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读 柳 永 梁 衡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
题目
题型:0131 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读 柳 永
梁 衡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宫词中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比如这首传唱900年不衰的名作《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一读到这些句子,我就联想到第一次置身于九寨沟山水中的感觉,那时照相根本不用选景,随便一抬手就是一幅绝妙的山水图。现在你对着这词,任裁其中一句都情意无尽,美不胜收。这种功夫,古今词坛能有几人。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死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要这种气候下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了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盘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一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如何了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但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选自《把栏杆拍遍》东方出版中心2006 年出版。略有删节)
(1)选文开头说“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柳永对词的发展所作出的主要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理解“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全文,回答:
 ①文章题为《读柳永》,说说“读”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概述“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从柳永的人生遭遇和做人成事的经历中论述了一个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请你从古今名人中举出一两个这样的例子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改变了词的题材,把词从宫词中解放出来,大胆地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意对即可)
(2)这句话是说,某些人某些成就的取得完全不是他们个人主观追求而来的,完全是一种机缘巧合,是某一个特定的条件成熟之后,无意的促成的结果。就像那墓碑上的字一样,它的书写者是谁人们也不知道,但却无意中成为后世人们临摹的范本。柳永的成就也是如此,柳永当初创作时,绝不会想到他的创作能成为千古绝章,更不会想到后人如此地推重他,使他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意对即可)
(3)①一方面,作者对柳永的认识,是读他的诗文而获得的。“读”字用得准确。另一方面,本文侧重探索的是柳永的精神世界,“读”字用得传神。
   ②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意对即可)
(4)苏轼被贬黄州,但黄州的山水明月给了他无穷的才思,《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得以闪耀着文学艺术的光辉。范仲淹被贬苏州,好友滕子京的真情相托,洞庭湖的阴晴风景,使《岳阳楼记》得以横空出世,光耀后人。(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读 柳 永 梁 衡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儒家安身立命之道  
  “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可是“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 在《论语》中,已分别论及安、身、立、命,但还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所谓“思诚”,就是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至于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孟子不可能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只能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他称之为“求放心”。他指出,现实的人之所以流于不善,并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他慨叹:连自己家的鸡犬丢失了,知道找回来;可是自己的本心丢失了,却不知道找回来,真是一种悲哀!他对这种人的忠告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选择外在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谓“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用传统的说法,就是“人性善”,就是“人为贵”。这个“身”字很要紧,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所谓“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用传统的说法,就是“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一个世界”的基础上,没有设置彼岸世界。儒家认为,在现实的人生实践中就可以达到超越的目标,不必企慕彼岸世界,也不必寄希望于来世。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们的其他信念相兼容。一个人认同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并不妨碍他接受任何宗教信仰,也不妨碍他接受任何政治理念。只要这些信念有助于人格的自我完善,儒者都会表示充分的尊重。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实行现代转化,可以成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精神文明程度固然同物质文明程度有关系,但不会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提高,需要人们有意识地去“建设”。如果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人们的精神世界将会坍塌,物质文明也将随之失掉价值。(2010年3月3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有关“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系统的过程。
B.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就是儒家的“人性善”主张。
C.儒家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们的其他信念相兼容。
D.儒家安身立命之道是一种外在超越路向的精神生活方式。
2.下列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思诚”就是要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B.“求放心”就是要求那些不善的人,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最终扮演好天民的角色。
C.“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善”,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依据。
D.“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不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而是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说明孟子不否定人生的价值。
B.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 “人生是苦”的说法,这些说法表明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是选择在外的路向。
C.因为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没有设置彼岸世界,不必寄希望于来世,所以儒家都是无神论者。
D.如果只注意建设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不能提高,也会影响物质文明的价值。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感念祖先
李汉荣
  ①记得童年时,我家的堂屋里是供着先人的灵牌的,每当逢年过节,比如除夕、父母亲的生日、中秋夜,我们兄弟姐妹都要在父母带领下,向先人们跪拜、叩头、献祭。那时我还未上学,也不识字,不懂得辈份的排序,更不理解这里面的宗教的、伦理的奥秘,但隐隐觉得一种神秘,一种对时间的畏惧,一种生命传递的深奥秩序。我常常望着排列整齐的先人们,想象着,倘若他们真的能活过来,从他们的姓名里走出来,忽然站在我们面前,他们会说些什么?
