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问题。涌流和学习[美]米哈伊?奇凯岑特米哈伊  文化的起源可以很容易地用必要性来解释。技术、科学,甚至艺术都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防卫性措...
题目
题型: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问题。涌流和学习
[美]米哈伊?奇凯岑特米哈伊
  文化的起源可以很容易地用必要性来解释。技术、科学,甚至艺术都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防卫性措施,用以改善自己存活、或是增加舒适的机会。鲨鱼发展了更尖利的牙齿,羚羊发展了跑得更快的腿,我们则制造了武器和汽车。有些鸟用鲜艳的羽毛或精致的鸟巢来进行竞争,吸引异性;我们则通过时髦的衣服、昂贵的房子和优雅的举止来展示我们的愿望。在这一点上我们完全可以说,需要是发明之母。
  文化的这种基本原因仍然起作用。我们要学习,要成为专家,要革新,要开辟新道路,主要原因是因为这样做能使我们获得物质上的优势。我们再也不像我们的祖先那样主要依据体力或简单的技巧来进行竞争。跑得快、会***死狼、打死一头雄鹿的能力已经非常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能在文化的领域里表现出色,在这些领域中,相关的技巧是由复杂的专业规定的。在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文化活动中获得成功——获得诺贝尔奖或写出一本畅销书——会带来财富、尊敬、钦佩和权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创造性的文化的其他原因,至少对于某些人在某些时期来说,他们在许多方面都比古代基于竞争和获得物质财富优势的原因更为重要。在某个专业内的工作可以因其自身而使人具有成就感。为一首诗找到合适的词,找到一种细胞活动的秘密,用更少的钱造出更好的微型集成电路块的方法,这些活动本身就使人着迷,哪怕没人知道你的活动,哪怕没有因此而得到奖励。许多成功的创造发明者都滔滔不绝地讲到这种内在的奖励。如果他们感觉不到这种快乐,外部奖励决不足以鼓动他们把自己的努力扩展到前人未探索过的领域。
  如果说,学科中的专家通常喜欢自己的工作,那么学生或年轻的操作者却一般不会具有这种情绪。尤其在科学领域,初学者只看到这种工作的艰苦之处。老师很少花时间去试图揭示搞数学或科学的乐趣和美;学生们只知道这些学科受到严格的决定论统治而不是专家们体验的自由和冒险。毫不奇怪,很难鼓动年轻人去掌握文化中那些看起来冷冰冰,令人敬而远之的部分。结果,这些领域的知识可能会受到消蚀,而创造性则越来越罕见。
  因此,强化创造性的一种显而易见的方法就是,把尽可能多的涌流的体验带进各种专业。建造文化——做一个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工作者——是一种非常令人兴奋的事。然而,发现的喜悦却常常没法传到年轻人身上,于是他们就转向了消极的娱乐。但消费的文化根本不能与创造的文化相比。如果我们能把所有成功的创造发明者感受到兴奋体验传给下一代,创造性无疑就会繁荣兴旺。 (节选自《创造性——发现和发明的心理学》)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人类制造武器和汽车的原因与鲨鱼发展更尖利的牙齿的目的是一致的。
B.为一首诗找到合适的词这样的活动能使人着迷,却不能使人得到奖励。
C.在科学领域,初学者一般不能从自己的工作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和美。
D.我们把创造发明的喜悦兴奋体验传给下一代,创造性就会繁荣兴旺。
2.下面对“涌流的体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化领域的出色表现。       
B.一种自发的内在的奖励。
