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在钉子上 [俄]契诃夫  一群十二品文官和十四品文官刚下班,在涅瓦大街上慢腾腾地走着。今天是斯特鲁奇科夫的命名日,他正带着...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陕西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在钉子上
[俄]契诃夫
  一群十二品文官和十四品文官刚下班,在涅瓦大街上慢腾腾地走着。今天是斯特鲁奇科夫的命名日,他正带着他们到他家里去举行命名日宴会。
  “马上我们就要大吃一顿了,诸位老兄!”过命名日的人想象着吃喝的乐趣,说。“我们可要大吃特吃了!我的好妻子已经把馅饼烤好。面粉是昨天傍晚我自己跑去买来的。白兰地已经有了,……是"沃隆佐夫斯基"牌的。……我妻子恐怕已经等急了!”
  斯特鲁奇科夫住的地方非常远。他们走啊走的,最后总算走到了他的家。他们走进前堂。他们的鼻子闻到馅饼和烤鹅的香味。
  “你们闻到了吗?”斯特鲁奇科夫问,高兴得直笑。“脱掉大衣吧,诸位先生!把皮大衣放在那口箱子上!卡嘉在哪儿呀?喂,卡嘉!全班人马都到齐了!阿库丽娜,你来帮着各位先生脱大衣!”
  “这是什么?”这群人当中有人指着墙上问道。
  墙上有一颗大钉子,钉子上挂着一顶新制帽,带着亮晃晃的帽檐和帽章。文官们面面相觑,顿时脸色发白。
  “这是他的帽子!”他们窃窃私语道,“他……在这儿!?!”
  “是啊,他在这儿,”斯特鲁奇科夫含糊其词地说,“卡嘉在招待他。……我们走吧,诸位先生!我们到外面小饭铺里去坐坐,等他走掉再回来。”
  这群人扣上皮大衣的纽扣,走出去,懒洋洋地往一家小饭铺走去。
  “你家里所以有鹅的气味,是因为你家里正好坐着一只鹅!”档案副管理员放肆地说,“必是魔鬼把他支使来的!他不久就会走掉吧?”
  “不久就会走掉。他在我家里至多不过坐两小时。哎,我饿了!等他走了,我们先喝一杯白酒,吃点鰛鱼。……然后我们再喝上一杯,诸位老兄。……喝完第二杯以后,那就得马上吃馅饼。要不然胃口就差。……我的女人烤的馅饼好得很。白菜汤也烧好了。……”
  “你买沙丁鱼了吧?”
  “买了两听。还买好四种腊肠。……我妻子,大概,也饿。……不料他闯来了,魔鬼!”
  他们在小饭铺里坐了一个半钟头,为摆样子而各自喝下一大杯茶,然后又往斯特鲁奇科夫家里走去。他们走进前堂。先前的那种气味更浓了。文官们从半开着的厨房门口望进去,看见一只鹅和一碗黄瓜。阿库丽娜从炉子里取出一个什么东西来。
  “又不顺利,诸位老兄!”
  “怎么回事?”
  文官们的肚子痛苦得缩紧了:饥饿可不是舅妈啊,然而可恶的钉子上却挂着一顶貂皮帽子。
  “这是普罗卡契洛夫的帽子,”斯特鲁奇科夫说,“我们走吧,诸位先生!找一个什么地方去等一等。……这个人不会坐很久的。……”
  “这么没出息的家伙倒有这样俊俏的老婆!”客堂里响起一个沙哑的男低音。
  “傻瓜就是交好运啊,大人!”一个女人的说话声附和道。
  “我们走吧!”斯特鲁奇科夫哀叫道。他们就又往小饭铺走去。他们要了啤酒。
  “普罗卡契洛夫是个有势力的人物!”那群人开始安慰斯特鲁奇科夫说,“他在你妻子那里坐上一个钟头,往后你……就有十年的造化呢。这是运气来了,老兄!何必伤心呢?用不着伤心。……”
  “就是你们不说,我也知道用不着伤心。问题不在这儿!我不痛快的是我的肚子饿得慌!”过了一个半钟头,他们又到斯特鲁奇科夫家里去。那顶貂皮帽子仍然挂在钉子上。大家只得又退下阵来。
  一直到傍晚七点多钟,钉子才解除负担,他们也才能动手吃馅饼!可是馅饼干瘪了,白菜汤不烫了,鹅烤焦了,总之斯特鲁奇科夫的前程破坏了一切!不过呢,他们吃得倒是蛮有味道的。(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汝龙译)
