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经济性。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广西自治区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经济性。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通俗地说,发展低碳经济不能也不是让人类回到农耕社会。
  其次是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如照明、家用电器消耗等)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这两个“不降低”需要通过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
  最后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该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海平面上升导致小岛屿国家的淹没等),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和提出背景,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全球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烟雾、光化学烟雾、酸雨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出了严峻挑战,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的客观需要。
  其二,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保持现有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进程看,英国、美国等国家在20世纪就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或者说走过了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发展阶段。这些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除小汽车需要消费油品外,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一般地说,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经济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依赖低碳能源实现工业化的。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是一项历史任务,是第一要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从世界能源储量看,化石能源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仅可以用200多年,石油仅可以用40多年。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看到,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因此,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正是出于对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考虑。研究开发第三代核电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氢能技术、电动汽车等,成为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的领域。
  在上述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带来的能源、经济乃至发展观价值观的全球性变革,可能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探索出一条新路。
1.下面对“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
B.低碳经济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
C.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必须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
D.发展低碳经济要将大气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2.下面的叙述中,不属于低碳 经济概念形成和提出背景的一项是(     )
A.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出了严峻挑战。
B.处在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保持较高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生产和消费高碳能源。
C.发展低碳经济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D.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煤炭仅可以用200多年,石油仅可以用40多年。
3.根据文章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低碳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行低碳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
B.如果要实现人们在消耗同样能源、排放同等温室气体的情况下享受到的能源服务和生活水平都不降低的目标,就必须抓好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
C.随着低碳经济的实施,人们的能源消耗结构将会出现重大的变化,太阳能将最终占据能源的主要地位,化石能源必将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D.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只有走以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之路。
答案
1.D
2.C
3.A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经济性。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毁誉
季羡林
  古代豁达之人倡导把毁誉置之度外。我则另持异说,我主张把毁誉置之度内。
  置之度外,可能表示一个人心胸开阔;但是,我有点担心,这有可能表示一个人的糊涂或颟顸。
