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巴金自传:文学生活五十年  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27 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巴金自传:文学生活五十年
  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在我心里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每个人会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找寻出路。
  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
  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把这个大家庭当作专制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他们都是被腐朽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甩掉一个可怕的黑影。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在我的祖国正进行着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人民正在遭受屠杀。在巴黎掀起了援救两个意大利工人的运动,他们是沙柯(N.Sacco)和樊宰底(B.Vanzetti),他们被诬告为盗窃杀人犯,在美国麻省波士顿的死囚牢中关了六年,在我经常走过的街上到处张贴着为援救他们举行的“演讲会”、“抗议会”的海报。我读到所谓“犯人”之一的樊宰底的“自传”,里面有这样的话:“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人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我非常激动,樊宰底讲了我心里的话。
  我的住处就在先贤祠(Pantheon)旁边,我每天都要经过先贤祠,在阴雨的黄昏,我站在卢梭的铜像前,对这位“梦想消灭压迫和不平等”的“日内瓦公民”诉说我的绝望和痛苦。回到寂寞冷静的屋子里,我坐下来求救似地给美国监狱中的死刑囚写信(回信后来终于来了,樊宰底在信中写道:“青年是人类的希望。”几个月以后,他给处死在电椅上,五十年后他们两人的冤案才得到昭雪,我在第一本小说《灭亡》的序上称樊宰底做我的先生。就是在这种气氛、这种心情中我听着巴黎圣母院报告时刻的沉重的钟声,开始写下一些类似小说的场面(这是看小说看多了的好处,不然我连类似小说的场面也写不出),让我的痛苦,我的寂寞,我的热情化成一行一行的字留在纸上。
  我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了拯救。
  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第二年我的处女作完成了,八月里我从法国一座小城沙多-吉里把它寄回中国,给一个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的朋友,征求他的意见,我打算设法自己印出来(当时印费不贵,我准备翻译一本小说卖给书店,拿到稿费来印这本书),给我的大哥看。等到这年年底我回到上海,朋友告诉我,我的小说将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说是这份杂志的代理主编叶圣陶先生看到了它决定把它介绍给读者。《小说月报》是当时的一种权威杂志,它给我开了路,让我这个不懂文学的人顺利地进入了文坛。(节选自《巴金自传》)
(1)下列对文章信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巴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心中强烈的感情不能表达出来,苦恼之余不得不求助于纸笔。
B、作者出生在富裕家庭,亲眼看到了老百姓的生活境况,看到了社会的黑暗,萌发了救人、救世、救自己的思想。
C、巴金从小就喜欢小说,写了五十年,最终成为小说家。
D、先贤祠旁边的生活经历,激发了作者写作的热情,写出了第一部小说《灭亡》。
E、叶圣陶慧眼识才,对巴金顺利走上文坛给予了帮助。
(2)文中对1927年巴黎拉丁区居住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简述当时巴黎掀起的援救两个意大利工人的运动对巴金的影响。
(4)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接着又说“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但事实上巴金的文学创作不仅拯救了自己,也确实起到了“救人救世”的作用。结合巴金的经历,谈谈你对“救自己”与“救世界”的关系理解。
答案
(1)AC
(2)运用了烘托(或衬托)手法,以冷清、寂寞的环境描写烘托内心的寂寞,表现巴金当时的绝望和痛苦。
(3)巴黎援救意大利工人的运动进一步唤起了巴金斗争的愿望与热情,而樊宰底说出了巴金心理的话,让巴金看到了斗争方向,他的回信直接促使巴金开始写作。
(4)示例1:只有拯救自己才能拯救世界:巴金走出了富裕的家庭,走向了寻求拯救自我灵魂的道路,使得自己不断思考、不断改变,理性地用自己的激情完善了自我,成就了自我;在“救自己”的过程,巴金也用文学唤醒了一批又一批中国民众,让他们认识到了封建思想的毒害和压迫。
