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民警为保护大学生坠崖 获救学子表现冷漠  十多名复旦大学的学生被困在黄山上一段未开放的区域,为救学生一名民警坠崖牺牲。面对...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民警为保护大学生坠崖 获救学子表现冷漠
  十多名复旦大学的学生被困在黄山上一段未开放的区域,为救学生一名民警坠崖牺牲。面对一个生命的逝去,复旦学子不但没有感恩和反思,反而在论坛上大谈面对媒体如何公关,登山社该由谁来掌权,发表冷漠的言论“你们就该为纳税人服务”。
  复旦学子的冷漠寒了网友的心,高校学子对生命缺乏基本的尊重和敬畏,引来网上如潮的批评。“一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网友“Z思沫”说,“中国走到该重读鲁迅的时候了。”缘起获救学子返校忙“夺权”
  12月12日,18名复旦等校的大学生在安徽黄山风景区登山探险时迷路,在当地公安消防官兵的全力搜救下,18名大学生全部安全脱险,但黄山风景区公安局24岁的民警张宁海在护送学生们走出危险区时,不幸坠崖牺牲。
  “下午采访时,复旦学生冷漠的样子让我心寒。他们甚至连张宁海的追悼会都没参加,就匆匆回去了。”12月14日13时,安徽媒体记者“淡淡esse香”在新浪微博中对复旦学生的冷漠提出了谴责。
  “淡淡esse香”说,张宁海的遗体被搜寻出来,抬下山的时候,18个复旦大学的学生,并不是像报纸写的那样痛哭流涕,他们很平静,“甚至连采访都是我们追着问的,他们说要回上海,我们一路跟到他们乘坐的车前,一个男学生过来说‘不好意思,要上车了’。接着,把车门重重地关上。”
  这位记者说:“那一刻,有些东西比天气还冷。”
  “淡淡esse香”随后连续更新了数条微博,他为张宁海的牺牲感到不值,揭露了复旦学生在获救现场的无情无义,微博转发达4800多次。
  这些获救的学子,回到学校后,已经不再是山上恐慌的迷路人,摇身一变又成了校园精英。获救的18人中的杜彬是复旦登山协会成员,他在人人网与同学的一段对话,昨日被网友截图后放上微博。刚刚获救回校的杜彬“心理状态还可以”,在给同学的留言中透露“校方让大家克制”,“石翔”提醒杜彬要“学学危机公关。经过这次(风波),登协是你的了”,“你要学着去建立秩序……去协调关系,去利用资源。这是这个协会可以给你的”,杜彬回应“这次还得靠你们,我经验太不足了”,“先度(渡)过这次难关吧”。校园网不谈哀悼谈公关
  面对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在微博和其他论坛上,各地网友在沉痛哀悼,而最该反思的复旦校园论坛,却被网友连续爆出复旦学生们忙着讨论如何控制媒体,如何进行危机公关。
  昨日,有网友在天涯论坛贴出了复旦大学BBS的几封站内信,发信人“ciang”在信中说,“现在媒体都在宣扬复旦学生推卸责任,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因此“ciang”说,“复旦的新闻人若能在更广泛的媒体上客观地报道这件事,针对复旦的情绪就会很快消失”。他还表扬了上海某记者(复旦毕业)的报道,说其对复旦的影响好,如果换另一个记者写,绝对是反面效果。
  这位学生建议,复旦应该趁“黄山事件”的机会将以前的安徽关系巩固起来,民警的追悼会可以派一些校长或副校长参加,在此基础上,顺便争取生源,巩固其他关系。要多带几个院长和系主任去,让人看出诚意。最终,化坏事为好事是必然的,当然,这也考验了校方的公关水平。
  除此之外,复旦论坛上还出现了“事件中最不负责的表现是警察找到队伍后,要求立即下山,导致了警察坠崖,做这个决定的人就是最大责任人”,“危险区不能进去是不成立的,爬雪山怎么不被禁止”等说辞。
  烈士尸骨未寒,复旦论坛上竟涌现如此“理性”的分析和看法,网友看过都觉得“太冷血”。
  学生获救后的冷漠表现,复旦校园论坛上的“冷血”讨论,让网友将对一个无辜生命牺牲的悲伤化为对复旦、对复旦学生的谴责。
(1)下列对这篇新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生命是无价的。复旦学生在事发之后不去关心逝去的生命,而去关注如何挽回学校声誉、巩固地方资源等举动,实在令人心寒。
B.复旦学子如此冷静甚至冷漠地对待死亡的现象,不由得让人们想起了鲁迅,想起了鲁迅笔下的那群麻木的“看客”,“中国走到该重读鲁迅的时候了”。
C.复旦学生煞有介事地探讨媒体控制、危机公关的言论,让人们看到了复旦学生如此功利的一面,也让人们对复旦学生充满了失望,对当今的大学教育充满了绝望。
D.生命是平等的,没有高贵、卑贱之分。这些复旦学子即使几年后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也没理由在他人为自己丧命后,冷静甚至冷漠地对待死亡。
