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5题。沈从文的妩媚卞毓方  一地的山水都在向一人倾斜,车过桃源,傍沅水曲折上行,你便仿佛一头闯入了沈从文的领地:白浪滩头,鼓棹呐喊的是他...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5题。沈从文的妩媚
卞毓方
  一地的山水都在向一人倾斜,车过桃源,傍沅水曲折上行,你便仿佛一头闯入了沈从文的领地:白浪滩头,鼓棹呐喊的是他的乌篷船;苍崖翠壁,焰焰欲燃的是他的杜鹃花;吊脚楼头,随风播扬的是他热辣而沙哑的情歌;长亭外,老林边,欢啭迎迓的是他以生命放飞的竹雀——如他在《边城》中一咏三叹的竹雀。
  这个人似乎是从石缝突然蹦出来的。若干年前,我在三湘四水滞留过九栽,其间,也曾两次云游湘西,记忆中,绝对没有他的存在。他是水面晃漾的波纹,早已随前一阵风黯然消逝;他是岩隙离披的兰芷,早已被荒烟蔓草遮掩。那年月,山林整日沉默,阳光长作散淡,潭水枯寂凄迷;没有一帆风,因牵挂而怅惘;没有一蓑雨,因追念而泄密。
  而今,千涧万溪都在踊跃汇注沱江;而今,大路小路都在争先投奔凤凰。站在沱江镇也就是凤凰县城的古城墙上闲眺,你会惊讶,满街的游人,都是映着拂睫的翠色而来,然后又笼着两袖盈盈的清风而去。感受他们(其实也包括你自己)朝圣般的净化,饶你是当代的石崇、王恺、沈万山,能不油然而生嫉妒,嫉妒他那支纤细的笔管究竟流泻出多少沁心的芗泽?并由此激发感慨:与桃花源秦人洞后那似是而非的人造景点相比,这儿才是真正的“别有洞天”。
  不在乎生前曾拥有什么样的高堂华屋,只要这曲巷仍有他的一座旧居就行;不在乎一生动用过多少文房四宝,只要这红尘仍有他的文字飘香就行。沈从文自个儿说过:“‘时间’这个东西十分古怪,一切人一切事都会在时间下被改变。”“我……不相信命运,不承认目前形势,却尊敬时间。我不大对生活上的得失关心,却了然时间对这个世界同我个人的严重意义。”好眼力,也是好定力。难怪,当我在从文旧居仔细端详他在各个生命阶段的相片,发现,镜框里的他一律在冲着你微笑,而且是他生平最为欣赏、最为自负的那种“妩媚的微笑”;不管换成哪一种角度看,他的微笑始终妩媚着你。
  在旧居小卖部买了一册沈先生的文集。随便翻开,目光落在了一句成语“大器晚成”。——究竟是书上写的有,还是我的错觉?把他说为大器,嗯,肯定没错。说晚成,就颇费思量。从文其实是早熟的,中年未尽就已把十辈子的书都写完。从文当然又算得是晚成的,崛起在他被同代人无情抛弃之后,被竞争者彻底遗忘之后。冷落并不可怕,时髦更不足喜,沙漏毁了时间未废,抽刀断水水自长流。早在1934年1月,从文年甫而立、乳虎初啸之际,他就在返乡途中,写给新婚爱妻张兆和的信中断言:“说句公平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
  公平自在山川日月。1988年,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老家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作了他的墓碑兼安息地。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从文,在这儿画上了他一生的最后一个句号。
  碑的阳面,刻的是他的剖白:
  照我思索 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 可认识“人”
  碑的阴面,刻的是他一位至亲的敬诔:
  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2001年8月4日《人民日报》)
1.“一地的山水都在向一人倾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该段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人似乎是从石缝突然蹦出来的。”该句中的“蹦”字用得十分巧妙,请说出它的佳处。作者为什么说“这个人似乎是从石缝突然蹦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3段写了石崇、王恺、沈万山,还写了桃花源秦人洞,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作者写沈从文照片时,以勾魂摄魄之笔,抓住了他的重要特征——“妩媚的微笑”。结合全文看,“妩媚的微笑”表现了沈从文的哪些性格特点?请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沈从文,原名_______________,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
1.“一地的山水都在向一人倾斜”的意思是,凤凰的山水景物都在突出与沈从文相关的信息。这句话在内容上统领第1段。