  示例2:有拯救世界的理想才能有拯救自己的具体行为:巴金正是因为有拯救长期被封建礼教戕害的中国民众的宏伟志向,才有了走出富裕家庭、走出国门的实际行动,去寻求自身的革新;而在实现“救世界”理想的过程中,巴金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完成了自我灵魂的拯救。 (合理即可得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巴金自传:文学生活五十年  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美国哈佛大学名誉校长陆登庭的演讲,完成1-3题。《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高等教育无论从政府、个人还是各种资源的综合配置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投资。因此在美国和其他的地方,目前有一种日渐增加的压力,即要求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大学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然而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存在着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它不仅应有助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因此,在哈佛,我们正在复杂的情况下竭尽全力保持我们称之为“开放教育”的传统。哈佛本科生在校的四年中一定要在一个主要的领域学习,但我们也希望他们进行跨学科专业学习。
  根据同样的观点,请让我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我所说的基础研究,指的是一种并未考虑其实际应用性,而源于我们深入自然和人类的激情的科学研究。本世纪的许多最有实际意义的发现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学者们不是出于追求发明创造的实用性,而是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今天人类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可以追溯到近半个世纪以前DNA的发现,当时却很少有人能够预见到这一发现的巨大作用。强大工具如激光、硅能、超导、卫星、光学纤维、核磁共振成像的发现,最初也并未考虑它的实际应用性,而只是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对于知识的探索。
  这里我们引入需要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挑战,即如何使我们的大学适应一个有众多领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点新鲜见识的增长,均得益于全球知识渊博学者之间的合作。我们希望召集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在兼容不同的观点、看法的前提下,高瞻远瞩,考察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1.下面对文中所倡导的“大学教育”的理解最为全面的一项是(     )
A.培养更具创造性,更善于思考,更有理想和洞察力的更完美的人。
B.能培养大批搞发明创造,为经济发展作贡献的人,从而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C.既要适应有众多领域的世界,还要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也能为经济发展作贡献。
D.培养能适应众多领域,兼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推动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人。
2.第三段中作者选取“今天人类在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这一事例,要证明的观点是(     )
A.搞发明创造不应追求其实用性,而应以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为目的。
B.一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实际意义的发明创造,开始只是源于对自然界基本知识的探索。
C.有些发明创造在研究的初期虽未显示出实用性,但却在实际运用中产生了巨大作用。
D.搞基础研究如果刻意地去追求实用性,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校如果都能像哈佛大学一样重视学生的跨学科专业学习,就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
B.要求大学的经济效益日益增长的社会压力必将使越来越多的大学把帮助大学生从事满意的工作最为办学的最终方向。
