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陈泥鳅汪曾棋    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了裤子让人看...
题目
题型: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陈泥鳅
汪曾棋  
  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了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说的是船,不是人。
  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
  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游水。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半天半天,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他在通湖桥下住。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他看看天色,知道潮里不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星。
  他也好义,也好利。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教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琵琶闸炸了,炸得粉碎。船碎了,人掉在水里。这时跣下水教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被教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在活人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人淹死了,尸首拽不着。事主家里求到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陈泥鳅不着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呆一会没事。
  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个积蓄也没有。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尿了,赌钱输了。有的时候。也偷偷地啊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他也不娶老婆。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淹死会水的。我见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间也不踏实。这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怎么知遭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这座桥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圈观的入都不知这女尸怎么会卡在桥洞里。但也都知道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敢下去。
  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
  陈泥鳅来了,看了看。
  “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
  “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
  “是多了点。我有急用。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拉动了,就算成了。就这一下。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
  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
  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窜进了桥洞。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只听见嗖的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
  陈泥鳅跳上岸来,穿了衣服。拿了十块钱,说了声:“得罪得罪!”转身就走。
  大家以为他又是进赌场、进酒店了。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
  陈五奶奶守寡多年。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陈五奶奶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翘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阵泥鳅把十块钱交在她手里,说:“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
  说着拖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
  陈五奶奶也不知哪里来的动。跟着他一同走得飞快。  (选自《视野》)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对陈泥鳅的描写,没有浓重的刻画,而是寥寥数语,轮廓井然,栩栩如生,收到了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  
B.作者笔下的陈泥鳅不过是市井小民,所叙之事亦是日常琐事,但从中能令人感到他对底层人物的深切悯怀,对凡俗人生的悠长感喟。  
C.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他不置产业,花钱散漫,喝酒赌钱,未曾留下积蓄,也不考虑娶妻生子,这都说明他是一个缺乏责任感和承担意识的人。  
