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
题目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这就更怪了。后来在美国讲学期间把眼睛治好了。眼睛好一些了,眼镜也换了,但那微微仰着脑袋的姿态一直还没有改变。他身材相当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他的眼神即使是到美国治了后也还是不大好,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金先生上课有时要提问,那么多的学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就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那时联大女生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问题回答得流利清楚,也是件出风头的事。金先生很注意地听着,完了,说:“Yes!请坐!”
  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请金先生解答。学生提的问题深浅不一,金先生有问必答,很耐心。有一个华侨同学叫林国达,操广东普通话,最爱提问题,问题大都奇奇怪怪。他大概觉得逻辑这门学问是挺“玄”的,应该提点怪问题。有一次他又站起来提了一个怪问题,金先生想了一想,说:“林国达同学,我问你一个问题:‘Mr.林国达is perpenticular tothe blackboard(林国达君垂直于黑板),’这什么意思?”林国达傻了。林国达当然无法垂直于黑板,但这句话在逻辑上没有错误。
  林国达游泳淹死了。金先生上课,说:“林国达死了,很不幸。”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
  金先生是研究哲学的,但是他看了很多小说。沈先生有时拉一个熟人去给少数爱好文学、写写东西的同学讲一点什么。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的。大家以为金先生一定会讲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提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金先生是个单身汉,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金先生朋友很多,除了哲学系的教授外,时常来往的,据我所知,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沈从文,张奚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选自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注]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昆明联合而成。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对金岳霖的描写是漫画式的。虽然夸张中有讽刺的意味,但展示的人物特点非常突出。     
B.本文语言飘逸而深刻。这种韵味有点像巴金的《小狗包弟》,自然而然,少造作。     
C.金先生的提问和解答轻松和幽默。他就是在这种轻松和幽默的氛围中传授知识。     
D.文中金先生抓跳蚤的细节让人读后感觉他是一个可爱的大男孩,显示出一个成年人难得的童趣和天真。     
E.金先生喜欢与孩子相处,做孩子的游戏,这一细节体现了其率真的性格,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独特的爱。
2.阅读文中第二段,概括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金先生的“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
(1)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领,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对金岳霖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当时西南联大怎样的校风,结合文本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B     
2.这一段就是分别从帽子、姿态、眼镜、穿着这四方面来写金先生的怪。     
3.(1)句中加点的词语写的是金岳霖先生因患眼疾而具有的特殊行为特征。“微”字准确地表达了其“仰着脑袋”的程度,“深一脚浅一脚”则生动地描写出了其步履艰难的程度,且与“新修的土路”相呼应(土路难免有坑洼,于金先生而言不啻于雪上加霜)。     
  (2)句中“伸进”“捉出”“捏在”三个动词准确地描写出了金先生捉跳蚤的过程,“看看”则是对“战果”的观察,“得意”是对胜利的自我愉悦。这些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活脱脱地刻画出了金先生不拘小节的憨态,可敬里多了一份可爱。     
4.①宽容个性。教师们充分地保留了各自的个性,金岳霖只是“很多有趣的教授”当中的一个,他外貌、言行奇特,无人干预。(文中第二段)     
  ②学术气氛很浓。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尽管战事频仍,纷扰不断,但师生们致力于学问、学术研究。(如文本中第三段、第四段的内容让我们丝毫感觉不到战争气氛,日常的教学井然有序,从刻画金先生独特的个性中让我侧面了解到西南联大人的学风校风)(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科学大师钱学森     
  我给科学大师钱学森当了20多年的秘书,可以说一句不夸张的话:恐怕很少有人比他买的书多。新华书店专门给他留一个格子,出了什么新书就给他留着,包括当时最尖端的外文科学书籍、杂志。新华书店的人都问,他一个人读得了这么多?是不是你们这些人在“加塞”?一次,看书店送来的书里还有一本菜谱,我还以为是厨师“搭车”买的,一问才知,原来这也是钱老的读物。