E.现在到了让大学生去感受生命、关注日月星辰、看看春花秋月的时候了。走进大自然的他们,自然会理解生命,从而学会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2)复旦学子有哪些冷漠行为令网友心寒?请简要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报道多处使用引语,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宁海的同事在网上发帖说:“这样的救援在黄山景区很多,这些‘驴友’在寻求刺激、寻求快乐的同时,有没有想到他们的无序行为会给其他人、其他行业带来很大的麻烦……”这个帖子引发了社会的广泛思考,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E
(2)①民警遗体被抬下山时,复旦学子异常“平静”的态度;②回校后的复旦学子们忙着讨论控制媒体、危机公关等事。
(3)一是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语言凝练,可以省去较多的叙述性文字。二是增强了表达的可信性和可感性。引用网友和复旦学子的原话,体现了文章的真实性,更能客观地反映他们的心态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4)①我们要做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人不可能不出错,出错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没有责任心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谅解和信任,无论从道德还是其他方面出发,复旦学子一定要反思自己的轻率行为。②生命只有一次,要学会尊重生命,尊重为你牺牲的人。复旦学子不尊重生命的表现令人不齿。③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复旦学子的莽撞造成的伤害是不必要的,本是可以避免的。(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民警为保护大学生坠崖 获救学子表现冷漠  十多名复旦大学的学生被困在黄山上一段未开放的区域,为救学生一名民警坠崖牺牲。面对】;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奴隶心态是怎样练成的?
狄马
  朋友有次外出返京没有买到票,只好求助于票贩子。票贩子每张票加价30元,很快将票送到朋友手中。朋友情不自禁地想:“其实票贩子也没什么。有了票贩子,出行方便多了。”
  因为“到车站买票”这样的信息对每个人都是对等的,它依据的是“先来后到”的原则。而现在,票贩子借助腐败的行业垄断制度买断了某一时段的全部车票,即车票由公开的售票口转到了个人手里。这时,乘客们除非集体“罢旅”,否则只能通过地下渠道和票贩子取得联系,它依据的则是“信息最灵者优先”和“钱最多者优先”的原则。但为什么朋友在那一刻不但没有感到愧疚,反而感到窃喜呢?不仅是窃喜,而且是由衷地表示感谢呢?为什么人性中的趋利避害原则轻而易举就战胜了正义原则呢?看哪!别人买不到,我竟然买到了。一种“幸免于难”的虚妄幸福使人一时忘记了自己也是受害者。这正应了鲁迅的话:“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这种“喜欢”实际上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具体体现。它的实质是通过泯灭自我,在内心确立一种牢不可破的主奴关系。这种主奴关系其实就是一种奴隶心态。一个人一旦在内心确立了一种奴隶心态,那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放弃的,包括人的尊严和生命。比如,我在车站买不到票,后来得知从票贩子那里可以搞到,我就很高兴,因为这背后潜藏的判断是,我本来就应该买不到票;等到见了票贩子,一问价钱,也就多加30元,同样很高兴,因为这背后潜藏的判断是,人家本来可以让我掏更多钱的;等到上火车时,列车员开始检票,她验过我的票,我上了火车,我就更高兴,因为这背后潜藏的判断是,票贩子本来是可以给我假票的。如果一个国家将土地、房产、交通、电信、能源、建筑等所有重要的资源都垄断起来,然后再转手倒卖给他们的亲贵,他们的亲贵再加价卖给我们的时候,我们每一个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是不是都要到“皇上”以及御用的“地贩子”“油贩子”“煤贩子”“路贩子”“水贩子”“电贩子”“房产贩子”那里去领赏,领完之后还得千恩万谢?