2.一个“蹦”字,形象地写出“沈从文热”的陡然出现,且急剧升温,又引人注目。沈从文沉寂了几十年,可是他的成就与品格一旦被人们认识,又是那样光彩夺目,为世人所景仰,所以作者说“这个人似乎是从石缝突然蹦出来的”。
3.作者写石崇、王恺、沈万山,是为了以其类比当代的有钱人,即使他们的金钱再多,也买不来人们对他们的景仰,以此来衬托沈从文被人们倾心仰慕。作者写桃花源秦人洞,是为了以该处的美景衬托凤凰的风景更美,从而突出沈从文的魅力。
4.“妩媚的微笑”,表现了沈从文如下性格特点:(1)好眼力、好定力,能够以恬淡的心境对待人世的荣辱得失;(2)“不折不从,亦慈亦让”的性格特征;(3)热爱生活的赤子之情。
5.沈岳焕《边城》《长河》《丈夫》《贵生》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5题。沈从文的妩媚卞毓方  一地的山水都在向一人倾斜,车过桃源,傍沅水曲折上行,你便仿佛一头闯入了沈从文的领地:白浪滩头,鼓棹呐喊的是他】;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1~3题。超声刀
  “超声刀”的学名叫高强度聚焦超声,学术界通常又简称为HIFU。对超声波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我们可能并不陌生,比如国内很多医院都配备有B超。B超是一种诊断设备,采用的是低强超声波。HIFU则是一种治疗设备,采用的是高强度聚焦超声波。HIFU有望在某些情况下替代手术刀,在无需手术的情况下***灭肿瘤细胞,这大概是有人称其为“超声刀”的原因之一。无论从设备外观还是从工作原理上来看,它其实不能算作“刀”,学术界有人也因此认为“超声刀”的叫法并不科学。
  2004年2月14日,在西雅图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上,英国萨里郡萨顿市癌症研究所Gailterhaar博士、重庆医科大学伍烽博士等人提交一篇论文透露,中国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HIFU技术来治疗乳腺癌、肝癌等多种癌症,其中,仅重庆海扶公司一家生产的设备就已用在中国20家医院治疗了3000多名患者。相比之下,HIFU在英国的临床试验刚刚起步,目前分别有76名患者和20名患者在马斯顿医院和邱吉尔医院参与I期和Ⅱ期临床试验,而邱吉尔医院所使用的设备还是从重庆海扶公司进口的。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沙哈姆博士在接受采访时就不由得称赞说:“中国在这个领域是世界领先的。”
  不过,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牛凤岐等在2003年第5期《中国医疗》的一篇署名文章中称,国内HIFU的研发工作,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与国外有明显差距,所谓的“领先世界”,实际上仅限于临床方面,而且还是沾了管理环境宽松和临床资源丰富的光。而身为国际超声治疗学会创始人兼主席的蒂尔博士,一方面非常看好HIFU的应用前景,认为该技术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肿瘤的主要候选之一,另一方面也强调,HIFU技术仍处于“襁褓期”,其长期疗效如何也有待研究。但是,她指出,或许是由于文化上的原因,在中国严格按照临床试验标准来开展长期研究似乎比较困难,已经开展的很多临床试验中,同时对患者使用了HIFU疗法和其他疗法,而在没有对照试验的情况下,实际上很难得出什么确定的结论。
  所幸的是,这种状况正在得到改观。研究表明HIFU是一种治疗乳腺癌的有效、安全和可行的方法。“中国研究人员所开展的HIFU治疗乳腺癌和肾癌的临床试验就执行了严格的临床试验标准,其早期结果也是令人鼓舞的。”兼任重庆医科大学访问教授的蒂尔博士说。
  但该项研究仅仅是一个Ⅱ期临床试验的结果。在超声刀成为一种可以实际应用的保守疗法之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不完善的地方,同时需要进行严格的大规模临床试验。伍烽博士等人还提出,目前依然缺少超声治疗的长期疗效数据,因为这是一项相当新的技术,相关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之中。(节选自2004年约3月4日《南方周末》)
1.下列对“HIFU”这一概念的理解,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一种治疗设备,能够代替手术刀,在无需手术的情况下***灭肿瘤细胞。