  钱老不是一个藏书家,而是一个看书家。他看书的效率也很高,哪些章节废话多,哪些章节有内容,他一浏览就知道了,并且把精彩的章节推荐给我们。
  钱老本人也说:我不仅喜欢科学,也喜欢艺术,包括艺术理论。他在上海交大的时候,就读过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他说:我读后很受启迪,原来对艺术还可以用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分类。
  应该说钱学森从青少年时期就有实事求是的品德,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来不得一点含糊。所以大家不要以为科学精神、科学品德是虚的,没有这些成就不了大师。
  在上海交大的时候,一次水动力学考试,教授给钱学森判了满分。但卷子发下来以后,钱学森发现有一个小小的错误老师没有注意到,马上举手说:老师我没有全对,我这儿做错了。教授后来给他扣了4分,并把卷子保留着,去世之前还说:我这儿还有一份钱学森的卷子。
  钱老对“一团和气”的学术空气很不满意。他批评说:大家当面都是你好我好,可是背后乱发议论,这不是搞学术的,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
  有一件事情我至今记得很清楚:钱老和茅以升先生的争论。钱老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大意是:先要奠定好理论基础,再来学习工程技术,茅老看后有不同意见,认为先掌握了某种技术,再来学习理论,也不见得错,就发了一篇文章表示不同意见,直接点了钱学森的名字。茅老过世后出了一本文集,其中收录了这篇文章,但编辑把钱学森的名字隐去了。钱老看到这篇文章后说:茅老在文章中批评的就是我,为什么不把我的名字点出来?学术上应该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所以,他马上就给这个出版社写了一封信,说希望你们再版的时候加一个注,就说茅老批评的那篇文章就是我写的,我应该负责任。
  所以在学术上就应该公开争论,但是许多人抹不开面子,甚至互相封锁、互相保留,他说这些都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钱老在生活上很随意,但在原则问题上很较真,不怕得罪人。
  钱老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哪怕是一点点小事情。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一天他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文章,马上给我写了一个条:涂元季同志,我已经看到《人民日报》刊登了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消息,按照这个规定我是要缴税的。请你尽快帮我问清楚。我问了一下有关部门,他们说:现在这个问题还在讨论阶段,请转告钱老,让他老人家不要着急,等具体办法下来后我们马上告诉他。
  大事上更是如此。就拿第二代战略导弹的接班人问题说吧,当时第一代战略导弹的总设计师都是与钱老同辈的老科学家,谁来担当二代战略导弹的接班人?答案其实好多人都清楚,但就是没人敢公开提出来。在原航天部党委会上,钱老说:我认为,第二代的战略导弹要由年轻人来担当重任,总设计师由他们来当吧。
  他说完后,大家马上热烈鼓掌,都说“同意”。要知道,说“同意”容易,但谁第一个发表意见可是得罪人的事!要不是钱老第一个提议,谁敢出这个头?
  钱老晚年给自己定了几条规矩,如不接受吃请,不参加任何开幕式,不为他人写序,不题词。
  这是钱老抵制学术乃至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的唯一办法。钱老退休之后,无职无权,面对不正之风,他说:我唯一的办法就是洁身自好,不沾一点点污泥。
  就拿成果鉴定会说吧,钱老认为:我不能说这些成果都是不好的,但是我知道鉴定会有很多文章,我区别不清,唯一的做法就是回避。但“回避”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比方说有一位领导同志的孩子主持了一个项目,说这个项目是按照钱老的倡导来做的,希望他能参加鉴定会。钱老很郑重地回了一封信,说:虽然这件事情是我倡导的,但我只是知道宏观上的大方向,具体细节我并不懂,因此我不宜参加你们的鉴定会。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研究科学的钱学森,不仅读科学书籍、杂志,也读艺术、艺术理论书籍,甚至连菜谱都读,兴趣广泛,多读书是他成为科学大师的因素之一。     
B.上海交大水动力学教授最初保留补扣了4分的钱学森的试卷,是因为他有先见之明,知道钱学森以后一定会成为伟大人物。     
C.钱学森得知某出版社在出版茅以升文集时,隐去了茅以升直接批评自己的名字,便给出版社写信,要求其在再版时把隐去的名字恢复过来。     
D.钱学森第一个提出第二代战略导弹的总设计师要由年轻人来担当,一是因为他学术地位尊崇,二也是因为他不怕得罪人。     
E.钱学森郑重地拒绝参加某领导同志的孩子主持的项目的成果鉴定会,是因为该项目宏观上的大方向是他倡导的,但具体细节他不懂。
2.文章说“所以大家不要以为科学精神、科学品德是虚的”,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科学精神、科学品德”在本文的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茅以升也是学术权威,所以才敢点名批评钱学森。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请简要评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主要记叙了哪些事情,赞美了钱学森怎样的精神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岱俊     
