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数字化时代的闲适艺术苏珊娜?拜雅       德国《经济周刊》曾报道过一位因遗失了手机而陷入虚脱的管理者的事例。手机一丢失,好像生...
题目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数字化时代的闲适艺术
苏珊娜?拜雅     
  德国《经济周刊》曾报道过一位因遗失了手机而陷入虚脱的管理者的事例。手机一丢失,好像生活中的一大部分也随之丢失了,他全身发冷,最后不得不被送去医院接受镇静剂注射。现在,科学家们已经开始考虑将“手机依赖症”列入疾病之列。
  从一项研究来看,美国60%的手机拥有者早上刚一起床就会查看手机短信,10%的人在晚上睡觉时把手机放在床头,甚至还会在凌晨三四点答复别人发来的消息。我们创造的工具改变了我们自己。我们让自己的生活节奏去适应数码电器的节奏,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工作的时候,手脚越来越慢,反应越来越迟钝。仅在美国每年就因此浪费掉280亿小时的工作时间,合计损失5880亿美元。
  【要想集中精神好好思考一件事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外面的世界总是不自觉地促使我们去参与其中。谁在等我的电话?这一问题远比人们现在是不是真有打电话的欲望更重要。我们的精力全都用来满足别人的需要。
  家长们依然会教育孩子不要在大人谈话时插嘴。可正是这些家长,在孩子们眼前就中断和他人的谈话,仅仅因为他们的手机响了。研究表明:在被打断之后,再想集中精神.回到之前的事情上,就要比被打断的时间花费更长时间。被打断的时间加上在那之后人们重新集中精力所需的时间就占到了每天工作时间的28%。
  现在,我们可以在上班时间离开办公室而毫不影响工作进程。因为在今天这个社会,每个人都处在一张巨大的网络之中,几乎能够随时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联系到。家长可以在上班时间去幼儿园接送孩子,等晚上回家后再将耽误的工作时间补上。工作与私人生活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这可真是太棒了!但这同时也是一场灾难】:如果能让人随时随地联系到的话,那这个人就不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空余时间,也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闲适生活。     问题并不是出在我们创造的工具’上,我们无法放弃给我们的生活以及整个社会带来巨大改变的进步科技,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问题出在我们对待机器以及对待工作的态度上。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社会欣赏忙碌的人却对全心享受闲暇的人心存猜疑。著名作家奥根?罗斯就把这一结果用诗句描绘了出来:“他满怀骄傲地说/要把自己完全献身于他所应尽的义务/可是没过多久/他就不再活泼不再开心/他逐渐消失在自己的义务之中。”
  今天,我们生活在不断工作的压力之下,已经不懂得如何去享受生活。或许,我们反倒应该向动物们学习。和人类基因有98%相同的黑猩猩即使是在饥荒年代也只会每天用7小时去寻找食物,剩下的时间它们都在和同伴互相捉虱子、互相爱抚或者懒洋洋地打瞌睡。按自然科学家的观点,进化论会让那些能很好地处理付出与收获之间关系的动物受益。举例来说,生活在东非热带草原上的鼹鼠每天用来觅食的时间非常少,但它们却能活30年左右。而整日忙忙碌碌的家鼠平均生存期限不过短短3年。
  闲适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生活状态,但它更是一门深奥的艺术。它是一个和无聊、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完全不同的概念。无聊所代表的是对事情提不起任何兴趣,而闲适则意味着在完全平和的心态下不抱任何目的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一行为可以给你带来全身心的快乐。在古希腊语中,闲适才会有多重意思:既意味着安静平和,也代表着进修学习。当我们买下手机时,店员曾叮嘱说,不要经常关机,那样对手机不好,会让蓄电池耗电过快。对手机不好,没关系。我们的心灵比它更需要安慰。现在就关了它。     
1.下列对这篇科普新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对美国手机使用者的调查研究说明手机的使用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手机和人们的生活已形成密切的联系,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B.家长们教育自己孩子不要在大人谈话时插嘴,可是这些家长有时在孩子们眼前就中断和他人的谈话,因为他们的手机响了,他们不得不这样做。     
C.我们无法放弃给我们的生活及整个社会带来巨大改变的进步科技,但我们至少可以在某些时间段放弃使用一些数码产品,还自己一段安静的生活。     
D.闲适是一种值得人们去追求的生活状态,它是指人们在完全平和的心态下不抱任何目的地去散漫地生活,它会带给你安静平和和全身心的快乐。     
E.这篇科普文使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其作用就是使说明更准确、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表现了科普文语言的准确性。
2.文章开头引述德国《经济周刊》曾报道的一则事例,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要想集中精神好好思考一件事已经变得越来越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可真是太棒了!但这同时也是一场灾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天,我们生活在不断工作的压力之下,已经不懂得如何去享受生活”,请结合本文谈谈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去享受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E     
2.①说明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已成为了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②引起下文对数字化时代人们生活的探讨,告诫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应懂得享受生活,去过一种闲适的生活;③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3.(1)外面的事情在支配着我们,我们已失去了自我,我们的精力全部用来满足别人的需要。
