看得到孔子思想的潜移默化。他此前在得州休斯敦的选区竖立了孔子铜像。
  “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案,纪念并且赞扬被称为中国最伟大教师的孔子的诞辰,非常合适。”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共和党首席议员罗斯·雷提南及其他一些议员认为,很多美国学者受到亚洲文化与儒家思想影响,使美国的社会与文化更趋于多元,这对科学、法律、医药、工程、艺术等领域都有重大意义,所以美国国会应当通过决议案。纪念中国这位至圣先师。
  上世纪80年代,全世界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次讨论中认为,重振孔子学说,能够帮助全人类应对21世纪的挑战。“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种看法在美国也正在得到更多认可。孔子已成为中美文化沟通的桥梁。
  美国首家孔子学院——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刘全生说,其实美国和西方对孔子学说并不陌生。早在西方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的许多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孔子思想,就已经通过传教士传到西方,受到思想界高度重视。如今,越来越多的美国有识之士认识到中美合作对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性。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资深研究员李成认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在世界上影响力增长,是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的重要背景之一。同时,在许多公开表态中,美国总统奥巴马、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和国务卿希拉里都表示尊重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他们更多地认识到了中国对世界各个领域的贡献,表达出希望以平等方式与中国进行对话的姿态。这是此决议通过的另一重要背景。
  此外,此次国会通过这一决议和美国华裔地位上升、华人团体逐渐壮大也有很大关系。比如,奥巴马内阁有两名华裔部长,这在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国会华裔议员也在增多,国会也日益认识到华人团体的力量。
  在中美关系迅速发展的今天,美国国会能够通过这个决议,预示着中美能够在文化价值观念领域找到更多共同点。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此事不仅表明中国“软实力”日益增长,也体现了文化价值观念的交流对中美关系的有力推动,还显示出了美国政界对中国发展和中国文化的日益尊重。至于实际意义,则包括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有助于改变历来西方宗教和世俗社会对中国人的误解等。
  同时,也有人“冷”眼看美国的孔子“热”。“毕竟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本身就很注重对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尊重和吸收。对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的兼收并蓄,正是美国文化丰富多彩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文化包括很多文化,不仅有英国文化、法国文化,还有西班牙文化、墨西哥文化等等。孔子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只是其一。”
  还有人认为,孔子被美国人所推崇是“迟早的事儿”。放眼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是上自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等美国上层智库和下到一些大学研究机构、民间研究机构的共同目标。 (选自《中国文化报》2009年11月6日)
1、请分条陈述文中提到的关于这一新闻事件产生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闻评论讲究“一实一虚”,“实”指新闻,“虚”指评论,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中“实”的主要内容和“虚”所体现的主要观点。(每句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积累谈谈“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一观点带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近10年长篇小说的创作
周南焱
  长篇小说创作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出版数量持续增长,1998年至今,更保持了年产量逾千部的旺盛态势。
  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著名学者於可训认为,近10年来长篇小说的“井喷”有多方面的原因:政府鼓励创作长篇小说、儿童文学和影视作品,刺激了出版社对长篇小说的生产。以前各种文体还会有调剂,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长篇小说就处于优先生产的地位。同时,群众自发性写作也成为长篇创作的重要力量,比如知青一代、离退休群体利用丰富经历写回忆性作品,这类创作可能占到长篇总数的六成以上。出版渠道增多,出版、发行机制的转变,也促进长篇小说迅猛发展。