C.因工作而获得的成就感。       
D.消极娱乐带来的兴奋。
3.人类创造文化的原因包括哪三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C
3.第一,人类用以改善自己的存活或是增加舒适机会的需要。第二,带来财富、尊敬、钦佩和权力等物质上的优势。第三,在工作中因自身而具有成就感。(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问题。涌流和学习[美]米哈伊?奇凯岑特米哈伊  文化的起源可以很容易地用必要性来解释。技术、科学,甚至艺术都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防卫性措】;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怀念红狐
刘志成
  ①我家耕种的荒地离家足有二十里,我和爹锄了一天地往回赶时,看见了那只叼去我家一只鸡的红狐在不远的沙丘上站着,眨着水漉漉的两只菱形眼默默地望着我们。我的心里腾地起了一团火……
  ②红狐的出现是在十多天前的一个月夜里。出院撒尿的我,猛然间听见鸡窝里响起了几声惊恐的呱呱声。我揉了揉睡眼,还没反应过来,就见一团红艳艳的火团在眼前掠过,蹿上院墙,箭一样地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里。我疑惑地走到鸡窝边,见地上洒了一滩扎眼的血。黄鼠狼叼鸡了,妈。我的声音惊动了屋里的母亲,她点了煤油灯出来查了鸡窝,叹了口气说丢了只花母鸡。那是只红色的黄鼠狼,我说。那是狐,娃。母亲用满是无奈的声音纠正了我的错误后,回屋去了。那只老母鸡原打算卖了给娃攒学费的……母亲的唉声叹气混着爹响响的抽烟声飘出屋来,让我暗恨自己怎么当时就没手脚伶俐点逮住那家伙……
  ③现在红狐就在那沙丘上站着。偷鸡贼,我今天非逮住你不可。我气恼地迈开小腿向狐追了过去。狐双腿一跃,迎面闪过我,蹿到爹身边,似要挑逗爹去追,见爹不理,长嗥着在我们周围绕着圈子。娃你不要追了,这畜牲的窝就在附近,说不准还能扒一窝狐崽子哩。爹你怎知道?你没看见这畜牲肚皮下的奶袋子鼓鼓胀胀吗?爹自信地说。
  ④果然,我们很快就发现附近的一个沙圪坨里有一黑土硬圪台,圪台下迎西有一洞。爹把耳朵贴在洞口听,我也学着爹的样子凑了上去,听见了几种不均匀的呼吸声。红狐见我们用小锄往外扒土,长嗥着蹲在十多步外,双眼流下泪来,乞求地望着我们。很快,我们就看见了四只狐崽,圆乎乎的蜷成一团像小绒球,亮亮的眼珠子像小星星一样,扑闪扑闪地望着我们。我用布衫襟子捧起它们的时候,明显感到它们在颤抖。
  ⑤红狐一路尾随着我们,凄凉地干嚎着,我布衫襟子上的四只小狐崽此刻也哀鸣不止。我不耐烦地赶了它几次都赶不走,直到快进村时,它才站定,干嚎着望着我们。我的心一软,想放下狐崽,犹豫间忽然想起那只预备我学费的花母鸡来,遂把心一横向红狐狠狠唾了一口唾沫,转头追上了爹。
  ⑥四只狐崽只有一个多月,还没断奶。它们通体雪白,只有鼻头和尾巴发红。母亲用玉米面糊糊每天喂它们,间或也到邻居家讨些羊奶给它们改善一下伙食。红狐偷鸡是为了这四个小狐崽子吧?我越来越喜欢这四只狐崽,常逗着它们玩。这种人狐和谐相处的局面刚刚维持了不久,一个月光朗朗的半夜里,院中突然响起了长嗥声。我从熟睡中醒来,扒起窗子上的猫眼洞布向院中一看,只见那只红狐在那里昂着头长嗥。屋里的四只小狐也哀鸣起来,屋里屋外的狐叫声凄凉地响成一片。我跳下地,拉开门,红狐退到了院中,哀鸣着伏下前腿。我发现红狐已比那日见时瘦了许多,双目黯然无神,表情呆滞,眼角隐隐有泪痕。一股悲哀突然袭击了我,母亲抱了四只狐崽,轻轻放到了大门外,红狐迫不及待地叼起狐崽看了看我们,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
  ⑦很多年后,红狐哀痛的叫声还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边,轻轻地触到了我的记忆,让我变得伤怀不已。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一些城市的朋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 (选自《中华散文》有删改)
