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怀念乡村春节冰 客  ①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了,因为搬了新家,这个春节我们是在市区过的。  ②大年三十,各家各户亮出代表各...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怀念乡村春节
冰 客
  ①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了,因为搬了新家,这个春节我们是在市区过的。
  ②大年三十,各家各户亮出代表各家财富的鞭炮,尽情地燃放,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经久不息,而到了零点辞旧迎新之时,鞭炮声浪更是此起彼伏,你家放万响鞭炮,我家可能要放十万响,甚至数十万响;东家放三五分钟,西家能放十数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如果还不过瘾则要拿出那些烟花燃放,俨然一种贫富比拼的架式。仿佛那就是财富、身份,甚或地位的象征,那火药味十足的鞭炮声已经弥漫着比拼的气势。听着这些***声四起的鞭炮声,我的心里顿然对新年感到乏味。这早已失去了传统意义新年的热闹气氛了,我不堪与他们比拼贫富贵贱,也丝毫没有比拼的念头,我就是我,一个来自乡下的平民,在城市平凡地生活着,不与人争。那硝烟弥漫的鞭炮声,使我不由得又回想起了那让我至今念念不忘的乡村春节。
  ③乡村春节是我永生都无法忘怀的记忆,虽然那时的乡村很穷,童年的我们总是日日盼望着春节的到来,这样好改变我们贫穷的味口,可以狼吞虎咽地饱食大鱼大肉。尽管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那个年代并不富有,但春节,大鱼大肉必不可少。就在团年的鞭炮声还没有响起,大人们还在忙年的时候,我们那一群活泼可爱的小伙伴们自然会三五成群地带着一些鞭炮,去寻找我们的欢乐。那时的鞭炮当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花样,顶多只是买上一两封小鞭炮,然后拆开一个一个地放,既经济实惠,又为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只有那些父亲或母亲在外工作稍微有钱的人的子女们才会偶尔放一些冲天炮或是烟花,那才算是当时的“高档产品”,也会令众多的小伙伴艳羡。
  ④而团年时分,每家的鞭炮不过一封,长的万响,短的百响、千响,家境稍差的甚至连放鞭这一形式也省略了。在今天这个鞭炮声震天的新年气氛中,似乎少了年少时那种放鞭的欢乐。除夕夜里,村人们家家必要放鞭,毕竟难得一年啊!都期望通过这一欢乐的形式带来来年的好景象。
  ⑤除夕夜虽然没有月亮和星星,在乡村更没有路灯,但家家户户门前必要悬挂一盏门灯,哪怕在没有用上电的日子里,挂一盏点燃煤油的马灯,也要照亮乡村的年夜。那时,我们一群孩子们自然会怀揣一盒火柴、一封鞭炮,游走于年夜里,游走在各乡邻家中,寻找小伙伴,燃放鞭炮。春节大家相互串门拜年,这时无论小孩单独行走,还是有大人在场,厚道纯朴的各个农家必是一视同仁,端出令小伙伴们欢喜的苞谷花、红薯丁,让小孩们吃;大人们则每到一家,必要端上三五个凉菜,喝酒、聊天,畅谈一年的收成,欢声笑语荡漾山间
  ⑥如今这乏味的城市年夜,人们除了在鞭炮声中展示自己的富有之外,防盗门一关,各自在家中海吃山喝,既不知道对面的人家姓甚名谁,也不知道楼上楼下的邻居来自何方,更别说串门了。
  ⑦虽然城市这种过年的方式沿袭已久,谁也无法改变,但我这个过惯了那种朴实的乡村春节的乡下子民,已是极其厌烦了,没过正月初二,我就携妻带子,再回到属于我的乡村,去寻找和体味乡村那种让我永生难忘的春节。(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四期,有删改)
1.谈谈文章第二节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对比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本,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内容上:不惜笔墨写城里春节燃放鞭炮的情形,渲染城里人的“比拼”。
  在结构上:引出下文,为下文写乡村春节的情景作铺垫;构成对比,突出对乡村春节的怀念赞赏之情。
2.场面描写,白描手法;写了乡村春节的欢乐场面,表现乡村淳朴的民风;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
3.(1)“我”与城里人对燃放鞭炮的态度对比;
  (2)“我”不比拼的生活态度与城里人比拼的生活态度对比;
  (3)城里与乡下燃放鞭炮情形的对比;
  (4)城里人冷漠的人际关系与乡下邻里相亲的关系、淳朴民风的对比;
  (5)“我”对城里乏味的春节与对乡村热闹的春节不同态度的对比。
  好处:通过对比,多方面表现城里与乡村春节的不同,突出我对乡村春节的怀念与对乡村邻里相亲、淳朴民风的赞赏之情。
4.(1)深刻意蕴:通过对城里和乡村春节氛围的不同描述,寻找一种失落的淳朴的和谐的传统节日文化。
  (2)情感取向:①对城里人春节放鞭炮的描写,表现了对城里人春节单一枯燥生活的厌倦;②对城市沿袭已久过年方式的描写,表现了对城里冷漠的人际关系的鄙弃;③对童年时期乡村春节情景的回忆,表现了对久违的欢乐春节的向往;④对童年时期乡村春节人们交往的描写,表现了对乡邻相亲、淳朴民风的赞赏。(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怀念乡村春节冰 客  ①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了,因为搬了新家,这个春节我们是在市区过的。  ②大年三十,各家各户亮出代表各】;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大自然在反抗
[美]雷切尔·卡逊
  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的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但是很少有人提及。