  这奴隶心态的另一极就是奴隶主心态。奴隶主心态就是主奴关系的主导者。比如,我无故打了你两耳光,你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因为我本来是可以打你三耳光、四耳光的:后来我不但送你去了医院,还付了医药费,你就更应该欢呼雀跃,因为我本来是可以坐视不管的;我枪***了你的父母,你也应该谢天谢地,因为我本来是可以凌迟、油烹、五马分尸的呀!
  这种包打天下、永远正确的逻辑,通常来源于一个从财富到思想,从肉体到灵魂实行全面控制的社会。要消除奴隶心态,当然首先要从根本上消除产生它的土壤。奴隶主没有了,奴隶自然失去了叩拜的对象,“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也就不治自愈。这就好比一个人酷爱给领导开车,现在领导都没有了,你给谁开去?历史上也确曾有像美国这样通过国家立法主动释放奴隶,甚至为了黑奴的解放不惜发动一场战争的先例。但从根本上看,奴隶的最终解放还是要依赖于奴隶意识的最后觉醒。人类文明前行的历史首先是一部精神觉醒史,其次才是一部运动抗争史。那些有着几千年吃人历史的国家就不用说了,即使在美国这样有着深厚自由传统的国家,没有千千万万个像黑人罗莎·帕克斯这样的普通民众的觉醒,黑人的自由和解放仍然是不可想象的。
1.下列关于“奴隶心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朋友返京因车票紧张求助于票贩子,事后沾沾自喜,认为票贩子的存在有利于社会和谐。
B.朋友的心态乃是人性中趋利避害原则战胜正义原则所产生的“幸免于难”的虚妄幸福感。
C.变成奴隶后“还万分喜欢”的心态实则是泯灭自我,也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具体体现。
D.朋友购买车票违背“到车站买票”及“先来后到”的原则,并在内心确立了一种主奴心态。
2.下列各项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奴隶心态的确立,可使自我丧失,放弃一切包括人的生命与尊严等有价值的东西。
B.奴隶主心态则为奴隶心态的对立面,其实质是一种包打天下、永远正确的统治者的逻辑。
C.如果“奴隶心态”得以确立,国家就会将土地、电信、能源等所有重要资源予以垄断。
D.按照奴隶主心态的逻辑,人们挨打受气、上当受骗都应当高兴才是,因为本来的后果要比这更严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朋友从票贩子那里拿到票后,内心欢喜甚至由衷地表示感谢,作者认为这与鲁迅先生所批评的“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相似。
B.奴隶主心态源于专制社会,消除奴隶主心态的关键在于要铲除其滋生的土壤。
C.有的国家为消除奴隶心态,治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甚至借助立法与战争。
D.人类前进的历史首先是精神觉醒史,奴隶的自由与解放有赖于普通民众的精神觉醒。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翡翠
立夏
  翡翠看完信,搁到一边,桌上几只蚕正窸窸窣窣啃着桑叶。翡翠想起信上提到的一个词:蚕食。真形象啊!翡翠看着它们贪婪的样子,突然觉得厌恶。
  信是超逸写来的。信上说:我们已到达陕北。虽然这里的生活很艰苦,但每个人都充满了信心。可惜你不能与我们同行,如果你来了,会觉得中国还是大有希望的。
  翡翠想起和超逸他们一起上学、办报、演话剧的日子,现在只剩下咀嚼和回味。他们都走了,独独丢下我一个。翡翠想象着他们在黄土高坡上的狂放自由和意气风发,不由得怅然若失。
  带信的是一个陌生人,他踏着嘎吱嘎吱响的木楼梯,找到翡翠家。现在,他就坐在翡翠的对面,等着翡翠的回话。
  “翡翠,给客人倒杯茶啊。”里屋传来苍老的声音伴着拉风箱一般吃力的喘息。翡翠应了一声,起身从锡罐里拿了一撮茶,放在瓷杯里泡上。茶汤有些发黄,叶片在水中起起伏伏,就像翡翠现在的心情。
  奶奶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所以翡翠无法跟着超逸他们一走了之。当然,还有一个原因翡翠没说。翡翠喜欢上海,她不喜欢黄土高坡。黄土高坡的风沙会让她如雪的肌肤迅速开裂、起皱,多可怕!