  [注]①暗指他们的上司。②在此是骂人的字眼:蠢货。③俄国谚语,意谓“饥饿无情”。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看到钉子上挂着的新制帽,文官们面面相觑、脸色发白,这表现出他们担心私下的聚会被上司发现的恐惧心理。
B.斯特鲁奇科夫含糊其词的回答以及知道上司“至多不过坐两小时”这两个细节,暗示出那位上司是他家的常客。
C.作为同僚,小官员们深知斯特鲁奇科夫的苦衷及其中的隐情,他们在取笑、挖苦他的同时,心里也可能很羡慕他。
D.小说借助普罗卡契洛夫与斯特鲁奇科夫妻子的两句简短对白,着重展现了斯特鲁奇科夫妻子厚颜无耻的嘴脸。
E.从叙述视角看,作者使用第三人称,站在旁观者的视点来叙述、描写,使小说更显得真实、客观、冷峻、幽默。
(2)小说中的斯特鲁奇科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揣摩文中画线部分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这段文字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主人公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钉子上的帽子”是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提炼、人物塑造、结构情节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C
(2)斯特鲁奇科夫是一个通过不正经的手段来换取官运的沙俄下级官吏;他愚昧猥琐、虚荣怯弱、逆来顺受;他是一个被沙俄封建等级制度扭曲变形,丧失了人格的奴才。(意对即可)
(3)①表达了三层意思:极力说明家宴准备充分,食物丰盛,突出诚意;诉说妻子的无奈和无辜,为她开脱;强调上司的到来纯属意外,表达对上司的不满。
   ②日的在于掩饰自己的尴尬、难堪和心虚。(意对即可)
(4)示例:观点一:使小说的主题深刻、内涵丰厚。 ①摄取生活中的小事件,截取生活中富有意义的横断面,对当时的俄国社会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解剖。②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畸形状态,彻底暴露了在等级制度压迫下扭曲病态、丧失人格、丑陋不堪的灵魂。③其中蕴含着作家复杂的思想:既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又有对世事炎凉的感叹;既有对惨淡社会的愤怒,又有对时事弊端的针砭;既有对官僚的批判,又有对人性的鞭挞。
   观点二:使小说的形象鲜明、人物多样。 ①钉子上的帽子是权势的象征,使小官吏们望而却步、狼狈不堪、心惊胆战乃至落荒而逃,这种漫画式的夸张更有助于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内涵。②重点刻画了斯特鲁奇科夫屈辱、辛酸、庸俗与麻木的奴才形象,揭露了以普罗卡契洛夫为代表的上层官僚仗势欺人、厚颜无耻的贪婪嘴脸。③粗线条地勾画了一群小官吏的群像,表明当时那种没有人格,屈服于权势,像奴隶一样生活着的“小人物”比比皆是。
   观点三:使小说的结构紧凑、情节曲折:①以钉子上的帽子为枢纽安排明暗两条叙事(赴宴)线索,使结构集中紧凑。②以钉子上的帽子作为矛盾冲突的交汇点,展示各种矛盾,推动情节发展。③围绕钉子上的帽子,安排三次赴宴三次撤退,使情节跌宕起伏。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在钉子上 [俄]契诃夫  一群十二品文官和十四品文官刚下班,在涅瓦大街上慢腾腾地走着。今天是斯特鲁奇科夫的命名日,他正带着】;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问题。我们该怎样实现“低碳”?