1.文章第四段着意描写了狐崽“圆乎乎地蜷成一团像小绒球,亮亮的眼珠子像小星星一样,扑闪扑闪地望着我们”,“我用布衫襟子捧起它们的时候,明显感到它们在颤抖”,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情节发展,概述“我”对红狐态度的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有两处写到红狐“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这样写有什么深刻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透过“偷鸡贼,我今天非逮住你不可。我气恼地迈开小腿向狐追了过去。”你能看到“我”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写道:“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城市的一些朋友听,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灯火阑珊处  何当共剪西窗烛
唐克扬
        本来,中国就是一个易于产生痛苦的心灵与心灵痛苦的国度。她的地域辽阔,即便在交通相对发达的清代,使用专用驿道和各地快马,百里轮流不停地递送,官府的加急文书从都城北京也要一月有余才能到达南端的广州,更何况还有安步当车的小民?每一次远游与分离常常意味着从此与亲人们隔如云端。由于科举制度的影响, 也由于古代户籍制度的相对宽松,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少年时有“壮游”的传统,成年后,也常随官职升迁,人事变动而辗转于各地。这使得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写作于行旅之中,而出色的诗人,艺术家也常在旅途 中寻求灵感,甚至常常是客死在行路之途。对于夜晚尤炽的思慕、离别的苦痛,他们较一般人有着更深的体味。
        古国命运多舛,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少有几年风平浪静,唐代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天下太平国力强盛,治下有的人终其一生未见战乱,已属奇迹,被誉为 “贞观之治”。然而这只是短暂的例外,中国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期都少不了灭绝性的战争,王朝更迭时全国人口时常减少一半,一切都化为焦土,五百年前的木结构地面建筑几乎是荡然无存;她的子民,中国人,又是承受着世界历史上最长的专制统治的民族,古老的道统讲求的不是个人价值和个性表现,谦谦君子的外表后面往往是精神内抑的沉重负担……有那么一个时期,当我们的祖先在巫史文化的迷狂中苏醒过来时,面对苦难人生的他们看到的是长生的虚妄,世事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他们一度也陷入了同样的迷惘——那是和我孩提时代曾产生的一样的困惑,也是人生最根本和最深刻的迷惘。面对漫漫长夜和“我们往何处去的?”的内心诘难,有一些声音和处于衰亡中的罗马人说出了同样的答案:既然浮生有限,何不秉烛夜游?
        于是,颓废与放纵成为平凡人生中必由的一种体验,也曾成为一个时代的风尚,成为对长得没有尽头的夜的一种无声的反抗。他们通宵达旦地聊天进食,饮酒作乐,直到失去了对于美酒的味觉,失去了对于时间的感知,宛如刘伶醉酒,一醉数月……皇帝们可以大张灯火更乱日夜,狎游者躲进了情人的锦被,即便是普通人也可以围聚于牌桌旁,一圈圈地搓着麻将,漫无边际地计较着小小的输赢。对于放纵的夜晚的这种爱好发展到极致时,统治者丢掉了江山,小民们进了班房,于是会有人出来指斥这种生活方式的不当,会有人追悔夜阑行为的失检,待到天明酒醒,一切又复归于道貌岸然,只有隐隐的头痛还向你提示着宣泄里那个并未曾得到解答的疑难。