  我记得在什么笔记上读到过一个故事。一个人最心爱的人,只有一只眼。于是他就觉得天下人(一只眼者除外)都多长了一只眼。这样的毁誉能靠得住吗?
  孔门贤人子路“闻过则喜”,古今传为笑谈。我根本做不到,而且也不想做到,因为我要分析:是谁说的?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因为什么而说的?分析完了以后,再定“则喜”,或是“则怒”。喜,我不会过头。怒,我也不会火冒三丈,怒发冲冠。孔子说:“野哉,由也广大概子路是一个粗线条的人物,心里没有像我上面说的那些弯弯绕。我自己有一个颇为不寻常的经验。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某一位学者,过去对于他的存在,我一点都不知道;然而,他却同我结了怨。因为,我现在所占有的位置,他认为本来是应该属于他的,是我这个“鸠”把他这个“鹊”的“巢”给占据了。因此,勃然对我心怀不满。我被蒙在鼓里,很久很久,最后才有人透了点风给我。我不知道,天下竟有这种事,只能一笑置之。不这样又能怎样呢?我想向他道歉,挖空心思,也找不出丝毫理由。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由于各人禀赋不同,遗传基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各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好恶观等等,都不会一样,都会有点差别。比如吃饭,有人爱吃辣,有人爱吃咸,有人爱吃酸,如此等等。又比如穿衣,有人爱红,有人爱绿,有人爱黑,如此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话本来有点贬意,我们可以正用。每个人都会有友,也会有“非友”,我不用“敌”这个词儿,避免误会。友,难免有誉;非友,难免有毁。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抱上面所说的分析的态度,切不要笼而统之,一锅糊涂粥。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对我都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真有一个人,人人都说他好,这个人很可能是一个根端圆滑的人,圆滑到琉璃球又能长只脚的程度。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篇好文章必须能够道他人之所未道,能够道他人之所不能道。季羡林先生的这篇短文就做到了这一点,观点新人耳目且持之有据。
B.作者习惯于运用“反弹琵琶”的手法,如子路“闻过则喜”的美谈,自己“弯弯绕”的说法,“鹊巢鸠占”的成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都是这样。
C.文中的“某一位学者”的作为为作者的新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D.作者提醒世人,对有些“誉”,你要冷静分析,不要人云亦云,对有些“毁”,你也要区别对待,大可不必在意;千万不要企求只有“誉”而没有“毁”,因为没有谁能够做到这样。对习惯于追求完美的世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帖良方。
E.作者教而不训,并不以世外高人的姿态“布道”,反而时时地投入“自我”,拿自己说道,让读者倍感亲切,很轻松地认同了作者的观点。
2.作者为什么要“主张把毁誉置之度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章结尾,作者这样说:“如果真有一个人,人人都说他好,这个人很可能是一个极端圆滑的人,圆滑到琉璃球又能长只脚的程度。”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云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渎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大约50年前,知识分子和批评家们才开始忙于构建或重构有关何种文化有利于我们、何种文化是糟糕的文化的等级划分理论。美国丈人多维特。麦克唐纳曾写了一篇题为《大众文化和中产文化》的著名文章。他提出,大众文化和中产文化其实都是传统高雅文化退化后的产物。美国著名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一篇有广泛影响力的关于现代油画的文章中对“先锋艺术”和“庸俗艺术”作了一番考察,他非常支持先锋艺术,认为它是人类精神所必不可少的,同时,他将后者谴责为法西斯运动的导火线。但从笔者与一批继承了麦克唐纳和格林伯格观点的文人和知识分子的交谈中发现,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等级层次阙如、近乎乌托邦的文化世界中。我所认识的大多数人都与我一样拥有反差极大的口味爱好:一边在看《南方公园》(美国的一部喜剧动画剧集),一边欣赏着舒伯特的音乐;既能沉浸在詹姆斯·凯恩(美国硬派小说代表作家)情节紧凑的小说中,也喜欢安东尼奥带有哲学探索意味的艺术电影。
  资深旅游作家皮科·耶尔告诉笔者:“近几个夏天里最值得一提的事就是观看喜剧电影《疯狂神父》。”和其他正规的21世纪新人一样,耶尔的爱好也是混杂的:今年夏天,他最喜欢的电影是《四月三周又两天》,一部主题沉重的罗马尼亚艺术片。“对我来说,什么高雅和低俗、罪愆和无辜、大众文化和中产文化都已经过时了,正如东方西方、新旧这些观念一样。”耶尔说道。他认为全球化和互联网已对所有的东西进行了重新洗牌。“如今的那些最富吸引力的艺术家,从萨尔曼·拉什迪(著名的印度裔英国作家)到冰岛摇滚乐队SigurRos,无不在以各种方式混淆着文化阶层的界限,以至于我们乐得不知道究竟我们是得到了艺术的升华还是得到了娱乐。”
  但文化阶层的这一融合怎么会发生得如此迅速而彻底?
  小说家兼影评家斯蒂夫·埃里克森认为:“与其他东西一样,大众传媒打破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界线。”他说:“‘披头士’之所以风靡世界,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出现在了时间轴的一个恰当的点上。”出道时的他们可以上电视节目露面,又能登上杂志封面,还能录制唱片,让全世界以前所未有的快捷速度听到他们的歌曲。由于“披头士”对古典音乐和实验音乐都有兴趣,他们使得高雅、低俗间的严格区分不再有效。光是凭着1966年的《左轮手枪》专辑,埃里克森说:“披头士就抹去了所有这些层次之分。”
  其他方面的界线也在日益消融。曾经不受欢迎的音乐家,如去年夏天去世的迷幻牛仔李·海泽伍德(老牌乡村音乐歌手、作曲家),如今变得非常“酷”,“因为人们重新开始不带文化偏见地用崭新的耳朵去倾听他的音乐。”埃里克森说道,“如今的孩子们可以直接到YouTube网站观看他们要看的东西,而无需背负传统的包袱。
  但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是不是太急于抹杀文化层次之间的差别了。我一直有种担忧,随着我们失去了分辨真正品质的能力,我们得到的只是低质产品。(选自《正在消失的文化分界》)
1.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美国著名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所说的“先锋艺术”和“庸俗艺术”即本文所说的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支持高雅文化。