  (2)数字化生活能让人们随时随地工作,这确实让人赞叹;但另一方面人们因此也失去了自己的空余时间,失去了闲适生活,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确实是人们的一场灾难。
4.我们应充分享受高科技带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上的便利,但不要对诸如手机、电脑等数字产品形成依赖,它们只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工具;要把工作和私人生活分开来,该工作时好好工作,该享受生活时就好好享受;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争取过一种充实、快乐、平和的高质量的闲适的生活。 (言之成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数字化时代的闲适艺术苏珊娜?拜雅       德国《经济周刊》曾报道过一位因遗失了手机而陷入虚脱的管理者的事例。手机一丢失,好像生】;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孩奴”,一个被庸常算计裹挟的流行词
张伟

  如果我们承认流行词汇是风向标,那么,正被许多人挂在嘴边的“孩奴”,则代表着一种令人忧虑的倾向。它说明,我国的整整一代人都开始为要不要为人父母而犹豫不决。,它甚至能说明,在一个长久以来将亲子之情视作基石的社会里,生儿育女头一次在大范围内被认为是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幸福。
  这可不是个好消息。关于“孩奴”的讨论已经开始占据报纸和网站的显要位置,“生孩子要理性”的专家观点颇带暗示意味地传播,“养个孩子要100万元”的恐慌悄悄蔓延。据说,在很多家庭的饭桌上,要不要生孩子,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严肃话题。
  我们承认,单个家庭在生育问题上无论作何选择,都应受到尊重。但当这种选择表现出一种整体的方向性,并开始传染,那就不得不严肃对待。我们也承认,养育孩子的成本正在变得高昂,但这却不足以成为将孩子视作负担的理由。
  生活成本,尤其是城市生活的成本,让许多人感到压力。这是我们正面临的现实,它部分是我们为文明发展付出的代价,部分则是我们社会结构失衡的恶性后果。将“孩奴”一词挂在嘴边的这代人,许多刚独立挑起生活重担。他们面临一个正被贫富分化、心态失衡等因素慢慢撕裂的社会,并在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现实的落差间挣扎。他们习惯性地将这一切主要归因于外部不公,充满牢骚和抱怨。
  这种压力是现实存在的:在北京街头,在上海街头,或者在广州街头,随便拉住一位劳碌的为人父母者,你都会发现,孩子是他(她)奋斗的动力,也是他(她)焦虑的根源。
  然而当一对夫妇忙于用奶粉、尿布和学费的价格来衡量生育的价格,并将为承担这种价格的奋斗视为“奴役”时,我们可以确定,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养育后代从来不只是一个经济命题。它包含亲情之美、伦理之常。它的利弊,不应该只通过计算器上敲出的数字来评判。
  亲子之爱、天伦之乐,不仅是我们社会长久以来珍惜保存的传统价值;也是深藏于人性深处不可回避的永恒主题。个体会因种种原因作不同选择,但这种根植于文化和人性本身的传统,并不应该被冷冰冰的成本核算所否定。
  在“孩奴”这一词汇流行的背后,我们感受到一种危险。我们担心,被过分强调的集体抱怨,会演化成无法控制的强大潮流,损害我们珍视的亲情传统,从而裹挟许多人的思考,并伤害我们传统的生育观念和家庭观念。
  将生儿育女视为劳役,并与买房、买车相提并论的观念,是一种草率而不负责任的联想。它是对世界的消极逃避而不是积极面对。而急匆匆地将这种观点加以传播,并津津乐道,则是一种鲁莽的冒险。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我们也许该承认,精确地计算养育孩子所可能的花费,并据此规划自己的人生节奏,是明智的行为。但是,这种明智绝不是抱怨这种花费之巨大,并借此发泄自己对于生活成本高昂的不满。要知道,在历史上,即使是最艰难最贫穷的时刻,人类也不曾放弃对于子女的抚育和爱护。
  “孩奴”这个称呼,叫我们心存不安。这种不安,源于我们对民生艰难的体味——如果面对抚育后代这样基本的选择,社会成员也被迫精打细算而犹豫不决,这说明这种艰难已经到了某种必须正视的程度。这种不安,也因这类流行词汇背后所揭示的传统价值的脆弱而起——凭借那些价值,我们才得以将社会共同体延续至今。
  我们希望那些恐惧成为“孩奴”的人,静下心来进行一次深思熟虑,而不是急于跟从一个符号,放任自己随波逐流。我们希望对“孩奴”的恐惧早日平息,这既需要靠整个社会系统尽快地良性化发展,也需要已为人父母或将为人父母者,以更良性的心态,体会生育和养育后代的美妙。
1.联系文本,下列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与判断正确的两句是(     )   
A.文章认为,由“孩奴”的流行折射出的价值倾向值得警惕,甚至在某些家庭,是否生儿育女竟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严肃话题。     
B.在生育问题上,个体选择值得尊重,但选择如果成为某种整体方向性则必须高度重视,生活成本的高昂不能成为将孩子视作负担的理由。     
C.造成生活成本高涨的原因,一则是社会文明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结构性失衡造成的恶果;二则是由于其心态脆弱,不敢直面现实所致。     
D.作者认为,将生儿育女视为劳役,与买房买车相提并论,是造成社会的生育价值体系崩溃的根本原因,同时,必须精确计算养育孩子所可能的花费,规划自己的人生节奏。     
E.文章认为,“孩奴”称呼流行让人心存不安,源于民生艰难,是民生艰难阻碍了人们成为父母的决心,惧怕成为“孩奴”。
2.文章说:“凭借那些价值,我们才得以将社会共同体延续至今”,简要回答“价值”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全文,简要回答作者是如何看待“孩奴”一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美国纪念孔子背后
焦波     
  10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认可他为世界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作出的巨大贡献。
  决议说,孔子在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现在的中国山东省曲阜。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世界各国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产生了影响并且仍在发挥影响力。