D.这篇小说的语言既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活、鲜,令人感到清新自然,又讲究文学语言的绝、妙、精、洁、雅,令人读来韵味悠长。  
E.作者选择生活中的某些原生态的碎片加以连缀,使这篇小说具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矛盾冲突,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灵与情感。  
(2)小说的首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主人公陈泥鳅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评论者认为,汪曾棋这篇小说中隐藏着“生活的哀戚”,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E
(2)不可以。首先,删去首段就无法明确人物的生活环境,不能传递出作者对故乡风情的偏爱和作品对地域文化的凸显,在幽默风趣的笔调中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通过“黑屁股”的说法引出了对救生船的介绍,为后文主人公陈泥鳅的出场做了铺垫。 
(3)他水性极好,经常在风浪中救助溺水之人。不取酬劳,是个善良仁义的水手,但也好利;他不置产业,喝酒赌钱,没有积蓄。具有一般,民的嗜好和自由散漫的个性;他对自身的生存境遇具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拥有一份责任感:他常常在暗中接济一些孤寡老人,却不事声张。具有敬老爱幼,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  
(4)示例1,认同。汪曾祺虽然在小说中表现了故乡的人们互相救济,相濡以沫的善良本性,但隐在其中的却是生活的更大衰戚。陈泥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虽有绝技,思想里总离不开“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的威胁,他对生命同样有着担忧与焦虑;女人尸体惊现水上,也暗示了故乡依然存在着社会惨剧:陈五奶奶的遭遇也揭示出穷苦人家无钱买药治病的困窘,而这一切并非个体一两次的扶助便能得以解决。淡淡的生存的悲剧氛围笼罩着整个小说。  
   示例2,不认同。陈泥鳅虽然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但他在自己的营生中以出色的劳动创造出美的境界、成功的欢愉。无论是救助溺水之人。抑或捞取尸首,无论喝酒,抑或赌博,他的人生都给读者揭示出一种独特的民间原生态及深刻的生命意识。作家把淳朴的民风民俗,特定的地域文化中孕育成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孕育在诗化的艺术境界,充满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小说显得超然、空灵,具有田园牧歌式的神秘和梦幻情调。(要点回答不全要酌情扣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陈泥鳅汪曾棋    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了裤子让人看】;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节选)
刘仰东  
  梁漱溟是不是学者,这本来不成问题。1916年。他23岁时就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次年开讲,先讲“印度哲学”,再讲“儒家哲学”。讲“儒家哲学”时。听者踊跃,除一般学生外,还有四五十岁的前辈,还有一些当时及后来的风云人物。四年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更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他是因学问而出名的,世人历来也是以“知名学者”来看待他的。
  但是,梁漱溟本人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也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他生前曾在许多文章或演讲中明确表态。1930年,他在题为《我是怎样一个人》的文章中写道:“大家误解我什么?这就是误认为我是一个学者,甚或说是什么‘哲学家’‘佛学家’‘国学家’……这真是于两面部不合适:一面固然糟蹋了学者以及国学家,一面亦埋没了我简单纯粹的本来面目……谈学问,在我只是不得已,非是有心……我只是好发生问题——尤其易从人事上感触发生问题。有问题,就要用心思;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见;有主见。就从而有行动发出来。外人看我像是在谈学问,其实我不过好用心思来解决我的问题而巴,志不在学问也。”
  此时,梁漱溟不足40岁,他的后半生,依然没有变。在梁漱溟看来,儒学也好,佛学也好,都是人生实践之学。他曹说:“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他认为如果在大学讲堂里把孔子学说只当做哲学思想来讲,则“其固有精神实质亡矣”!梁漱溟曾再三强调,孔子的学问是专门致力于人的身心进于白觉、自主。使人的生命整体上有所变化和提高,将自己的智慧用于修养实践上。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这个观点贯穿于梁漱溟的一生,他晚年依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有的是需要学习的东西,而中国古书汗牛充株。除了少数研究者,未必人人都要去读,但有一本书,即《论语》,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是不可不读的。