        其实,灯火阑珊处未尝不是人生的一 道风景,兴味索然时的山穷水竭,未尝不是人生真实况味的一丝流露。在古代,那个技术和知识都极为有限的世界里,人们没有像今天一般的傲慢与浅陋,在畏惧于长夜的萧索的同时,在痛饮狂歌作乐达旦的同时,中国人多少也保留了一分清醒,保留了一分对那自在的寂静的敬重。有许多故事和诗句,提到了那些错愕无言的时刻: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片刻曾为一位夜游浔阳江畔,感怀于琵琶女的身世的诗人的心灵所拥有过,精妙绝伦的音乐固然是不可多得的,可那”大珠 小珠落玉盘”间片刻让人屏息的寂静也是更精妙的“绝响”,那是一个单纯的古代世界里的寂静。
        ——在丰子恺先生一幅画中,一位笃信佛教,却 也对世事亲情充满了真爱的艺术家用寥寥数笔在纸上画出半卷的帘栊 ,几盏残茶,一弯新月,宛然“人散后,一弯新月天如水”的意境。人散后,不是室空如洗,而是还残留着一缕欢乐的痕迹,被把玩的茶盏分明还有些许的余温。
        ——“却话巴山夜雨时”,羁留在宦途上的旅人思恋着远方的爱侣,山洪暴涨,夜雨如泄,他知道是不可能很快回到恋人身边了,可是,在诗中他仍要安慰她,给她以遥遥的期许,不是“归期未期”吗?可终究是有一天,我们能共对西窗,谈起这巴山雨夜的孤独的……
        多么静美,恬淡而又混合着一缕淡淡忧伤的意境!这样的意境是建立在对人生的悲剧性命运的清醒认识之上的,然而,有了如此的认识,依然保存着一分不悔的期许,那流露在嘴角的些许苦涩仍撞不住面对着阑珊灯火的淡然一笑,这“悲欣交集”,怅悯里仍不失希望的意味或许才是最可贵的,才是中国式美学的迷人之处。
1.在第二段中,作者说“古代国命运多舛”,请根据段意说说我们祖先的生存状态,并解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举了两句诗和一幅画为例,请逐一分析作者举例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说“那流 露在嘴角的些许苦涩仍撞不住面对着阑珊灯火的淡然一笑”,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 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通过对中国人苦难命运的历史追溯,为迷惘中的人们探寻解答人生困境的良方。
B.作者对曾成为平凡人生中必由体验和时代风尚的颓废与放纵的做法虽不赞同,但对这样做的人,作者理解他们强颜欢笑的内心痛苦,因而包含深切的同情。
C.“灯火阑珊处”指的是大张灯火更乱日夜的颓废与放纵,“兴味索然”则指放纵、宣泄后的空虚与寂寞。
D.作者用充满诗情画意的笔,把人生的悲剧命运写成一道美丽的风景,引导读者去品味那中国式美学的迷人之处。
E.作者为了给苦难的人们以希望,便摆事实、讲道理,诚恳地引导人们摆脱痛苦,走向成功的彼岸。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测谎的历史和人类说谎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据考证, 人类社会使用测谎手段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900年。最早有人曾让小偷将手指伸入滚烫的油或水中,如果手指烫坏,就说明他说的是谎话。这种方法显然过于迷信且残忍,和中国古代的滴血认亲一样纯属无稽之谈。印度人会让人摸“圣猴”的尾巴,据说说谎者一摸猴子的尾巴,它就会叫,而诚实者摸它,圣猴会保持安静。实际上这是利用说谎者“心虚”的心理让他们“中招”。法官先把尾巴涂上了炭粉的猴子置于黑屋,让嫌疑人逐一进入摸猴子的尾巴。说谎者心虚不敢摸,而诚实者坦然照摸不误,最终手上有炭粉的人自然是君子了。另有一种方法是让嫌疑人各自放一把炒米在嘴里,嚼两下吐出来,说谎者由于唾液分泌少,吐出的米明显比诚实者干。这种方法给测谎加入了生理反应的内容。虽然这些方法略显粗陋,但有时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Lightman博士的“鸟蛋测试法”同样很灵验,对心里有鬼的人来说,放在他手中的鸟蛋可以起到和测谎仪一样的作用,一枚破碎的鸟蛋让谎言不攻自破。