  相对于业余创作,一批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成名的作家在近10年开始转型写长篇。像张承志、韩少功、王安忆等都是这样,把短篇集中起来,把已经表达过的经验、思想凝聚起来,创作出长篇小说。相较业余创作,这批作家代表了近10年长篇小说的艺术水准。
  中国人偏爱历史题材,但以往作家创作长篇拘泥于历史教条,近10年来,长篇小说在这方面呈现出新特点,像莫言、刘震云创作的一些长篇《檀香刑》、《故乡面与花朵》,也采用历史题材,但强调历史的日常化和偶然性。另外,出现一批怀旧式的作品,像《激情燃烧的岁月》、《血色浪漫》。跟纯粹的怀旧作品不同,他们不是原封不动地再现历史,而是重新理解、咀嚼我们追逐过的理想。
  还有一类作品尽管也写英雄人物,但更注重传奇性。过去爱把英雄行为放大,忌讳暴露英雄的弱点;现在则把英雄被遮藏的一面给展示出来,有意识地突出英雄身上符合人性的性格缺点。像《亮剑》这类小说,主人公满口粗话,动不动就骂人,却使人物形象看上去显得更真实、丰满。此外,一批有关帝王将相的长篇纷纷涌现,电视剧一度充斥这类作品。
  尽管每年这么多的长篇问世,但要挑出真正优秀的作品还真难。於可训说,出手太快、心态浮躁是作家们的普遍创作特征。很多青年作家刚出道就写长篇,没有经过中短篇小说的训练,原因是中短篇的销路不好。同时,作家创作的速度越来越快。在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作家的日子过得很舒服,既拿工资又拿稿费,印出来的书全部包销。现在大部分作家主要靠稿费养活自己,写得太快,一年出一部长篇很普遍。
  於可训说,不少作家缺少思想底蕴,缺乏高雅修养,甚至以无知为荣。他们创作太随意,语言粗糙,连最基本的语感都不具备。只有少数像张承志、韩少功等作家坚持在从事严肃创作。於可训对当下热门的80后作家并不看好,觉得他们不好好修炼就不会有前途。(选自《北京日报》)2008年2月28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属于说明近10年来长篇小说的“井喷”的原因一项是[     ]
A.政府的积极鼓励的政策刺激了出版社对长篇小说的生产,也使长篇小说处于优先生产的地位。
B.业余作者已成为长篇创作的重要力量,其长篇小说产量可能占到长篇总数的百分之六十。
C.出版渠道的增多以及出版、发行机制的转变,也促进长篇小说迅猛发展。
D.长篇小说创作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1998年至今,保持了年产量逾千部的态势。
2.依据文意,下列对长篇小说创作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十来年前,作家漠视历史题材,他们的长篇创作拘泥于历史教条。
B.十多年来,强调历史的日常化和偶然性的怀旧式的作品深受读者欢迎。
C.突出英雄身上符合人性的性格特点的作品,读来却更显真实、丰满。
D.一批有关帝王将相的长篇历史小说纷纷涌现,作品往往把英雄行为放大。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近十年来的长篇小说缺少了真正优秀的作品,原因就是作家们出手太快、心态浮躁。
B.长篇创作需要深厚涵养和知识储备。但不少作家缺乏这些,创作太随意,语言粗糙。
C.青年作家刚出道就写长篇,是因为中短篇的销路不好,长篇创作的适销对路,会养活自己。
D.一个作家只有长期地积累,关心自己所处时代的命运,才会写出真正有分量的长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某个场景中,你有没有碰到过突然萌生的奇怪感觉:这事曾经发生过,我曾经到这里,做过这件事,听过这样的话……记忆好像在不经意间穿越了时空,超越光速去未来转了一圈。法国医生弗朗伦斯?可尔诺第一次用“记忆错觉”描述这一现象,同时他认为,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视觉中,还会以听觉错觉、阅读错觉和体现错觉等形式出现。
  对于这一现象的产生人们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似曾相识”感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人们接受了太多的信息,而没有注意信息的来源。熟悉感来源于各种渠道,有些真实,有些却是虚幻的。当身处在与曾经看过的某部小说或电影中描写的场景类似的真实场景时,虽然表面上已经完全忘记了这部小说或电影,但脑子里还会勾起惊心动魄的回忆。心理学家还指出,人们有时根本不需要真实的记忆,大脑内部就有可能自己制造一种熟悉的感觉。
  而临床医生们则认为,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记忆缓存区,感官接受到信息后,总是先把记忆存储到缓存区内,而“似曾相识”感觉的产生,是记忆存储的时候发生了错误,把当前信息存到了历史记忆中,在看着眼前的事物时又从历史记忆中把它找出来,人们产生好像在以前就发生过的错误感觉。
  记忆错觉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不是在你碰到生活中与以往相似的情境时出现,而是当陌生环境隐藏着若干能命令你回到过去的元素时才会出现。而仅仅用记忆存储失误来解释,显得过于简单了,记忆并不是存储信息的简单恢复。
  此时,俄罗斯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新观点,记忆错觉是大脑在存储信息过程的一种“全息摄影错觉”造成的。所谓“全息摄影”,是指局部包含整体资讯。也就是说,把一张照片撕碎,只要有一个碎片,就可以复原照片的整个图像。就好像一面完整的镜子打碎后,每一个碎片依然可以映出同完整镜子一样的头像。
