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核尘埃”:无须恐慌        面对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专家指出,不要恐慌,冷静面对是应对之策。        专家指出,...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核尘埃”:无须恐慌
        面对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专家指出,不要恐慌,冷静面对是应对之策。
        专家指出,空气中总是漂浮着各种尘埃,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有些尘埃就会沾染上放射性元素,这些尘埃就被称为核尘埃。这些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环到达世界各地。
        来自环保部的信息表明,截至3月15日10∶00,我国辐射环境监测未发现任何异常,我国所有运行核电机组均处于安全状态。环保部将继续密切关注和跟踪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进展,进一步加强辐射环境监测,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信息。
        针对“核尘埃”能不能飘散到我国的问题,专家指出,空气里面的“核尘埃”应当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一般核反应堆都有至少三重保护壳,日本福岛核电站有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只损伤了外壳,并未影响到核芯。核电站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比如铯-137和碘-131,它们随爆炸有一部分泄漏到了空气中,但它们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小的原子,失去放射性,即使飘移到中国,多半也没有影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王作元介绍说,核技术除了用于发电之外,生活中也很常见,尤其用于食品保存方面。食品辐照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灭菌保鲜技术。它运用γ射线的照射对食品进行照射后,可达到***虫、灭菌、保持营养品质及风味和延长货架期的效果。我国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早在1998年之前国家就已颁布批准了粮食、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干果、调味品等6大类固态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在2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50多个商业化规模的辐照装置。这个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虽然很多人不知道,但你吃的食品中,有的很可能就接受过辐照,比如方便面的调料包。
        王作元说:,可能会释放出有放射性的碘-131,这时候,应当加强对周围居民的碘预防。我们应当普及更多的核防护知识,尽力在事故发生之前就作好准备。比如准备好防止碘131辐射的药物--碘片,稳定碘片的生产、储存、更新、发放等,未雨绸缪,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3月16日。作者:冯永锋)
1.下列有关“核尘埃”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空气中沾染上放射性元素的那些尘埃被称为核尘埃。
B.核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
C.核尘埃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环到达世界各地。
D.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已经飘散到我国,但我们不要恐慌,应该冷静面对。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日本福岛核电站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损伤了反应堆的三重外壳,对核芯的影响不大。
B.铯-137和碘-131是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
C.铀元素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小的原子,失去放射性。
D.核技术除了用于发电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用于食品保存方面,早在二十世纪末,我国就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
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并未发现任何异常,环保部门将密切关注,加强监测,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恐慌。
B随日本核电站爆炸而泄漏到空气中的部分铯-137和碘-131,会在短时间内衰变而失去放射性,因此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它们对中国的影响。
C.辐照技术能够用来对食品进行灭菌保鲜,我国颁布批准了相关的卫生标准,对辐照食品进行鉴定通过,所以说辐照食品不可能影响人体健康。
D.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吃的某些食品接受过辐照,如果知道,人们将会恐慌而拒绝购买这类食品。
答案
1.D
2.B
3.A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核尘埃”:无须恐慌        面对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专家指出,不要恐慌,冷静面对是应对之策。        专家指出,】;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1~4题。红歌会:时代精神的彰显与期待
        陈建华周伟王以端《映山红》、《唱支山歌给党听》……一首首脍炙人口、历久弥新的红色经典歌曲,在革命摇篮井冈山再一次唱响;一段段激昂悠扬的旋律在巍巍井冈回荡,把人们又一次带回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始于2006年的大型娱乐节目“中国红歌会”,以其健康、向上的“红色”基调,将经典与时尚、历史与现实、英雄主义的激情和情感的愉悦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全国电视观众奉献了一道精神大餐。
        2007年,江西电视台正式向国家广电总局申请举办中国红歌会,并获得批准。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江西电视台再次把红歌会舞台搭上了井冈山,并从8月起在全国设立了湘赣鄂、云贵川、晋冀鲁豫、陕甘宁、北京五大赛区。各地报名参赛者达1万多人,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年龄最大的已经78岁。
        当一位两岁半的孩童被妈妈抱着在话筒前,用不太清晰的口齿唱起了《小军号》;当一群平均年龄68岁的老人经过四五个小时的颠簸,来到井冈山茨坪红歌会现场,神采飞扬地唱起《解放区的天》……电视机前的观众体会的,不是演唱者唱技的稚嫩和粗糙,而是歌声中透出的热爱和真情。
        进入今年红歌会决赛的三名选手分别是曲措、白马人组合、黄训国。
         一直离乡在外的曲措泛着泪花演唱了《烛光里的妈妈》,黄训国发自内心地讴歌《父亲》,白马人组合以一首《老师,我总是想起你》向陪伴他们一路走来的老师致谢。全场观众无不被那感人至深的歌声与真情所打动,一个个眼含热泪。
        老艺术家阎肃是红歌会的多场评委。他说:“我当过许多歌唱比赛的评委,但说实话,在这次活动上,我真的被感动了!”