  ②不等我上学读书,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大地,也毁掉了被指责为“封建遗物”的先人牌。先人们从此失踪了,彻底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当时还隐隐觉得痛快:这样至少解放了膝盖,从今再没有祭礼,再不用叩头下跪,再不用吃先人们“吃”剩下的东西。从此,我们不再有先人,我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自己是谁的后人。
  ③多年后我才知道,先人失踪的那一刻,我们也失去了仅有的一点仪式化的生活;先人彻底死去的那一刻,寄存在时间中的那点不死的灵性和记忆,从此也彻底死去;先人退出了我们的时间,我们也退出了古今相连的时间。从今,我们活在时间的碎片里,记忆的线索被一把揪断,时间和生活从此变成碎片。先人失踪了,从此我不知道我是谁的后人。
  ④关于我的曾祖父的有关说法已接近于传说了。据说他当过土匪,有一次大雪封山,他与土匪兄弟们失去联系,躲在山洞里险些冻饿而死,一个猎人救了他,为了报恩,他就拜猎人为兄弟,并从此成为勤劳的良民,后来发家致富,娶猎人妹妹为妻,为了纪念与这深山的缘分,他自己为自己另改了名字:缘山。
  ⑤我的这位祖先,他扑朔迷离的身影,他波浪迭起的生平,使线形的时间充满了曲折,使平常的、农业的家谱,有了峰峦般的悬念。
  ⑥我的祖先仅仅就是这位祖先吗?不,那位猎人也是我的祖先,那饥寒中的搭救,不仅搭救了一个土匪的性命,而且搭救了灵魂,也顺便搭救了--遥遥地搭救了我,使我有可能成为他的后人,使我的语言能对他进行隔世的诉说,此刻,我知道,比起我的祖先,有一个人更像我的祖先,他搭救了我的祖先,也把我从虚无中搭救出来,使我成为我祖先的后人。
  ⑦生命作为整体看似顽强,而具体的生命极其脆弱。孕妇的一个猛烈喷嚏,可能断送一个生命;路人的一缕善念、一个援手,可能搭救某个陷于绝境的命运。
  ⑧我常常想象,在世世代代不停传递的血脉到达之前,一路经历了几多凶险、几多不测、几多火情、几多潮汛?这血脉如同火把,穿过黑夜又进入黑夜,然后又穿过黑夜。风吹、雨浇、悬崖、深谷、天灾、人祸,举火把的那些手,稍有闪失,都会使火把熄灭,火种失传,都会使一线血脉中断,一座庙宇倒塌,一个家庭绝灭。而终于,血脉穿过时间的千山万水,到达了此刻,到达了我。细想想,这怎能不是一种奇迹。
  ⑨我当感念,怎不感念:激流中的那只船,搭载了我下沉的祖先;黑夜里的那盏灯,抚慰了我迷路的祖先;那只可敬的大白狗,惊醒了熟睡的家族,斥退了行凶的恶人,营救了我那安分守己的祖先;还有,那只灰母鸡,以它温顺的死,它宿命般的牺性,营养了虚弱的孕妇,那清香的鸡汤,那清香的渐渐红润的黎明。我们总是不得不在世界的柔弱部位,索取别的生命的温热,以减少我们自身的寒冷。此刻,我不能不说,我的生命与几百年前的那只灰母鸡有关,在那个早晨或夜晚,当雄鸡开始第二次啼鸣的时候,那只灰母鸡,它温存地(多么值得同情和感恩)帮助了我的祖先……
  ⑩是的,我常感念,怎么不感念?情到真时,思到深处,我发现--时间深处那些渐行渐远的人,都是我的祖先;这涵纳我的天地,这环绕我的万物,都是我的祖先…… (选自《散文》2005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题目为“感念祖先”,在这篇文章中,“祖先”不只是我的曾祖父,还有那个猎人。
B.“祖先”的范围已延伸到整个人世和广袤的宇宙万物,让我们内心笼罩着对“祖先”的感恩、怀想、谦卑和祈祷。
C.文中说到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毁掉了被指责为“封建遗物”的先人牌,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对“封建遗物”的毁灭的一种狂喜之情。
D.我们不能忘记祖先,他们代表了中华的历史,古老的礼仪,丰富的艺术等一切传统文化。失去他们,我们就一定会失去必有的仪式化的生活。
E.本文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使天地万物具有了生命,诚挚地表达了对它们的尊敬和感怀,同时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充分表达了对万物普遍的感念。
(2)作者在第②段中说:“先人们从此失踪了,彻底退出了我们的生活。” 请问“失踪”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⑤段,作者叙述了自己曾祖父的生平。联系全文看,这两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章开头回忆了儿时“在父母带领下,向先人们跪拜、叩头、献祭”的情景,联系全文来看,你认为作者对这种仪式的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你认为在当下社会里应该怎样来感念祖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寓言课上的预言
李克南
  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姜琳,正在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一只狐狸见到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就赞美乌鸦羽毛漂亮、身材健美,并说要是再唱支歌那就更可爱了。乌鸦心里高兴就开始唱歌,可是刚一开口,嘴里的肉就掉在了地上,狐狸叼起肉得意洋洋地走了。
  姜琳讲完故事的寓意,让大家做练习,她说:“同学们,请你们每人对受骗的乌鸦说一句话。”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按老师的暗示对乌鸦说,以后别再虚荣了,听了恭维话就得意忘形,要接受教训。只有一个名叫董玉素的胖乎乎的女孩说:“乌鸦,你别难过了,再吃肉时我分给你一块。”
  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姜老师说:“你这个孩子,是非不分,就像《农夫和蛇》那则寓言里讲的农夫一样,将来走到社会上非吃亏不可。”小玉素心里不服气:乌鸦受骗心里正难过呢,它这个时候一定最需要好朋友的安慰了。
  接着,姜老师又说:“大家再想想,如果乌鸦和狐狸再见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学们抢着回答:无论狐狸怎么夸奖乌鸦,乌鸦就是不理它,最后,狐狸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老师说:“同学们回答得都很正确。”这时,一个小男孩高高地举起手说:“狐狸是狡猾的,它不会再重复老一套办法了。”老师问:“那你说会怎样?”
