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合伙人[美]拉尔夫·摩迪著范赤丹  戈佑君  译  我酷爱吃巧克力,其中最喜欢的要算是味道偏苦的那一种了。有一回,妈妈买了一块这样的,引诱...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合伙人
[美]拉尔夫·摩迪著
范赤丹  戈佑君  译
  我酷爱吃巧克力,其中最喜欢的要算是味道偏苦的那一种了。有一回,妈妈买了一块这样的,引诱得我想入非非。
  恰好那会儿我正在扬谷机边给父亲打下手儿,一个主意从我脑子里闪过:何不悄悄砍下一块儿呢?无疑,这早晚会被母亲发觉,不过我可以趁她尚未猜出是谁所为时就不打自招,说不准还能侥幸免遭皮肉之苦呢?
  我开始伺机行动,刚一瞥见母亲出门喂鸡,我就借口渴要喝水回到屋里,我把巧克力从食品架子上取下来,掏出刀,举起来正要往下砍,忽听得母亲进屋了。我急忙把巧克力塞进前胸衬衫里,慌慌张张离开了房间。我先是溜进谷仓,藏好东西,这才拐到父亲那儿。
  整个下午,我都躲躲闪闪,竭力回避父亲。他一张嘴,我就心惊肉跳,手也不听使唤。父亲询问我,我只能硬着头皮谎称有点儿冷。只要父亲有意或无意往我这儿一瞅,我的心就嗵嗵乱跳。那该死的巧克力呀,真让我心乱如麻、有苦难言。那会儿,只有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盘旋,只要能神不知鬼不觉让它物归原处,我就谢天谢地了。
  直到离开父亲,独自走在去放牛的路上的时候,刚才那烦躁和焦虑的心情才稍微缓和,脑筋又活跃起来,我自我安慰道:这算不上偷窃,我只不过想要一小块儿,可惜运气不佳,偏巧撞上母亲进屋,不得已才揣着逃走,被弄得贼溜溜地不敢见人。看来要想摆脱目前的窘境,只有完好送还了。
  我下决心要说到做到。可一想到巧克力,那甜甜的、苦苦的滋味好像就在舌尖上化开,我的决心又动摇了。我又心存侥幸地想:若是用一把锋利的刀切下半英寸来,母亲兴许不会察觉。
  快走到牛吃草的地方时,我又想起父亲曾说过家里的钱也有我一份,因为我也出了力,流了汗,假设这块巧克力就是用我挣来的钱买的,也能说得过去。我看,就这么着了。可是,当我赶着牛群返回的时候,又踌躇不前,犯起嘀咕来。眼看到了铁道边,我还是拿不定主意。我想这事干脆托付给仁慈的上帝来做主吧。我就从地上捡了一根干树枝。我决定把它往天上抛,然后根据枝头落地时的方向来处置这块巧克力:朝西,二话不说,完璧归赵;朝南,削去半英寸;朝东,说明巧克力是用我自己的那份钱买来的,我可以问心无愧自个儿享用。
  这么想着,我就用力把树枝向上一扔。树枝落在地下,枝头基本朝西,稍稍偏南。
  那天晚上,我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我竭力回想那根树枝,它到底向南偏了多少度?最后我实在躺不下去了,悄悄从床上爬起来,溜到院子里。我从木头上取下斧子,就到谷仓去取巧克力。我把它拿到仓外放在畜栏底座上。那天晚上,月光如水,周围的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
  我举斧正要往下砍,忽然听见父亲叫了一声“儿子”。
  我顿时目瞪口呆,一把抓起巧克力塞到贴身内衣里,赶紧转过身来。父亲抓住我的背带像拎小鸡似的把我提起来,扔到柴地上,狠狠地揍了我一顿。我敢说谁的父亲也没有这样狠的痛打过儿子。
  然后他又把我拎起来,让我站直了,问我该不该挨揍。他说并不是因为我拿走了巧克力,而是不能容忍我鬼鬼祟祟,于这种勾当。“儿子,”他说,“我知家里的钱有你一份,从某种意义上讲巧克力首先是属于你的。如果你直截了当开口要的话,也许我不会拒绝。但是我讨厌你这种不正大光明的行为。你说吧,你是愿意把你那份钱和我的分开呢,还是继续做我的合伙入?”