  1920年暑假一过,李济将转到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读博士学位,室友徐志摩则要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银行学,他们从此开始不同的人生。同船赴美,同室一年,分别后彼此都有些思念。从公开发表的1920年暑假后徐志摩致李济的九封信,大致可以看出如下几点:每封信徐志摩都爱说笑话,足显敏感好动的天性。他内心情绪炽烈,如对《新青年》团体的向往,研读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的内心激动,对国内派出的官方考察团的嘲讽和对留学风气的不满等等。他对李济甚为欣赏,对其改学人类学,表示“绝对赞成”,他写道:“子由心理而社会,由社会而人种,变虽速而径不拐,我绝对赞成。……老兄刚毅木讷,强力努行;’凡学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岂复能毁天以殉人乎。教育家言‘自动’,彼此体会此意上达可也。”
  李济曾在一份用第三人称写的《自传》中,谈到改学人类学的动因:他初来美国(1918年)的时候,是想学纯心理的,1919年在那一门混了一个B后就跑到社会学里边去了。现在他又想研究人种学。他的志向是想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寻出他所属的人种在天演路上的阶级。要是有机会,他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始源。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说,当年他初到美国,曾专门调阅了美国国会19世纪末的卷宗,里面正式记录着当年限制华工入籍的理由:中国人的脑容量比较小,他们在进化上可能低白人一等。杨振宁留美的时间比李济晚了二十多年,足见当年美国对华人的歧视更甚,因此,李济的“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的想法,显然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哈佛大学是人类学研究的重镇,研究所设在皮博迪博物馆。李济知道自己是“半路出家”,遂如饥似渴地吸吮各种知识养分:狄克森的《大洋洲民族与文化》,神学院莱斯纳的《埃及考古学》,还有哲学、梵文及麦独孤教授的《心理学实验》等;此外,他还选了许多本可免修的一至三年级大学生的课。研究院教务长柴斯( Chase)教授“希腊考古学”,采用博物馆实物教学法,常以看图为主。当时,哈佛大学收集有关希腊遗迹与遗物的资料,尤其是建筑与雕刻方面的照片与图画,数量可观。上了这门课,李济对古希腊、爱琴海的文化艺术以及西方文明的起源有了较深的认识。年轻讲师虎藤(E.A.Hooton)原是学古文字学的,留学英国时兴趣转到人类学,做了一些考古工作。他刚从英国回来,走上哈佛的讲台不久,除讲授欧洲史前考古学外,还讲授一门最重要的课“体质人类学”。这门课是研究生的“铁门槛”,必须学会认识人的骨骼,且须懂得辨识碎骨片。考试时,虎藤就拿几块破骨头给学生认,认对了满分,认错了零分。这种近乎苛酷的训练,促使李济一步跨进了大门。
  哈佛第一年,他掌握了人类学的一般情况,并开始形成博士论文的大致思路。1921年3月,他向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研究生院提出读哲学博士学位的申请,随即开始做人体测量学调查。他在美国东部各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和波士顿中国侨民中收集体质人类学的材料,历时七个多月,先后测量了一百一十一人。他将所获得的数据,加上当时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国人体质测量的材料,综合成一篇讨论中国人体质的论文。指导老师虎藤赞赏道:“你做得很好,这是一个新的贡献。”李济心里清楚,那是导师的鼓励,“用那一百一十一个人的测量,讨论号称四万万中国人的体质,显然是大题小做了”,况且“博士论文总不能单靠这篇短文交卷”。
  这年暑假,虎藤得知李济无别的安排后,邀请他每天来皮博迪博物馆打半天工,交给他处理一批埃及人头骨:开箱、洗刷、整理这些头骨,按钟点付费。李济在和这五百个埃及人头骨的亲密接触中,度过了大半个暑假。这是一次很好的磨砺,对其日后进行生体测量和处理安阳殷墟出土的人头骨等都有直接帮助。
  清澈的查尔斯河水,不舍昼夜,流过三个寒暑。李济在哈佛大学苦苦钻研,一本折合中文约二十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终于完成,并于1923年5月10日以“极佳”的评语获得正式通过。此为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的开山之作。一位历史学家说,“自后中外学人凡论及中国民族及人种问题的,大都征引其书”。这年6月,二十七岁的李济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12月,被美国人类学会吸收为会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李济改学人类学是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因为当年美国人十分歧视中国人。     
B.由于李济原来学习的并非人类学,因此他不得不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才能实现“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的理想。     
C.在虎藤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李济顺利地写出了一篇讨论中国人体质的论文,离实现他的理想越来越近了。     
D.李济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历时三年多,是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的第一部著作,李济也凭借它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详略有序地叙述了李济在哈佛求学的艰辛经历,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的人格魅力和他如饥似渴的求知***。