  决议显示出美国主流社会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孔子倡导自省、自修、真诚和社会关系中的相互尊重,以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实现公正和道义,体现最高境界的道德品质。
  “此外,孔子《论语》中所说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种道德品行的典范,也能促进人类和谐”。
  决议还提到,孔子认为,政府应建立在忠诚、尊老和承认家庭重要性的基础上,而政界人士必须成为诚实和道德的模范。这些都提醒着人们,要以至高荣誉和尊重履行自己的职责。
  众议员格林认为,源自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全球许多国家带来了深远影响,韩国、日本、越南等地,都看得到孔子思想的潜移默化。他此前在得州休斯敦的选区竖立了孔子铜像。
  “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案,纪念并且赞扬被称为中国最伟大教师的孔子的诞辰,非常合适。”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共和党首席议员罗斯?雷提南及其他一些议员认为,很多美国学者受到亚洲文化与儒家思想影响,使美国的社会与文化更趋于多元,这对科学、法律、医药、工程、艺术等领域都有重大意义,所以美国国会应当通过决议案,纪念中国这位至圣先师。
  上世纪80年代,全世界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次讨论中认为,重振孔子学说,能够帮助全人类应对21世纪的挑战。“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种看法在美国也正在得到更多认可。孔子已成为中关文化沟通的桥梁。
  美国首家孔子学院——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刘全生说,其实美国和西方对孔子学说并不陌生。早在西方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的许多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孔子思想,就已经通过传教士传到西方,受到思想界高度重视。如今,越来越多的美国有识之士认识到中美合作对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性。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资深、研究员李成认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在世界上影响力增长,是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的重要背景之一。同时,在许多公开表态中,美国总统奥巴马、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和国务卿希拉里都表示尊重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他们更多地认识到了中国对世界各个领域的贡献,表达出希望以平等方式与中国进行对话的姿态。这是此决议通过的另一重要背景。
  此外,此次国会通过这一决议和美国华裔地位上升、华人团体逐渐壮大也有很大关系。比如,奥巴马内阁有两名华裔部长,这在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国会华裔议员也在增多,国会也日益认识到华人团体的力量。
  在中关关系迅速发展的今天,美国国会能够通过这个决议,预示着中关能够在文化价值观念领域找到更多共同点。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此事不仅表明中国“软实力”日益增长,也体现了文化价值观念的交流对中美关系的有力推动,还显示出了美国政界对中国发展和中国文化的日益尊重。至于实际意义,则包括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有助于改变历来西方宗教和世俗社会对中国人的误解等。
  同时,也有人“冷”眼看美国的孔子“热”。“毕竟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本身就很注重对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尊重和吸收。对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的兼收并蓄,正是美国文化丰富多彩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文化包括很多文化,不仅有英国文化、法国文化,还有西班牙文化、墨西哥文化等等。孔子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只是其一。”
  还有人认为,孔子被美国人所推崇是“迟早的事儿”。放眼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是上自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等美国上层智库和下到一些大学研究机构、民间研究机构的共同目标。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的两项是(     )  
A.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认可了孔子为世界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作出的巨大贡献,认为孔子的思想是一种道德品行的典范,也能促进人类和谐。     
B.作者认为,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对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的兼收并蓄,正是美国文化丰富多彩的重要原因。美国文化包括很多文化,不仅有英国文化、法国文化,还有西班牙文化、墨西哥文化等等。孔子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只是其一。     
C.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在世界上影响力增长,是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的重要背景之一。     
D.“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种看法在美国也正在得到更多认可。孔子已成为中美文化沟通的桥梁。