  众所周知,低碳的概念起源于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但低碳也不仅与气候变化有关,更重要的是,低碳和环境问题联系在一起,很多污染问题都与碳排放有关。化石燃料的燃烧同时排放出二氧化碳和多种污染物。因此,碳排放的降低将带动多种污染物排放量的下降。
  低碳涉及生活行为、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单个公民的行为只是很小一部分,行为改变对低碳目标的影响是很低的。假如电力等耗能高的行业不减碳,光靠公众个体行为的改变是不可行的。如果我们把目光集中在个人行为的改变,而不关注那些耗能和排放大的“大户人家”,这对减碳来说就是一种本末倒置。
  我们现在要注意这样一种倾向,就是把公众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个人行为的改变。这不是说因为个人行为对实现低碳的贡献小就可以不必践行低碳生活了,而是说我们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那些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和产业上。
  同样,在国际上,首先应该减碳的是那些发达国家,是富人而不是穷人。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错了地方,第一不公平,第二不合理,第三没效果。因为不管对发展中国家还是穷人来说,很多碳排放是生存和发展必需的,而对发达国家和富人来说,很多碳排放却是由于奢侈需要,是可以减掉的。要让全民彻底过上低碳生活是不现实的。
  低碳经济不仅是一个口号,不仅是一种生活时尚,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紧密相关的一种经济形式。如果我们的社会按照这样的经济形式运转,产生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将十分可观。发展低碳经济,普通公众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但是要看到,发展低碳还有更大的减排主体一一-企业。耗能和碳排放的“大头”不在消费,而在生产。如果说公众消费和日常生活产生的碳排放是一只小猫,那么生产领域的碳排放就是一只大老虎。比起公众生活中的低碳,生产的节能和低碳显然更加有效。所以,要切忌因关注公众碳减排而把注视着那些高排放企业的监督视线移开。
  无论是节能、污染减排还是碳减排,都需要制度、政策和法律障。我国的《节能法》和《可再生能源法》都对节能和低碳直接起作用,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手段也正在不断完善。我们现在需要把低碳的要求更加明确细化,使法律要求更加具体,并强化监督、投入和评估,使政策和法规能够切实执行。(选自《环境保护》2010年第11期,有删减)
1.下列有关低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气候的变化,人们提出了低碳的概念,因为降低碳排放能减缓气候变化。
B.碳排放与污染问题相关,降低碳排放也会促进多种污染物排放量的下降。
C.公众个体行为的改变对低碳目标的实现影响是微小的。
D.对发展中国家和穷人来说,很多碳排放是生存和发展必需的,因此不必减碳。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低碳经济是一种生活时尚,更是一种经济形式。
B.低碳经济的运转能产生出十分可观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C.发展低碳经济,公众是非常重要的力量,碳排放的大头不在生产而在消费。
D.要降低碳排放,就要强化监督、投入和评估,这就需要把低碳要求明确细化,使政策和法规能够切实执行。
3.低碳涉及范围有哪些?碳减排谁的责任最大?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福建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当语言死亡时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濒危语言图谱可知,全世界大约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21世纪消亡,80%——90%则在未来的200年内灭绝。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要慢得多。
  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一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黄成龙博士介绍说,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等。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使用它的人数。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国有1000万满族人,但会说满语的人如今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彻底死亡。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孙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思想世界,反映了一种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用双手建造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过去200年间,语言最大的破坏者是殖民主义,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
  在谈到语言优劣的问题时,哈里森说:“没有一种语言能垄断人类的所有表达,任何一个学过两种语言的人都知道,两种语言之间,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可翻译的,某些概念,某些关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你会感到一种沟壑,或者遗失。”
  根据他的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有关它们的资料。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时,同时也失去了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过去500年的时间里,玻利维亚的kallawaya土著将数千种药用植物的知识内嵌在一种神秘的语言中,只能在父子之间代代相传。
  这些知识难道不能被翻译成英文,融汇到一个单一语言的知识库里吗?