2.文章开头引用徐志摩的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传记表现了李济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济的这段经历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联系当前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魏巍远行
周  明
  新中国刚成立后的1950年,抗美援朝期间,魏巍便深入到朝鲜战场,与在那里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同甘苦、共命运,他为志愿军官兵的英勇献身精神所深深感动,于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脍炙人口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热情讴歌了志愿军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一时间“最可爱的人”传遍中华大地,成为人们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亲切称呼和代名词。这个篇名和称呼本身,正是作家敏锐的思想和眼光的体现。据魏巍回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在朝鲜战场上激动的情况下,从心里跳出来的。此后的岁月里,《谁是最可爱的人》陆续被编进中学教科书及各种散文通讯的范本,感动和影响了几代人。至今,年轻一代不少读者还在阅读和熟知《谁是最可爱的人》。
  1982年,魏巍又一次轰动!他付出了近20年的心血和智慧,所创作的革命战争“三部曲”长篇巨著中的《东方》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另两部《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也是很有影响的作品。小说充满革命激情。而《东方》之所以能够获奖,是因为它在书写战争题材上有突破性,有新意,富有浓郁的时代精神。此时他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作家,但却宝刀不老,笔耕不辍。除了长篇小说,这期间,他还不断有散文、杂文发表。他是一位长期工作、生活在部队的军旅作家,他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党,他总有一种历史的使命感和作家的责任感,要把自己军旅生活和战争经历写出来,留给后来者,今天它们的确已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前辈作家,魏巍对文学事业充满关怀之情。上个世纪,我在《人民文学》杂志社工作时,魏巍长期是《人民文学》的编委。无论是在私下里还是在编委会上,他总是很直率而又热诚地对刊物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刊物发表涌现出的新人新作,他很称赞,也很鼓励,他认为这是文学事业的希望。作为一位知名作家,他平易近人。作为长辈,他率真热情,温厚待人。我的家乡陕西周至县有个名刹仙游寺,是白居易写作《长恨歌》的地方,文学史上有记载。当时白居易任职周至县尉,住在仙游寺写出千古绝唱的<长恨歌》,现在那里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延续它的人文景观,1994年秋天我曾请魏巍为该寺题词。因为他既是诗人,又是书法家。不多时,他以遒劲有力的笔墨为仙游寺题诗一首:“诗圣仙游后二年,中原又生白乐天,偏偏歌哭生民泪,不绝诗魂千古传。”第一句是说诗圣杜甫去世后二年白居易出生。史载,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卒于770年。而白居易出生于772年,卒于840年,的确晚生于杜甫逝世后两年。可见魏巍的创作态度多么严谨。这首诗堪称一首佳作。我在一些地方偶尔也看到他为当地学校或文学社团的题词,多是热情鼓励年轻人要树立理想,要热爱祖国和人民。搞创作的就要到人民群众中去……这一切,均是表达了一位革命前辈、文学老人对年青一代的期望。
  如今,魏巍同志离我们而远行了。斯人已去,但著作永存,精神永在。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不仅写出了魏巍在当代的影响力,也写了魏巍正直、热情和坦荡的为人风范。     
B.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对几代人的感动和影响,不仅是在文学上,更是在精神上。
C.魏巍创作的革命战争“三部曲”都是长篇巨著,很有影响,而且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D.魏巍对《人民文学》及其新人新作的态度,充分表现了前辈作家对文学事业的关怀。
E.魏巍为一些文学或者文学社团的题词,充满着一位文学老人对年轻一代的文学期望。
2.从文中看,“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标题是怎样诞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以浓墨重彩来叙写“魏巍为仙游寺题诗”,有什么写作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请探究魏巍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等名篇名著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史铁生:最后的聚会
刘珏欣
  “米黄色的裤子,咖啡色的条绒夹克,戴着手套的双手就像插在口袋里了。戴着棒球帽,脚下是永远不沾地的皮鞋。”在老朋友老邻居王耀平眼里,这代表“铁哥”的文学青年范儿。
  这一次,史铁生仍穿着这些,平躺在朝阳医院的临时手推板床上。晚上九点多,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赶来,发现他的瞳孔已经渐渐放大。凌锋感叹:“他的角膜真亮啊!”