  生物学家波里捷说:“昆虫世界是大自然中最惊人的现象:对昆虫世界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这种“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正在两个领域内发生。通过遗传选择,昆虫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不过现在要谈到的一个更为广泛的问 题是,我们使用的化学物质的大举进攻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
  世界各地的报告很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情况,即在用化学物质对昆虫进行了十几年控制之后,那些被认为已在几年前解决了的问题又回过头来折磨我们,而且只要出现一种哪怕数量很不显眼的昆虫,它们也一定会迅速增长到严重成灾的程度。我们已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现今一些地方,无视大自然的平衡成了一种流行的做法。今天的自然平衡所面临的状况好像一个正坐在悬崖边上而又盲目蔑视重力定律的人一样危险。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有时这一平衡对人有利,有时它会变得对人不利,当这一平衡受人本身活动的影响过于频繁时,它总是变得对人不利。
  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的计划时忽视了两个重要事实。第一是,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昆虫的繁殖数量受到限制是由于存在一种被生态学家们称为环境的防御作用的东西,这种作用从第一个生命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 。昆虫学家罗伯特·麦特卡夫说:“防止昆虫破坏我们世界安宁的最重大的一个因素是昆虫在它们内部进行的自相残***的战争。”然而,现在大部分化学药物被用来***死一切昆虫,无论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敌人。
  第二个被忽视的事实是,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了,某些昆虫的真正具有爆炸性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托马斯·赫胥黎曾计算过,一个单独的雌蚜虫在一年时间中所能繁殖的蚜虫的总量相当巨大。
  没有一个人知道在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昆虫,现在已经记录在案的昆虫已超过七十万种。这些昆虫的绝大多数都被自然力量控制着,而不是靠人的任何干涉。糟糕的是,往往在这种天然保护作用丧失之前,我们总是很少知晓这种由昆虫的天然敌人所提供的保护作用。这种起天然保护作用的昆虫种类繁多。黄蚂蚁捕获那些不移动的蚜虫,并且用它们的汁液去喂养幼蚁。黄蜂在屋檐下建造了柱状泥窝,并且将昆虫充积于窝中,作为黄蜂幼虫将来的食物。黄蜂飞舞在正吃着料的牛群的上空,它们消灭了使牛群受罪的吸血蝇。大声嗡嗡叫的食蚜蝇,把卵产在蚜虫出没的植物叶子上,而后孵出的幼虫能消灭大量的蚜虫。瓢虫,也是一个最有效的蚜虫、介壳虫和其他吃植物的昆虫的消灭者。草蜻蛉靠捕食蚜虫、介壳虫或小动物为生,每个草蜻蛉都能消灭几百个蚜虫。
  昆虫由于存在着这样的天然特性,因此它们一直都是我们在保持自然平衡使之倾向对我们有利一面的斗争中的同盟军。但是,现在我们却把炮口转向了我们的朋友。一个可怕的危险是,我们已经粗心地轻视了它们在保护我们免受黑潮般的敌人的威胁方面的价值。***虫剂数量逐年增大,环境防御能力的全面持续降低正在日益明显地变成无情的现实。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可以预料昆虫的***扰会更加严重,并且将超出我们已知的范围。
  但你会说:“这种情况肯定不会真正发生——无论如何,在我这一辈子里将不会发生。”但是,它正在发生着,就在这儿,就在现在。如安大略的黑蝇在喷药后,其数量比喷药前增加了十六倍;在英格兰,随着喷撒一种有机磷化学农药而出现了白菜蚜虫的严重爆发。虽然有理由认为***虫剂在对付要控制的那种昆虫方面是有效的,但它们却打开了整个盛放灾害的潘多拉盒 子。
  加拿大昆虫学家尤里特十年前曾说:“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哲学观点,放弃我们认为人类优越的态度。”(选自《寂静的春天》,上海译文出版社,有删改)
1.“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两方面?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黄蚂蚁、黄蜂、瓢虫等昆虫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作为一篇科普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作者写“大自然在反抗”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魆魆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晖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川,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1.从第一个画面进而写到第二个画面,作者做了哪些词语上的衔接和过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自然段描写种田人晚归的情景,为什么要从山上“层层的梯田”、“颀长而整齐”的“高秆植物”写起,要以“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歌声可是缭绕不散”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二段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这些人是弥满着生命力的,让我们看看,这些人是什么人,哪些地方表现了他们的生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当阅读面临大众的选择
金 星