  现代测谎技术主要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并基于测谎仪的发明。测谎仪称为polygraph,直译为“多项记录仪”,是一种记录多项生理反应的仪器,它的雏形是1885年Cesar Lombroso发明的测量嫌犯血压变化情况的仪器。随后记录血压和皮肤导电率的仪器在1920年被首次应用到实际执法中。
  测谎在实施前要向受测者讲解测谎的程序,强调测谎仪可测出谎言,告诫受测者要诚实回答问题。由于精心设计的问题与测谎主题之间有不同的关系,对被测人形成不同的心理刺激,从而触发不同的生理反应,引起一系列生理参数(如肌电、脉搏、血压、呼吸、心跳、脑电波、声音、瞳孔等)的变化,用仪器测量这些参数的变化,记录变化图谱,然后分析图谱,就可以判断被测人对问题的回答是“诚实”还是“撒谎”了。
  另外,还可以通过绘画和笔迹进行测谎。研究显示,人们虚构故事和书写真实事件时相比字迹有变化,通常描述谎言时下笔更重,平均触纸压力、笔画长度和高度比书写真实事件时夸张。在绘画时,80%的撒谎者从俯视角度绘画,而大多数讲真话的人则从肩膀高度的视角作画,即第一人称视角。
  尽管测谎仪在实际的刑侦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的准确性仍受到质疑。在《Lie to me》中,Lightman博士为了让士兵队长受到应得的惩罚,曾给接受测试的女兵服用镇定药物,藉此减轻因说谎而带来的生理反应参数的变化,从而完美地通过了测谎仪的考验。
  测谎仪能否发挥正常的作用,跟测试的外部环境、被测试者个体状态、测试师的水平以及问题的设计都密切相关。电影《本能》中,警探们对测谎仪奉若神明,真正的***人凶手却轻松通过了测试。一部分人认为,测谎仪之所以失效是因为受测者本身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当他面对测谎仪的时候能够平静的说出谎话,在他心里那些残忍的手段是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而另一部分人认为测谎仪对心理素质比较好的人毫无效果,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得他在说出谎言时不会在生理指标上有明显的外化。(选自《发现》2012年02期)
1.下列对文中的测谎法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沸水法和圣猴法是利用说谎者“心虚”的心理让他们“中招”,这两种测谎方法开始利用心理学。
B.嚼米审判法和鸟蛋测试法都是从生理科学角度来判定谁是说谎者。
C.绘画测谎的一个线索是作画的视角,说谎者往往采用从俯视角度绘画,而诚实者则从肩膀高度的视角作画。
D.笔迹测谎研究显示,人们虚构故事与书写真实事件时相比字体的长度和高度通常会有一定的变化。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测谎技术的实现主要依赖于测谎仪,1920年测谎仪首次被应用到实际执法中。
B.测谎在实施前向受测者讲解测谎的程序,反复说明和强调测谎仪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要对说谎者产生威慑作用,从而加重对他们的心理压力。
C.测谎过程主要包括3个阶段:测前告知测谎程序、利用测谎仪取得测谎图表、对测谎图表进行分析。
D.测谎仪(多项记录仪),是一种记录多项生理反应的仪器,它在实际执法中的应用准确地讲,不是测“谎言”本身,而是测心理所受刺激引起的生理参数的变化。