C.不是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基础研究,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D.大学之间互相沟通,加强合作,考察大家共同关心问题,这种做法已经在高等学府中蔚然成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题。玩 笑
[法]莫泊桑
  世界上有什么比开玩笑更有趣、更好玩?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啊!我的一生里,我开过玩笑。人们呢,也开过我的玩笑,很有趣的玩笑!对啦,我可开过令人受不了的玩笑。今天我想讲一个我经历过的玩笑。
  秋天的时候,我到朋友家里去打猎。当然喽,我的朋友是一些爱开玩笑的人。我不愿结交其他人。我到达的时候,他们像迎接王子那样接待我。这引起了我的怀疑。他们朝天打枪,他们拥抱我,好像等着从我身上得到极大的乐趣。我对自己说:“小心,他们在策划着什么。”
  吃晚饭的时候,欢乐是高度的,过头了。我想:“瞧,这些人没有明显的理由却那么高兴,他们脑子里一定想好了开一个什么玩笑。肯定这个玩笑是针对我的。小心。”
  整个晚上人们在笑,但笑得夸张。我嗅到空气里有一个玩笑,正像豹子嗅到猎物一样。我既不放过一个字,也不放过一个语调、一个手势。在我看来一切都值得怀疑。时钟响了,是睡觉的时候了,他们把我送到卧室。他们大声冲我喊晚安。我进去,关上门,并且一直站着,一步也没有迈,手里拿着蜡烛。我听见廊里有笑声和窃窃私语声。毫无疑问,他们在窥伺我。我用目光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地板。我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地方。我听见门外有人走动,一定是有人来从钥匙孔朝里看。我忽然想起:“也许我的蜡烛会突然熄灭,使我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于是,我把壁炉上所有的蜡烛都点着了。然后我再一次打量周围,但还是没有发现什么。我迈着大步绕房间走了一圈--没有什么。我走近窗户,百叶窗还开着,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关上,然后放下窗帘,并在窗前放了一把椅子,这就不用害怕有任何东西来自外面了。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坐下。扶手椅是结实的,然而时间在向前走,我终于承认自己是可笑的。我决定睡觉,但这张床在我看来特别可疑。于是我采取了自认是绝妙的预防措施。我轻轻地抓住床垫的边缘,然后慢慢地朝我的面前拉。床垫过来了,后面跟着床单和被子。我把所有的这些东西拽到房间的正中央,对着房门。在房间正中央,我重新铺了床,尽可能地把它铺好,远离这张可疑的床。然后,我把所有的烛火都吹灭,摸着黑回来,钻进被窝里。有一个小时我保持着清醒,一听到哪怕最小的声音也打哆嗦。
  一切似乎是平静的。我睡着了。我睡了很久,而且睡得很熟,但突然之间我惊醒了,因为一个沉甸甸的躯体落到了我的身上。与此同时,我的脸上、脖子上、胸前被浇上一种滚烫的液体,痛得我怪叫起来。落在我身上的那一大团东西一动也不动,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伸出双手,想辨明物体的性质。我摸到一张脸,一个鼻子。于是,我用尽全身力气,朝这张脸上打了一拳。但我立即挨了一记耳光,使我从湿漉漉的被窝里一跃而起,穿着睡衣跳到走廊里,因为我看见通向走廊的门开着。啊,真令人惊讶!天已经大亮了。人们闻声赶来,发现男仆人躺在我的床上,神情激动。原来,他在给我端早茶来的时候,碰到了我临时搭的床铺,摔倒在我的肚子上,把我的早点浇在我的脸上。
  我担心会发生一场笑话,而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关上百叶窗和到房间中央睡觉这些预防措施。那一天,人们笑够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玩笑”为题,记叙了一系列发生在“我”生活中的玩笑事件:“我”开人家的,朋友开“我”的,“我”假想中的。
B.“我”的朋友都是些爱开玩笑的人,所以他们那么热情的迎接“我”,策划着在晚上好好开“我”一个玩笑。
C.“我”在卧室里非常小心谨慎,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和地板,是想搞明白朋友们会怎样开自己的玩笑。
D.“我”也觉得自己的高度紧张是“可笑的”,觉得一切都是平静的,所以最后放松了警惕,睡着了,而且睡得很熟。
E.“我”并没有逃开被人“笑够了”的命运,这个结局既让人觉得滑稽可笑,又充满悲剧色彩,引发人们笑后的严肃思考。
(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举例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我”认为“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关上百叶窗和到房间中央睡这些预防措施”。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
  原始社会中,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用一些象征性动作,来表示他们的意向、感情。这些动作,有的后来成为社会生活的习惯,并常常被用作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社会组织和加强部落之间联系的手段。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利用其中某些习惯,加以改变和发展,逐渐形成各种正规的“礼”。“礼”成了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组织和对民众进行统治的一种手段。