        红歌可以催生一种精神,而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复活,让一个民族复兴。
        为什么在上世纪50年代打下过美国侦察机的老兵也要在舞台上放歌?
        为什么歌者和听众的眼里总是噙满泪水?为什么一个人歌唱竟引来万人合鸣?
        红歌之所以让人感动,首先是“歌红”。
        红色歌曲传递了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对历史的缅怀,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真、善、美的褒扬。
        其次是“会红”。
        红歌会以群众娱乐的节目形式吸引着大众,把比赛变成了参与的快乐歌唱形式,从而唤起了百姓的热情,吸引了大众的参与。
        红歌会总导演廖苏斌说,红歌会的成功,让我们有众多的意料不到:意料不到红歌也这样叫好又叫座;意料不到红歌让这么多人感动……最让人意料不到的是,红歌会的“粉丝”当中,竟有这么多的年轻人。
        江西吉安市第一中学的张蕤同学今年高考以699分的总成绩获得全省理科第一名。为了表达自己对红歌的热爱,他报名参加了今年的红歌会。他说:“井冈山养育了我,红色精神已注入了我的血液。虽然我唱得不好,但我爱红歌,红歌精神会让我受益一生。”
        一些业内人士在谈到“红歌现象”时认为,红歌会借鉴了当前颇受关注的“选秀”模式,但在内容上却避免了肤浅和低俗,转而引领积极向上、振奋自强的主旋律。红歌会颠覆了以往人们对红歌的认识,在重唱经典歌曲的同时,节目组创人员从舞台的布景、乐队的伴奏、歌曲的伴舞以及电视的表现手法等等,都加入了很多的现代元素,使得红歌由“过时”成为时尚,以一种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形式出现,用一种创新的方式带给人感动。
        随着红歌与红歌会日渐红火,昔日的红歌精神再一次被点燃。
        “物质生活富足的和平年代,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支撑民族气节与风骨的红色精神似乎在一点点流失。”网民在网上对红歌会的评价,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当前荧屏上的某些缺失。
        在全社会呼唤红色精神的回归之际,红歌会收获的感动,无疑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标杆。(新华社南昌2007年10月28日电,有删节)
1.文章开头一段属于新闻文体中的导语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用较多的文字介绍了人们参加红歌会的盛况,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歌会”彰显了怎样的时代精神?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期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红歌会的成功举办给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以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用毛发DNA破解猛犸灭绝之谜
  利用—项革命性的灭绝生物基因检测技术,10头5万年前死去的猛犸的DNA已经被排序。
  猛犸遗骸的DNA序列十分详细,以致有望使人们了解到猛犸灭绝的原因。利用—项提取DNA的新技术,研究人员对一缕缕毛发而不是骨头的碎片进行了分析。
  这些猛犸的毛发保存完好,因而提供了迄今为止有关灭绝动物的最精确DNA排序。研究中采用的猛犸已有5万年历史,其毛发使科学家们获得了线粒体DNA的最古老的完整序列。
  此前已经对3头猛犸进行了DNA排序,其中两头采用的是骨头的碎片,第三头采用的是肌肉纤维的样本。
  与骨头和肌肉样本相比,利用“合成测序法”(SBS)对毛发进行评估的结果要更加详细。研究人员说,重要的是,SBS提取技术所要求的古老物质的量较小,因而对保留的标本的损害也较少。
  猛犸在大约600万年里遍布大陆,于大约1万年前消失——少量体形较小的猛犸在西伯利亚边远的岛屿上幸存到2000多年前——它的消失迄今仍是一个谜。
  参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们希望获得有关猛犸灭绝的见解。最初的和未发表的分析表明,猛犸缺乏基因的多样性。这也许促成了猛犸的衰亡。
