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耕作的诗人张炜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耕作的诗人
张炜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①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决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个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②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
  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1.文中画线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②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它们”是指大地以及大地上的人和事物。
  ②“深深的凹痕”的寓意是扎根大地。(意对即可)
2.①身为贵族,却离不开土地;死在去往更遥远的土地的路上。
  ②写作与日常劳作联系紧密,稿纸相当于田园。
  ③在生活中投身到日常劳动中去,和土地上的一切打成一片,从中获得诗情与创造力。(意对即可)
3.①“耕作的诗人”是对托尔斯泰创作与人生的概括与评价,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与认同。
  ②表达作者扎根大地、融人人民的创作观念和人生态度。
  ③表达了对其他作家的批评以及对当今中国文坛的不满。(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耕作的诗人张炜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文赤壁
朱增泉
  ①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②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③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④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重游赤壁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有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⑤唯查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⑥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当时朝廷任命他为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⑦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石,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⑧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臜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⑨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
  ⑩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文章略有改动)
1.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①段中,作者先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在整篇散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联系上下文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⑦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地球工程”尝试改造气候
  为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兴起了一门新学科——地球工程学,通过大规模改造地球的物理和化学形态,改变气候。但是由于地球工程具有极大的潜在风险,这门科学被有些人认为是“疯人院科学”。
  目前,英美等国的科研机构均已着手研究地球工程学。德国是研究地球工程学最早的国家之一,目前不少工程已经开始小规模实施。
  《环球时报》记者从德国联邦政府教育与研究部了解到,德国地球工程学计划包括“全球气候变化——起因与影响”、“地下管理”等13个重大项目。参与这些项目的有波茨坦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极地和海洋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还有慕尼黑大学、美因茨大学等高等院校。
  德国科学家认为,地球工程的方法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的分类。一是太阳辐射能管理,即减少地球吸收太阳能的量,使地球降温。主要方法有:建造人造火山,将大量硫酸盐喷入大气层,阻隔太阳热量;空间利用方法,在地球轨道上安装镜子,反射回阳光;云层反照方法,通过在海洋上部署大量“造云船”,将含有海盐的云雾喷向天空,起到反射阳光的作用。其中建造人工火山被认为是最可行的解决方案。德国马普学会化学研究所科学家克鲁岑曾凭验证工业气体如何破坏臭氧层而夺得1995年诺贝尔奖。他的研究结果显示,将硫注入同温层,可以有效阻挡阳光。
  地球工程的第二类方法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方法有:从空气中捕捉二氧化碳并深埋地下,此项技术在各种地球工程中被视为较具潜力的方法,因为它能够有效地转变气候;加强风化作用,此项技术可加速岩石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自然作用反应,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土地利用与植树造林。
  德国科学家还认为,生物碳、海洋施肥、地表反照技术应用潜力较低。所谓海洋施肥,是指向海洋释放营养物质,促进海藻生长,这项工程成本很高。