  “跪拜礼”是中国社会中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基本礼节。
  人类在刚刚能直立行走时,他们的行走姿势、大约跟现在动物园中猩猩单用后肢行走时的姿势差不多,弯腰曲背、身体前倾、步履蹒跚,前肢下垂、离地面很近。以这种姿势行走的人们,当他们站定表示友好或敬意时,前肢着地、后肢弯曲就是很自然的了。人类的先祖在静止时比行走时更不易保持直立,这一点,在近代力学中是找得到原理的。已经能直立行走的人类,做出的后肢弯曲,前肢着地的姿势,就是跪拜礼的雏形。
  进入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尚不知桌椅为何物,帝王平民皆席地而坐,所谓“两膝著地,以尻著朣而安者为坐”。这种坐姿,对于行跪拜礼,是很方便的。所谓“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头著地为拜”。以跪拜作为一种礼节,自然而然地得以延续和巩固。这种情景,我们在现在的日本“榻榻篾”上还能看到。日本民族在榻榻篾上“两膝著地,以尻著腫而稍安”为坐。当坐在榻榻篾上的日本人要表示敬意而欠动身体时,他们“伸腰及股而势危”,“以头著地”,很自然地构成了一个跪拜动作。
  随着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的等级制度日益森严,经统治阶级改变和发展的各种礼仪礼节也日益繁杂化、规范化、经典化。仅跪拜礼一节,就被分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膜拜”等格式,各种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以及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所规定使用的跪拜礼都是不同的,它起到了维护、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等级关系的作用,起到了对人民加强其阶级统治的作用。例如,“稽首”,是最隆重的跪拜礼,属于“臣拜君之礼”;地位相等的人们之间通用“顿首”;而“吉拜”则属于“常祭之礼”等等。
  当人们发明使用桌椅之后,跪拜礼已显得十分不便,似乎需要对它进行改革了。封建统治阶级也的确是根据其阶级利益,不断地在对各种礼仪进行改革兴废。例如,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清政府内外交困,财政危机,为了节约经费充实粮饷,明令废止了沿用三千年之久的“乡饮酒礼”。跪拜礼虽然有种种不便,但由于它有助于封建等级制的维护和巩固,有助于封建统治,对封建统治者有利无弊,所以,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几千年间,它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采用而无多大改变。只是到了乾隆年间,中国式跪拜礼受到了一次挑战,英国外交使节到北京谒见中国皇帝,他不愿意向清皇行中国式跪拜礼,经过一番交涉,乾隆皇帝同意接受英国使者的西洋式单腿跪拜礼。
  “跪拜”,从原始社会中人们互相致意的姿势,到阶级社会演变成了一种表示臣服的礼节,“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行跪拜礼的,总是臣服者、卑贱者。跪拜礼被掺入了一种人格侮辱的成份,并日见其明显。以至“卑躬屈膝”一词成了损人尊严的贬义词。人民对这种礼节,从习惯到厌恶,从厌恶到反对,乃至提出改革的主张,也就是必然的了。清末,四川民间传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从来不许人向他行跪拜礼,也教育百姓不要向任何人跪拜。石达开是否有过这种主张,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这个民间传说本身,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对跪拜礼的意愿。
  辛亥革命打倒了皇帝,西方资产阶级平等思想在中国大传播。有辱人格,维护封建制度的跪拜礼之取消,已势在必行。
  正式废除跪拜礼节,这是辛亥革命的一大功绩。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久长,封建毒素至今不能说已被完全肃清。作为封建阶级的礼节,跪拜礼也尚未绝迹。不过,它现在主要使用于对偶像、亡灵的礼拜,而不是用于活人了。至于近现代作为一种惩罚的跪拜,则不能看作是一种礼节。但是,从中可以看到人们心目中对跪拜的厌恶。
  作为一种社交礼节,跪拜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只是作为一块青记,它还残留在现代社会的臀部。它的最终消失,有待于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提高。
1.从原文看,下面对跪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最初的行走与跪拜礼有相似性,如后肢弯曲、前肢着地,这就是跪拜的雏形。
B.人类的坐姿与跪拜也有相似性,所谓“两膝著地,以尻著踵而安者为坐”,就体现了这一点。