  直到这时,我才发现我当然不愿意把我的钱跟父亲的分开!当我又回到床上睡觉时,手还生疼生疼的,那是我俩刚才握手言和时,父亲用力很重的缘故。
1.指出文中加粗短语的指代对象。
①第二段中“一个主意从我脑子里闪过”的“一个主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四段中“那会儿,只有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盘旋”的“一个念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合伙人”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的心理活动描写十分出色,下面的这个描写体现了小主人公当时怎样的心理?
  只要父亲有意或无意往我这儿一瞅,我的心就嗵嗵乱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何不悄悄砍下一块儿呢?
  ②只要能神不知鬼不觉让它物归原处,我就谢天谢地了。(也可用自己的话表达。)
2.父子和睦相处,共同劳动,共同创造和拥有财富。
3.做贼心虚,唯恐被父亲发现的紧张、慌乱心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合伙人[美]拉尔夫·摩迪著范赤丹  戈佑君  译  我酷爱吃巧克力,其中最喜欢的要算是味道偏苦的那一种了。有一回,妈妈买了一块这样的,引诱】;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怎么也忘怀不了金风送爽的初秋。八月里,下了好几场暖和的细雨,仿佛是特意为夏种而降的甘霖,这几场雨十分及时,正巧是在月中圣拉弗连季伊节前后下的。俗话说:“拉弗连季伊节雨漾漾,不起浪,不刮风,好过秋来好过冬。”后来到了夏末,田野里结满了蜘蛛网。这也是个好兆头,所谓“夏末蜘蛛成群,秋天五谷丰登”……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记得那座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因而显得稀稀落落的大果园,记得那槭树的林阴道、落叶的幽香以及——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这三者的芬芳。空气洁净得如同不复存在一般,果园里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这是那位果商兼果园主雇了农夫来装苹果,以便夜间运往城里,——运苹果非得夜间不可,那时躺在大车上,仰望着满天星斗,闻着飘浮在清新的空气中的焦油味,听着长长的车队在沉沉的夜色中小心翼翼地、叽叽嘎嘎地向前驶去,真是再惬意也不过了。有个雇来做工的农夫,一只接一只地喀嚓喀嚓大嚼着苹果。这可是老规矩了。果园主非但不阻止他,反而还劝他吃:     
  “吃吧,吃个饱,——不吃才傻呢!哪个割蜜的不吃几口蜂蜜。”   
1.文章开头点明 _______________,也表明这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___性小说。  
2.上面场景描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开头接连引用俗语,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木车的激情
张炜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却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
  “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的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的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和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这是一首长长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人类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确是由车轮和双足镌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渗透和感染。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类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远途,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它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整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它们真正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也许当我们现代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改)
1.“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孔子乘坐的木车虽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快捷、舒适,却可以穿越十万大山, 穷尽—切艰难险阻,它深深的辙印诠释了诗“与”“政治”合二为一的真谛。
B.文章以“木车的激情”贯穿全文,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 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
C.孔予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倦地传播他的思想,而人们只承认他是启蒙者和布 道者,不承认他是诗人,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孔子身上具有一种诗人般的激情。
D.在作者看来,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孔子更为渊博 的思想却穿越时空,照亮人类共同的心灵,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
E.作者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代传播工具和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这种 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现代人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微型小说,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最后一颗子弹
奚同发
  谁也没想到,高大而茂密的林子间竟然有这么一块空地,刑警吴一枪与他们追捕的最后一名歹徒在这里狭路相逢。这之前,吴一枪已追赶了逃犯一个夜晚。那里树密山高,与战友已失去联系的他只能孤军作战。
  黎明时分,林子间还缭绕着一团团带状的雾气,相距不足百米歇息的两人几乎同时发现了对方。逃犯起身就跑,吴一枪抢先对天空鸣枪,警告对方“站住”。吴一枪心里明白,刚才自己打的那一枪,是枪里
  这个犯罪团伙的小头目全身一个战栗,随着吴一枪的喝令立即钉在林子间那片空地的中央,却并没有按吴一枪的命令把枪扔掉,而是发出一阵哈哈大笑。吴一枪心里一惊,看着歹徒慢慢地转过身来与他相对而视,并用手中的枪对准了他。歹徒脸上挂着绝处逢生的笑容,声音沙哑地说:“枪神,可惜你没子弹了……”
  吴一枪不动声色,只是用枪精确地指向对方。别说只有20米左右的距离,凭手中这支用了几年的64式手枪,只要在最大射程50米以内任何点上,他都可以毫无疑问地撂倒对方。要不怎么是吴一枪呢!就连罪犯们都称他“枪神”。谁要是与他遭遇,一般是不敢对射的。
  吴一枪望着对方有些慌乱的眼神,轻声说:“你很清楚,此时我们两人的枪里都只剩最后一颗子弹……那么,让我们较量一下枪的准头吧!”