  史夫人陈希米签了一叠器官捐献同意书。还有那亮亮的角膜,凌锋问能捐吗?陈希米忙点头:“完全可以。”史铁生讲过,把能用的器官都捐了。过一会儿,她起身去旁边病房办捐献器官手续。刚一走,史铁生全身挣扎,心电图立刻乱了。朋友何东赶紧去找陈希米,她回来一弃,史铁生安安静静了。“这事情,医学能解释吗?他俩之间,肯定有一个灵魂交流的世界。”何东说。2010年12月31曰3时46分,史铁生在武警总医院停止了心跳呼吸,表情轻柔而安详。还有4天,他就60岁了。
  21岁,史铁生下肢彻底瘫痪。他整天用目光在病房的天花板上写两个字:一个是“瘤”,大夫说是肿瘤就比较好办;一个是“死”,他想不是肿瘤就死了吧,也比坐轮椅好。有人劝他:要乐观些,你看生活多么美好。他心里说:玩儿去吧,病又没得在你身上,你有什么不乐观的?从发病到截瘫,史铁生自***过3次,却因电灯短路而活了下来。
  轮椅上的史铁生摇出家门,摇去不远处的地坛。那时的地坛荒芜冷落。他渐渐带上了本子和笔,到园子的角落偷偷地写文章。1979年,史铁生第一次发表小说《爱情的命运》,开始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一条路。生活刚刚展露一点欢颜,要命的尿毒症又来了。“起落架(两条腿)和发动机(两个肾)一起失灵。”史铁生这样说。朋友徐晓记得,史铁生刚得病时被人嘲笑,恨得想抱着炸药包冲过去,和他们同归于尽;几年后,再有人嘲笑,他便不再有恨。1983年,史铁生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该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十几家媒体拥到他家,他愁得不知如何躲。但人真的上门来,他又常常不好意思说“不”字了。生病越来越成专业了,每天也就能写两三个小时。即使这样,史铁生在4年里写出了十几万字的《病隙碎笔》。每天早上9点多,史铁生摇着轮椅到院子的西面,对着一棵玉兰树静静看书。不时有邻居过来打个招呼,或聊两句。对史铁生来说,这是和透析一样重要的透气时间。
  他在送给朋友陈村的书上,写道:“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他说:“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史铁生爱看体育比赛,最爱刘。易斯,说愿意不惜一切代价,下辈子有个像他一样健美的躯体。直到刘易斯在奥运会上输给约翰逊,史铁生明白:“上帝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
  1月4日,史铁生60岁生日。“与铁生最后的聚会”在北京798时态空间画廊举行。高大的拱顶下,几百人给史铁生过生日。屏幕上放起了史铁生自己拍的视频:陈希米在院子里拄着单拐,系着彩色围巾。史铁生说“往上走,一直往上走”,“绕回来”,像导演一样。陈希米转回头,眼睛笑得弯弯的,拐杖和围巾一起跳起来,像飞一样。
  史铁生最喜欢的外甥小水说:“不用悲伤,他已经说过很多次,这是他的节日。” (摘自《读者》2011年第6期,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描写了史铁生延续多年的招牌式打扮,目的是与下文他临终前安详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B.文章写“瞳孔已经渐渐放大”,凌峰感叹史铁生的“角膜真亮啊”,为下文写捐献史铁生的角膜作铺垫。     
C.细节描写富有深意:只有妻子在身旁,临终前的史铁生才能安静,何东从医学角度解释了这一问题。     
D.史铁生在下肢瘫痪之初,曾有过悲观与绝望的情绪,对他人的劝告置之不理,对别人的嘲笑极为痛恨。     
E.生病成了专业后,史铁生仍然坚持写完了《病隙碎笔》,期间他把与邻居闲聊时间看做比透析更重要。
2.本文采取了倒叙手法,把史铁生的去世放在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就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史铁生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史铁生作为一名卓有成就的残疾人作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史铁生身上最让你心灵震撼的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身在屋檐下,还是不低头
  一声枪响,让刚刚下课的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校园顿时陷入恐慌之中。詹姆斯·弗兰克(JamesFranck)教授惊魂未定,发现身旁的学生倒在了血泊中。
  53岁的教授转瞬间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立即躲进了附近的教室里。事后的调查印证了他的判断:对方暗***的对象并非学生,而是教授本人。暗***行动的背后指使人,则是希特勒。
  时间是1935年,犹太人弗兰克在两年前从柏林逃亡到这里。当时,逃到捷克斯洛伐克的西奥多·莱辛教授,在马里安巴德被纳粹暴徒跟踪暗***。弗兰克没有料到,他们会越洋过海跟踪到这里来。
  但在纳粹政权看来,暗***弗兰克值得他们如此下血本。这位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获得过“铁十字勋章”。
  1933年,希特勒当权后开始实行种族政策,很多犹太人失去了工作,被迫逃亡。考虑到弗兰克在德国的名望,希特勒允许他继续在哥廷根大学任教,但前提条件是,弗兰克必须辞退身边的非雅利安人。