C.跪拜礼形式多样,“稽首”“顿首”“空首”“膜拜”等,不同的形式,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等级差异。
D.坐在榻榻篾上的日本人要表示敬意而欠动身体时,他们“伸腰及股而势危”,“以头著地”的姿势,很自然的构成了跪拜礼的雏形。
2.“作为一种社交礼节,跪拜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只是作为一块青记,它不残留在现代社会的臀部。”根据原文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的进步,人性的解放,人格的平等,决定了对人的跪拜都只能成为过去时。
B.但毕竟跪拜沿用了三千年之久,不是说要绝迹就能绝迹的,事实上,确实还有毒素存在于我们体内,比如从对偶像、亡灵的礼拜中可见一斑。
C.从以上意义来看,我们还要努力消除“毒素”,做一个健康文明的现代人。
D.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久长,封建毒素难以肃清,如近现代作为一种惩罚的跪拜,说明跪拜沿未绝迹。
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是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内部组织的对人民进行统治的一种手段。“跪拜礼”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根本礼节。
B.本文娓娓道来,让人们清晰地了解到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的前因后果。跪拜礼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事,但一旦被统治者利用,就变了味,成了维护和巩固阶级统治的工具。因此跪拜礼的消亡自然也合乎历史的发展趋势。
C.封建统治阶级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不断对各种礼仪进行改革兴废。即使是跪拜礼,到了乾隆年间,也不得不改变。
D.跪拜,从原始社会中人们互相致意的姿势,到封建社会演变成了一种表示臣服的礼节。行跪拜礼的,总是臣服者、卑贱者。跪拜礼被掺入了一生中人格侮辱的成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敬畏仙人掌
  ①满目的苍凉里,是谁在吟唱那首不再归去的歌,我携带着我的命运之足在荒芜中行走,只是为了寻找不愿意丢失的梦!
  ②生命以其最沉默的方式绽放于无人欣赏的角落里,当我第一次注视她们的时候,我的心里流过一丝欣喜,因为远离的渴望,因为远离的惊奇!却在刹那间,看见车里那赞叹的眼神,我惊呆了,惊呆的不是那荒芜的山坡,也不是那鲜见草木的沟壑,而是我自己的眼神,所有美丽的梦残破成碎片,我用力地咬着自己的手指,丝丝疼痛传来,以此来证明我的头脑和意志是否足够的清醒,但是在那么的一瞬间我的灵魂却那么悲哀地流淌出最可悲的东西!
  ③不再有崎岖不平的盘山公路,穿过那些山谷,那些没有阳光的阴暗之地,那些危险的山上之路,山脚处的仰望和山顶处的俯视,油菜花黄的美景似乎只是在瞬间定格为一幅精彩的油画!生长于山村的我,明白那些美丽的赞叹只属于匆匆的过客,而这里的主人,她们从来没有想过去欣赏一幅最真实的风景,她们无力感叹生命之生存的奇迹,而我虽是过客,却又不是过客,那些缠绕于我心间的思考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我,又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
  ④路,平了,因为这里是高原之上,而低矮的山坡还是随着公路一个接一个的出现在眼前,有的山上,不见一棵树,也不见一棵草,还是枯黄的季节,抑或在某个时候,它已经厌恶了生长,选择了生命的终结。有的山上偶尔会看见一棵桃树或者梨树更或者是不知名的树,开花了,在那片苍凉的土地上,她们绽放得格外耀眼!我试图闭上双眼,忽视这些正在绽放的生命,然而,我却怎么也做不到!因为生命在世间的生存竞争,我是明白的!没有人可以自己选择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但是我们是可以”适者生存”的,这是真理,这也是定律,那几百公里的路途中,我选择了睁大自己的眼睛,我认真地审视那千沟万壑的山坡,和那一望只见遥远的高原。
  ⑤仙人掌,一个接一个的,到底有多高,实在难以说清楚;到底有多少,也很难说明白。但是当我回到城市的时候,一路的风景里,似乎只剩下那满山的仙人掌,而其他的什么也没有。在干旱少雨的贫瘠土壤里,大概也只有仙人掌才有生存的权力,不是沙漠,不是旱地,不是戈壁,但是那里也有人类的居住地,几十公里一户人家不是奇景,而耸立于山上的那些用泥土筑起来的房屋,屋顶上总见一块很大的石头,据说那是用来抗拒风的袭击的!残破的土墙,缝隙很大,我总担心一阵暴风雨就会把它埋葬;在那样荒芜的土地上,人的存在是那么的让人难以置信!我不知道生命之水来自何处,如果没有人走出去,也许他永远都不会知道在这个地球上还有人类,也许他永远都不会明白城市的灯红绿转,也许他永远也不会明白在东部的土地上有那么多的人擦肩接踵。我的大脑总是始终定格在那片荒芜中,那无法利用的土地,那没有人烟的土地上,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发展,去开发。走进西部,那不是口号,走进有人烟的地方,哪怕那里的贫穷让你无法正视,但是那里至少还有人生存的理由!而那一片仙人掌的山坡上,我们难道就让她们奇迹地生长在那里,繁衍子孙;而人类,没有空间可以生存的人类,就应该从那片无法供养的土地上离去吗?