  现在的翡翠除了照顾奶奶,就是烹茶养蚕,这曾是翡翠向往的生活。可如今为什么让她觉得那么空虚呢?仅仅是因为超逸没在身边吗?好像也不全是。她觉得自己就像那些蚕,浑浑噩噩地活着,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
  那人啜了口荼,轻声说:“超逸同志说你非常可靠,我们现在很需要你的帮助。”
  翡翠想了想,又想了想:她扭头看到有风从窗口跑过,吹皱了她的翡翠绿旗袍,然后她说:“好吧。”
  翡翠出门时穿了一身小碎花的旗袍,嫩嫩的细藕样的手臂上,挎着一袋点心。那人说:“我们观察过,那个岗亭每天经过的百姓比较多,对带着良民证的,他们盘查得并不严,你只要把点心带过去,再把对方交给你的东西带回来就可以了。”
  电车开到桥头停下来,车上的人都要下车鞠躬并接受检查。翡翠努力想象着她正在演一场话剧,而她只是一个戴着面具的角色,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两个日本兵挨个儿看了他们的良民证,放他们过了桥。
  天赐茶室在闹市区,翡翠曾和超逸来喝过茶,她忘了当时喝的是什么茶,只记得超逸坐在她对面,眼睛亮亮的,像暗夜里的星。现在对面没有超逸,坐着一个剪着短发的女子,她们交换了点心和茶叶,说了会儿闲话。那女子说:“这茶很不错。”翡翠说:“嗯,很不错。”回来的时候,翡翠已经不那么害怕了。
  翡翠把一盆花放到窗台上。约摸过了一个时辰,那人就来了。打开茶叶包,仔细从里面摸索出几张绿色的纸条,对着翡翠说:“太好了!你相信吗,你现在所做的事,甚至比超逸他们所做的更有意义。”
  那人走后,翡翠小心地将茶叶收到锡罐里,又拿了一小撮在瓷杯里泡开。荼是好茶,有着翡翠一样鲜亮的颜色,泡到水中,叶梗朝下,芽尖朝上,竟如同一朵含苞欲放的兰花立在水里
  翡翠狂热地爱上了喝茶。把那些翡翠绿的叶片放进洁白的瓷杯,冲入滚烫的开水,叶片如同一朵朵兰花舒展,然后啜一口,清香扑鼻,真是美好的享受。至于那些泡过的茶叶,她也不忍丢弃,晒干后做成枕芯,每天伴着茶香入眠,她觉得心里特别安宁。
  事情发生在回来的时候。那个岗亭除了平时把守的两个日本兵和伪军外,又多了几个日本军官。那是翡翠第五次出门,此前的几次都很顺利,所以翡翠并未在意。她下了车,像往常一样,手里拿着良民证跟着排队的人流慢慢往前挪,却发现今天的盘查比往日严格得多,每人手里的东西都要打开来检查。翡翠突然就慌了。
  再过五六个人就轮到翡翠了,翡翠看着手里的茶叶包,脑子里仍然空空的。队伍停下来,正在过岗亭的人大概因为害怕,愣愣地攥着手里的大袋子,没有及时打开,日本兵哇里哇啦叫着,猛地拿刺刀一挑,袋子里的东西霎时滚落一地。
  翡翠突然尖叫一声,攥着手里的茶叶就往桥头跑。那天,很多人看到,一个身穿淡绿色旗袍的女子,轻盈地跃过桥栏,飘进了苏州河。她落在水中的样子,像极了一朵含苞欲放的兰花。随着她飘进河里的,还有撒得纷纷扬扬的茶叶。
  很多年以后,一个男人坐在苏州河边,那里不再有岗亭,不再有日本兵。男人将一把把茶叶撒入河中,嘴里喃喃地说:“好茶,翡翠。”(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翡翠看完信”一段,曲笔环绕,既交代了时代背景,也写出了人物的情态。
B.“他们都走了,独独丢下我一个”,小说用对话的方式写出了翡翠内心的怅然若失。
C.小说中两次出现“泡茶”的场景,同是泡茶,场景不同,反映的人物内心世界各异。
D.小说的主人公除翡翠外,还有未出场的“超逸”,可谓双线结构,双主人公叙事。
E.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
(2)小说中有两处“一朵含苞欲放的兰花”,请分别说明其含义,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全文,请简要回答小说为何以“翡翠”为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小说结尾为败笔,应当删除,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拉里·金谢幕
