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本报讯 今天(12日)上午12时,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搭建的季羡林先生灵堂正式开放。灵堂上方的黑色挽联横批上写着:沉痛悼念...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福建省期中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本报讯 今天(12日)上午12时,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搭建的季羡林先生灵堂正式开放。灵堂上方的黑色挽联横批上写着:沉痛悼念季羡林先生。在灵堂正中的遗像上,季羡林先生身穿一件深蓝色中山装,头戴一顶毛线帽,面带微笑。尽管12时灵堂才正式开放,但从上午9时起,前来悼念的人络绎不绝,截至记者发稿时,百年讲堂门前已排起了百米长队,近千名公众等待着送季老最后一程。
  季老学生:
  他觉得老师是最了不起的称谓
  毕业于北大东语系、任职在中联部的李英曾是季先生的学生。“他是一名朴素、正直、敢说实话的长者,一生都在坚持真理,在最困难的时候,该守住的东西一样也没有放弃过。他的离去是整个民族的损失。” 
  北大百年校庆是李英最后一次见到季先生,“他穿了一件中山装,这件中山装已经穿了几十年了。”当听到季老去世的消息时,李英的心顿时下沉。他哽咽地说:“受过他教育的人、读过他书的人都不会忘记他,他曾谦虚地谢绝‘大师’、‘国宝’的头衔,我们就不要强加给他。”作为季老的学生,李英回忆道,季先生认为别人给他最高的称号便是称他为“老师”。“他觉得老师是最了不起的称谓。希望季老师一路走好!”李英说,季先生爱党、爱国家、爱学生的精神一定会将继续在北大人身上延续和传承。
  北大学子:
  心里的北大塌了一块
  对于北大学子来说,季羡林先生早已成为了燕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面旗帜。许多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流露出了哀痛的情绪,“太突然了”是他们的第一反应,“没想到季先生走得这么快,前几天还看到他给今年高考状元题字。”北京大学政府管理系大三学生陈鹏飞早上9时就来到百年讲堂门前,“虽然从来没有在校园中见过季先生,也未曾听过他的教诲,但他好像一直像一个长辈长在我心里。”身穿一身黑衣的北大哲学系研究生小韩在现场沉重地表示,季羡林先生是所有北大学子的楷模。“一直以来都把季先生当作神一般,仿佛先生永远都会在我们身边,想不到今天先生也去世了,感觉像是心里的北大塌了一块。我们后辈只能努力工作以慰先生在天之灵。”
  外地市民:
  特地赶来送别季老
  北京林业大学计算机系大一学生宋婷婷一大早就从学校赶来,她手拿着相机,希望记录下送别季老的最后一刻。“我是季先生的老乡,一直特别崇拜季老,觉得他是一位可敬可爱的大师。”河南的大学生小张暑期来北京打工,今天也特地从朝阳赶到了北大。“太震惊了,季老师的人格、学问和爱国心一直深深感染着我,昨天听到他去世了,我一晚上都没睡着,重新看了遍他的《牛棚杂忆》。”说这话时,小张的眼圈红了。他说,季先生是自己的偶像,季先生曾经替北大学生看行李的事迹让他甚是感动。山西的贾先生今天特地从老家赶到北京来送别季老,“愿他一路走好,他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大师。”(选自2009年7月12日《北京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篇事件通讯,文章报道了季羡林先生逝世后人们在北大纪念堂搭建灵堂悼念先生这一件事。
B.文章虽然简短,但字里行间始终流露着人们对大师离去的悲痛与惋惜之情。从文中可以看出,前来悼念的人是先生的学生和部分市民。
C.从文中可以看出,人们之所以能够自发前来吊唁季羡林先生,是因为仰慕大师的人品,在大家心中,季老是一位正直的人。
D.这篇通讯写于季羡林先生离去的次日,北大搭设灵堂,人们前来吊唁的当日,体现了通讯报道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的特点。
E.文章最后一句“愿他一路走好,他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大师”,这说出了所有敬重季羡林先生的人的共同心声。
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他的离去是整个民族的损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他好像一直像一个长辈长在我心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季老的突然离世,北大学子为何感觉像是“心里的北大塌了一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B
2.(1)季羡林先生是一个朴素正直敢说实话的长者;他一生都在坚持真理,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芝该守住的东西;季先生身上一直有着爱党爱国家爱学生的精神,季先生有着这么多令人敬仰的品质;季先生是学界泰斗,学贯中西,知识渊博。所以说“他的离去是整个民族的损失”。
  (2)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长在我心里”的“长”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季先生对学子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逐步增加的;大师对年轻人的每一点呵护都一直激励他们健康成长。
