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秋夜巴金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期末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秋夜
巴金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
  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他在房间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
  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
  雨住了,风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时候露出一点点灰色。夜很静。连他那颗心“必必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颤动,我听见他激动地、带感情地说“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
  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
  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我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
  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
  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
  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1956年9月(有删节)
  【注】此文写于鲁迅逝世20周年之际。
(1)文章第4段说“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请结合全文,说说“特殊的东西”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6段中写“不要离开我们”,这句话意在强调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7段引述了鲁迅先生的八句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先生在一九二四年写了一篇散文《秋夜》,二十年后,巴金先生也用《秋夜》为题写下了这篇散文,请简要分析巴金以《秋夜》为题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坚强刚毅的性格,沉着、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对民族前途的忧虑,对同志平易近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意对即可)
(2)强调新的时期我们仍然需要鲁迅精神,鲁迅精神永远指引我们前进;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深切的怀念之情。(意对即可)
(3)引述鲁迅先生的话,更充分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和精神,并且表现出鲁迅的一贯风格,告诫当时的人们如何去做。(意对即可)
(4)1956年正是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巴金借鲁迅当年用过的题目,以怀念、追思、颂扬鲁迅及其伟大的精神。(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秋夜巴金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再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再时间和空间上优先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中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吧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的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境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再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二十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中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他不仅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时间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作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的诗的特点是“既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的诗则能取直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他给人的美感,实际上他包含了人生中的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中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他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他引起了全世界听众共鸣。  (摘编自叶郎《说意境》)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 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 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就是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以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都能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这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本体的生命。意象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体现“道”
2.下列解释,不符合全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作品中重现世界上具体的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的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境外之境” 的意境中,抒发了他们一中哲理性和感觉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辩以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受全世界听众共鸣,是因为他唱出了人们对社会对人生深刻体验和感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与让人通过它们的感受更大空间美,所以游览这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这一点来看,生活中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粱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橡、檩、檀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词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粱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到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结构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撑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作“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做作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橡”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庞、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遂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1.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 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 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 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
2.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 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 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 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3.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 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 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 想象力和创造性。
4.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多种“文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时间怎样地行走
迟子建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常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他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在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涨潮落。
  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手表里的时间给我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少了几分气势和威严,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
  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链,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时间好似变戏法的魔术师,突然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又能在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1.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写到“不朽”的“时间”“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作者对“人”和“时间”关系的观点和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⑴中国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渊源流长,传统审美思想渗透到食文化的整个领域。____________中国饮食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作用,不仅是为获得肉体存在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快感的需求,它如同绘画、音乐一样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以及优雅的和谐美和深厚的审美意境。
  ⑵“美”在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字的形成与食文化也有内在联系。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于“美”字采用了“羊大为美”的说法。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对于美的感受是与味、声、色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快感分不开的,二者都有属于自然感受的愉悦。美食所带来的味觉的快感中已蕴含了美感萌芽。羊作为六畜之一,主要是食用,也是美味的象征。“羊大为美”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美的最原始的理解。也有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将‘味觉’与艺术鉴赏相联系。如苏轼:“咸酸杀众好,中有至味永”。人们也常用“余香满口”形容优美的诗句,用“秀色可餐”来形容姑娘的美貌等等。
  ⑶和谐观作为中国传统辩证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根基。古人云“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和”字从“禾”从“口”。“以和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同样对中国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烹饪处处力求达到和谐的境地。《周礼》中所说的“割烹煎和”,认为“和”是贯穿烹饪全部过程的。西周史伯提出了“五味以调口”,他认为“故先王以土与金木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调口——声一无听,物一无闻,味一无味”。春秋时的晏婴也提出“和如美羹”,用美羹来说明君臣和谐的道理。其实,以和为美不但要求味觉感官上的和谐,而且也与身体健康相统一。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认识到摄取食物时偏好某一种味道或摄食过多均会引起疾病。《周礼·天官》讲到:“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只有每天摄入的食物与自然气候相调和,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⑷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菜肴与食器搭配生动地体现了“以和为美” 的审美观念。首先,人们很注重菜肴与食器在色彩上的对比统一的关系。如将嫩黄色的蛋羹盛在绿色的莲瓣碗中,色彩格外清丽,产生了清爽悦目的艺术效果。还有,在纹饰上食的料形与器的图案也要求相得益彰。根据菜肴掌故选用图案与其内容相称的器皿,如中国名菜“贵妃鸡”盛在饰有仙女拂袖起舞的图案的莲花碗中,会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善舞的杨贵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次之,菜肴与器皿在形态上体现了和谐的追求。如人们把八珍汤盛在水晶碗里,汤色莹澈见底,透过碗腹,各色八珍清晰可辨,使其增色不少。
  ⑸意境美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境界。中国食文化同样具有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意境美。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人们同样重视菜的视觉形象所带来的优美意境,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快感和对现实生活的体味和享受。许多菜不但味美,而且通过精美的造型和色彩创造意境,构成一种内在的含蓄的美感。比如《辋川图》是唐代诗人和画家王维的作品,被当时的美食家吸收做成了《辋川图》小样的拼盘。再如,在民间,各种岁时节令人们会做面塑礼花蒸制、供奉、食用,如过年的“如意年糕”,婚礼上的“鸳鸯饼”等,来祈求幸福,平安。艺人们用大红、大绿等高纯度色彩,自然随意地涂出欢快、热烈的气氛。不但用笔泼辣帅气,无拘无束,同时造型生动,圆实朴厚,表现了劳动人民自然质朴的审美意境。中华美食不但注重口味,而且构思立意独特,意味深长,注重所带来的意境。现代许多菜名多以写意手法命名,用字典雅瑰丽,含意隽永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
  ⑹中国食文化历史悠远,名声远扬。《易经》讲:“形面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中国饮食这一有形的物,正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格局,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文明形态,这一无形的道。
1.根据上下文意思,在第⑴段划线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
B.所以
C.那么
D.况且
2.文中通过对“美”与“和”的解字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和谐美”在中国食文化中具体表现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美的感受和味觉之美都发乎自然。
B.第⑵段中“余香满口”和“秀色可餐”表现味觉与美的欣赏之间的关系。
C.第⑷段从两个层次说明了美食与美器的关系。
D.第⑸段中举《辋川图》和民间的面塑礼花蒸制之例,体现了举例层次的多样性。
5.第⑹段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中的“道”的“形而上”在中国食文化上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第⑸段“现代许多菜名多以写意手法命名,用字典雅瑰丽,含意隽永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句,在下列菜名中选择一个加以鉴赏。
  霸王别姬(鳖与乌骨鸡同烹) 踏雪寻梅(白萝卜丝上点缀红辣椒)
  花好月圆(虾仁鸽蛋)    龙凤呈祥(鸡与蛇同烹)
  荷塘月色(荷兰豆、黑木耳、胡萝卜等色泽鲜艳的配料作底,上置鹌鹑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