  ⑥我窒息于自己的冒昧,但是摆在眼前的事实却又是如此鲜明地为我的冒昧提供证据!梦里醒来,是花开,梦里睡去,是花落,轻贱于生命的行为,不断地发生。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我们可以敬畏的生命,而是我们自己对生命的轻视!一次旅行,不是有奇迹的发生,而是有了奇迹的发现,因为第一次发现自己是没有资格埋怨命运,没有资格轻叹人生的!
  ⑦什么是娱乐,什么是享受,什么才是属于自己的人生,当我们被生活的点点滴滴打败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去想想那片土地上傲视生命的仙人掌,或是那几株迎风绽放的桃花!尽管她们不是生存于肥沃的土壤,也不是成长于主人的呵护,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她们的确开出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之花,哪怕是那片贫瘠得干旱得让小草逃亡的土地上!
  ⑧生命,是不再残碎的梦境,是不可轻贱的奇迹。如果你对这个世界的生存之道还有太多的埋怨,那么请你一定要从繁琐的生活中抽出一点点时间——哪怕是就一点点时间,去看看那里的仙人掌,你就会知道生命不是用来践踏的,更不是用来损害的!
  ⑨我敬畏那片土地,更敬畏我生命中的仙人掌!
(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敬畏仙人掌,是因为仙人掌的生命以其最沉默的方式绽放于无人欣赏的角落里。
B.作者敬畏仙人掌,是因为仙人掌生存于干旱少雨的贫瘠土壤里,在这里,充分显示了它生存的权力。 C.仙人掌懂得生命在世间的生存竞争,懂得“适者生存”的真理,便自觉地选择了缺少竞争、干旱少雨的贫瘠生存环境。
D.在仙人掌奇迹般地生长的地方,没有人类生存的空间,人们应该从那片无法供养的土地上离去。
E.当人们被生活的点点滴滴打败的时候,人们应该想想那片土地上傲视生命的仙人掌,从中获得生存的启示。
(2)文章开头说:“我携带着我的生命之足在荒芜中行走,只是为了寻找不愿意丢失的梦!”作者“不愿丢失的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寻找不愿意丢失的梦”的旅行中,“不是有奇迹的发生,而是有了奇迹的发现”,作者发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起名《敬畏仙人掌》,结合全文,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敬畏仙人掌”?通过作者笔下“傲视生命的仙人掌”,你从中得到了哪些“生存”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陶诗“远人村”新解
  现代人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句中的“远人村”的诠释大略分成了“远方的村落”和“远离人世俗情的村庄”两种。其本意究竟指什么,这还得结合陶渊明所处的具体环境来看。
  有人不同意把“远人村”译为“远方的村落”,理由是前句绝不能断为“暧暧——远——人村”,若这样,势必将断后句为“依依——墟——里烟”。“墟——里烟”明显不通,所以前句当读为“远人——村”。于是就出现释“远人村”为“远离人世俗情的村子”的说法。此说法颇有“六经注我”的嫌疑。