B.作者与一批继承了麦克唐纳和格林伯格观点的文人和知识分子一样,都认为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尊贵卑贱等级层次、近乎乌托邦的世界中。
C.安东尼奥的艺术电影属于高雅文化,美国作家詹姆斯·凯恩情节紧凑的小说属于通俗文化。
D.罗马尼亚艺术片《四月三周又两天》属于高雅文化,喜剧电影《疯狂神父》属于通俗文化。
E.“披头士”的《左轮手枪》专辑属于高雅文化,冰岛摇滚乐队SigurRos属于通俗文化。
2.文化分界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化分界的消失,作者持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明的共相
  总结我们历史演变的经验,有两条最重要:一是传统不能割断,二是世界不能脱离。清代的问题,就是它与世界相脱离,闭上了对外交往的大门。近30年来作为我国基本国策的改革开放,目标之一就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不脱离世界大势来孤立地考虑自己的问题。
  历史的反思,传统的承继,归根结底是要整合自己的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所用。因此,近年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得到提倡,诚然是理所当然的好事情。可是除了大家为重建传统所做的努力,也有一些意外之见和意外之行,值得我们检讨和反思。比如为小学生设立国学班倒也罢了,却要小孩子们穿上古代的袍服,念《论语》还要摇头晃脑,此举实不可解。文明是有它的共相的。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求同”比“立异”重要得多。虽然我们做学术研究不能不区分出“异”,但是区分“异”的目标是为了求其“同”。
  对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现在很多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代化的模式不应该是一个。从历史上来看,以前的两个模式,一个是欧洲的模式,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模式;第二个就是北美的模式,也是对现代化影响最大的一个模式。但是,当东亚兴起之后,特别是中国兴盛之后,人们在探讨,有没有第三种现代化的模式?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与欧洲、北美的模式一定是一样的吗?我看,不一定。
  尽管如此,在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价值层面,比如对生存的渴望、对爱的追求、趋利避害的心理、对灾难的应对等,人类的共同之处是非常多的,而不是简单地以国家、民族作为分界。照说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是最能见出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的,但已故的美国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大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史华慈先生,曾亲口对我说过,连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也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重要。
  我们在重建文化传统的过程当中,一些传统节日恢复了原来的位置,我对此是完全赞同的。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是世界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人类文明当中一些共性的东西、共相的东西,我们不会也不可能例外。(选自2008年2月3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根据原文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史华慈认为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同样存在“共相”,它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差异明显。
B.我国在改革开放中,要坚定不移地在各方面与世界接轨,进而融人世界的大家庭。
C.对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价值,我们应该以国家、民族为分界来进行评价。
D.按照作者的观点,现代化的模式可能会超过两种,这些模式会具有明显的民族界限。 E.继承传统的终极目的是通过整合先前的资源促成新的进步。
2.本文作者对“文明的共相”有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史的反思,传统的承继,归根结底是要整合自己的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所用。”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云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病榻观叶
韩静霆
  时常隔着窗子望那些杨树,每棵树的躯干上都不免有许多瘢痕,每块瘢痕都画出纺缍形轮廓线,中间一个黑色的圆,大像人的眼睛了,而且是文了眼线的那种。我越琢磨越觉得奇怪,大杨树怎么不要鼻子、喉咙和嘴,五官弃了四官,只长了浑身的眼睛呢?而且那眼睛只知道木木地瞪人,傻傻的,从来不闭上。
  白杨树身上的木眼徒有其形,真正可以展示杨树蓬勃生命力的,还是得看那些绿叶。杨树枝条高高举着的绿叶,深深浅浅的,大大小小的,林林总总的,风儿一吹,欢快地翻动着,在阳光与微风里这些叶子们可真像闪闪烁烁的眸子,而且是灵动的,聪慧的,天真的,无忧的,最容易感动和永远有益无害的那种。
  对于大树来说,绿叶不是一个什么季节,而是一个时代,绿叶出生了,大树就又是一回青春期了。叶子们出生的礼仪是十分隆重的,先是一阵春风,又是一阵春雨,树叶儿该生了却不生,要等着杨树的枝枝权权上都挂满了丝穗,结了扬花,有了那种清水泼街,黄土垫道,遮天蔽日飞扬着彩带和花絮的喜庆气氛,嫩娇娇的叶儿才出生,才伸出尖喙。
  白杨举着繁茂的绿叶,就是举起了丰富峥嵘的生命,举起了蓬勃的春天和夏天,绿叶们在风中的私语才好听呢!他们放肆地、坦诚地、没有掩饰、做作和忌讳地说着一切生命的童话,说着生命的向往、欢愉、调侃、爱恋和闲适。那些飞来的鸟儿呀,那些藏在叶隙间的蝉呀,有了绿叶的阴凉,多了绿叶的感染,也有了神聊海侃的空间和抒情吟唱的兴致,他们感激着绿叶,和绿叶一起组合成了春夏两季的交响诗。
  绿叶是春夏两季的旗帜,绿叶们一同缔造了春天和夏天,但是当肃杀的秋风不打招呼径直闯入天地之间后,绿叶在严厉的秋天的无情围困中便耗尽最后的汁液,枯了、黄了,虽然在离开大树的刹那发出的绝响和在风中所作的最后的美丽的舞蹈,可以称之为大自然最精彩的杰作之一,但到底只是“天鹅的绝唱”。
  到了白杨树凋落的这些日子,我好像一下子就明白了,白杨树怎么生了那么多眼睛,那些大大的眼睛又怎么终年木然地瞪着。
  明年春天,又会有万千绿色的“小鸟”站上枝头,不是吗?