  2010年11月16日10时,当CNN演播室最后一盏灯灭时,穿背带裤、戴黑框老式眼镜的77岁老派型男拉里·金含着泪水从他纵横25年的舞台退场。
  在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里,他所主持的9点档“拉里·金现场”雷打不动地成为CNN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他作过40000次现场采访,采访对象囊括各界要人、名人和新闻热点人物。他被誉为“广播界的拳王阿里”,《时代》杂志称他为“麦克风大师”。
  本名劳伦斯的拉里·金回忆说:“除了做一个广播人,我这辈子没想过做其他的事。”
  当大多数男孩梦想成为一名球星时,他想成为一名播音员,他常常模仿当时纽约著名的播音员瑞德·巴伯。当伙伴们打球时,他习惯跑到球场座位的后排,卷起记分卡当麦克风,扮演起现场球赛的解说员。
  高中毕业后,他推销过牛奶,投递过包裹。后来,一位CBS播音员建议他去迈阿密碰碰运气,南佛罗里达州的广播媒体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一个新手可能会找到机会。
  在迈阿密的酷热中,屡屡碰壁的劳伦斯最终敲开了其中的一扇门,他被WAHR电台录取为一名清洁工。一天,当一个播音员临时缺席时,劳伦斯终于等来了机会。开播前,电台老板一眼瞥到桌上摊开的报纸上的一则广告,他说:“你就叫拉里·金吧。”
  于是,男孩在电波里告诉听众:他叫拉里·金,这是他的第一次广播,他感到很害怕,此刻,他的老板正在玻璃窗那头朝他咆哮……
  从1957年3月1日这天起,拉里·金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之后他再也没有在麦克风前害怕过,他已经学到一点:脑袋里有什么想法,就全部说出来。
  20世纪60年代,拉里·金和他这一代的美国媒体人经历了最不可思议的岁月,肯尼迪当选,1968年芝加哥、迈阿密党派大会,然后是肯尼迪遇刺……拉里·金抓住每一个路过迈阿密的名人,让他们开口。事实上,只要他们一坐在他的面前,就会被他的魅力俘虏。
  当事业蒸蒸日上时,拉里·金的个人生活却失去了控制。他开始花钱如流水,四处借贷,很快债台高筑。当他还不上一笔5000美元的高利贷时,被人以“盗窃罪”告上法庭。拉里·金为之付出了沉重代价,被驱逐出注重个人声誉的广播电视界。
  但是,拉里·金顽强地存活下来了。他别具一格的主持才华,引起了媒体大亨特德·特纳的注意。1985年,他被邀请到刚刚创办的有线电视新闻网。在CNN,“拉里·金现场”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从罗斯·佩罗宣布竞选总统到戈尔和佩罗1993年的电视辩论,再到辛普森***妻案,拉里·金对热点新闻人物的采访吸引了大批美国观众,“拉里·金现场”成为全美收视率最高的谈话节目。
  “他培养了美国人民每晚打开有线台的习惯。这不光对CNN来说很关键,也是有线新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CNN总裁乔·克勒高度赞扬他的贡献。
  和诸多咄咄逼人的美国电视记者不同,拉里·金的提问方式是温和的、非挑衅性的。他以问软性的、开放式的问题著称,偶尔会夹杂着一些小小的不敬和调侃。这使得那些想表明自己立场、同时避免被挑战的名人喜欢接受他的采访。
  “他就像你在任意一处街角碰到的一个普通人,你可以和他一边吃面包圈,一边轻松自然地闲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霍华德·罗森伯格认为,拉里·金能做到风靡25年不倒,一方面是因为他着力经营“普通人”的形象;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把一些人们想见到的人物带进他的节目,并且谈论他们想听到的话题。