  纳粹分子们原本以为身在屋檐下的弗兰克,会低头接受希特勒的条件。然而,教授不仅立即辞去教职,还发表声明质疑和反对。离开时,他还拒绝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中与核能有关的部分交给纳粹的科技人员。
  希特勒下令正式批捕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好在实施逮捕之前,弗兰克已经携家人从丹麦辗转到了美国。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决定实施暗***。
  其实,作为德国著名银行家的儿子,弗兰克在逃亡前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19岁那年,弗兰克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化学,由于过度贪玩和自以为是,他遭到了老师的批评。在年轻人看来,老师的斥责,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一气之下,他决定转学到柏林大学。
  转学之后,他开始翻然悔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最终在柏林大学获得了一份教职。
  在那里,他与赫兹合作,研究电’子与原子、分子间的碰撞。他们的碰撞实验,成为能量转变量子化特性的第一个证明,也是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所假设的量子化能级的第一个决定性的证据。
  但当玻尔在1915年指出这一点时,弗兰克和赫兹则在论文里声称,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不符合玻尔的理论。直到1919年,在仔细研究了玻尔的理论后,弗兰克改变自己之前的看法,同意玻尔的观点。
  这次低头,最终让弗兰克和赫兹发现了原子受电子碰撞的定律,更在6年后,让他们成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
  在丹麦逃亡期间,德军入侵丹麦。为避免奖章被德军掠走.匈牙利化学家乔治·德海韦西将弗兰克的诺贝尔奖章用王水溶解掉,溶液放在玻尔研究所实验室的架子上。
  此时的弗兰克,已经在芝加哥大学担任物理化学教授,大部分时间用来研究光合作用。当美国决定实施“曼哈顿计划”后,弗兰克也成为了参与研究制造原子弹工程的一员。不过,这个流亡者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关于原子弹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委员会”主席。
  作为一名核物理学家,他深知原子弹的威力,并没有因为寄居在异国的屋檐下而低头沉默。他牵头组织一批核物理学家联名上书,明确反对用原子弹对付日本。因为“使用原子弹固然可以获得军事上的某种收益,但与因此而激起全世界的恐怖和厌恶相比,还是得不偿失的,并将在战争结束后助长核军备竞赛”。
  在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的两个月前,弗兰克所在的委员会发布了著名的关于原子弹军事应用问题的《弗兰克报告》。这份报告最终没能阻止军方的决定,但他所预言的战后核武器对峙局面,很快便成为现实。
  那瓶溶解着弗兰克的诺贝尔奖章的溶液,此时被德海韦西从实验室的架子上小心翼翼地端了下来。溶液中的金被沉淀出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将其重新铸造成奖章,佩戴在了弗兰克的胸前。他的祖国,后来也将普朗克奖章挂在他胸前。
  1964年,这个当年躲过了暗***的人,重返祖国访问故人,不幸逝世在旅途中。在故人们的记忆里,“他是一个迷恋科学、诚恳善良、态度温和的人”。只是“温和”并不代表“温驯”。这个温和的人,即便站在屋檐下,也不曾就势低头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弗兰克虽是犹太人,仍被允许继续在哥廷根大学任教,但弗兰克执意辞去教职,这使希特勒恼羞成怒,并决定实施暗***。     
B.弗兰克因为自以为是,有着强烈自尊心,所以起初并不认同玻尔所提出的论点,即他和赫兹的碰撞实验,玻尔所假设的量子化能级的第一个决定性的证据。     
C.弗兰克最终能够发现原子受电子碰撞的定律,是因为他接受了玻尔的观点,这也使他和赫兹、玻尔三人共同成为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D.弗兰克除了获得诺贝尔奖外,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过“铁十字勋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了德国普朗克奖章。     
E.文章开篇采用倒叙手法,写希特勒指使人越洋过海跟踪到美国暗***弗兰克,既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又为下文表现弗兰克的行为及其影响埋下伏笔。
2.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弗兰克“身在屋檐下,还是不低头”这一品质的?请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说“这个温和的人,即便站在屋檐下,也不曾就势低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弗兰克的“低头”最终让他和赫兹发现了原子受电子碰撞的定律,弗兰克“这个温和的人,即便站在屋檐下,也不曾就势低头”。请你就对“低头”的理解,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