B.是指“超声刀”的学名,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波***灭肿瘤细胞。
C.是一种如同B超一样的诊断设备,诊断出病症后用超声波***灭肿瘤细胞。
D.无论从设备外观还是从工作原理上来看,称其为“超声刀”并不科学。
2.下列对“HIFU技术仍处于‘襁褓’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HIFU技术虽大规模推广,但效果不明显,缺少超声治疗的长期疗效数据,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还没有开展。
B.HIFU技术虽在中国已广泛推广,但在英国等其他国家才刚刚起步,就世界范围来说还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
C.HIFU技术缺少超声治疗的长期疗效数据,在临床试验中对患者兼用了其他疗法,很难得出确定的结论。
D.HIFU技术不仅能治疗乳腺癌和肾癌,又在临床试验中对患者兼用了其他疗法,因而很难下定论。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只要严格按标准进行大规模的HIFU临床试验,并且获得成功,那么,我国在这一领域就将处于真正的世界领先地位。
B.HIFU是一项新技术,又能治疗多种癌症,人类只要进一步改善其不完善的地方,HIFU还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
C.人类一旦掌握了HIFU技术,那么乳腺癌、肝癌等肿瘤细胞,将在无需手术的情况下被***灭。
D.如果人类在临床试验和超声波治疗长期疗效方面取得了突破,那么HIFU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灭肿瘤细胞。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俄罗斯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内有个“普希金之家”,是珍藏俄国古典文学大师遗物的小型博物馆。在这里我大吃一惊:原来我所崇敬的那些文学大师,几乎都能画一手好画。此前,我只知道普希金喜欢画画,这次却看到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茹科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手笔!但这些画在普希金之家并不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作品,而作为作家的遗物,和大师们的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怀表和水杯摆在一起。它们被当做作家生命气息的载体——而不是心灵***的载体,只是从属于文学,并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与价值。
  只承认你一种最突出的才能,其他才能只作为附属品。作家的绘画,只被当做研究心理与性格的一种素材,而不作为艺术品对待。这实在有些不公平。文学大师的这些丹青妙笔,能否从专业角度来欣赏呢?
  就说普希金的自画像吧,这是他最热衷的题材。他几乎随手一个线条,就能把自己突起的额骨与眉骨、坡度很大而前伸的尖鼻子以及略略发紧的嘴巴画出来。他画自己的鬈发和络腮胡须更是得心应手,只用鹅毛笔的鹅毛一端蘸上墨汁轻快地抹几下,便神采飞扬。普希金的自画像大都出自诗人的自我意识,正如诗人写诗大都以“第一人称”为出发点一样。仔细去看,普希金这些自画像的神态并不相同,有的凝重,有的轻盈,有的阴郁,有的活泼,它们是诗人不同时间、不同环境和不同心态中的自己。
  绘画是普希金的一种表达方式。他大量的画,是绘在他诗作的手稿上。每当他诗情洋溢时,形象便在脑海里缤纷涌现。这是他独有的一种绘画状态。所以普希金的画大多画得很快,是他瞬间形象想象的灵性记录。他最爱画人物——各种面孔和各种表情。这些人物有的是虚构的,有的是现实中的人;他对这些人有爱有恨有讽刺有愤怒,这些人物是诗人在诗之外的一种表达。而且他从来不用画笔作画,只用写作工具——鹅毛笔和墨水来画。这表明他作画的***是被诗唤起的。列夫·托尔斯泰说他“用诗歌思想”;同样,他也“用画思想”。
  普希金为他的《别多金小说集》中一个短篇《棺材商人》画有两幅插图。虽然也还算不上专业插图,但那种轻松的幽默中搅拌着辛辣的讽刺的味道,也许任何画家都难以表现出来。
  没有人统计过普希金总共在诗稿上画了多少图画,我想数量一定相当可观。这种文字与图画自由融混的现象,只有那种有着大段大段题跋的中国文人画才能相比。我想,这种“诗画共生”的画,中国之外唯普希金一人