  1924年夏天,他在当讲之年教然辞去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北大教职,此后,再也没有回到大学的讲台上。当时也有几所大学请梁漱溟去,但梁漱溟谢鲍了这些邀请。多年后。他在写给侄子的信中说:“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又说。我“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在这样的信念驱动下,梁漱溟南来而北往,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他的“人生实践”之路。
  他在1924年(31岁)辞去北大教职后,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山东、广东、上海、山西、河南等地办学和考察。自1931年起,梁漱溟落脚山东邹平,开始7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他的长子梁培宽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没有水电,我们生活在那里。吃的是井水。点的是油灯。……基本上过的就是农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梁漱溟一干就是七年。他在自撰的《生平述略》中说:“1931年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它以全体乡民或村民为对泉,培养农民的团体生活习惯与组织能力,普及文化,移风易俗,并借团体组织引进科学技术,以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
  抗战的爆发,让梁漱溟为之努力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戛然而止。但随后他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1938年1月,梁漱溟访问延安,与中共领导人进行了广泛接触。1939年2月。梁漱溟赴晋冀豫皖苏鲁等地的敌后游击区巡视,与国民党将领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罗荣桓、陈光、彭雪枫等都进行了会晤。1940年底,梁漱溟与黄炎培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试图以“第三方面”的力量促成两党的团结,以求抗战的最后胜利。
  30岁到50岁,被视为生命的黄金时期。而梁漱溟从31岁退出北大后。二十余年间奔走于社会,他参与的所有社会活动、政治活动,无疑都属于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自这个意义上看,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选自《师资建设》)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梁漱溟23岁时,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四年后,就因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使他享有了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  
B.梁漱溟认为。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为了实践这一观点,他在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  
C.抗战爆发后,梁漱溟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
D.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这就是梁漱溟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的目的。  
E.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这正是他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意义之所在。  
(2)梁漱溟为什么不认为自己是学者?他辞去北大教职,转而到许多地方办学考察,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题目是《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那么,请根据全文,简要说说梁漱溟的“与众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作者认为,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徽州的天井文化
  “有堂皆井”是徽派建筑的特色。在众多的徽州古屋祠堂中,天井作为徽派建筑最富个性,最为壮美的构件,充分显示了她艺术构思的奇巧精湛,视觉效果的优美耐看,文化蕴涵的深沉独到。
  徽式民居天井,多横敞在堂前的下首与大门之间,布口方位宽窄不一,深浅位置可宽可窄,吞吐光线各有千秋。这种变化多端的天井,由井口、井身、明堂组成,客观上在正堂与门厅之间,形成一种过渡的闲逸空间,与内室的隐蔽,与厅堂的庄重截然有别。井底,多由当地紫青或芝麻花冈岩铺垫。蓄水池,为古铜锁型。浅显的石隙设有排水暗沟。有的还在四周筑围着青石条拦板。这些石条拦板,雕有花草鸟兽,经风雨湿润变得厚重而怆凉。井身由堂、阁、顶构成。在三间二厢的庭院结构中,一般一居室一天井。有的厨房部分还留有小天井。大户人家宅屋相连一片,一进一天井,套间组合,环环相扣,有的甚至号称百余个天井。也有特殊地形造成的三角形,或多角形的天井组合。如在绩溪上庄的宅坦村,还见到了一家后堂由大小三个天井构成的三角形状。建筑学家认为,徽州人居家于山中,湿气重,雨水多,故多座北朝南。而天井在室内通风、采光、透气中,起着相当重要的调节作用,创造着内室温和的视觉空间,创造着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建筑技法上,天井是典型的虚实结合手法,借以展示出一种似有与似无,恍惚与朦胧的空间美,又是徽州人“无中生有,有中生无”哲学抽象的艺术物化。