  目前德国在地球工程研究上还处于理论研究和“小范围的测试”阶段。比如,德国美因茨大学一个研究小组曾在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上设立一个类似屏风的装置。屏风装置坐落在海拔2300米的地方,装置长15米,高3米,立于冰川中间。研究项目负责人福克斯教授说,“我们希望这一装置能使冷风吹过冰川,即使冰川融化不能停止,至少会减慢”。相关试验目前已经获得了成功。
  除德国外,挪威等国也开始小范围地推广地球工程。目前,挪威发电厂在碳捕捉工程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些电厂首先把煤转换成气体,在排出烟气的过程中把二氧化碳分离,然后永久储存到海底或地下。美国科学家目前则计划在野外布置大量“人工树木”,这些外表类似树木的机器,可以捕捉并压缩二氧化碳,固碳效能是自然树木的1000倍。
  但是,如此大规模地折腾地球,也让不少科学家担心。他们认为,科学家在进行地球工程时,应该像执业医生领取执照时那样,在治病前对地球这个“病人”发下誓言,以免给地球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英国皇家学会最新的一份研究报告则认为,地球工程风险很大而且未经验证,是遏制全球变暖的“下下策”。(摘自《环球时报》2009年12月11日,作者为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青木)
1.下列对“地球工程”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工程是近年来兴起的通过大规模改变地球的物理和化学形态改变气候的一门新学科。
B.地球工程可以是以减少地球吸收过多太阳能使地球降温的方法作支撑,来进行太阳辐射能的管理的一种技术。
C.地球工程可以是通过从空中捕捉、加强风化作用、土地利用与植树造林等方法吸收二氧化碳的一门技术。
D.地球工程能够有效地改变气候,也能对地球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因而具有极大的潜在风险。
2.下列对已实施的地球工程的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一些国家已着手研究地球工程学,目前不少工程在小规模实施中获得成功。   
B.在海洋上部署大量“造云船”,通过造云船向天空喷射的含盐云雾反射阳光,使地球降温。
C.挪威一些发电厂从煤气化过程中产生的烟气中分离并捕捉二氧化碳,然后永久储存到海底或地下。
D.美国科学家在野外布置大量“人工树木”,捕捉并压缩二氧化碳,提高固碳效能。
3.下列对“如此大规模地折腾地球,也让不少科学家担心”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德国科学家克鲁岑研究将硫注入同温层阻挡阳光,弥补工业气体破坏臭氧层的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B.尽管尝试改变地球的相关试验已经获得成功,但对地球的正面影响还未得到大多数科学家认可。
C.科学家在实施地球工程时,如果对地球环境不能立誓保护,就可能带来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D.有关国家最新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地球工程风险很大且未经验证,并不是遏制全球变暖的万全之策。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工程学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这门学科有其存在的巨大价值。
B.地球工程学的盲目发展,不但不会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反而会成为一门“疯人院科学”。
C.生物碳、海洋施肥、地表反照等技术的工程成本很高,应用潜力较低,失去了研究前景。
D.德国设立的类似屏风的装置,还处于理论研究和“小范围的测试”阶段,大规模推广为时尚早。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关于进化论的讲演
[英]赫胥黎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儿童故事,名叫“杰克和豆秆”。这是一个关于一棵豆子的传说,它一个劲儿地长,耸入云霄直达天堂,它的叶子伸展成一个巨大的华盖。故事的主人公,顺着豆秆爬了上去,发现宽阔茂密的叶子支撑着另一个世界,它是由同下界一样的成分组成的,然而却是那样新奇;主人公在那里的奇遇,我不去多谈,我现在的探索与这个勇敢的探险者的探索有某些相似之处。我请求你们与我一起,借一粒豆子之助,尝试着去进入一个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感到奇特的世界。正如你们所知,那个世界是一个简单的、看起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是如果有适当的种植条件,最重要的一条是有足够暖和的温度,它就会非常显著地表现出一种十分惊人的活力。从土中露出地面的一棵小青苗,很快地茁壮长大,同时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会像我们在故事里所遇到的那样使我们那么感到惊奇,只是因为我们每日每时都可以看到这些变化。
  这一植物以觉察不出的步骤逐渐长大,成为由根、茎、叶、花和果实组成的一种既大且多样化的结构,每一部分从里到外都是按照一个极端复杂而又异常精确细致的模型铸造出来的。在每个复杂的结构中,就像在它们最微小的组成部分中一样,都具有一种内在的能量,协同在所有其他部分中的这种能量,不停地工作着来维持其整体的生命并有效地实现其在自然界体系中所应起的作用。(1)经过如此巧夺天工建立起来的大厦一旦全部完成,它就开始倒塌。这种植物逐渐凋谢。只剩下一些表面上看去毫无生气的、或多或少的简单物体,恰如它由之生长出来的那个豆子一样;而且也像豆子那样富有产生相似的循环表现的潜在能力。
  不必用有诗意的或科学的想象来寻求与这种向前进展、又好像是回复到起点的过程的类比。这就像向上投掷出去的一块石头的上升和下降,或者像是一支沿着轨道飞行的箭的进程。或者我们也可以说,生活起初走的是向上的道路而后走的是向下的道路;或者可能更恰当的是,(2)将胚芽扩展成为成长的植物比作打开一把折扇,或者比作向前滚滚流动和不断展宽的河流,而由此达到“发展”或“进化”的概念。在这里和在别的地方一样,名词只是“噪声”和“烟雾”,重要的是对名词所表示的事实要有一个明确而恰当的概念。由此说来,当前的这一事实是永远重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生命并在成长中的植物,从种子的比较简单和潜伏的状态过渡到完全显现为高度分化的类型,然后又回复到简单和潜伏状态。
  对这一过程的性质深刻理解的价值在于:它适用于豆子,也适用于一般有生命的东西。在动物界,也和在植物界中一样,从非常低级的类型到最高级的类型,生命过程表现出同样的循环进化。不仅如此,我们只要看一看世界的其他方面,循环进化从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诸如表现在水之流入大海复归于水源:天体中的月盈月亏、位置的来回转移;人生年岁的无情增加;王朝和国家的相继崛起、兴盛和没落——这是文明史上最突出的主题。