  哥本哈根大学的蒂尔伯特是这项有关DNA测序研究的负责人。这篇研究报告27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通过对更多猛犸遗骸的抽样,估算猛犸种群头数和生活习性是可能的。“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比如考察猛犸与其它动物的亲缘关系有多么近、其种群结构与规模等。”
  “我们发现的有趣情况之一是,(提取样本的猛犸)生存的时间跨度为4万年,而且全都十分相似。这不是—个十分多样性的种群。”
  使研究小组感到吃惊的是,甚至对在室温下保存了200年的一个样本,采用合成测序法也获得了结果。这个样本是从有史以来发现的第—头猛犸——亚当斯猛犸身上提取的,它于1799年发现,1804—1806年发掘,距今有3.6万年历史。
  这一测序法使科学家们得以从仅仅0.2克物质,即大约20缕毛发中就获得了详细的结果。这项技术正在取得快速的发展,因而研究人员认为,他们不久就能从单独一根毛发中获得相同的结果。
  人们曾以为,没有发根的毛发提供精确测序结果的可能性很小。但研究结果表明,它是线粒体DNA的一个丰富来源。研究人员说,这种基因物质受到角蛋白保护。
  从这些样本中获得的线粒体DNA数量是以前从猛犸身上提取量的5到26倍。此外,已经损坏或被污染的序列所占比例为0.24%到0.9%,而骨头样本则为1.7%。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舒斯特说,他们将研究更多的已经灭绝的动物。他说:“我们打算利用毛发和含有角蛋白的另外—些身体部位,比如指甲和犄角,以揭开这些古老动物的谜底。”(摘自2007年9月30日《参考消息》)
1.对猛犸的有关研究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猛犸大约1万年前消失,少量体形较小的猛犸幸存到2000多年前。
B.猛犸基因的多样性,也许促成了猛犸的衰亡。
C.通过对更多猛犸遗骸的抽样,估算猛犸种群头数和生活习性是可能的。
D.研究发现,猛犸是—个十分多样性的种群。
 2.对“合成测序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合成测序法”对毛发进行评估,与利用骨头和肌肉样本相比,其结果要好得多。
B.“合成测序法”提取技术对保留的标本的损害较少。
C.采用“合成测序法”对保存了200年的一个样本进行分析,也获得了结果。
D.利用“合成测序法”,科学家们从单独一根毛发中获得了从前大约20缕毛发中才能获得的相同的结果。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猛犸遗骸的DNA序列十分详细,因而使人们了解到猛犸灭绝的原因。
B.科学家们对有5万年历史猛犸的毛发进行分析,获得了线粒体DNA的最古老的完整序列。
C.研究结果表明,没有发根的毛发是线粒体DNA的一个丰富来源。
D.从毛发样本中比从猛犸身上获得的线粒体DNA数量大大增加,而已经损坏或被污染的序列所占比例却比骨头样本相对减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风筝
鲁迅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早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1.文章开头写看见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描写了故乡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我”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这句话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写道:“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是仅指自然气候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iPod、iPhone、iPad……自从上世纪末在盖茨的支持下回归苹果,乔布斯就用他惯常的创新手段,收获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和令业界难望项背的成功,从而使苹果重新成为IT巨头之一,甚至与Google和微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这样的成功,在离开乔布斯的时代,对苹果而言就是一个奢求。