3.示例:季先生是所有北大学子的楷模,他的人品和学识一直激励着北大学子孜孜以求,奋力进取;在北大学子心中,季先生早已成为了燕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面旗帜。(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本报讯 今天(12日)上午12时,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搭建的季羡林先生灵堂正式开放。灵堂上方的黑色挽联横批上写着:沉痛悼念】;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有关题目。谈谈 《雷雨》的戏剧冲突
  戏剧不懂得平静地过日子,它需要不断地掀起冲突的浪潮,使人物在相互冲突中撞击出性格火花。《雷雨》中,曹禺把20年代压迫者 与被压迫者之间无法调和的阶级矛盾,集中于周、鲁两家的冲突氛围内,把两家30年来错综 复杂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集中在一天的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就得到了自然的艺术显现。
  同是炎黄子孙,鲁侍萍这位柔弱、善良、温情的女子,在那个特定的社会里却一直不能将驾驭生命的缰绳紧握在自己手中,她被封建买办资产阶级家庭所蹂躏,被伪善的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混血儿”周朴园所欺骗。在第二幕中,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看似平淡,冲突却异常激烈。当周朴园吩咐她“先下去”时,侍萍“望着朴园,泪要涌出”,只问了一句:“老爷,没有事了?”这简短的话语和细微的表情变化, 就很好地展示了侍萍A______和B______的心情,当侍萍说“老爷,想见一见她么?”时,冷酷无情的周朴园连忙回答:“不,不,不用。”三个“不”字,便将他人性的C______和灵魂的D______暴露得淋漓尽致。当周朴园得知面前这个两鬓染霜的老婆子就是他玩弄过的漂亮的使女时,他色厉内荏,拿出一张五千元的支票,并声称“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侍萍将肮脏的支票撕得粉碎,然后迸发出血泪控诉:“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这一撕,撕碎了周朴园甲______的假面具,撕碎了资本家乙______的信条,撕出了侍萍丙______的性格,撕出了她30年风雨中磨炼出来丁______的精神。
1.“戏剧不懂得平静地过日子”一句使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移就
2.选文第一段两个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血缘关系,恨爱纠葛
B.暖昧关系,阶级矛盾
C.家庭不和,父子冲突
D.劳资冲突,恨爱凌辱
3.为什么说周朴园是“混血儿”? (4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剧中人物都有自己个性的语言。侍萍这简短的话语中,展示了什么样的心情;周朴园的三个“ 不”勾画了他什么样的人性和灵魂?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周朴园:A___________B___________ 
鲁侍萍:C___________D___________
5.侍萍撕了周朴园的支票后又冷冷地说“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这充分表达了她对周朴园的什么样的感情?(2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段文字末尾,剧评作者用了一组排比句,有力地评论了侍萍这一很有个性和表现力的动作和语言,试根据上 下文,填写这些方框里的词语。
甲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发明与发现的国家》中的语段 ,完成后面的题目。
  由于现代科学是从17世纪在欧洲兴起的那个运动中诞生的,因此也许有人在评价过去的科学和技术时,会以它是否曾对这个运动作出过直接贡献来作为标准。中国的发现和发明在这一方面的贡献实际上究竟有多大,还有待研究。可是,即使假定研究的结果证明中国在这方面并未作出什么 贡 献,那么,是不是有任何理由贬低 研究中国 的发明创造的价值呢?不管怎样,事情就是这样:世界只有一个。全世界人民必须共同生活在这个由于飞机和无线电的发明而日益缩小的世界内。如果一个人了解其 他民族的文化先驱者们的成就能像了解他们自 己的文化先驱者们的成就那样清楚,那他就必定能对其他民族的成就给予应有的了解和赞赏。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一种新的大同世界的黎明时期。假使人类能战胜那些掌握着前所未有的强权而不负责任的人们所 带来的危机,那么,大同世界的观念便能把一切国家的劳动人民团结成一个共同的、合作的社会。这座大厦的柱石就是相互间的谅解。
1.选段第一句中“那个运动”指什 么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谈谈作者心中的“大同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家是生命中一盏橘黄的灯
王明亚
  ①生命,是一个从荒芜到芳草萋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最不能忽略也无法忽略的,是家。
  ②第一次,用一个婴儿的姿态蹒跚着走出家门,扑闪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愣愣地不知往哪里去。然后学着辨别家的方向——或许是一爿半启的门扉;或许是廊前摇摆的衣架;或许是熟悉的猫的声音;或许是苦楝树下狗的饭盆;或许是一张永远等候在门口的笑脸……一点一滴,开始了一个人一生里对家的最深长的认识和依恋。