  “嘿嘿嘿……不可能!我计算了你的子弹。你昨晚两次对空鸣枪,两次开枪打伤我的兄弟。刚才是你的第五次呜枪,也是你枪里的最后一颗子弹。嘿嘿嘿……没想到吧,枪神今天要死在我的手里啦……”歹徒虽然满脸狰狞,却流露出一丝令人难以察觉的心虚。这并没有逃过吴一枪敏锐的眼睛。
  “是吗?那么,我们来数一二三开枪。”吴一枪轻松而镇定地说。他的右臂有力而笔直地举着,黑洞洞的枪眼坚定地指向对方。
  歹徒身子向后一倾,说:“不可能!别骗人啦……你的枪里根本没有子弹……”
  “放下武器!这是我最后一次警告你。否则,你,将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个被现场击毙的罪犯!”吴一枪的脸上写满了自信。这句话刚出口,吴一枪感到对方全身明显地打了一个激灵。
  歹徒紧盯着吴一枪,慢慢地抬起有些发抖的左手,他似乎看到吴一枪眼里另一个人举枪的影子。
  “一!”铿锵的声音震动着凝滞的空气,吴一枪纹丝不动,双眼匕首般刺向对方。此时,他把全身的力量都灌注在自己那双并不算大的眼睛上。作为一名经验丰富昀刑警,实战必须出枪快,发射快;对射必须聚精会神,枪人合一。而这些对于吴一枪来说,是有过血的教训的。那次缉毒战,因为心想身后有记者,就想把枪打得漂亮,甚至动作也潇洒一些,在甩手射中屋顶一名歹徒的小腿的同时,稍一迟疑,对方枪响了,一位老刑警为掩护他而中弹……
  “二!”洪亮、坚定而自信的声音穿透了林间,这是警察与一名逃犯在共同演绎着一次空前的你死我活的较量。
  在吴一枪的刑警生涯中,像今天这样还是头一次。没了后路的吴一枪出奇地想把射击动作做得完美一些。上一次因为追求完美和动作的漂亮让同事献出了生命,可是现在,他还是希望自己在歹徒面前能够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绝唱……
  吴一枪嘴角挂着微笑,就让这不易察觉的微笑永远留存在自己的脸上吧。同时,他注意到,对方枪口明显地虚晃了一下,一粒汗珠清晰地缓缓地从鬓角滑过。
  “三!”一束阳光突然射向林子间的空地,吴一枪斩钉截铁地大喝一声,声震长空。
  “叭……”枪声清脆地回响在林间山谷。歹徒匍匐向前一头栽倒……
  子弹一声呼啸从吴一枪的头顶飞过——在他发出“三”的同时,歹徒对着迎面而来的阳光,竟然再次打了一个激灵,子弹打飞了。
  吴一枪迅速跃向对方。令他吃惊的是,对方竟没有任何反虚。翻过歹徒那沾着露水的脸,吴一枪才发现,歹徒已没了呼吸。(全国小小说获奖作品,有改动)
1.请说出“可是现在,他还是希望自己在歹徒面前能够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绝唱……”在小说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歹徒,吴一枪射出了自己最后一颗子弹之后,心理经过了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具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析下面几处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1)高大而茂密的林子间竟然有这么一块空地。黎明时分,林子间还缭绕着一团团带状的雾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束阳光突然射向林子间的空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有这样一段:“事后法医检查发现,歹徒死于过度紧张造成的大脑及心脏不能供血,病变的心脏收缩得像石块一样坚硬,苦胆也破了……”你认为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   永恒的托尔斯泰
  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妮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地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  竟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福克纳、鲁尔弗、川端康成、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竟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如果说文学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像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或是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送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说她的父亲:“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话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
  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的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读《复活》或《安娜·卡列妮娜》,你感觉到的是手法?语言?结构?全不是。这一切那么完美地综合着,任何一面都不特别突出,一切均水乳交融,以求突出人物来传达作家所要传达的“教谕”。这才是大师,自然、大方、有力。在托翁面前,现代许多“实验性小说”是不是太喜欢花样百出,因而太有些小气?