  《成都商报》推出了《2010年度中国作家富豪榜》,被列入前10位的作家富豪是杨红樱、郭敬明、郑渊洁、当年明月、曾仕强、郎咸平、李可、韩寒、尹建莉和天下霸唱。虽一年为期,但也潮起潮落。对作家的定位,也不再单指专以文学创作为能事的那一类,曾仕强是管理学家,郎咸平是金融专家,尹建莉则是教育专家。他们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或由心得汇集而成的作品却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其对大众阅读的吸引力更为一般作家望尘莫及。所以,无论是阅读的吸引力还是大众的阅读趋向,就都有了一种探 究的必要。
  如今,人人皆可为作家,但有一点差别很明显,那就是你是自费出书又免费奉送,还是出版社把你敬若神明同时你又可顾盼自雄,坐地起价。可要到被列入富豪榜的行列,还是要有点独门绝技的。既为作家,又无非是在语言的功力和文字的火候上见高下。事实上,语言文字的魅力或吸引力首先在于创作者的谙熟于心,然后才是妙语连珠,出口成章。更高明者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再抽象或深奥的东西也能生动贴切地表达出来。在这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无疑是最值得赞叹的。他们的《共产党宣言》,开篇第一句即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起势非凡,境界宏阔,因此使全篇传播深广。古代经典历来难解而又多解,需要的是既符合当下又能锦心绣口。这几年,于丹、易中天、王立群、马未都等都因登上央视的《百家讲坛》广为天下所知,然后是四处演讲和不停地妙手著文章,雅俗共赏,名利双收,也在情理之中。当然,他们作为作家或知识分子,对文化代有传承的那一份清醒的自觉以及对现实的勇于担当,也是国人愿意买他们账的一大原因。
  我国国民在2009年最喜爱的图书中,《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和《西游记》位居前4位,国民最喜爱的图书作者,分别是金庸、鲁迅和琼瑶。从《2010年度中国作家富豪榜》看,当曾仕强、郎咸平、尹建莉出现在榜单前10位时,大众阅读的状况显然已有了很大改变。其实也不难理解,在金融危机迟迟未能消退时,国人对经济管理和经济发展趋势的日渐关注和在家庭教育方面表现出的疑惑,试图索解的国人必然要寻找指点迷津式的书籍或者哪怕喝上一碗心灵鸡汤也好。金刚怒目,当头棒喝,有人愿意吃这一套,期待着醍醐灌顶,重新上阵;而偏不作奇语,只是一味地常语解颐,对很多人也是一种慰藉与颖悟。曾仕强、郎咸平和尹建莉这3人并不见得就是各自领域最优秀的人物,然而,是他们更适合大众阅读的表述方式使他们获得了认可。当然也不能不注意到,现在国人的阅读是越来越现实与功利了。而功利的阅读,已经背离了阅读本身的含义。事实上这个时代的特征是阅读和实用主义相联系。(《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11月19日,有删改)
1.对文中“虽一年为期,但也潮起潮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过去的一年中,文坛上风云变幻,时间虽短但大事不断,表现了作家创作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B.虽然只是一年时间,但作家的创作却是大起大落,有的作家创作数量增多,而有的却在减退。
C. 在过去的一年中,有以前在中国作家富豪榜榜单中的作家退后,也有新人在榜单中排名上升。
D.在过去的一年中,从榜单看人们对作家的定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变化之大,犹如潮起潮落。
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过去,只有专业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才是作家,在2010年度以后,其他行业的人也有可能走进作家的行列。
B.作者从《2010年度中国作家富豪榜》榜单的变化中看到了对阅读的吸引力和大众阅读趋向探究的必要性。
C.作者举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语言的功力和文字的火候是作家的重要标志。
D.现在我国国人的阅读已经背离了阅读本身的含义,因为国人的阅读更多的表现出现实和功利的一面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仕强、郎咸平、尹建莉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大众的喜爱,是因为读者能从他们的作品中寻找到解决心灵问题的良药。
B.曾仕强、郎咸平、尹建莉出现在《2010年度中国作家富豪榜》榜单前10位,因此,大众阅读的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
C.于丹、易中天、王立群、马未都等能够为大众接受,不仅仅因为他们的学术方面,也有他们对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D.纯粹的精神阅读在现在已经并不多见,实用性在阅读中已占有一定的位置。在现今实用主义已经和阅读捆在了一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反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就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融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 ,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小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 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1.这一段着力写茫茫的沙漠是那样平坦、辽阔、燥热,其目的在于(   )
A.用沙漠的枯燥单调来反衬“延河夕照”、“桃园小憩”等画面的可爱。
B.说明无论多么荒凉、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大大改变。
C.写出沙漠的荒凉、贫瘠,目的是唤起人们去改造沙漠。