  ③记得,上学后每天背着书包走在长长短短的田埂上的情景。有时是一个人,有时会有一个伙伴;有时风雨交加;有时斜阳万丈。不管是每一天的清晨,还是每一天的黄昏,总是那相似的没有改变的路。很多次想停步,因为疲惫,因为厌倦。
  ④然后,一声近处的狗吠声,和着一句坚硬的吆喝;或者是农舍上空袅袅腾腾的烟雾;或是与你擦身而过的某个同样匆匆的背影;或是某一家忽然亮起的橘黄的灯光,只一刹那,就勾起了内心深处软软的、切切的、对家的渴念。于是急急地加快脚步。
  ⑤因为知道,远处,那个属于我的家里,肯定也有这样一圈微黄的光晕正为我铺展;因为知道,在那光晕下,有一桌为我等候的饭菜,几双翘首期盼的焦灼的眼睛。那只永远摇着尾巴守在门口的大灰狗,那一份静谧的等待,在这昏黄的途中,延伸为最动人的诱惑。而那路上如水的月光,月光下裸露的荒坟,坟头上猫头鹰恐怖的窃笑声,都有了我熟悉的温暖与明亮。
  ⑥学会漂泊的日子里,路依然遥无边际。滚滚红尘中,马不停蹄地往前赶。偶尔停下来,在陌生的街头,在夕阳将落未落的黄昏。尽管周围有人群,有房屋,有灯光,有让人追寻、让人迷恋的热闹,可是,只一瞬间就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彷徨、孤独,这所有的辉煌跟自己没有一点关系。忽然却步不前,只因记忆中那一面旧泥墙,爬在墙上的紫藤萝,几株香气四溢的栀子花树,花上碎碎点点的阳光,灶膛里星星点点的火焰。那每一缕袅然升起的炊烟,因炊烟的飞舞而呈现的风的姿态,狗的嘶哑的吠声,门前树下那条空凳子的孤单守候,父母亲满满的爱的牵挂……
  ⑦于是,一刻也不能停缓地上路了。所有生命中匆匆放下了一段时间的所有,在推门的一刹那,都细细密密地回来了。
  ⑧于是,怵然警觉:这一生一世里,不论路在何方,又将去向哪里,家是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的牵挂。黎明时,出门的那一回头,黄昏时进门的那一颔首,在厚厚沉沉的生命里,攀成永远的常青藤。
  ⑨尽管,我会由被人牵挂而变为牵挂别人,但这份对家的依恋依旧。我还是那个处在长途中的人,还是那个奔波忙碌、时常不知所措的人,还是那个茫茫然疲惫不堪的人。而家,永远在我的记忆里,在我的意识里。在醒来梦去的眸子里,清晰如昨。它们总是站在一个固定的方向、一个固定的地方,以它的一片馨香、明媚、温情地指引一颗心归来,洗尽那尘世中的种种铅华,让那颗心忘记漂泊路上的苦涩,从而撑起一片希望,只为,明日又可以轻轻松松地上路。
  ⑩“家是一个人点亮灯在等你。”记不得这样温馨的文字出自哪本书了。可是确实啊,家从一个人生下来起就是他生命中一束橘黄的灯光。因为有家,因为有深沉的牵挂,生命才不会因无根而枯萎;也正是因为有家,因为有如此深沉的牵挂,生命才会熠熠生辉。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生命,是一个从荒芜到芳草萋萋的过程”,这句话暗含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生命由荒芜贫瘠到充实富有的过程,与后文写“我”的成长过程相照应。
B.第⑤段描写荒坟和猫头鹰运用了反衬手法。一想到家里的灯光、家人的等待,即使阴森的环境也不让人害怕了,有力地衬托出了温馨的家给我的力量。
C.文中写到了两条路,一条是上学后每天要走的“那相似的没有改变的路”,一条是漂泊中那“遥无边际”的路,写“路”是为了说明家虽然温馨,但我们终将踏上离家之路。
D.家是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的牵挂”这句话有两重含义: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思念着家;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家里的亲人都会一直牵挂着他。
E.“我”在城市奔波忙碌,难免会忘记远在乡村的家,只有在身心疲惫,彷徨孤独,感到这城市的热闹辉煌跟自己没有一点关系时才意识到家对我的重要性。
2.请指出本文结构上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该文以“家是生命中一盏橘黄的灯”为标题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的动人之处,常常在于细节的描写。请从本文中找出一处细节描写,并对其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拿去主义
  “拿来主义”是鲁迅 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 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 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是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住,非礼也。”中国人是礼义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 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 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 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八十年代中国的风貌,如 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决不会报以青睐的。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品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 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选自《文学报》1986年8月21日)