  俄罗斯科学家认为,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完整资讯,通常是以代码化的形式存储在大脑里,并且隐藏得很深,藏在潜意识中。这些资讯只要有风吹草动就会蹦出来,气味、声音、灯光等,都可能会诱使我们造成错觉,仿佛以前曾经有过类似的境况一般。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一般健康的大脑都会产生这种感觉,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他所经历的感受越奇特。经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长时间留在家里的人更容易经历“似曾相识”感。另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经历这种感觉。调查还显示,记忆错觉的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特别是当人们过上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的发生率最低。
1.以下各项对“记忆错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忆错觉是指记忆好像在不经意间穿越了时空,超越光速去未来转了一圈的现象。
B.记忆错觉不仅存在于视觉中,还会以听觉错觉、阅读错觉和体验错觉等形式出现。
C.记忆错觉是一种让人产生快乐的新奇体验,它向人们展示了大脑世界的复杂和迷人。
D.记忆错觉很可能是大脑在存储信息过程中发生了“全息摄影错觉”而造成的。
2.下列对第④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碰到生活中与以往相似的情境时,人们不一定会产生记忆错觉。
B.陌生环境中隐藏着的气味、声音、灯光等将可能诱使人们产生记忆错觉。
C.在碰到生活中与以往相似的情境和外界相关的元素时,将可能产生记忆错觉。
D.陌生环境中的气味、声音、灯光等元素将促使与以往相似的情境的出现。
3.根据原文,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忆错觉的发生率在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较高,而当人们过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就会消失。 B.一般健康的大脑都会经常产生记忆错觉的现象,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他所经历的感受越奇特。
C.因为记忆并不是存储信息的简单恢复,所以临床医生们对记忆错觉的产生原理解释得过于简单了。
D.以代码化的形式存储在大脑里的完整资讯,通常隐藏得很深,藏在人们大脑的潜意识中。医生的解释是不恰当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功利的写作”所注重的,是外在的效果,即外界的需要。这当然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写作的时效性,使之大致不落空。并且,外在的效果又能呼应内里的写作心态,刺激起进一步努力的***。所以,这种写作是较能引出实际的成果来的。但反过来,它也能限制你进一步获得成果。比如,你是研究明史的,一旦成了明史专家,当你的研究告一段落,或学术兴趣业已转移,你却常常不得不屈从于外界的需要和压力,继续负着你这专家的头衔在老路上走下去。所以,“功利的写作”往往能使人“尽责”或“尽职”,却很难使人“尽才”。
  相反,“趣味的写作”所注重的是作者自己内心的释放,是自己的兴味和意趣。他不必照顾太多的外在的命令,而只顺从自己内心的命令。这样,他写作就往往是“乘兴而起,败兴而止”,有时不会引人注目,有时又难免半途而废,但他始终不会去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他工作起来总是兴致勃勃的。一旦出了成果,成了哪一门的专家,他的学术方向或写作方式仍随时可有变化,不受外力约束。在这种时候,他反倒能够做出多种多样的成绩来,也能够尽情地发挥他多方面的才华。所以,只有“趣味的写作”才可能是真正使人“尽才”的。
  趣味并不是一种平静不变的东西,它是活着的,是不停流动的,它在人身上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它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有变化,不可重复,不可在同一个平面上含糊度日,不然,这趣味很快就会变得“没趣”极了。由于这一规律的指引,所以凡注重趣味者,随着岁月的推移,他们的目光就日益尖锐和深刻,他们所注意的事物也就愈益艰深不凡了。其实,人对于音乐、美术、书法等等的兴趣,无不是如此的。最初的兴趣很可能只在浅层次上,只喜欢那些甜腻流俗的作品,但只要这种兴趣长久地存在着,它就必然有所发展,渐渐地,兴趣就会向深处转化,天长日久,很可能就成了一个能欣赏高层次作品的专家。
  于是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过去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作家或诗人,到中年以后,竟会不约而同地沉入到一些较为遥远而艰深的学术课题中去,并且常有人是沉入到“国学”中去了。(摘编自刘绪源《漫说趣味》)
1.下列关于“功利的写作”和“趣味的写作”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功利的写作”注重外界的需要,“趣味的写作”注重作者自己内心的释放。
B.“功利的写作”的时效性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证,“趣味的写作”时效性较低。
C.“功利的写作”通常较能引出实际的成果来,“趣味的写作”往往半途而废。
D.“功利的写作”往往能使人“尽职”,“趣味的写作”能使人发挥多方面才华。
2.下列对“趣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趣味是活着的,它的存在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
B.趣味如果一直停留在某一平面,就会变得“没趣”。
C.趣味对人具有引导作用,引导人们关注艰深的事物。
D.趣味有深浅之分,浅层次的和深层次的会互相转化。
3.为什么有的作家或诗人,中年以后会沉入到某些学术课题中去?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3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