  天井是徽派建筑的重要格式,与马头墙等成为徽派民居的基本构件,也是徽州人人文思想积淀和审美的主要载体。天井,俗称“天空之井”。由“天留”衍化而来。居室上方正中处,不加遮掩,明亮敞开,谓之“中留”。据考证,中国唐朝居室,就有天井一说。而从中原一带迁徙来的徽州先民,将这一概念,在徽州本土上顺乎山区地理,进一步挖掘深化,返朴归真,赋予了崭新的人文内涵。天井题材,在乡土情趣中,开启了全新的审美视角。透过天井口沿,可见白云袅袅遮角,可听河溪流水淙淙。主人在通转楼顶“破口”借天,引入春风雨露,镶嵌月色阳光,凸现出徽州人把握命运胆略的老练。匠人勾梁结柱,托撑起半空楼板,仿佛想把世界捏在手中,方显技艺高超,用心良苦非凡。主人通过天井拓展外部空间,与自然山水互动。
  粉墙黑瓦中天井的出现,蕴藏了许多历史的奥秘,饱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徽州人在生存斗争中形成的理念,在宗族自治中凝固的伦理,在山水滋润中养成的习俗,渗透到生活的每一角落,也悄悄融进了天井的建筑实体。“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这成了徽州人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在徽州风水理论中,水是“玉气”和“财富”象征。天井巧造“四水归堂”,寓意着暗室生财。锁型井底蓄水,是想锁扣住来之不易的财气。“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是封建商人哲学的直接表露,更是宗法思想在作怪。
  从建筑学上看,天井,大胆在内室空间上进行变形,进行突破,充分表现了徽州人祟尚自然,追求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理念的勇气,又可以为楼阁、过厢、梁柱的木雕修饰,腾出一块用武空间。她将大自然嵌入院落,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将日月星辰尽收眼底,倍觉浑然一体,心旷而神怡。这是何等想象力,又是何等的心身享受啊。天井,也表达了徽州商绅们的慎独与隐逸的处世心态。高墙重门,似是看破风尘想与世绝缘;破口冲天,似又想突出苦海重围,能有作为;坐井观天,取无为而有为,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徽州人的这种矛盾叛逆心理,徽州人的聪明才气,在小巧的天井上,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1.从原文看,下列对徽州“天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井作为徽州古屋祠堂中最富个性的构件,在艺术构思和文化蕴涵上都充分显示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风格。
B.变化多端的徽式民居天井,多横敞在堂前的下首与大门之间,其布口方位,深浅位置,吞吐光线各不相同。
C.天井一般由井口、井身、明堂、井底、蓄水池组成;天井可使正堂和门厅之间形成一种过渡的闲逸空间。
D.天井在室内通风、采光透气中等方面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能创造内室温和的视觉空间,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主要讲徽州天井的构造,并谈到了徽州天井的建筑技法。
B.文章第三段从徽派建筑和审美的角度来说明徽州天井的人文内涵。
C.文章第四段分析徽州天井体现的历史奥秘,人生哲理,伦理习俗等。
D.文章先写天井的外在构造,再写其内在意蕴,最后写了天井的作用。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井是徽派建筑中最富个性、最为壮美的构件,因而才会有“有堂皆井”的说法。
B.徽州人有“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哲学思想,而天井则正以实物表现出这一点。
C.“天井”最早产生于唐朝,而徽州先民则将这一概念在徽州进一步挖掘深化。
D.小巧的天井将徽州商绅们的慎独隐逸、矛盾叛逆心理和聪明才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逃兵
曹德权
  “预备——”随着执刑官的一声厉吼,一排枪刺齐刷刷地抬起,对准了五米外被打得皮开肉绽的十一条汉子。
  十一个战场逃兵有的耷拉着头,有的双目紧闭,有的瞪圆充血的双眼盯着执刑官,有的嘴角斜拉出一丝惨笑……
  逃兵们面前,肃立着一千多刚从战场上撤下来的国军弟兄,这场恶仗拼去了三千多条国军弟兄的生命,换来日军一个半大队的尸首,此时,一千多生者愤怒地盯着面前这十一个败类,十一个丧失血性的孬种。
  逃兵是在上士班长向二狗的带领下从河堤上溜走的,他们没跑出去,被连长带人截住。少将旅长冷酷地盯住面前这十一个兵,鼓起的腮帮抽搐着。
  执刑官的右手凝固在右耳上方,就要劈下。突然,少将旅长向执刑官摆了摆手。执刑官举起的右手缓缓放下。行刑队抬起的枪刺缓缓放下了。
  少将旅长来到向二狗面前:“你说,你为什么要带着全班当逃兵?”
  “旅长,我错了,我前天接到家里的信,我媳妇被保长给糟蹋了,跳了井……我七十岁的老娘……也气……气疯了!我想,这一仗我们会被打死的,打死了,我怎么报仇呢?我就……就……跑了!”向二狗泣不成声。
  少将旅长盯住向二狗,一言不发。
  “旅长,我向二狗不是孬种啊!我不是孬种啊!我犯了军纪,死而无怨,只求旅长为我做主,给我报仇啊!”向二狗仰天惨嚎,嗵地跪下。
  少将旅长将向二狗扶起,命人拿来十一支手枪,二十四颗手榴弹,蹲下身亲手将手枪压满子弹,然后站起,亲手解了逃兵们身上的绳索,再将枪和手榴弹发到逃兵们手上。
  少将旅长的双眼挨个将逃兵扫过,说:“生死一人一回。你们犯了军纪,罪不容留,必须死,可这个死法,如何对得起父老乡亲?你们……自个选个死法去吧!”
  逃兵们惶恐而不解地望着旅长,好久才回过神来,向旅长行了个礼,拖着沉重的双腿在一千多生者鄙视愤恨的眼光下离去了。
  五天后,情报处长将一份详细书面报告递到少将旅长手上,下面是一段节录:“逃兵李二牛、何喜发,刑场下来后逃往伏牛山,加入赵明英匪部;逃兵方财旺、陆邦才日前夜袭高桥日军弹药库,炸毁其2号炮弹库后滚入烈火中自焚;逃兵王磊、王玉清,深入汪伪张汉田旅部,击毙张旅参谋长高志国部下多名,弹尽拉响手榴弹自尽;逃兵刘四方、魏功德、毛金银,在上士班长向二狗带领下,猛攻日高堡车站,炸翻日军军列,击毙日伪军多名,向二狗以及三名逃兵全部阵亡……”
  少将旅长长久地盯着报告,叹了口气:“派出两个小组,将李二牛、何喜发和那个保长杀掉。余下这九名逃兵……把他们记入阵亡将士英名录吧!”