  拉里·金的确有一种令人放松的能力,让受访嘉宾们敞开心扉——当然是他们愿意的那部分。拉里·金认为,自己46年的职业生涯、采访过40000人的唯一经验就是倾听,这也是他认为唯一的学习方式——“每天早上,我都告诉自己:我今天所说的一切都让我学不到什么,所以如果我想学习,我必须倾听。”
  他把自己的角色比作一根导管,“我个人的观点并不重要,我不用‘我’这个词,唯一重要的是受访嘉宾”。早年,拉里·金曾问一名天主教神父有几个孩子,“他脸上的表情,到今天还时不时地出现在我的噩梦里”。拉里·金露出恶作剧的微笑。(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2010年11月16日10时”一句强调拉里·金谢幕的时间,暗示其“谢幕”的意义很大。
B.拉里·金年少时就立志做一名播音员,后投身于有线电视新闻,缔造了CNN有线电视的辉煌。
C.20世纪60年代,拉里·金对芝加哥、迈阿密党派大会及肯尼迪等进行了采访,受到了CNN总裁的高度赞扬。
D.拉里·金的采访素以开放性著称,虽然其间夹杂大不敬与调侃,但许多著名人士仍喜欢接受他的采访。
E.拉里·金认为自己的成功得力于经营“普通人”的形象,所以他对自己的角色有清晰的定位。
(2)文章从拉里·金从CNN演播室退场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拉里·金被誉为“广播界的拳王阿里”“麦克风大师”,请概述其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就拉里·金的成功给人的启示,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欣赏的精神自由
朱以撒
  ①苏东坡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有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这除了反映出每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有其个性之外,还反映出欣赏者审美趣味有差异。
  ②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全然相同的欣赏。葛洪说得好:“观听殊好,爱憎难同。”可是,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力却是不易的。在许多场合上,欣赏如此陈陈相因,甚至把前人的欣赏定论移过来,代替自己的赏评。如此,欣赏之前要“去蔽”则不是庸人自扰。
  ③千百年来,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充栋宇而汗牛马,给后人形成定势,无形中成不二法门,影响和约束着不同见解的展开,以至于欣赏循旧辙而无新意。其次,名流效应也给人以消极的影响。每每欣赏作品,先关注书者名姓。这类欣赏观的失误,在于它针对一个人,而忘记了应该针对他的作品,只有面对作品才是可靠的。因此对于一幅秦简或汉简,无论是出自寻常巷陌人家、守境戍边的兵士,还是出自小篆或隶书的名家学者,如能屏弃名流观、职务观,以寻常心态窥之,将有助于欣赏到其中大同的本真韵致,取得独到的审美效果。
  ④狭隘的欣赏也是需要抵御的。欣赏过程形成的积弊、陋习,使欣赏受到局限,格局狭小,浮薄相扇。譬如地域审美的局限,南朝偏安江南,高谈玄理,品第风流,登山临水,流连诗酒,耳闻丝竹管弦雅乐艳歌,目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对北朝苍茫刚硬棱角毕露的书风未免不适。而北朝人在朔漠苍凉胡马嘶风中,感受着劳作艰辛悲笳动月的粗犷浑厚,也认为南朝书风软媚。对作品的欣赏长期以来还形成了诸多的流派,如同滚滚江河的上游总有细散的小支,在一泻而下的同时又分成枝杈,这是艺术欣赏的常态,差异也就成了必然。而有人却总喜欢操起斧子,东砍西斫,如持这种欣赏观的人同时又拥有评判权柄,则害莫大焉。“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这还有什么欣赏的精神自由可言?