  “当然可以,但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的信息组织形式。语言就像树一样,当人们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时,原先那棵树的结构就塌了。”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利特·米德,在去世之前谈到她对于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选自《读者》2010年第2期,作者陈赛,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对语言消亡产生的后果分析的一项是(     )
A.过去200年间,语言最大的破坏者是殖民主义,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随之逐渐消失。
B.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语言的消失,意味着它所有一切的消失。
C.语言中所包含的各种“人类知识”随着语言的消亡而消失。
D.语言的消亡将使世界变成单一的没有色彩的地方,将对文化的多元性造成极大的冲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人类学家玛格利特·米德曾谈到她对当今世界最大的忧虑,就是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
B.考察一种语言的生命力,考察这种语言在代际传承方面的状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考察说这种语言的人口总量。
C.一旦失去了代际的传承,一种语言的书面语言即使还会继续存在,但其实它已经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空壳了。
D.其实,对于人类而言,只要人们不忘记这个世界曾经有过的不一样,那么,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都不是最可怕的。
3.简要谈谈,如果语言死亡,你会感觉到哪些变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语言的死亡对人类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遥远的自然
韩少功
  城市是人造品的巨量堆积,是一些钢铁、水泥和塑料的构造。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机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这大概是城市人越来越怀念自然的原因。
  城市人对自然的怀念让人感动。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大能接受年迈的父母,却愿意以昂贵的代价和不胜其烦的劳累来饲养宠物。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可忍受外人的片刻打扰,却愿意花整天整天的时间来侍候家里的一棵树或者一块小小的草坪。他们遥望屋檐下的天空,用笔墨或电脑写出了赞颂田园的诗歌和哲学,如果还没有在郊区或乡间盖一间木头房子,至少也能穿上休闲服,带上食品和地图,隔那么一段时间,就把亲爱的大自然定期地热爱一次。
  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呢?寻找氧气?负离子?叶绿素?紫外线?万变的色彩?无边的幽静?人体的运动和心态的闲适?事实上,人造的文明同样可以提供这一切,甚至可以提供得更多和更好,也更加及时和方便。氧吧和医院里的输氧管可以随时送来森林里的清新。健身器上也可以随时得到登山的大汗淋淋的感觉。而世界上任何山光水色的美景,都可以在电视屏幕上得到声色并茂的再现。但是,如果这一切还不足以取消人们对自然的投奔冲动,如果文明人的一个个假日仍然意味着自然的召唤和自然的预约,那么可以肯定,人造品完全替代自然的日子还远远没有到来。而且还可以肯定: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的,是氧气这一类东西以外的什么。
  也许,人们不过是在寻找个异。作为自然的造化,个异意味着世界上没有一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一个生命的个体是完全相同的。他们面对着千篇一律的公寓楼,面对着千篇一律的电视机、快餐食品以及作息时间表,不得不习惯着自己周围的个异逐渐消失。连最应该各个相异的艺术品,在文化工业的复制技术下,也正在变得面目相似。它们永远没法呈现出自然的神奇和丰富——正是那种造化无穷的自然原态才是人的生命起点,才是人们不得不一次次回望的人性家园。
  也许,人们还在寻找永恒。一般来说,人造品的存在期都太短促了,连最为坚固的钢铁,一旦生长出锈痕,简直也成了速朽之物,与泥土和河流的万古长存无法相比。人们的永恒的感觉,或者说相对恒久的感觉,越来越难与人造品相随。激情满怀一诺千金之时,人们可以对天地盟誓,但怎么可以想象有人面对一条领带或者一只沙发盟誓?牵肠挂肚离乡背井之时,人们可以抓一把故乡的泥土入怀。但怎么可以想象有人取一只老家的电器零件入怀?除了不老的青山、不废的江河、不灭的太阳,还有什么东西更能构建一种与不朽精神相对应的物质形式?还有什么美学形象更能承担一种信念的永恒品格?
  如果细心体会一下,自然能使人们为之心动的,也许更在于它所富含着的共和理想。人们对故国和家园的感怀,通常都只是指向权利关系之外的自然——太阳、星光、云彩、风雨、草原、河流、群山、森林以及海洋,这么多色彩和音响,尽管也会受到世俗权利的染指,大自然无比高远和辽阔的主体,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被任何人专享和收藏,只可能处于人类公有和共享的状态。在大自然面前,私权只是某种文明炎症的一点点局部感染。世俗权利给任何人所带来的贫贱感或富贵感、卑贱感或优越感、虚弱感或强盛感,都可能在大山大水面前轻而易举地瓦解和消散。
  当然,这一切并不是自然的全部。人们在自然中可以寻找到的,至少还有残酷。台风、洪水、沙暴、雷电、地震,无一不显露出凶暴可畏的面目——人们只有依靠文明才得以避其灾难。自然界的生物链存在方式则意味着,每一种生物都以无情食***其他生命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文明进程之外的原始初民,同样是食物链中完全被动的一环。山林部落之间血腥的屠***,也许只是一种取法自然并且大体上合乎自然的方式,他们还缺乏文明人的同类相悯和同类相尊,还缺乏减少流血的理性手段。