D.说明自然是伟大的,即使是“纯然一色”的沙漠也是伟大的。
2.在“北国晨号”这一“风景”中,作者写两名战士的形象插入一段关于贴照簿上小号兵的描写,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照片上的形象印象极深,赞叹不已,所以一听到号声立即引起回味,引发作者“打算看一看”的情节便顺理成章了。
B.这是一种正面衬托的写法。照片上的号兵,写得较细,可以补充朝阳下小号兵的形象,一虚一实,一近一远,使小号兵的形象更加丰满清晰。
C.这是一种反面衬托的写法,用照片上的小号兵反衬朝阳下的小号兵,使行文形成了起伏和波澜,更引人入胜。
D.作者勾画小号兵的形象,更着意于歌颂他们的精神。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则是贴照簿和朝阳下的小号兵所共有的精神品质,他们不仅仅是两个战士,更是抗日军民民族精神的象征。
3.在“北国晨号”这幅画面中,作者是怎样刻画朝阳下两个战士形象的,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从军号声入笔,雄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震撼人心,催人奋起,产生“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作者采用背景烘托的方法写两个战士的形象,以高山和朝霞为背景,不仅烘托出“犹如雕像一般”的持枪战士凝重、威严的姿态,有刚有柔,体现出凛然难犯的民族精神。
C.作者写号兵和战士的形象重在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同时是把两个战士视为民族精神的化身而歌颂的。
D.写小号兵和持枪战士不平均使用笔墨,而更侧重刻画了持枪战士,他“使我惊叹叫出声来”,他是民族精神的化身,这样写,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大地山河
茅 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暮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西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汊”呀,要大得多罢?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
  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涉的。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威风,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号冲走了十多丈远。
  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 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恍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是和你脚下的“ 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涯,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罢?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未若柳絮因风起” 。向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我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也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 “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 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拽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地!(1941年8月19日)
  【注】①女大,即延安中国女子大学。②《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尔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 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即东晋政治家谢安,谢家的哥哥指其侄谢胡儿,“他的妹妹”指谢安的侄女、东晋女诗人谢道韫。
1.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景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与《白杨礼赞》在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都是借景抒情,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B.作者对江南水乡风貌和西北河流在浅水季节的形态的渲染铺陈,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夏季涨水时的气势,以秀美涓细来反衬壮阔雄浑。
C.作者对延水夏季涨水将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号冲走十多丈远的描写,虽只有短短两行,却有慑人心魄的力量,真实地写出了西北河流的威风。
D.作者巧用古代名词,善造意境。意境的营造和名句的妙用自然和谐、相得益彰,使人读后能获得“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美感,韵味无穷。
E.本文书 述明晰而善于变化,文字凝练而富有诗情画意。作者一反委婉含蓄的手法,以浓郁的情思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来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