  正如没有人在涉过急流时能在同一水里落脚两次,因此,也没有人能确切断定这个能感觉到的世界里的任何事物的现状。我们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得越多,也就越了解到我们所谓的静止只不过是没有被觉察到的活动;表面的平静乃是无声而剧烈的战斗。(3)在每一局部,每一时刻,宇宙状态只是各种敌对势力的一种暂时协调的表现,是斗争的一幕,所有的战士都依次在斗争中阵亡。对世界的每个局部来说是这样,对整体来说也是这样。自然知识越来越导致这样的结论:“天上的列星和地上的万物”都是宇宙物质的部分过渡形式,在沿着进化道路前进,从星云的潜力,通过太阳、行星、卫星的无限成长,通过事物的千变万化,通过生命和思维上的无限的差异,也许,还通过我们没有想到,或不能想到的各种存在形式,而回复到它们由之产生的不确定的潜在状态。这样,宇宙的最明显的属性,就是它的不稳定性。它所表现的面貌与其说是永恒的实体,不如说是变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除了能量的流动和渗透于宇宙的合理秩序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持续不变的。(节选自赫胥黎于1893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的一次讲演,题目为译者所加)
1.文中那“一棵豆子”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引用“杰克和豆秆”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篇关于进化论的科普性质的演讲,演讲者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语言的生动性是与准确性紧密联系的,在文中三个画线句子中任意选取两句,简要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郁迭夫《故都的秋》节选)
1.对这三段文字所描写的景物进行概括,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秋蝉残声
B.院落秋景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
C.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北国秋蝉
D.院落秋景 槐树落蕊 北国秋蝉
2.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3.对选文三段文字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B.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D.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乡村里的年味
鲁先圣
  每当岁月的脚步迈进了寒冬腊月,过年的氛围就渐渐浓厚起来了。过年是深刻而久远的记忆,是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厚重情节,就像古街老巷里飘香的陈年老酒。尤其对于身在异乡的游子,伴随着时令的脚步,那种淡淡的思乡的忧愁,就悄悄地荡漾在眼前了。
  同样是过年,城市和乡村是截然不同的。我在乡村出生,在那里长到19岁。然后到城市里读书工作已经26年了,在城市的时间早已经超过乡村了。但是,每当年临近了,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朋友,自己要回故乡过年。然后就开始留心要带回家的东西,给老人的点心、给大哥的烟酒、给孩子们的新衣服和书籍、给儿时同伴的纪念品等等,统统买回家,放在一起,总会担心到时候走得匆忙忘记了哪一件。
  在城市生活20多年,我只在城市过了两次年。第一个年是爱人怀了孩子不方便坐长途车;第二次是次年因为孩子太小,后来就再也没有在城市里过年。但就是因为过了这两次,我就再也不愿意过城市里的年了。就像平日一样起床看电视,朋友们互相打个电话问候,吃一顿平时常吃的水饺,同平时的生活哪里有什么两样呢?
  可是,在乡村里,那是怎样的情景啊!进了腊月,附近几个集镇上的大集就热闹起来了。几个集镇的时间会错开,大集几乎天天有。每个集镇上都会有说书的唱戏的,鞭炮市里鞭炮声响个不停,牛羊市里公单捉对抵架。女人们都会聚集在服装市里选过年的新衣服,青年人和孩子们都在牛羊市和鞭炮市里凑热闹。孩子会买下一挂一挂的鞭炮回家。下午集散的时候,从集镇到一个个村子的小路上,无数的鞭炮声就炸响在半空里,传扬到一个个村庄,村庄里的人们就会说:有年味了
  到了除夕夜,村庄的街道上熙熙攘攘。每家的孩子都打着灯笼到街上来了,大街上,胡同里,院子里,到处是晃动的灯笼,孩子们追逐着,看看谁的灯笼最亮,谁的灯笼最好看。
  大年初一是男人的世界。凌晨两三点钟,成串的鞭炮声在各个家庭的院子里响起来了,这是吃水饺前必须的项目。然后,家里的男性长辈就会率领着子孙走出家门,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我们那个村子很大,这个过程总是会持续两三个小时的光景。我们村这些年仅仅高考走出来的学生就有一百多人,大家分布在全国各地,过年的时候基本都会回来,我们这些人自然成为村里的风景。到了每个家庭,给长辈拜年以后,说说自己所在城市的事情,谈谈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那种殷殷的关切,溢满情怀。
  从初二开始,就是走亲访友的时间了。乡村所有的道路上,南来北往的人络绎不绝。这个项目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一直到吃完了元宵,飘荡在乡村里的浓浓的年味才渐渐飘散。
  我知道我是永远也放不下乡村的年了。我的孩子尽管出生在都市,但是,在我带他回老家过了几个年以后,他也对于乡村的年一往情深,还没有进腊月,就开始盼望着返乡过年的日子了。(选自2009年1月15日《南方日报》)
1.仔细阅读第一段画线部分的文字,说说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城市里读书工作已经26年了,早已超过在乡村生活的时间,但每当年临近了时,为什么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回故乡过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村庄里的人们就会说:有年昧了”,请你说说这里的“年味”表现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最后一段为什么特别写到“我的孩子尽管出生在都市”,但却对乡村的年“一往情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