  文人画在中国文坛很普遍。但在西方就不同了,写字与绘画的工具和材料全然两样,绘画的基础又是素描与速写,讲究解剖学与透视学,若要从事绘画必须先经过一整套专业训练。很难!中国人讲究触类旁通,崇尚琴棋书画兼能的通才,即使纯画家也要“诗书画印”样样精通。但西方强调的是解析与分类,不推崇全能,因而各种艺术之间的“壁垒”就很难逾越。
  我忽然想起俄罗斯作家协会主席尼古拉耶维奇说过的一句话:“上帝给你一种才能,一定还会给你所有的才能。”这是俄罗斯谚语,很耐人寻味。我想,才能应包括人的灵性与悟性。人对各种艺术是有通感的,从通感到“通才”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
1.下列对原文理解准确的两项是(     )
A.文学大师擅长绘画,应视为一种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现象。
B.俄罗斯古典文学大师们的绘画作品受到歧视,反映了一种文化偏见。
C.普希金作画从来不用画笔,说明普希金绘画画出了自己的自我意识。
D.普希金和托尔斯泰一样,都是既“用诗歌思想”也“用画思想”。
E.普希金好作画,虽不够专业,却逾越了不同艺术之间的壁垒。
2.第1段未有两个画横线的短语,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1)生命气息的载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灵***的载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
(1)普希金“独有的一种绘画状态”是怎样的状态?(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强调“文字与图画自由融混的现象”“中国之外唯普希金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仔细阅读下面内容,回答1~5题。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遏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1.结合文意,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一句话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作者举“柳腰桃面”“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春花秋月”“柳岸灞桥”“端木遗风”等套语的评述的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为什么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通过讨论分析,仔细品味,明白了在语言运用上要力戒“套板反应”,“惟陈言之务去”,要努力创新,才“不致落入下乘”,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初看山看其形象,再看看其结构,又看看其神韵风采,不但用眼睛看,同时拉上思维想象一同看,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看,认真咀嚼玩味,不难发现它不只是一堆石块,而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有平仄对仗的诗文,是一篇形象化的历史掌故,这样浮想联翩地看山读山①才会帮助画家从中捕捉到意想不到的境界进而编织出形神兼备的画面。
  同是游山,观点和收获不大一样。有人观赏山光水色,有人寻幽访古,有人拜佛求仙,各有所求;就拿画家来说,有夸云峰之奇的,有夸寺观之胜的,有夸碑碣之多的,也各有自己的审美追求。
  一座山有些名气,不一定就处处入画,不一定对所有画家都是好画。②画家应该有自己的眼力和情怀,有自己采撷风物的才能。体验生活旅行写生不是赶集,人多的去处,道路必然拥挤,艺术天地相对也就狭窄了。应该有点徐霞客的精神,依靠波音飞机奔驰汽车行路:只会在五星宾馆里喝咖啡的画家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
  平日连报纸都不屑一看,肚子里一点诗文历史没有,行万里路又有何用。行路读书二者互相支持互相发挥,一如车之两轮,才会发生作用。纯自然景观而没有人文景观之补充的画就会大大失去作品的深度和魅力。
  试以游泰山为例来说,如果对它五岳之尊的地位、历代帝王封禅,以及一些有关佛、道教的掌故一事不如,你将如何观赏、理解、表现那十八盘、南天门、五松亭、经石峪……同样,不知道赵匡胤、陈抟故事而只见一个下棋亭,不知道寒江子江天一的悲壮遗事,而只见一个始信峰③,我很怀疑这样的画家,笔下除了简单模拟眼前的险峰、古松、云海……之外还会画出什么有重量有特点的画来。
1.①处,“看山”“读山”各有什么含义?