  半月后,派出去的两个小组先后回来,报告李二牛、何喜发二匪已被击毙,只有那个保长不知被何人砍了头,祭了向二狗媳妇的坟。
  少将旅长正惊异间,忽听门外一声报告,两名卫兵架了一个血肉模糊的人进来。
  少将旅长吃惊地盯住血人:“是你!”
  血人正是向二狗。
  少将旅长逼前一步:“你,怎么没死?” 
  血人艰难地喘着气,从怀里掏出一件染血的衬衣,双手捧着挪前一步:“旅长,我们攻了高堡车站后,弟兄们掩护我冲出去……去杀保长,报仇!弟兄们要我报了仇后把这件衬衣交给您,我,爬了三天,爬……回……回……来了……”
  血人说完轰然倒下。
  少将旅长展开那件衬衣,上面是歪歪扭扭的六个血字:“我们不是逃兵。”还有九个血写的名字。
  少将旅长将衬衣裹了向二狗的尸体,紧紧地抱着他,走出旅部,走向操场……
  这一夜,一个国军少将旅长为一个死去的国军士兵守了一夜灵。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有十一名士兵在班长向二狗带领下逃跑的事件,说明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其合理性,都会实现其不同的人生价值。
B.“这场恶仗拼去了三千多条国军弟兄的生命,换来日军一个半大队的尸首”,一个“拼”字,两个数字,写出了战斗的惨烈,也衬出了战士们的军人气节。
C.少将旅长“盯着向二狗,一言不发”、解绳、装子弹、送枪等一系列的动作,透露出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感情因素占了上风,侧面刻画了他鲜明的人物形象。
D.从情报处长的书面报告看出,作者笔下真正的逃兵只有两个:李二牛和何喜发。他们与其他九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衬托出其他九人知耻后勇,是真正的勇士。
E.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不可预知的外部环境会给人性带来暂时的迷失,但血性男儿终会有颗维护正义的心。
(2)小说中的向二狗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本分析结尾“这一夜,一个国军少将旅长为一个死去的国军士兵守了一夜灵”的内涵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真正的英雄,应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在战友们用性命与敌人相搏之时,冲到最前头,坚持抗战不退缩。可是,作者笔下的这几个人他们会逃跑,为的只是报私仇。这会不会是个败笔?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迈克尔·法拉第
王波
  1857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准备册封一人为爵士。不过,这个名叫迈克尔·法拉第的人拒绝受封。
  同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选法拉第为会长,这也遭到法拉第本人的谢绝。
  法拉第的心里只有科学。
  法拉第的父亲是位铁匠。铁匠前后有10个子女,家境困顿。短短上了两年学后,法拉第不得不中断学业,去做装订学徒。利用装订书报的机会,他接触了多方面的知识。年轻人越来越相信科学家在某些方面比其他人要纯洁和高尚。他想做一名科学家。
  只是,这条路对一个21岁的学徒来说,似乎太过遥远。
  一切因为一位好0顾客赠送的门票而改变。1812年,法拉第拿着获赠的贝克林讲座最后4次演讲的门票,赶到英国皇家学会,聆听了英国著名化学家汉弗里·戴维的讲座。他把讲座内容做了详细记录,并精心为其加入彩色插图,一本386页的笔记很快成形。在装订好之后,它被送给学会会长。
  法拉第最终没能等来会长的答复,只好把笔记寄给皇家研究所的戴维本人。因感染伤寒正在疗养的戴维,看到笔记颇为感动。一番等待之后,次年,法拉第拿着比学徒还低的薪水,成为研究所的实验助手。
  戴维夫妇周游欧洲时,法拉第以化学家助手和秘书的身份随行。但在戴雏太太眼里,法拉第不过是一个年轻的仆人,赶路时他需要坐在马车外,吃饭时则需要和佣人一起。
  这次感觉不舒服,的旅行结束后,法拉第利用自己的实验天分,协助戴雏发明了矿工安全灯。有人称这灯和滑铁卢战役为“1815年英国的两大胜利”,但在法庭上宣誓作证时,法拉第毫不客气地指出灯还有一些缺点。这令戴维颇为不满。
  研究改进后,这种后来挽救了无数矿工性命的灯,被称为“戴维灯”,很少有人意识到,在灯光背后,也曾有法拉第奉献出的光和热。
  1821年,新婚的法拉第给人类带来了第一台电动机,并为此发表了论文。不过,他很快就后悔了,他意识到在论文中没有提及戴雏和威廉·沃拉斯顿。后者也做过类似的实验,只是都失败了。