  落下的黄叶,落了就落了,没有哪一片叶子感慨万千,因为它们每一片叶子到底都绿过。哲学家萨特为了写作《辩证理性批判》搞垮了身体,当采访者问他对这种垮掉的感想时,坐在轮椅上的萨特笑眯眯地说:“健康是为了什么?”这番生命价值的阐释,的确应当使世上一切庸人震惊,让一切精英叹服。也许这可以看作是一枚曾经缔造春日和夏季的绿叶……在为黄叶飘零时的潇洒的独语!
  说不尽世上有多少辉煌的生命。荆轲踏易水的咏叹,嵇康临终的琴歌,岳飞在风波亭上的狂草,还有林觉民的绝笔《与妻书》,这些人的生命过程再短,也是一日长于百年。还有那些小人物呢,种树的郭橐驼,青楼的李香君,等等,等等,都活出了自己的模样儿,有过自己的欢悦。也许,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农绿与圣洁,生命之树不可能常绿,该绿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绿,绿个淋漓酣畅,绿个浓情如酒,绿上一个春,一个夏,甚至还包括半个秋,绿个够。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l自然段对躯干的描写不仅是为了引出对绿叶的描写和议论,更是为后文的“明白”作伏笔。
B.庸人“震惊”是因为世上竟有把创造看得比健康还重要的人,精英“叹服”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如他好。
C.阳光与微风里的绿叶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它们不仅美了自己,也美了白杨树,更为鸟们带来了快乐。 D.文章告诉人们健康其实并不重要,自己躺在病榻上也不是什么坏事,甚至还可以产生更多的思考,写出更多的文章。
E.文章写绿叶也就是在写入,绿叶美过之后便凋零,人辉煌之后要死去,像荆轲像嵇康等等,其实都是昙花一现。
2.解释文中画线部分的含义。
(1)“天鹅的绝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健康是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郭橐驼、李香君都活出了自己的模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动漫也需“中国特色”
苗苗
  在《国际漫画杂志》主编约翰·兰特看来,上世纪中期拍摄的《大闹天宫》、《铁扇公主》等动画片,至今仍然能让人们看到中国动漫惊人的创造力和感染力。“中国元素”依然是中国动漫发展的法宝。
  当然,“中国元素”不应简单等同于固守传统,“中国元素”并不意味着一味从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寻找创作题材。约翰·兰特认为,“生活本身永远是创作的沃土。中国的社会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于中国现代社会图景的展现,让大家认识一个新的发展中的中国,展现平常人的生活,这应该是中国元素极为重要的一种表达内容。”
  缺乏完整的产业链,也是影响中国动漫发展的重要原因。“漫画一动画一衍生产品一消费者”是现在动漫产业发展比较成熟的一种模式,产业链层次分明且关联性强。但在国内,漫画通过“漫画一读者”盈利,动画片通过“动画一企业投资”生存,衍生产品制造商通过“厂商一购买少数动漫形象一消费者”赚钱。动漫产业被分成若干块,企业各行其是,谁也做不大,谁也做不好。
  专家认为,要打造动漫产业链,首先要实现“从重成品到重创意”的转变。对于动漫这样的“内容产业”,创意永远是第一位的。国家动漫产业部际专家联席会议成员傅铁铮介绍说,在国外,常常是先出漫画书看市场反应,市场反应好的再拍动画片,有些厂商甚至只是简单地买创意。而“中国动漫现在还是被当作产品,而非商品在生产。‘以产定销’的模式使得很多动画片缺乏市场,影响了动漫企业的收益和进一步发展。”
  打造产业链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打通和开拓上下游产业,形成“开发一生产一出版一演出一播出一销售”的营销行为。中影动画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军介绍说,在《淘气鬼马小跳》的制作和发行中,就有意识地进行了开拓上下游产业的尝试。首先,在动画片投拍前,中影动画在儿童刊物上连载《马小跳》多格漫画。这一方面是为动画片造势,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读者的反应,对动漫形象进行改造,以保证最后设计出来的形象是接受度最高的。在影片制作的同时,文具、玩具等各种衍生品也在同步设计、制作、出售。“我们有信心,要让马小跳存在于中国的大街小巷,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动画形象和动画产品。”(选自《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有删节)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不一致的两项是(     )
A.从作品元素来看,还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寻找创作的题材。
B.从产业链条来看,各自为阵的企业行为破坏了产业的完整性。
C.从经营理念来看,动漫现在还被当作产品,而非商品在生产。
D.中国动漫应打破产业壁垒,形成通畅的产业链。
E.中国动漫在投拍前应先在儿童刊物上连载漫画。
2.在约翰·兰特看来,中国动漫要准确把握“中国元素”这一发展法宝的重要内涵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画片《淘气鬼马小跳》在制作和发行上的成功经验是什么?请分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