1.本文中作者所提出的“拿来主义”与鲁迅先生所提出的“拿来主义”含义是否一样?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四段中说“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最后又说“贡献于全人类”,请简要分析这两种说法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 ;‘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结合全文,谈谈作 者为什么认为我们要强调“拿去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等多种说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家黄涛认同民俗学界的看法,即“辟邪说”。因为在其他传说产生之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了。
        据考证,作为节日,端午节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黄涛认为,拨开古人笼罩在端午节习俗之上的辟邪尚巫的迷雾,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古代端午节习俗的核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五月初五,夏天在望,中国人讲究以水克火,其习俗多跟水有关。龙舟竞渡在水乡盛行,连所祭的神灵也都跟水有关:楚地所祭屈原是投汨罗江而死,吴地所祭钱塘江潮神伍子胥是死后被投入江中,绍兴一带所祭东汉孝女曹娥也因父亲淹死而投水寻父……端午节的另一部分习俗是防毒避疫,人们相信喝雄黄酒,或用雄黄酒拌水洒庭院等做法可预防疾病流传,因春夏相交之际疫病容易流传。黄涛表示,这些都与人们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有关。
        自古以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饮药酒”、“吃粽子”、“赛龙舟”等九大类。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吃粽子”和“赛龙舟”,影响很大的“纪念屈原”的民间传说,为端午节增添了强大的文化内涵。
        黄涛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于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
       “首先是关爱生命,讲求卫生,端午习俗大多有防疾除疫、卫生保健之效,故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其次是强民爱国,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有益身体强健和民众团结;加上纪念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节日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第三,和其他中国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端午节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古代端午节习俗的核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们主动适应自然变化有关。
B.端午节习俗中的防疾除疫、卫生保健等内容与关爱生命有关。
C.端午节的各项活动,能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D.端午节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
2.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端午节的起源看法不统一,民俗学界认为其起源于古代人类的辟邪活动。
B.东汉时,人们举行端午节活动,主要是为了防止疾病、瘟疫、兵役、鬼怪等。
C.因春夏相交之际疫病容易流传,人们喝雄黄酒,或用雄黄酒拌水洒庭院等做法来预防疫病。
D.端午节的习俗共有“吃粽子”、“赛龙舟”、“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等九大类。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各项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端午节“纪念屈原说”产生于其他几种学说之前,所以说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是为了纪念屈原。
B.古代,端午节习俗上笼罩着辟邪尚巫的迷雾,这是因为当时人们掌握的科学知识较少。
C.端午习俗中“吃粽子和“赛龙舟”影响最大,这与人们钦佩屈原的爱国精神有关。
D.端午节的民俗活动生生不息,这是因为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富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
题型:河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