  于是,那小男孩绘声绘色地讲道:“狐狸再一次见到乌鸦,就对乌鸦说:‘乌鸦老弟,上次我骗了你的肉,真是对不起,我妈妈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我,要我再见到你时,一定要向你道歉,如果你不肯原谅我,我就站在这里不走了。’乌鸦见它说得很诚恳,就对它说:‘狐狸大哥,我原谅你了。’乌鸦一说话,嘴里的肉又掉了,狐狸赶紧跑过去把肉抢了过来。狐狸正要把肉吃下去,忽听乌鸦在树上哈哈大笑,‘臭狐狸,这回你死定了,我在肉里下了毒!’狐狸一听,连忙把叼到嘴里的肉吐出来,跑向不远处的小溪边,不停地用水漱口。这时,乌鸦从树上飞下来,不慌不忙地叼起地上的肉飞走了。”
  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吴宝河同学想象力很丰富,故事讲得也很精彩。好好努力,日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的。”
  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老师姜琳,已经成为一名著名的特级教师。
  这天,她作为教育界知名人士,应邀到一所监狱,为那里的服刑人员作帮教演讲。到了那里才发现,一同受到邀请的还有本市享有很高声誉、由下岗职工组成的“三实”家政服务公司的女经理,她就是当年那个安慰受骗乌鸦的小女孩——董玉素。让她料想不到的是,演讲结束,代表监狱服刑人员发言的那个穿着囚服的人,竟是她当初预言会成为作家的吴宝河。
  两个身份悬殊的人同时叫她老师,让姜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听了董玉素介绍她的“三实(诚实、踏实、朴实)”公司经营理念,以及她对服刑人员充满关爱、鼓励的话,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确答案,去安慰寓言中被讽刺、嘲笑的对象——乌鸦,这是多么可贵的童心、爱心!而那个年纪小小,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后面,又隐藏着多么可怕的东西啊。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自己当年怎么就没有想过呢?(《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的题目《寓言课上的预言》十分新颖,巧妙地运用了谐音,“寓言”是故事的载体,“预言”是故事的焦点,题目引人入胜,读完小说,回味无穷。
B.“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这是典型的侧面描写。
C.小说的构思有些脱离现实生活实际,20年后董玉素和吴宝河的变化与20年前的反差太大,而且生活中不可能有这么巧合的事情。
D.小说结尾“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表明姜琳老师又在犯一个新的错误,难道吴宝河的犯罪一定与家庭有关吗?