E.此次国会通过这一决议和美国华裔地位上升、华人团体逐渐壮大也有很大关系。
2.请分条陈述文中提到的关于这一新闻事件产生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闻评论讲究“一实一虚”,“实”指新闻,“虚”指评论,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中“实”的主要内容和“虚”所体现的主要观点。(每句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积累谈谈“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一观点带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温家宝参加广东团讨论:深圳特区还要办下去     
  “思想解放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一刻也不能停止。”昨天上午,人民大会堂广东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用他有力而坚定的话语,赢得了广东团全体代表经久不息的掌声。
  广东人民不会忘记,温总理在过去五年的任期里七次到广东,分别视察了农村、企业、学校、机关、医疗事业单位、市场、社区。春节前夕,当我省遇到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时,总理又飞抵广州,指导春运工作。一个多月后,总理又来到了广东厅。
  温家宝反复强调,思想解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取得的历史性巨大成就的宝贵经验就是坚持解放思想。
  他说,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前沿阵地。30年来,广东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广东广大干部群众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全国人民,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前进。
  “社会实践永无止境,思想解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一刻也不能停止,直到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温总理语犹未尽,掌声又一次响起。
  提起总理对深圳经济特区的“特别关注”,深圳市市长许宗衡代表如数家珍:温总理五年来多次到深圳考察,为经济特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03年要求经济特区争创新优势,走出新路子,办出新特色,实现新发展;2005年要求特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要把创新作为新的历史形势下经济发展的生力线和灵魂。
  听完许宗衡市长的话,温家宝总理抬起手,坚定地说:“深圳特区还要办下去。特区要办下去,主要不是在于给予特区多少特殊的政策,而在于深圳特区是全国的一面旗帜!
  “现在特区的‘特’,就在于走在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前列,在于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列,在于继续敢为人先、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在于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全体人民的基本素质。所有这些方面,都不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关系全局的问题。深圳的担子重,因为全国人民乃至国际社会都在关注你们。”
  掌声一次次在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回响,温家宝总理心系广东人民的情怀溢于言表。
  在听取代表审议的过程中,温总理十分关注民生,不时插话。
  广东温氏集团公司董事长温鹏程、南方航空公司总经理刘绍勇、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董明珠等代表,也分别结合工作实际,谈了自己的看法,都使得总理颇有感言。
  两个多小时转眼过去了。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代表全省人民对总理多年来对广东的关心、支持、帮助、指导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总理的话,为我们广东正在进行的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开阔了视野,坚定了信心。”汪洋说,广东一定按照温总理所提出的这个要求,努力在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争取走在全国的前列,争取能够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提供新的经验,尽广东这样一个排头兵应尽的责任。
  “大家有没有信心?”汪洋问。
  “有!”全体广东代表发出铿锵有力的回答。
1.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因为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前沿阵地,所以温家宝总理特别地关注广东,在过去五年的任期里七次到广东,分别视察了农村、企业、学校、机关、社区等。     
B.温总理明确表示深圳特区要办下去,主要不是在于给予特区多少特殊的政策,而在于深圳特区是全国的一面旗帜。     
C.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是全国的一面旗帜,为全国提供着新的经验。     
D.特区的特殊性,就在于要走在发展的前列,敢为人先,提高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国做出表率的作用。     
E.深圳的担子重,因为全国人们乃至国际社会都在关注它;深圳也在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宝贵经验,“思想解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就是由深圳提供的。
2.请将这篇文字较长的新闻压缩为一则短消息。要求:不写标题,切勿遗漏要点,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新闻有些地方使用直接引语,有些地方使用间接引语,试结合文章分析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般来说新闻的主要任务是客观地展现事件,不应掺入太多的主观情感。那么,你怎样评价本文的主观情感的介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方永刚:真情传播真理