  谈论技术的人总是想从苹果的产品身上挖掘出更多领先技术的表现,虽然偶有收获,但最近的失望却越来越多:Mac机型越来越慢的更新换代、iPad的新瓶旧酒,都表现出苹果的创新乏力。我想请果粉们扪心自问,如果不是乔布斯站在苹果的大柜台后面叫卖,你会对iPad有恁大的热情吗?于是,谈论营销的人又想从营销的角度去探求苹果的经验,总结了苹果掌握有“少数派”和“神秘感”两大营销定律。但实际上,乔布斯不在苹果的那些年,苹果走的同样一条道路,结果却是一败涂地。其实他们不知道,苹果的成功是不能被复制的,即使是苹果自己。因为苹果精神从核心而言,就是一个偶像崇拜。业界将苹果如今的成功归结为“苹果的精神”:叛逆、无拘无束、藐视权威……殊不知并没有这样的苹果精神存在,苹果精神的关键决不在于藐视权威,因为乔布斯自己就是一个权威、一个教主、一尊神。
  2008年经济学诺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将全球金融危机比喻为“金融传染病”,这个比喻用在苹果的用户群身上也非常合适。苹果就象是一种传染病,而乔布斯则是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乔布斯的创新确实与众不同,没有章法可循,也没有所谓的创新方法可以复制,就象是病原体的不断变异。一旦将来某一天,离开了乔布斯这个可以不断变异的病原体,“苹果传染病”的感染能力便岌岌可危了。
  《哈佛商业评论》认为,“如果一个艺术性的流程很少失败,就说明这一流程已经具有了可预测性,是时候把它转化成科学流程了”。乔布斯对苹果的率领和对苹果迷的吸引显然是一个艺术性的过程,经过这么多次这么多年的检验,也确实很少失败;但是很遗憾,这一艺术过程常葆青春的核心力量之一就是不可预测性。于是,要想把乔布斯的偶像光环变成一顶可以摘下来转手他人的帽子,似乎彻底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每一款苹果新品的上市,都能在很多地方引发追捧,中国的北京、上海也不例外,但这一传染力到了成都就势微了,在成都买iPhone 、iPad 既不抢购也不排队。是成都人不知道苹果吗?肯定不是,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的IT 中心,苹果同样享受极高的知名度。是成都悠闲的生活态度;成都人深知,小白鼠不是人生的理想模式,“生活的目的是生活本身”,不需要在对什么东西的追逐和追捧当中得到体现和发泄。
(1)列有关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谈论营销的人从营销的角度去探求苹果的经验,总结出了苹果成功的两大经验,即“少数派”和“神秘感”。
B.由于盖茨的支持,苹果重新成为IT巨头之一,甚至与Google和微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C.离开乔布斯的苹果,成功只能是一种奢望,所以乔布斯对苹果而言就是一个权威、一个教主、一尊神。
D.苹果的成功是不能被复制的,即使是苹果自己;苹果在当下的成功可以归结为“苹果的精神”:叛逆、无拘无束、藐视权威……
(2)列相关椎断与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学诺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说,苹果就象是一种传染病,而乔布斯则是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
B.要想把乔布斯的偶像光环变成一顶可以摘下来转手他人的帽子,似乎彻底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因为它是一个艺术性的过程,而非科学流程。
C.中国的北京、上海,对每一款苹果新品的上市,都热烈的追捧,表明他们还不明白“生活的目的是生活本身”这个道理。
D.只有创新,才能使苹果取得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和令业界难望项背的成功,而这一切只有乔布斯才能做到。
(3)据文章内容,概述苹果的成功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上海世博会探索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之道
  世博网8 月25 日消息:8 月的上海世博园烈日当空、人潮涌动?过去的3 个多月里,累计已有4400 万人次参观者,感受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滚滚车轮”?
  “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成为来自五大洲的世博会参展方所共同关心的问题。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 会,成为人类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试验场”?