E.小说的主旨是,通过董玉素和吴宝河两个孩子的成长历程的叙述,引发人们进一步对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巧妙之处,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姜老师的“预言”或“反思”你怎样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等国家***,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链接:泰山皮影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6月8日--6月18日,中华世纪坛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泰山皮影传人范正安受邀表演了《石敢当铲除恶狼精》。泰山皮影的独特之处是演出只有一人完成,左脚踩鼓,右脚敲锣,口中演唱,双手指挥皮影。其曲风是山东大鼓,人物的语言和性格也有着鲜明的山东色彩。
1.下列对“皮影”的定义,正确的一项是(     )
A.“皮影”是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B.“皮影”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
C.“皮影”是用灯影达到艺术效果,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平面偶人表演的一种戏剧形式。
D.“皮影”是民间艺人用皮制品手工、刀雕彩绘制作成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借助白色幕布和灯光进行戏剧表演的艺术。
2.下列对“皮影”艺术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皮影”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
B.“皮影”为了适应其幕影表现形式,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
C.“皮影”的人物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淳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雕功流畅,着色艳丽,通体透剔,四肢灵活。
D.“皮影”不只可用于演出,还可用于耍玩娱乐,甚至还可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品。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 B.泰山皮影的曲风是山东大鼓,人物的语言和性格具有鲜明的山东色彩,更为独特的是它是由一人独立完成的,手脚口并用。
C.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泰山皮影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是最好的证明。
D.中国皮影戏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开近代电影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发展的先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永远的母亲
  北方的季节,说变就变。好像时令就是命令。万物都违抗不得。春天到了,再坚硬的土地也得按时返青;秋天走了,再蓬勃的树叶也得屈尊枯萎。这是老天定下的时刻表,即使在这个弹丸小镇上。它仍然被一丝不苟地执行着。
  振青嫂紧了紧身上的旧毛衣,使劲搓搓手,重新操起扫帚,一下下地扫过去。冬天越近,土地就越显得干硬,扫帚划过,响起刺耳的“咝啦”声,振青嫂的手也一阵阵干冷地疼痛。她只能把扫帚握得更紧,仿佛那是她的命一般。
  其实,这把扫帚也的确是她的命,就像身上这件脱了线退了颜色的旧毛衣是她唯一的外套一样。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七年。而七年前,她还是一个面庞红润的少妇,一个温婉朴实的母亲。只是后来,与她同来城里打工的丈夫弄丢了孩子,于是她失去了自己唯一尊贵的身份--母亲。她的亲亲的儿子豆豆,那时才只有五岁呢。
  “找不到孩子,我就死在这儿!”每次回想这句话,振青嫂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比坚强的女人,就像扫帚下枯黄的叶片,干瘪苦涩但筋骨嶙峋。
  现在,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跑到她面前,打扰了她的回忆。小男孩有五岁左右,这让振青嫂想起了自己的心头肉,她忍不住暗地里比较:脸盘有点像,都是圆圆的,个头、胖瘦也差不多。不过,豆豆是双眼皮,比眼前这一个要漂亮些,而且,豆豆一边一个小虎牙,没有比他更惹人疼的孩子了。这样想过之后,振青嫂心中竟然略觉安慰。但是,既而她就想起:豆豆离开她已经七年多了。她不禁又将目光投向那个小男孩,这一次,他越看越像小豆豆了。 “豆豆--”振青嫂伸出手去。其实,几年来,她已经习惯于管所有的小孩子叫豆豆。可眼前的孩子显然被这个陌生人吓着了,小嘴一撇,就跑开了。振青嫂叹口气,这种情景她也早就习惯了,岂止孩子如此,这里的大人,哪一个不是经常对她指指点点,有时还甩下一句“神经有问题”,好像丢了孩子并非她的不幸,而是她的罪孽。当然,如果振青嫂有文化,如果她也读过鲁迅的话,她也许会知道,我们中国人是善于淡化悲剧的,尤其是淡化别人的悲剧。小男孩穿着鲜红的羽绒服,像一团小火球在马路牙子附近滚来滚去。振青嫂很想掉过头专心扫地,可那个可爱的身影像钉在了脑子里,一再吸引她的目光。于是,振青嫂又紧了紧毛衣,想到自己初为人母时的兴奋和紧张,焦虑和不安,这让她心里有些酸涩。仅仅是酸涩而已,也许她已在痛苦中浸泡太久,只能体会出除痛苦以外的感觉了。
  也许这个平凡的下午注定要爆发一场灾难,当一辆重型卡车向小男孩驶去时,振青嫂头发倏地竖了起来,浑身酸麻,像要散架一样。而这个胖宝宝显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直到他被一记扫帚扫到三米开外,直到那个让他害怕的女人倒在车轮下。他才看着地上那一摊暗红的血,“哇”地哭了出来,而他哭的原因,可能是刚才摔倒时伤了自己的膝盖。
  振青嫂仰面朝天地躺着,突然发现小镇的天空其实很蓝很蓝,而且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么瘦狭,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现在,躺在地上,她在剧烈的疼痛中感到久违的舒适。围在她身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逐渐扩大的脸……
  “没想到这个女人还挺勇敢!”
  “哪儿啊,她肯定把孩子看成自己丢的那个了。”
  “可她的孩子,少说也有十二岁了呀。”
  “要不怎么说,她脑筋还是不清楚……”
  “唉,啥人啥命,这样去了,也算她的造化。”
  振青嫂突然觉出自己的伟大了,这些所谓的城里人,哪里懂得她的心思,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而她,现在终于躺倒在自己扫了七年的干干净净的大街上了,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想念她的豆豆。也许孩子在另一个世界等她,在那个世界里,她有一所房子,她可以在厨房里煮汤、煎鸡蛋,在客厅里看电视、织毛衣,一定要织两件,一件给自己,一件给她的豆豆……
1.找出文章前两段中隐含的自然环境描写,并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下面这两句话的理解。
(1)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文章第四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小说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