  被助手忽视,戴雏有些难以容忍。三年后,法拉第在被提名选举为皇家学会会员时,只有一人投票反对。反对的正是会长戴维,提名的却是当年同样被法拉第疏忽的沃拉斯顿。
  不过,在戴维去世之前,有人问他这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时,这位发现了15种元素的“无机化学之父”说:“我一生最大的发现,是发现了法拉第。”
  当选会员后,法拉第依旧像往常一样,埋头在实验室里。在那里,液态氯、苯等化学物质先后被发现,发电机、变压器等陆续被发明,而电化学的两大基本定律、电学和磁学的相关理论也一一确立。
  除了皇家研究所主席的邀请,他通常回避其他交际活动。而每周日,他总会去教堂。在那里,他与妻子相识相爱。1860年,法拉第再次拒绝担任皇家学会会长,在这个学徒出身的铁匠儿子眼里,“上帝把骄矜赐予谁,那就是上帝要谁死”。可转身去了教堂,那些崇尚“简单、和平与谦卑”的教友,第二次选他当教会长老时,他立即接受了。
  他担任时间最长的职位,是港务局科学顾问,负责维护水路安全和检查灯塔。从1836年被提名,他一直做到1865年,这也是他最后辞去的一个职位。他一生的信件,有10%与这个职位有关。
  “当我读到您在科学上的发现,我深感遗憾,我过去的岁月浪费在太无聊的事情上了。”在一封来自圣赫勒拿岛的信里,犯人拿破仑写道。
  法拉第也曾有机会做“无聊”的事情。1853年,英俄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国政府询问法拉第可否制造用于战场的毒气,科学家回答,技术上可以,但本人绝不参与。
  尽管一再被拒,皇室和政府仍旧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牛顿墓旁,给法拉第预留了墓地。这次,法拉第还是拒绝了。
  1867年8月25日,已经失去记忆的法拉第在椅子上安然离世。在他的葬礼上,妻子莎拉宣读了他的遗言:“我的一生,是用科学来侍奉我的上帝。”而他的墓碑上,只写着他的出生年月和名字。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法拉第拒绝维多利亚女王的“爵士”册封,主要是他觉得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还不够多。  
B.法拉第把自己听戴维讲座的记录精心装订好并送给学会会长,是想博得会长的好感,为自己寻找出一条捷径。  
C.法拉第在法庭上宣誓作证时,毫不客气地指出矿工安全灯还有缺点,主要是因为科学在他心中比导师(戴维)更重要。  
D.戴维去世之前说“我一生最大的发现,是发现了法拉第”,表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虽然曾经有些小气,但终究还是胸襟开阔。  
E.除了皇家研究所主席的邀请,法拉第通常回避其他交际活动,这从侧面体现了法拉第自命清高的性格特点。  
(2)你认为戴维是一个怎样的人,淆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说:“法拉第的心里只有科学”,请用相关事例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法拉第拒绝了皇室和政府给予的哪些荣誉?为什么要拒绝?他主要担任过哪些职位?为什么会愿意担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展示了襟怀、意绪,那么,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却是世俗人情,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画。宋代平话有所谓“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类别,说明这种以广大市民为对象的近代说唱文学已有广阔的题材园地,以描述生活的真实供广大听众消闲取悦。明中叶,这条文艺河谷由口头的说唱发展为正式的书面语言,以《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拍案惊奇》为代表,标志着这种市民文学所达到的繁荣顶点,具有了自己的面貌、性格和特征,对近代影响甚巨,它们的选本《今古奇观》流传三百年而历久不衰。正如这个选本的序言所说,这作品确乎是“极摹世态人情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对当时受商业繁荣侵蚀了的封建社会的现实,作了多方面的广泛描绘。