  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可笑。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不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卸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在写一本有关政府和人民关系的书。托翁散步的时候,常常会突然停下来,麻利地割草以试一试刀刃;遇见两位香客打扮的老头,托尔斯泰会叫住他们,说一会儿话,给他们一些钱。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你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同。
1.第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部分,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末说:“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你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请结合全文,分条简要概述作者认为托尔斯泰是“真正的大师”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传记常常要写传主的业绩、荣誉等,但本文并非如此。本文通过恰切的表现手法,说明托尔斯泰才是真正的大师。全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的人评价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师”,有的人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作者认为托尔斯泰是“永恒”的。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白日梦”

  白日做梦,一向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殊不知,常做白日梦的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凡夫俗子和超尘拔俗者。一个懒汉,每当他穿过荒野总是幻想能踢到棵露在地表上的一块黄金而成为富翁,这便是典型的世俗白日梦;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则往往是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的发酵。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一些杰出的醒着做“梦”的人。
  牛顿就是这种人。他因看到苹果落地而联想到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联想到苹果的加速度同月球的加速度是同属一类的观念,发现重力仅仅是万有引力的特例。牛顿作这一从地到天的联想需要有何等宏伟的想象力啊!在常人看来,那仿佛是疯狂,是幻觉,是梦中才会出现的情景。
  物理学的理想实验按其性质也是绝妙的“白日梦”。惯性定律就是一个。因为它不能直从现实世界中的实验得来,只能从观察中再根据想象和推理作出。我敬爱爱因斯坦,就是出于我把他看成是个白日梦幻者——理想实验大师的缘故。
  艺术作品的“白日梦”性质更突出。浪漫派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爱梦幻世界远胜于爱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哲学家也是醒着做白日梦的人。老子的梦是有关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即不可捉摸的“道”。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被捆缚住、只能朝前看的囚犯。其身后有一堆火,他们只能从墙上看到自己和身后物体的影子,并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当一名犯人逃到阳光底下,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世界时,才认识到他过去一直是被影子所欺骗的。真正的哲学家正是从洞穴中逃到真理阳光下的囚犯。
  精神病患者的幻觉症也是一种白日梦。那么,它同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有何不同呢?区别之一是: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创作是从现实世界出发最后又能落脚到现实世界。当舒曼的《梦幻曲》一回到现实,萦绕在千万人的心坎,人们即能分享到“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美感和魅力。精神病患者自认为就是女皇的幻觉则是不能实现的,别人无法同它发生共鸣。(选自赵鑫珊《哦,美丽的“白日梦”》,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白日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日梦”分为世俗白日梦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做前一种梦的是凡夫俗子,做后一种梦的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
B.“白日梦”从前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而现在只用于指美丽的幻想。
C.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的囚犯,他们始终把影子看成实在的,一直被影子所欺骗,是从不做“白日梦”的人。
D.“神六”科学家设计飞船遨游蓝天的构想就是第一流的“白日梦”。
2.下列对“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逆的,而精神病患者的白日梦是不可逆的。
B.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是不能实现的。
C.“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具有魅力,能给人美感,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不具有魅力,也不能给人美感。
D.“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却不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做超尘拔俗“白日梦”的一流的科学家必须有极强的观察、联想、想象、推理能力。
B.“梦幻世界”就是“艺术世界”,它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C.无论超尘拔俗者还是凡夫俗子都会做“白日梦”,只不过凡夫俗子所做的大多是“黄金美梦”。
D.超尘拔俗者的“白日梦”往往是不太被常人理解的,却常常是创作活动的发酵。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