3.结合文章内容,请你说一说在现有的设备技术下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测谎仪的准确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草帽下面的眼睛和舞步
刘华
  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印有铁路路徽的草帽在家乡的小城里十分风行。拉板车的搬运工人也爱戴那种草帽。他们中有我一位同学。
  每次回到那座小城,我会特别留意那些弯着腰负重前行的身影,企图在草帽下发现那张高中毕业十多年再未谋面的脸。
  毕业时,他办了病留,深度近视。假如下乡,我相信,他会很快回城,会有很好的安排。因为他根红苗壮,中学时代就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了,是唯一被结合进校领导班子的学生代表,全年级唯一的学生党员。这些条件可以让他在下乡知青中鹤立鸡群,而病留的结果,却是被分配到搬运公司拉板车。
  有一年秋天,他闯进空荡的商店,竟未看见店里唯一的顾客——我。他在门边很急切地吆喝售货员,要买五个泡饼。等待的片刻间,他摘下草帽,随意扇了扇,又戴上。
  我朝他走去,正欲招呼,却见他一把接过五块泡饼,把那厚厚实实的圆一起往嘴里送,一口咬出层层叠叠的半个月亮。再一口,只剩一弯残月了,如饥云吞月。我连忙止步,侧转身子。我想,这时候喊他,他会很尴尬的。
  那种五分钱一块的泡饼香甜而松软,那顶被汗被灰被日子染黑的草帽忠实地掩蔽着他的表情。我看不见草帽下的脸,但凭着那佝偻的腰背,那匆匆走向停在店门口的板车的八字脚,可以想象草帽下的眼睛是怎样饥饿,脸上是怎样为泡饼而斑斓。走到空车边,他拍拍手,立即弯腰握住车把手。其实,弯腰只是一个动作,他的腰本来就是弯的。像被草帽压弯的。
  我一直跟在他身后,没有喊他。因为我觉得那架空车似乎很沉,沉得让他无法抬起头来喘口气,看看路边的风景,看看擦身而过的倩影。他也不看前方,前方一片迷蒙,他的视野离不开脚下的路面
  我写了一篇短文,题目叫《尊重一顶草帽》。
  我以为,在凉爽的晴日,那顶草帽要遮挡的是人们的注意。一种照彻内心的火灼的光线。他宁愿藏在阳光的背面。
  所以,我不能喊他。我为自己的尊重而感动。
  然而,尊重,有时候极可能是矫情。
  几年之后,同学聚会。到场的有大半。先是座谈,再是酒宴,然后舞会。
  与酒宴上的热烈不同,座谈的发言是做了难免脱俗的安排的,在舞场上大家则久久忸怩着。谁也想不到,首先起身邀伴的竟是驼背近视又花脸的他。面对深刻的怀疑,他彬彬有礼的邀请,既执着又有些强硬。
  这位指挥全年级学工支农军训达三年之久的学生领袖,是最有理由参与聚会组织,并带领我们抚今追昔的代表人物。可是,在座谈时,在酒宴上,他被忽视了,忘记了。当时他到场没有,坐在哪个角落?面对母校的校长、老师,沉默的他脸上是什么颜色呢?我不知道。我一下火车,便被同窗之谊迷了眼,竟顾不得穿过春风得意的笑谈,去寻找我曾尊重的草帽。  满场讶然。摇曳的灯光,摇曳着他潇洒的舞步,摇曳着全体歉疚的眼神。那些眼神让我相信,藏在阳光背面的他,被集体遗忘了。
  他以舞蹈占据了整个舞厅,占据了整个聚会的日子。即便随后有几对怯生生地上场,也不过是众星拱月。他不知疲倦地跳,一曲又一曲。我是舞盲,只觉得,那娴熟的舞步,流畅的舞姿,阳刚的动作和神态,怎么也难与那几近匍匐负重爬坡的形象联系起来。舞场上,那驼背,竟然显得很绅士;那八字脚,竟然显得很专业;那眯缝的眼,斑斓的脸,更是魅力之所在。他的草帽呢?
  很难想象,沉重的生活怎能培育那样轻盈的舞蹈,沉重的草帽怎能煽动那样充沛的闲情,沉重的近视怎能洞穿音乐的秘密?这时,通过藏在昏暗角落里的窃窃私议,我才得知,由于人力车被机动车所取代,深度近视的他无法驾驶卡车,他便理所当然地与全市所有的板车一起被淘汰了。他在火车站的对面、阳光的背面找了份临时的工作,替中转仓库值夜。那顶草帽大约是用不上了。
  而此刻,他沉浸在音乐里。用舞蹈发言,用舞蹈干杯,用舞蹈追忆似水年华。
  刚开始时拒绝为之 伴舞的校花,终于递出了矜持的手。我记得那朵校花曾让好些男生癫狂。不知搂抱着昨日黄花的他,是否能分辨出秀发中的白发,笑纹中的皱纹?
  拉着满车的煤,或粮食、水泥、磷矿石,他也在操练舞步吗?藏匿在草帽下、汗水里,他的喘息也是舞曲的旋律吗?