  ⑤只有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而不是名气、职务这些附加的方面,作品的欣赏才能真正变得自由,同样的艺术形象才能于不同的审美意识之中,与每一个头脑产生交融,从而催化出新的形象。从作品欣赏出发,不同的见解都是正常的。或者说,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欣赏。面对王羲之的书法,南朝人卫铄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杜甫则认为“书贵瘦硬方通神”。萧衍称王羲之书“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韩愈则认为“羲之俗书趁姿媚”,不同的审美见解,给后人营造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而如果把书法欣赏从审美范畴拖曳出来,纳入道德伦理空间,认为“人品高,书品亦高;人品低,书品亦低”,既简单又粗暴,更得不到欣赏真谛。
  ⑥生存论的本体把欣赏视为人的精神生存方式之一,而精神的存在又是人的高级生存状态,所以我认为在人的生存状态中,最重要的,是欣赏者自身。(选自《阅读与鉴赏》,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欣赏同样的书法艺术作品产生差异”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欣赏者审美趣味有差异。
B.对作品的欣赏长期以来形成了诸多的流派。
C.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繁多,给后人形成定势。
D.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欣赏。
2.关于“欣赏的精神自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欣赏者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力,不陈陈相因,不把前人的定论移过来。
B.欣赏者要有新意,不循旧辙,不循名流效应。
C.欣赏者显示不同的审美见解,也给后人营造一个思考的空间。
D.欣赏者把书法纳入道德范畴,以人品论书品。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欣赏之前要“去蔽”是指在书法艺术的欣赏中要彻底舍弃前人的欣赏定论,确立自己独立的欣赏趣味。
B.南北朝人对书法欣赏有不同的审美趣味,那是他们的生活环境、习惯、品位不同所致。
C.所谓“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是说欣赏者从作品本身出发去欣赏,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
D.文章开头引用苏轼的诗句,把杨玉环与赵飞燕作对比,生动地说明了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存在差异这一问题。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优哉游哉
【德】海因里希·伯尔
  在欧洲西海岸的一个码头,一个衣着寒碜的人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
  一位穿着很时髦的游客迅速把一卷新的彩色胶卷装进照相机,准备拍下面前这美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蔚蓝的大海,雪白的浪花,黑色的渔艇,红色的渔帽。“咔嗒”。再来一下,“咔嗒”。德国人有句俗话:好事成三。为保险起见,再来个第三下,“咔嗒”。这清脆但又扰人的声响,把正在闭目养神的渔夫吵醒了。他睡眼惺忪地直起身来,开始找他的烟盒。还没等找到,热情的游客已经把一盒烟递到他跟前。“咔嗒”。这第四下“咔嗒”是打火机的响声。于是,殷勤的客套就结束了。这过分的客套带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游客操着一口本地话,想与渔夫攀谈来缓和一下气氛。
  “您今天准会捕到不少鱼。”
  渔夫摇摇头。
  “不过,听说今天的天气很利于捕鱼。”
  渔夫点点头。
  游客激动起来了。显然,他很关注这个衣着寒碜的人的境况,对渔夫错失良机很是惋惜。
  “哦,您的身体不舒服?”