  “远人”一词,古即有之,《论语·季氏》中即有:“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孔子所云“远人”是统称,泛指生活在距离某国、家较远地方的人,主要强调地理距离的“远”。“夷狄”虽然也在远地,却并不称“远人”,因为在当时,“夷狄”是被排除在“人”之外的。“远”是地域差别,并不涉及所谓“华夷之辨”,与文化差异无关。迄至秦汉,周边少数民族不断被吸纳进入汉族社会,“远人”从地域距离的“远人”,衍变到“文化距离”的“远人”,向春秋时“夷狄”的意义靠拢。这时的“远人”和“夷狄”,都可指称“华夏”之外的异族,只是前者可能服从了“华夏”教化,得到“华夏”认可,较“夷狄”而言,“远人”在风俗习惯上更接近“华夏”而已。自秦汉以后,“远人”开始强调文化距离,词义转移,侵入到“夷狄”的外延。
  三国两晋之时,“远人”一词,着重强调族群的差别。“远人”的涵义,在两晋向“夷狄”靠得更近,“远人”逐渐变成异族的代称。春秋时代的“夷狄”,后来融入了华夏体系,如吴、楚等。秦汉时崛起的匈奴,则成了这一时代的“夷狄”,后慢慢被融入汉族社会。及至三国两晋,此时的乌桓、西羌等,则被视为“夷狄”。而在秦汉时被称为“夷狄”的西南夷、南蛮等,这时早在“中夏”文化覆盖之下,他们能被朝廷征辟做官,甚至身居要职,不再被视为“夷狄”,而被称为“远人”。东晋时“远人”的涵义即是如此。
  再回到本文的主题陶渊明的诗上。园田居位于庐江郡,而庐江郡正是南蛮异族聚居之地,也是陶渊明的故乡。陶渊明归隐故乡,家宅僻处南野,与当地的异族混居在一起,所谓“远人村”,当是他从自家庭院眺望到的异族村落。
  “远人村”是异族人群居的村落,还有一条旁证,即“村”字本身。“村”这种聚落形态,出现得较晚,大概源于东汉。到西晋末年,为躲避战祸,中原南迁的各豪族大家,亦采取“村”形式,广收田客、部曲,“村”的分布更加普遍。陶渊明所见的“远人村”,大概还只是异族人的聚落。
  “暧暧远人村”,正是陶渊明眼前景观的如实反映,并没有什么“远离人世俗情”的“大义”,若有,至多只是描绘出他归隐后在野外与“异族”杂居的事实。
(节选自李飞《陶诗“远人村”新解》,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关于“远人”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人”在《论语》中泛指生活在距离某国、家较远地方的人,与文化差异无关。
B.到了秦汉时期,“远人”向春秋时期“夷狄”的意义靠拢,体现出了文化差异。
C.秦汉以后,“远人”词义的外延扩大,将“夷狄”也包含在其中。
D.两晋时期,“远人”一词逐渐变成了异族的代称,着重强调族群的差别。
2.下列不属于作者不赞同将“远人村”解释为“远离人世俗情的村子”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从对仗的角度讲,不能将前句断为“暧暧——远——人村”,如果这样,后句必将断为“依依——墟——里烟”,而“墟——里烟”明显不通,所以前句当读为“远人——村”。
B.东晋时期,在秦汉时被称为“夷狄”的西南夷、南蛮等能被朝廷征辟做官,已不再被视为“夷狄”,而被称为“远人”。
C.陶渊明的故乡就是南蛮异族聚居之地,他归隐后,与当地的异族混居在一起,所以“远人村”应当是他从自家庭院眺望到的异族村落。
D.到西晋末年,为躲避战祸,中原各豪族大家南迁,由于他们亦采取“村”形式,广收田客、部曲,所以“村”的分布更加普遍。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春秋时的“远人”并不包括“夷狄”,因为在当时,“夷狄”是被排除在“人”之外的。
B.秦汉时,“华夏”之外的异族可以被称为“远人”或“夷狄”,如果服从了“华夏”教化,得到了“华夏”的认可,就可能被称为“远人”。
C.“夷狄”一词随着时代的变化有着不同的特指范围,在春秋时代指吴、楚等,在秦汉时指匈奴等,在三国两晋时指乌桓、西羌等。
D.作者认为“暧暧远人村”只是陶渊明对隐居后眼前景观的如实反映,并没有“大义”与情感的表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