  我为那篇文章,为自己所谓的尊重心虚、不安。
  于是,我联想到一种写作姿态:貌似关怀、体恤,却居高临下;陈列民生之艰,也许只为展览自己的姿态。以那种姿态,永远无法接近生活的本质,接近生 生不息的生命真相。恰如我尴尬地面对那优雅的舞蹈。
  为了每月三百元的收入,在舞会散场之后,他要赶去火车站对面的仓库上班。
  为了那次聚会,那顶草帽,他不会再被该他值守的夜晚所淘汰吧?(本文有删节)
1.第三段中介绍了这位同学在学生时代相当出色的一面,作者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他也不看前方,前方一片迷蒙,他的视野离不开脚下的路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摇曳的灯光,摇曳着他潇洒的舞步,摇曳着全体歉疚的眼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起初说“我为自己的尊重而感动”,后来却说“为自己所谓的尊重心虚、不安”?请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探究“草帽”在文中的寓意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中“深度近视”的同学的生活状态,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百年思索
        在台湾,我大概一年只做一次演讲。今天之所以愿意来跟法学院的同学谈谈人文素养的必要,主要是由于看到台湾解严以来变成如此政治淹盖一切的一个社会,而我又 当然不能不注意到,要领导台湾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政治人物里有相当高的比例来自这个法学院。
        我希望我们今天的共同思索是一个走向未来的小小预备。
        人文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暂时接受一个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 三个大方向,最广义的文学,包括文学、艺术、美学,广义的美学。
        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为什么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在我自己的体认中,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我不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熟不熟悉鲁迅的小说?他的作品对我们这一代人是 禁书。没有读过鲁迅的请举一下手?(约有一半人举手)鲁迅的《祝福》里的祥林嫂是一个唠唠叨叨的近乎疯狂的女人,她的孩子给狼叼走了。
        让我们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鲁迅所描写的那个村子里头的人,那么我们看见的,理解的,会是什么呢?祥林嫂,不过就是一个让我们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的疯子。再不然,我们就是那小村子里头最大的知识分子,一个口齿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对农民的迷信表达一点不满。
        但是透过作家的眼光,我们和村子里的人生就有了艺术的距离。在《祝福》里头,你不仅只看见贫穷粗鄙,你同时看见贫穷下面“人”作为一种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学,使你“看见”。
        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谁能够完整的背出一阕词?讲我最喜欢的词人苏东坡好了。谁今天晚上愿意为我们朗诵《江城子》?(***动、犹豫,一男学生腼腆地站起来,开始背诵) 
        这短短七十个字,它也许并没有带给我们什么?它对我们的价值判断也并没有什么作用?也不过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使你突然看向窗外倏然灭掉的路灯,使你久久地坐在黑暗里,让孤独笼罩,与隐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对。
        但是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如果鲁迅的小说使你看见了现实背后的纵深,那么,一首动人,深刻的诗,我想,它提供了一种“空”的可能,“空”相对于“实”。空,是另一种现实。我们平常看不见的、更贴近存在本质的现实。
        假想有一个湖,湖里当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这一排白杨树当然是实体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觉到它树***凹凸的质地。这就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现实的世界,但事实上有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不称它为“实”,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 在。水边的白杨树,不可能没有倒影,只要白杨树长在 水边就有倒影。而这个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树干,而且它那麽虚幻无常:风吹起的时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满月的月光浮动,或者水波如镜面,而使得白杨树的倒影永远以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质感出现,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无的。但是你说,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然而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那个层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层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 的倒影的层面。
        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于是又回到今天谈话的起点。你如果看不见白杨树水 中的倒影,不知道星空在哪里,同时没看过沙漠玫瑰,而你是政治系毕业的;二十五年之后,你不知道文学是什么,或者说,更糟的,你会写诗、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同时却又迷信自已、崇拜权力,那么拜托,你不要从政吧!政治家跟政客之间有一个非常非常重大的差别,这个差别,我个人认为,就是人文素养的有与无。
        这是一场非常“前现代”的谈话,但是我 想,在我们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现代”之前,暂时还不必赶凑别人的热闹吧!自己的道路,自己走,一步一个脚印。
        (龙应台的著名演讲)
1.作者认为文学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举了鲁迅和苏轼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政治家和政客的差别就是人文素质的有无。
B.作者龙应台认为文学是白杨树的湖中的倒影,可以帮助我们更真实地认识世界。
C.作者演讲的根本目的是想提高政客的人文素质。
D.本文词锋锐利,文字灵转,思虑缜密,揭开我们社会的病象,让我们张大眼睛去看、去反省、去深思。
E.本文作者演讲地的对象主要是未来的些政治家家们。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