  2010 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与国际金融危机的余波相遇,在全球各经济体经受危机考验的同时,中国与其他国家相似,都希望在世博会上探寻新一轮的经济转型之道。
  8 月的上海黄浦江畔,夜色醉人,水光旖旎,这座正在建设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的中国特大型城市,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改造,一个百年外滩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在新建地下车行道的同时,还休闲空间于民?
  40 年前,相似的一幕在德国港口城市杜塞尔多夫发生?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杜塞尔多夫案例告诉人们,这座传统的“钢铁之都”是如何把握时机转型为服务型城市的?
  上世纪70 年代,面对工业萧条,港口不再盈利的重重困境,杜塞尔多夫政府决定转变港口职能,引导当地居民回归莱茵河边。新建的莱茵河岸隧道总长2 公里,每天有55000 多辆车能够从地下隧道行驶。在隧道之上,新建的莱茵散步长廊每年举办各种展览,令游客流连忘返。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一些“老牌”大型城市,随着经济迅猛发展,能源、交通、生态等要素的局限性逐步突显。增长模式的转变成为摆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工业化城市如何转型、新兴城市的快速扩张如何变得科学、产业结构如何调整等,都是处于快速工业化、后工业化过  程中各国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世界许多城市的转型经验也表明,新兴产业对城市转型至关重要?”华东师范大学世博研究院院长林拓说?
  上海世博会瑞士展区总代表乌利?希克对记者说,城市的每一个“自我循环”,都离不开乡村的支持;今天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所关注的经济转型问题,与良好的城乡互动也有着紧密关联?
  城乡之间的良好互动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美好愿景。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专门开辟了一方“乡村”小天地——来自中国浙江宁波的滕头村在此展示。它代表9 亿中国农民和32 亿世界各国农民所在的农村,诉说“融城之梦”?
  走进宁波滕头案例馆,不仅可以在岁月走廊上,聆听到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到大寒的“天籁之音”,还能欣赏到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切身体验乡土生活的真朴闲趣? “村庄”入选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本身就预示着世人对城市命题的反思。无独有偶,西方古文明的发祥地之——希腊在本届世博会上也展示了其对农耕文明的重视?希腊驻上海总领事馆官员海恩富说,农业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没有乡村,没有乡村对城市的供给,人类的生存、生活将停滞?“希腊在本届世博会上,展示国家对于乡村的尊重,希望带给更多人启迪?”
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城市化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脚步而来。在中国,1978 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8%,而到 2010 年,将超过48%。而在全球,到2030 年,世界城市人口可能 将占总人口的60%。
  进入21 世纪的中国,在高速融入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面临如何摆脱“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处理好“城乡二元结构”等一系列挑战,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世博会,是一个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经验和教训的好地方?”经济学家樊纲说,尽管世界各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但“期盼更高质量的生活”是人类追求城市化的动力所在,这是应与肯定的?
  世博会期间,前来上海参加书展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强调,在推进经济转型、二元结构等问题时,必须摆脱“把GDP 当作政绩”的惯性思维?
  世博园,人们所看到宁波滕头村案例,就试图摆脱城市化进程中的“唯GDP 论”。为保持“村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生活模式,近年来当地已拒绝了50 多个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合作项目。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还是要依靠人的思想转变,进而带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王战曾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本届世博会对于孕育人类新的生活方式,意义深远?”
(1)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新闻报道没有对上海世博会的盛况作过多交代,而是通过典型案例和专家评论着重探讨了世博会提出的问题,使文章更具深度。
B.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如何转型,这既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也是拥有许多新兴城市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
C.在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上,东西方国家却不约而同地表示出对乡村的重视,这说明城乡互动逐渐消除城乡差别,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
D.世界各国城市化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在高速融入全球城市化进程时,真正需要关心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而不是GDP 的增长。 E.文章通过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多处对比论述“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既体现出这一问题的历史性,也体现出这一问题的普遍性。
(2)文章开头两自然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结构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闻主体部分有三个章节,请给一二节各拟一个小标题,每个在20 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篇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弊端。结合文本谈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陕西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