  由此看来,文明人所热爱的自然,其实只是文明人所选择、所感受、所构想的自然。与其说他们在热爱自然,毋宁说他们在热爱文明人对自然的一种理解;与其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毋宁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所呈现的一种文明意义。他们为之激情满怀的大漠孤烟或者林中明月,不过是自然这面镜子里社会现实处境的倒影,是他们用来批判文明缺陷的替代品。他们的激情,恰恰印证了自己文明化的高度。他们对自然的某种绿色崇拜,不仅仅是补救自己的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补救自己的精神内伤。(选自《韩少功散文》,有删改)
1.纵观全文,谈谈标题“遥远的自然”中“遥远”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大自然面前,私权只是某种文明炎症的一点点局部感染”的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人类而言,大自然的功效有哪些?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中对人的称呼,有“城市人”和“文明人”两种,你认为哪种称呼更好?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诗、画中的美学趣味也在变化。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无我之境”便逐渐在向“有我之境”迁移变异,这与占画坛统治地位的院体画派的作风有重要关系。以愉悦帝王为目的,甚至皇帝也亲自参加创作的北宋宫廷画院,把追求细节的忠实写实,发展到了顶峰,对细节真实的追求成了院体画的重要审美标准。于是,柔细纤纤的工笔花鸟很自然地成了这一标准的最好体现和独步一时的艺坛冠冕。尽管已开始有与此相对抗的所谓文人墨戏,但整个说来,上行下效,从院内到院外,追求细节真实日益成为画坛的重要趋向。
  与细节真实并行而更值得重视的院体画的另一审美趣味,是对诗意的极力提倡。虽然以诗情入画并非由此开始,但作为一种高级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自觉提倡,并日益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标准,都要从这里算起。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为中国山水画的自觉要求。但院体画不是从现实生活中而主要是从书面诗词中去寻求诗意,这是一种虽优雅却纤细的趣味。这种审美趣味在北宋后期即已形成,到南宋院体画中达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从而创造了与北宋前期山水画很不相同的另一种类型的艺术意境。
  如果看一下南宋画家马远、夏硅以及其他人的许多小品,这一特色便极鲜明。它们大都是在颇为工致精细的、极有选择的有限场景、对象、题材和布局中,传达出抒情性非常浓厚的某一特定的诗情画意来。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与北宋前期那种整体而多义、丰满而不细致的情况很不一样,不再是北宋那种气势雄浑邈远的客观山水。南宋山水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引向更为明确的观念或主题,这就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二种艺术意境。
  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因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但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诗意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尽管比北宋山水已远为自觉和突出,但基本仍从属于对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这一前提之下,所以,它处在“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渡行程之中,是厚重的院体画而决非意气的文人画,基本仍应属“无我之境”。而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三种艺术意境--“有我之境”,则要由元代文人画来确立。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有关“院体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诗意的极力提倡是院体画更值得重视的一种审美趣味。但院体画不是从现实生活中而主要是从书面诗词中去寻求诗意的,这是一种虽优雅却纤细的趣味。
B.南宋院体画将北宋后期即已形成的追求诗意的审美趣味发展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从而创造了与北宋前期山水画很不相同的另一种类型的艺术意境。
C.院体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引向更为明确的观念或主题,这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二种艺术意境。
D.以诗情入画并非由院体画开始,但作为一种高级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自觉提倡,并日益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标准,则是从院体画开始。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诗、画中的美学趣味从“无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迁移变异,这与占画坛统治地位的院体画派的作风有重要关系。
B.宋元山水画的发展经历了三种艺术意境:北宋前期的“无我之境”,南宋时“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渡,元朝文人画的“有我之境”。
C.马远、夏畦等人的作品都是在颇为工致精细的、极有选择的有限场景、对象、题材和布局中,传达出抒情性非常浓厚的某一特定的诗情画意来。
D.南宋山水画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还是在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都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基本上仍以对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为前提。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工笔花鸟成为独步一时的艺坛冠冕,追求细节真实也因上行下效而日益成为画坛的重要趋向,这说明画中美学趣味的变化与社会的崇尚有很大关系。