看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处画线句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处,作者引用“下棋亭”和“始信峰”的掌故是为了证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全文,说说如何才能画好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色彩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自然环境的美丽多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财富,那么城市则凝聚了人类自远古以来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城市面貌是地区特征、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的直观反映,城市色彩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近年来,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因素,逐渐引起关注。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围绕这样的主题展开,一个城市是否可能或应该具有特定的色彩基调?什么样的城市色彩基调能够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并反映出城市特有的地方、民族和文化特质?如何从色彩这一设计角度使城市具有统一和谐、美丽宜人的景观,从而给生活于此的人们创违出良好的生存环境?从根本上说,城市色彩的研究对象不是某个个体,而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体城市环境。
  “城市色彩”在国内是一个新课题、新领域。以前实用色彩的研究和避用很少涉及城市这一对象,色彩这一论题没有被提升到城市的范围来进行探索。究其原因,一方面或许是由于城市问题所涉及的因素众多,另一方面或许是由于色彩的实际运用是一个缺乏明确标准的问题,诸如“选择什么颜色”或者“喜欢什么颜色”这类问题有着极强的主观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似乎成了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应该说,正是这种将色彩视为个人喜好的观念,以及城市景观品质意识的匮乏。使城市环境中的色彩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对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的形成、保护和发展极为不利。针对城市色彩景观的研究,正是试图以色彩为切入点,从宏观的角度对城市这一复杂的对象展开研究,最终为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大中型城市,一般情况下都会形成具有功能特征的区城,以此为据可以建立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一种模式,即以建筑区城在城市中的不同功能角色和性质为出发点,对其进行以区域为单位的建筑及其他重要视觉元素的色彩景现控制。中心商务区往往因集中了的高标准建筑而具有城市标志的作用,像上海浦东的陆察嘴金融商贸区,多以高层、超高层的写字楼、酒店或大型综合性建筑群为主,在控制策略上,应以色彩的调和为主。
  商业区常常以商业街或商业广场等形式出现,其色彩一般是城市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应该注意的是,针时不同性质的商业区所应采取的控制策略是不同的。传统商业街所要传达的文化含量并不亚于其商业性,因此,色彩的处理应慎重,广告招贴和商品陈列应遵从传统方式,避免因色彩面积过大而破坏景观。而一般商业区以商业活动为主要目的,色彩多变、强烈冲击的视觉效果有时也不失为一种特色。但国内很多城市的商业区经常存在广告过多、过于杂乱的通病,相对而言,欧洲城市的商业区则要“安静”得多。
  传统地方文化保护区是城市地方历史和传统文化最为集中的体现,是保护地方人文环境和发扬其特色的重点所在,因此需要格外仔细地分析研究和慎重操作。对于确实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性建筑,外立面应以保护性清洗为主,尽量保留其原有的材质和色彩,绝不应盲目翻修粉饰,整就一新。
  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的实施可以使城市成为舒适美观的人居环境,但如何正确实施则有赖于对城市色彩的研究和设计。只有尽快将这个研究课题纳入到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总体框架中去,并在研究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条例,才能使城市规划部门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对此进行有力的指导和管理。
1.作为城市面貌的重要信息之一,城市色彩可以反映城市的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对“城市色彩”研究对象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城市的色彩基调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
B.城市每处重要建筑的外观色调应如何决定
C.怎样使城市的整体环境色彩调和美丽宜人
D.一个城市是否有可能形成特定的色彩基调
3.作者认为,商业区的色彩景观应如何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提到欧洲城市的商业区时用了“安静”一词。请推断“安静”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对文章主要内容作100字左右的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