江胜信     
  在接受集体采访的那天,他和我们来了点幽默:“在301医院和210医院的治疗和精心护理下,我感觉身体一天比一天好。你们今天看到的我,是c集体智慧的结晶’。吃得下。睡得香,请大家放心。”
  面对受尽病魔摧残的他,我们的安慰总是不自觉地泄露伤感;他却大大咧咧地笑着,没有丝毫的牵强。男儿如果有泪,不因惧怕,不因疼痛,只因触碰了那根最柔软的心弦。
  采访的那天。有那么一瞬,我看到他喉头凸动,泪要涌出眼眶。他很利索地把食指探入镜片后面的眼角,轻轻一揉,复归常态。这个举重若轻又举轻若重的动作,是谈及含辛茹苦养育之恩的情难自禁:“1985年,当我穿上军装、光荣证送到老家的时候,全家都哭了;当我把第一个月工资100元钱寄回去的时候,我的父母急不可待地去取,抢着看……”
  小时候食不果腹的穷苦时光,至今都在他的梦境中浮现。他的儿子方舟在大连接受我采访的时候,我问:“你父亲希望你以后考什么大学?”“复旦大学。”“为什么?”“他说那里的伙食不错。”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能选择三尺讲台,也是出于另一种几近本能的报恩。恰如他的肺腑之言:“我一直把党的创新理论当成自己的灵魂,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当成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生命的激情、生活的乐趣都在于此!”如今,患结肠癌晚期的他仿佛惊涛骇浪里一叶飘摇的扁舟,内心却风平浪静、无怨无悔。
  在土改中被定为富农的老方家,在永刚的父辈们手里分了家。排行老六的小永刚弄不明白:贫下中农的孩子可以当兵当工人。为什么哥哥们却不可以;自己的学习比别人好,为什么无望上大学、当老师……随着1977年恢复高考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所有的疑惑有了答案。
  1981年的那个夏天,细瘦的方永刚背着一包被褥,迈下绿皮火车,也迈开了前往复旦大学的求学之路。1985年,从象牙塔里走出的方永刚选择到海军政治学院任教,同时圆了他两个儿时的梦想:当军人,当老师。在这里,他倾20余年之力,研究当初改变他个人、家族和国家命运的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就是这样一位坚信党的创新理论的年轻教官,却差点因为扛不住生活的重压而离开三尺讲台。父母兄弟节衣缩食,供出了唯一的大学生,他工作10年却无法给家人更多回报。咬牙之下,他于1995年相继4次提出转业,打算下海经商;惜才的学院领导真心挽留,他最终选择留下。
  差一点儿就这样抛却自己的挚爱,这段“小插曲”过后,方永刚对工作更是倾注了失而复得般的热忱和激情,当年即获得教学奖、科研奖,并荣立三等功。对于他的亲人,他虽然无法以更多的金钱去报恩,但他用孝心送走了自己的父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亲人眼里,他是一位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好兄弟。
  当他向我们讲述他如何处理工作和家庭的矛盾,脸上带着骄傲:“我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达到了一种和谐。”“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之钟停摆了,我愿意把它定格在自己的岗位上,永远保持一个思想理论战线英勇战士的冲锋姿态,让有限的生命为太阳底下最壮丽的事业而燃烧!”(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通讯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上下文来看,第二段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其中“他却大大咧咧地笑着,没有丝毫的牵强”照应了上文的“他和我们来了点幽默”,而“男儿如果有泪……只因触碰了那根最柔软的心弦”又很好地引出下文。     
B.方永刚作为典型的军人形象,除具有刚强坚毅的品质外,还不乏幽默特点,这从“你们今天看到的我,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说那里的伙食不错”等处不难看出。     
C.“我一直把党的创新理论当成自己的灵魂,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当成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生命的激情、生活的乐趣都在于此!”正是这份执著的热爱,支撑着方永刚面对生命的浩劫却依然顽强。     
D.文章在大量的事实讲述下,总会在恰当处,用散文化或抒情(“男儿如果有泪.不因惧怕,不因疼痛,只因触碰了那根最柔软的心弦”)或言理(“患结肠癌晚期的他仿佛惊涛骇浪里一叶飘摇的扁舟,内心却风平浪静、无怨无悔”)的语言加以润色、升华。     
E.本文基调昂扬,采访深入,写作精心,文笔清新而深沉,是宣传方永刚事迹的成功材料。
2.在倒数第二段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做到前后连贯,内容关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重压致使方永刚意欲转业,且先后4次提出要求……这一叙述,是否有贬损英雄光辉形象之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一篇人物通讯的一部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方永刚的英雄形象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只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越来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1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子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无异于“画地为牢”。     
B.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应该及时退却。     
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段,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2.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