B.北宋山水是那种气势雄浑邈远的客观山水,具有整体而多义、丰满而不细致的特点;而南宋山水只注重艺术家主观情感观念的直接表露,不注重客观写实。
C.文中所提到的院体画分为两类:工笔花鸟画和山水画。前者主要体现的是追求细节真实这一美学标准,后者主要体现的是对画面的诗意追求这一美学标准。
D.南宋山水画虽然比北宋山水画在诗意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上已远为自觉和突出,但仍属于厚重的院体画,而决非意气的文人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我所认识的盖茨
张亚勤
  我第一次见比尔·盖茨是在1990年,在拉斯维加斯的Comdex(计算机经销商博览会)大展上,盖茨做一个名叫《信息尽在指尖》的演讲,当时的盖茨是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真正接触盖茨是在1992年亚特兰大的一个展览会上,那次他来展会做的主旨演讲是Windows95,他称之为“芝加哥计划”。我当时在从事视频方面的研究,在展会的一个展台向众人演示我的视频压缩技术。忽然间,一个很特别的声音传了过来,问我压缩的速率是多少,压缩比例是多少,我回头一看,那个人就是盖茨。盖茨已经看过了好多个展台,他停留下来,我们就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信展开交流,聊了20分钟左右。那是第一次真正和他交流。
  1998年我加入微软后,回国和李开复博士一起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2000年我开始担任院长,经常向盖茨汇报工作。我第一次向他汇报工作是2000年夏天,我和微软研究院的十几个同事到雷蒙德微软公司总部,向盖茨汇报在网络多媒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汇报刚开始时,我认为他肯定对网络多媒体领域不太懂。令我惊讶的是,他不停地提问,问题都问得很深入,甚至走上前台去询问技术细节,比如做小波变换的编码、如何分层、频率分布、容错率等等。他不是网络多媒体领域的专家,但他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并能问出很深刻的问题。
  2004年1月,我被调回总部出任微软全球副总裁,按照微软的“导师制文化”,回到总部,我就需要一个导师,我找到盖茨,说希望他能做我的导师。他欣然答应了。有时候在电梯里遇到,他会叫我去办公室聊一聊。在这种畅所欲言的互动中,我颇有收获,我也更多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当时,我毕竟是刚从中国调去的“外来人”,当我与总部的那些高管们有一些冲突的时候,盖茨往往会亲自写邮件沟通,这让我很是感动。那段时间,除了日常工作的交往,我们每个月都会有单独会面。他看问题很深刻,总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和他聊完天,你会感觉整个人很清澈,思路很清晰。
  2006年初我回到中国组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并担任主席。我成了盖茨了解中国很重要的一个窗口。我加入微软后在公司里有一次碰到他,他就对中国十分好奇,问了一些关于政府架构、大学教育方面的问题。有时候他好奇的范围超过了软件和技术。有一次他问我,为什么中国的学生这么聪明?他来中国时也和一些中国***有交流,他说中国***一定是世界上最强的,我相信他说的是真心话,不是外交辞令,因为对他来说,已没必要再为了什么目的说言不由衷的话了。我每次见到盖茨,他都会欣然接受我给他“洗脑”。比如“十七大”之后,我见到他就专门给他传达中国十七大的精神。他对中国很感兴趣,这能让他更多地了解中国。
  2008年6月,在西雅图,我参加了盖茨的告别晚会,并代表微软中国的全体同仁向盖茨送了两件礼物。其中之一是一本《比尔在中国》的影集,记录了从1991年起比尔·盖茨十多次中国之行的精彩瞬间。我自己则送给他中国古代乐器埙、篪各一件,取意《诗经》“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篪相和,如兄弟之睦,如君子之交。
  盖茨退休我感觉既留恋,又替他感到高兴,他又开始投入一项让他充满激情并对整个社会都有益的事业当中去了。盖茨是微软的灵魂人物和大家长,另一方面也是我的朋友,我们在很多问题上都有过争论和探讨,有时达成共识,也有出现分歧的时候。当然,盖茨并没有完全离开微软,他还是微软的非执行董事长,他每个星期会来公司一天。
  盖茨用30多年创立了微软公司,用创新的技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变了世界。现在,他决定把所有的财富回馈给社会。他对于财富的态度和对梦想的不断追求,最值得世人学习,我十分敬佩他,他是我人生的楷模。(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第一次和盖茨交流是在1992年亚特兰大,盖茨在展览会上做了主旨演讲Windows95,之后他们通过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信展开了20分钟的交流。
B.在向盖茨汇报在网络多媒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时,作者认为盖茨肯定对该领域不太懂,可令他惊讶的是,盖茨虽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却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问出很深刻的问题。
C.作为一个刚从中国调到微软总部的“外来人”,当作者与高管们发生冲突时,盖茨往往会亲自写邮件沟通,这种为了维护两国人民友谊而不辞辛劳的精神,让作者很是感动。
D.作者叙述送给盖茨中国古代乐器埙、篪这件事,既表明作者与盖茨之间有着诚挚的友谊,也与上一段中写盖茨对中国很感兴趣、渴望了解中国相照应。
E.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我所认识的盖茨”与自己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盖茨对财富的明智态度和对梦想的孜孜追求。
(2)作者说盖茨退休令自己“感觉既留恋,又替他感到高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章结尾说盖茨是自己“人生的楷模”,结合全文来看,盖茨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盖茨“用30多年创立了微软公司”,从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变了世界”,而最终他却又决定“把所有的财富回馈给社会”。请你就对“梦想”“财富”“回馈”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章内容和社会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