  渔夫终于从只是点头和摇头到开口说话了。“我的身体挺好,”他说,“我从来没感到这么好!”他站起来,伸展了一下四肢,仿佛要显示一下自己的体魄是多么强健,“我感到自己好极了!”
  游客的表情显得愈加困惑了,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问,这疑问简直使他的心都炸开了:“那么,您为什么不出海呢?”
  回答是干脆的:“早上我已经出海了。”
  “捕的鱼多吗?”
  “不少,所以也就用不着再出海了。我的鱼篓已经装了四只龙虾,还捕到差不多两打鲭鱼……”渔夫总算彻底打消了睡意,气氛也随之变得融洽了些。他安慰似的拍拍游客的肩膀。在他看来,游客的担忧虽说多余,却是深切的。
  “这些鱼,够我明天后天吃了。”为了使游客的心情轻松些,他又说:“抽一支我的烟吧?”
  “好,谢谢。”
  他们把烟放在嘴里,又响起了第五下“咔嗒”。游客摇着头,坐在船沿上。他放下手中的照相机,好腾出手来加强他的语气。
  “当然,我并不想多管闲事”,他说,“但是,试想一下,要是您今天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八次出海,那您会捕到三打、四打、五打甚至十打的鲭鱼。您不妨想想看。”渔夫点点头。
  “要是您,”游客接着说,“要是您不光今天,而且明天、后天,对了,每逢好天气两次、三次,甚至四次出海——您知道那会怎样?”
  渔夫摇摇头。
  “顶多一年,您就能买到一台发动机,两年内就可以再买一条船,三四年内您或许就能弄到一条小型机动渔船。用这两条船或者这条机动渔船您也就能捕到更多的鱼——有朝一日,您将会……”他兴奋得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您将可以建一座小小的冷藏库,或者一座熏鱼厂,过一段时间再建一座海鱼腌制厂。您将驾驶着自己的直升机在空中盘旋,寻找更多的鱼群,并用无线电指挥您的渔船,到别人不能去的地方捕鱼。您还可以开一间鱼餐馆,用不着经过中间商就把龙虾出口到巴黎——然后……”兴奋又一次哽住了这位游客的喉咙。他摇着头,满心的惋惜把假期的愉快一扫而光。他望着那徐徐而来的海潮和水中欢跳的小鱼。“然后——”他说,但是,激动再一次使他的话噎住了。
  渔夫拍了一下卡住了嗓子的他。“然后又怎么样呢?”他轻声问道。
  “然后,”游客定了一下神,“您就可以优哉游哉地坐在码头上在阳光下闭目养神,再不用眺望那浩瀚的大海。”
  “可是,现在我已经这样做了,”渔夫说,“我本来就优哉游哉地在码头上闭目养神,只是您的‘咔嗒’声打扰了我。”
  显然,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他若有所思地离开了。此时,在他心里,对这个衣着寒碜的渔夫已没有半点的同情,有的只是一点儿嫉妒。(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中游客开始想与渔夫攀谈时,渔夫只是摇摇头和点点头,表明他敷衍游客,不想在闭目养神时被打扰。
B.游客满怀热情地开导渔夫,文中采用了“延迟”手法,让游客对渔夫的开导在一组组对话中完成,增强了小说的曲折性,使叙事更加生动。
C.文中的渔夫衣着寒碜,却优哉游哉地在码头闭目养神,作者在对比中刻画了一个慵懒、不思进取的人物形象。
D.文中采用对话的语言形式,游客喋喋不休,渔夫寡言应付,符合当时的场景和人物身份,显得真实可信。
E.文中的五次“咔嗒”声是形容照相机或打火机的响声,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小说开篇写一个衣着寒碜的渔夫“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描写游客和渔夫时,多处采用对比映衬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最后一段写“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他若有所思地离开了”,试探究游客离开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