对人情世俗的津津玩味,对荣华富贵的钦羡渴望,对邪恶的唾骂和对美德的赞扬,对宿命的宣扬和对因果报应的渲染,充满了小市民的种种浅薄无聊,远不及上层文人士大夫艺术趣味那么高级和优雅,但它有生命活力的新生意识,是对长期封建王国和儒学正统的侵袭破坏。现实性世俗性与腐朽庸俗的落后意识渗透、交错与混合,是这种初兴市民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作品中个人的际遇、前途和命运逐渐失去了独一无二的原有模式,各色人物都在为自己奋斗,或经商致富,或投考中举,或巧遇良机而顿致富贵,虽然还谈不上个性解放,已可窥见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它们由说唱演化而来,为了满足听众的要求,重视情节的曲折和细节的丰富,是这一文学在艺术上的重要发展,也正是这些奠定了中国小说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
  与宋明话本、拟话本并行发展的是戏曲。明中叶以后,传奇的大量涌现,把戏曲推上一个新的阶段。除了文字上的意义外,戏曲已发展和定型为一种由说唱、表演、音乐、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创造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形式的艺术美。直到昆曲和京剧,在所谓唱、念、做、打中,把这种美推到炉火纯青无与伦比的典范高度,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千锤百炼的唱腔设计,举手投足的舞蹈化动作,雕塑性的亮相,示意性的环境布置,简洁明了的情节交代,高度选择的戏剧冲突,使内容和形式交融无间,而特别突出了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美,中国戏曲尽管以再现的文学剧本为内容,却通过音乐、舞蹈、唱腔表演,把作为中华文艺的抒情特性和线的艺术发展到一个空前绝后的综合境界,它实际上并不以文学内容而是以艺术形式取胜,也就是以美取胜。(摘编自李泽厚《明清文艺思潮》)
1.下列关于“明清文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清文艺描绘了世俗人情,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图画,没有什么远大的思想、深刻的内容。
B.明清文艺由宋代平话这种说唱文学发展演化而来,以描绘生活的真实供广大市民消闲,拥有广阔的题材园地。
C.《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拍案惊奇》标志着明清文艺所达到的繁荣顶点,对以后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D.尽管明清文艺在艺术趣味上不能和诗词歌赋相比,但它具有自己的面貌、性格和特征,具有生命活力的新生意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流传三百年而历久不衰的《今古奇观》,多方面描绘了当时受商业繁荣侵蚀的社会状况,现实性世俗性与腐朽的落后意识相互渗透。
B.重视情节的曲折和细节的丰富是明清文艺在艺术上的重要发展,这也奠定了中国小说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
C.明中叶以后大量涌现的传奇把戏曲推上新阶段,把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形式的艺术美推到炉火纯青无与伦比的典范高度。
D.昆曲、京剧的情节交代简洁明了,戏剧冲突高度选择,唱腔设计千锤百炼、举手投足的舞蹈化动作,内容美,形式更美。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唐诗宋词展示了襟怀、意绪,“极摹世态人情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的明清文艺则突出表现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B.明清文艺以广大市民为对象,广泛描绘市井生活,充满现实的人情味,由此可见,明清社会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生活比较丰富。
C.明清文艺选择的人物、表现的思想和以前的文艺大不相同,因此,它突破了题材上的一些限制,是对儒学正统的侵袭破坏。
D.以艺术取胜的中国戏曲把中华文艺的抒情特性和线的艺术发展到了极致,可以说是开辟了中国文艺的新境界。
题型:山西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